出處 知恥近乎勇。語出《禮記·中庸》
字面意思:知道羞恥就接近勇敢了。
儒家所說的“知恥近乎勇”的勇是勇于改過。這里把羞恥和勇敢等同起來,意思是要人知道羞恥并勇于改過是一種值得推崇,夸耀的品質(zhì)。是對知羞改過的人的這種行為的贊賞。
詳細介紹 涵義
儒家所說的“知恥近乎勇”的勇是勇于改過。這里把羞恥和勇敢等同起來,意思是要人知道羞恥并勇于改過是一種值得推崇,夸耀的品質(zhì)。是對知羞改過的人的這種行為的贊賞。
“行己有恥”的意思行為知道羞恥
相關(guān)鏈接:“好學(xué)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后世影響 孔子“好學(xué)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是儒家對知、仁、勇“三達德”的一種闡發(fā)!爸獝u近乎勇”的意思是說一個人只有懂得羞恥,才能自省自勉,奮發(fā)圖強。有羞恥心的人,才能勇敢地面對自己的錯誤,戰(zhàn)勝自我,這是“勇”的表現(xiàn)。常懷一顆羞恥之心,不僅可正身,養(yǎng)浩然之氣,而且知進取,成千秋偉業(yè),蓋因知恥近乎勇也。
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惫磐駚,無論個人還是群體,知恥與不知恥的情形大不一樣?v覽歷代圣人賢哲,哪一位不是知恥惜榮的人杰?從孔子“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到孟子“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從莊子“視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到屈原“閉心自慎,終不失過也”;從司馬遷“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到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從歐陽修“富貴不染其身,利害不移其守”到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無一不是心系社稷的嘉德懿行。反之,那些少廉寡恥之人,如暴虐無道的夏桀商紂,陷害忠良的秦檜,口蜜腹劍的李林甫,貪贓枉法的和珅之徒,哪個不是遺臭萬年?
古語有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自知不僅要了解自身的優(yōu)點,還要了解自身的恥辱所在。這對個人至關(guān)重要,對國家和民族更是有著深遠的影響。
實際事例 二戰(zhàn)之后,德國與日本同為戰(zhàn)敗國,但他們對于自己國家所犯錯誤的態(tài)度卻截然不同。德國一直致力于檢討納粹犯下的罪行,德國總理在華沙的驚人一跪讓世人原諒了德國;日本卻一而再,再而三地否認其戰(zhàn)爭罪行,美化其侵略行徑,右翼教科書、參拜靖國神社無一不使亞洲其他國家的人民難以接受。犯下相同錯誤的兩個國家,一個知恥而后進從而贏得別國的尊敬,另一個卻不知恥,終究落得為人所唾棄!爸獝u”之重要,可見一斑。
“知恥近乎勇”“知恥”是前提。只有“知恥”,才能喚起洗刷恥辱、捍衛(wèi)尊嚴的勇氣,激發(fā)出改造自我與社會的巨大力量,從而戰(zhàn)勝脆弱、委瑣與渺小,為自我、群體乃至國家、民族贏得偉大與光榮。
文學(xué)巨匠魯迅,正是為“靈魂中有毒氣和鬼氣”而感到羞恥,所以才“無情面地解剖自己”,“月月時時自己和自己戰(zhàn)”,成為“空前的民族英雄”。共產(chǎn)黨員孔繁森正是因為“阿里的貧窮,就是我們的恥辱”,才為藏族同胞的富裕、幸福而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成為偉大的共產(chǎn)主義戰(zhàn)士。
馬克思曾指出:“恥辱就是一種內(nèi)向的憤怒”,“恥辱本身已經(jīng)是一種革命”,“如果整個國家真正感到了恥辱,那它就會像一只蜷伏下來的獅子,準(zhǔn)備向前撲去”。蒙受百年恥辱、進行百年抗?fàn)幍闹腥A民族,對這一真理的感知和理解尤為深刻。
針對今日之國情,胡錦濤主席提出新時代的榮辱標(biāo)準(zhǔn)--“八榮八恥”,解析了真?zhèn)、善惡、美丑,澄清了是非。這一社會主義榮辱觀,既囊括內(nèi)在的道德修養(yǎng),又涉及主體的社會實踐;既繼承了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道德,又灌注著鮮明的時代精神;既體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倫理觀的基本原則,又反映了社會主義道德建設(shè)的現(xiàn)實要求。它有助于全體國民樹立正確的道德觀、人生觀,對于優(yōu)化社會風(fēng)氣、構(gòu)建和諧社會恰如一場及時雨。
樹立正確的榮辱觀,從自我做起,我們的國家一定能夠興旺發(fā)達,我們的民族一定能夠煥發(fā)出無窮的生機與活力。
顧炎武說過:士大夫無恥,是為國恥。為了我們的明天,就讓歷史的恥辱永遠鮮活于我們每一個國民的記憶之中吧,皆因知恥近乎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