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書籍 > 正文:濕癥論治
    

類證治裁:濕癥論治

(風濕 濕熱 寒濕 暑濕 中濕附)濕為陰邪,乃重濁有質(zhì),不比暑熱彌漫無形,其自外受者,霧露泥水,由地氣之上蒸,經(jīng)所謂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脈也。自內(nèi)生者,水谷生冷,由脾陽之不運,經(jīng)所謂諸濕腫滿,皆屬于脾也。濕蒸于上,則頭脹如蒙,經(jīng)所謂因于濕,首如裹也。濕…

(風濕 濕熱 寒濕 暑濕 中濕附)

濕為陰邪,乃重濁有質(zhì),不比暑熱彌漫無形,其自外受者,霧露泥水,由地氣之上蒸,經(jīng)所謂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脈也。自內(nèi)生者,水谷生冷,由脾陽之不運,經(jīng)所謂諸濕腫滿,皆屬于脾也。濕蒸于上,則頭脹如蒙,經(jīng)所謂因于濕,首如裹也。濕感于下,則跗腫攻注,經(jīng)所謂傷于濕者,下先受之也。在經(jīng)絡則痹痿重著,經(jīng)所謂濕熱不攘,大筋 短,小筋弛長, 短為拘,弛長為痿也。在臟腑,則嘔惡腫脹,小水赤澀,經(jīng)所謂濕勝則濡瀉也。又或在肌表,則惡寒自汗;在肉分,則麻木浮腫;其身重如山,不利轉(zhuǎn)側(cè);腰膝腫,筋骨痛;

小溲秘,大便溏。則有濕兼風者,有濕兼熱者,有濕兼寒者,有濕兼暑者,有中濕而口 舌強,昏不知人,類中風者。不得誤作中風癥治。在表在上,宜微汗;在里在下,宜滲泄;中虛,宜實脾;挾風而外感者,宜解;挾寒而在半表半里者,宜溫散;挾暑熱而滯于三焦者,宜清利分消;其濕熱蒸痰,內(nèi)閉昏厥者,宜宣竅逐穢,此治濕之要也。

〔濕阻上焦〕頭脹脘悶,不饑溺澀,宜開肺氣,通膀胱。桔梗、通草、滑石半夏、栝蔞、濃樸、杏仁、蔻仁、薏米茯苓香豉、淡竹葉等。

〔濕滯中焦〕腸胃屬腑,濕久生熱,傳送既鈍,大便不爽,宜主溫通,佐淡滲,如枳殼、砂仁殼、橘白草果、藿香、半夏曲大腹皮、豬苓、澤瀉之類。脾陽不運,濕郁腹膨,用術、樸、、半之類,以溫運之。

以苓、澤、腹皮、滑石之類,以滲泄之。兼寒,實脾飲。兼風,勝濕湯。

〔濕痰阻竅〕濕郁蒸痰,神呆語謇。宜主開郁,佐辛香。郁金、石菖蒲、濃樸、半夏、佩蘭銀花、茯神、栝萎、枳殼之類。神昏內(nèi)閉,邪入心包,宜芳香宣竅。佩蘭、銀花露、犀角、連翹心等送至寶丹。

〔濕流關節(jié)〕體酸骨痛,不利屈伸,獨活寄生湯,羌活勝濕湯。其夾風者,必加煩熱,流走拘急。防風湯。

夾寒者,必加攣痛浮腫。五積散加減。風寒濕合則成痹。詳痹。

〔風濕〕一身盡痛,屬風濕相搏。除濕羌活湯。肢體煩痛,頭重鼻塞,或瀉利,或下清血,為風木之邪,內(nèi)干濕土,神術湯。脈浮身重,汗出惡風,防己黃 湯。仲景論風濕之脈,浮虛而澀。

〔濕熱〕脈滑數(shù),溺赤澀,引飲自汗,屬濕熱。宜主清火,佐分利,清熱滲濕湯,或小厘清飲。濕盛身痛,溺澀體重,發(fā)渴,五苓散加羌活。身黃如橘色,溺澀腹微滿,茵陳蒿湯。身黃溺澀而渴,五苓散加茵陳。

煩熱溺澀而渴,桂苓甘露飲。濕熱相搏,清熱滲濕湯。肩背沉重,肢節(jié)煩痛,或遍身痛,腳膝腫痛,屬外因濕熱,當歸拈痛飲。濕熱之內(nèi)因,則水腫小便不利,五苓散、神芎丸之類。分輕重之泄,后用實脾之劑調(diào)理。六君子湯異功散。陰虛多火,兼走精者,濕襲精竅也,虎潛丸,或加白術牡蠣。有氣如火,從腳下起入腹,屬濕郁成熱,二妙丸牛膝、防己。叔和《脈經(jīng)》云∶濕熱之脈滑疾。

〔寒濕〕脈不滑數(shù),溺清便利,身痛無汗,關節(jié)不利,牽掣作痛,屬寒濕,宜溫利,七味滲濕湯、五苓散。

脈虛者宜溫補,理中湯加茯苓、薏米。四肢浮腫,不利屈伸,大便多溏,除濕湯;蛏柍凉駵腰痛身重,小便不利,腎著湯。如寒熱之氣中于外,此與內(nèi)生之濕不同,宜溫而兼散,五積散,或加味五苓散。叔和《脈經(jīng)》云∶脈大而浮,虛而澀,皆寒濕。

〔暑濕〕溽暑釀濕,嘔吐瀉利,六和湯。先傷于濕,因而中暑,兩脛逆冷,胸滿頭重,妄言多汗,脈陽弱陰急,病名濕溫,切不可汗。蒼術白虎湯。 仲景論中暑之脈,弦細芤遲,若兼濕,則虛濡,或虛澀。

〔中濕〕關節(jié)重痛,浮腫喘滿腹脹,昏悶不知人,脈必沉緩或沉微,屬中濕。除濕湯。有破傷處,因澡浴濕入瘡口,昏迷沉重,身強直,口噤,狀類中濕,名破傷濕。白術酒,或用 牡蠣粉二錢,甘草湯調(diào)服。仍取粉敷瘡口。叔和《脈經(jīng)》云∶脈沉而緩,沉而細,皆中濕。

沈氏云∶濕在上,宜防風,風能燥濕也;濕在中,宜蒼術,土干燥濕也;濕在下,宜利溺,開溝利濕也。濕在周身,宜烏藥、payment-defi.com/shiti/羌活。濕在兩臂,宜桑條、威靈仙。濕在兩股,宜牛膝、防風、萆 。分部位治之。

其傷濕由腎虛者,腰冷如坐水中,腎著湯。由脾虛者,腹?jié)M吐酸,苓姜術桂湯。體氣虛弱者,身重便溏,清燥湯。酒濕者,嘔瀉發(fā)熱,葛花解酲湯。坐臥濕地,當風涼,足膝拘攣者,獨活寄生湯。年老衰憊,婦人腎虛血竭,致腰腳痛者,獨活寄生湯。脾胃不和,伏濕水瀉者,加味平胃散。脾濕泄瀉者,胃苓湯、蒼術丸。

濕家治法,大概宜發(fā)微汗,利小便,使上下分消。仲景謂濕家忌汗,以身本有汗,易至亡陽,故濕溫癥誤發(fā)其汗,名曰重 ,所宜深戒。然久冒風涼,以水灌汗,遏郁生陽,又不得不微汗之。不可大發(fā)汗,大發(fā)汗則濕去熱留,防其變癥。東垣謂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然真陽素虛之人,汗出,小便滴瀝,正泉竭而陽欲亡之候。若以為濕熱而大利之,真陽無水,頃刻脫離而死矣。不宜過利,第去其六七,即改用理脾之劑,否則虧其腎水。羅氏曰∶春夏之交,病如傷寒,其人汗自出,肢體重痛,轉(zhuǎn)側(cè)難,小便不利,此名風濕。

因時令陰雨,或坐臥卑濕,或引飲過多,宜利小便,五苓散。濕去則愈。切忌汗下,誤則不救。醫(yī)不識癥,誤作傷風治之,發(fā)汗死,下之亦死。丹溪曰∶濕本土氣,火熱能生濕土,故夏熱則萬物潤,秋涼則萬物燥也。

夫熱郁生濕,濕生痰,用二陳湯加酒黃芩、羌活、防風,去風行濕。以風能勝濕也。又曰∶濕甚而熱,治以苦溫,佐以甘辛。平胃散主之。濕在上,宜微汗而解,不欲汗多。忌麻黃葛根等,宜防己黃 湯。濕在中下,宜利小便,五苓散主之。此淡滲治濕也。

濕癥脈候

傷濕之脈細濡,濕熱之脈緩大。浮緩濕在表,沉緩濕在里。濕脈沉細,與痙脈相似,而癥不同,濕則身痛,痙則身不痛。弦緩為風濕相搏,身痛脈沉為中濕,脈浮為風濕,虛澀為寒濕,濕流關節(jié),一身盡痛。脈沉而細,為中濕,為濕痹。濕溫脈陽濡而弱,陰小而急。

附方

〔寒濕〕實脾飲 白術 茯苓 甘草 濃樸 大腹子 草蔻 木香 木瓜 附子 炮姜

〔風濕〕勝濕湯 羌活 防風 蒼術 甘草 黃連 黃柏 豬苓 澤瀉

〔宣竅〕至寶丹 見前中風。

〔經(jīng)絡〕獨活寄生湯 獨活 桑寄生 熟地 人參 茯苓 牛膝 杜仲 秦艽 白芍 當歸 細辛防風payment-defi.com 甘草

〔風濕〕羌活勝濕湯 羌活 獨活(各一錢) 川芎 本 防風 甘草(各五分) 蔓荊子(三分)

〔夾風〕防風湯 防風 葛根 羌活 秦艽 桂枝 甘草 當歸 杏仁 黃芩 赤苓 姜 酒煎。

〔夾寒〕加減五積散 苓 夏 陳 草 麻黃 白芷 川芎 當歸 干姜 桔梗 赤芍 蒼術 濃樸

〔外因〕除濕羌活湯 見前中風。

〔風濕〕神術散 見前傷風。

〔惡風〕防己黃 湯 防己 白術 黃 甘草 姜 棗

〔濕熱〕清熱滲濕湯 黃柏 黃連 茯苓 澤瀉 蒼術 白術 甘草

〔濕滯〕小厘清飲 茯苓 澤瀉 豬苓 薏仁 枳殼 濃樸

〔內(nèi)因〕五苓散 見前溫。

〔發(fā)黃〕茵陳蒿 茵陳 大黃 梔子

〔熱渴〕桂苓甘露飲 見前暑。

〔外因〕當歸拈痛散 二術 二苓 人參 羌活 葛根 升麻 當歸 知母 苦參 防風 茵陳

〔導水〕神芎丸 黃連 黃芩 川芎 大黃 薄荷 滑石 牽牛 水丸。

〔理脾〕六君子湯 見前中風。

〔化痰〕異功散 見前中風。

〔陰虛〕虎潛丸 見前中風。

〔濕火〕二妙丸 黃柏 蒼術

〔溫利〕七味滲濕湯 蒼術 白術 茯苓 炮姜 丁香 橘紅 炙草

〔溫補〕理中湯 見前中風。

〔寒濕〕除濕湯 六君子湯加藿香、蒼術、大腹皮。

〔寒瀉〕升陽除濕湯 升麻 柴胡 神曲 澤瀉 豬苓 蒼術 陳皮 甘草 麥芽 益智 半夏

〔腎虛〕腎著湯 炮姜 茯苓 白術 甘草 如溺赤便溏,加蒼術、陳皮、丁香。

〔溫散〕加味五苓散 五苓散加羌活。

〔暑濕〕六和湯 見前暑。

〔濕溫〕蒼術白虎湯 見前中風。

〔傷濕〕白術酒 白術(一兩) 酒(三盞) 煎一盞。

〔腹?jié)M〕苓姜術桂湯 苓 姜 術 桂

〔體虛〕清燥湯 見前暑。

〔酒濕〕葛花解酲湯 葛花 砂仁 蔻仁 木香 青皮 陳皮 人參 白術 茯苓 神曲 干姜豬苓 澤瀉

〔除濕〕平胃散 見前中風。

〔脾濕〕胃苓湯 見前中風。

〔止瀉〕蒼術丸 茯苓 蒼術 濃樸 白芍 炙草 川椒 茴香故紙 糯米粥丸。

〔濕痰〕二陳湯 見前中風。

濕脈案

潘 溽暑蒸濕,水谷聚濕,致胸脘煩悶,呃逆吐噦,口甜燥,手心熱,頭汗,舌白不饑,便溏溺少。由濕邪彌漫膈間,郁蒸成熱,所服湯飲,盡變濁瘀上泛,脈息三五不調(diào)。治宜辛以通壅,苦以降逆。佩蘭、香薷、白豆蔻、公丁香、柿蒂、郁金、半夏曲、枳殼、杏仁(俱炒)。按∶口甜經(jīng)名“脾癉”,用蘭草除陳,遵經(jīng)立治。一服脾癉已除,諸癥俱減,改用清輕淡滲。淡竹茹、通草、滑石、石斛、蔞霜、象貝、赤苓、藿梗、燈心。二服嘔止呃稀,乃胃虛客氣上逆。用一味大麥仁湯,脘舒呃止,汗徹知饑思食。治用調(diào)補胃陰。太子參、麥冬、沙參、扁豆(炒)、茯神、棗仁、薏仁、小麥南棗,數(shù)服進食如常。

潘 六旬以上,感冒春溫,治者用傷寒法,雜進桂枝、柴、葛,兼旬不解,延至濕熱釀痰,舌膩口甜,溺少赤痛,不思傷寒遞傳足經(jīng),溫邪專傷手經(jīng),桂柴等溫升,已屬誤治。更醫(yī)見其里迫欲下,竟用桂心、焦術,尤為可駭,無怪唇干舌灰矣。夫病者自言,不惡寒而但熱,身重難移,則春溫化濕了然,況脈來氣口濡大,濕甚生熱,脈候可按,更兼口味作甜,經(jīng)名脾癉,粘痰稠膩,氣窒不利,皆濕熱混處上中焦顯象。其欲瀉者,亦濕邪下注,得小水分利,自不至下迫耳。治法透熱泄?jié),?shù)劑可安。香豉、杏仁、貝母(各二錢)、佩蘭、前胡、梔皮、竹茹(各錢半)、赤苓(三錢)、滑石(五分)、蔗汁(半杯)、燈心(一錢)。一服微汗,煩熱退,下迫除,去香豉、佩蘭,加通草、栝蔞、沙參(各一錢)。日再服,痰較滑利,舌灰漸脫,可知溫邪本濕熱內(nèi)搏,用辛涼透熱,甘淡驅(qū)濕,口甜身重俱除,惟小溲混濁,猶是濕邪未凈,此輕清泄熱滲濕,為一定治法。

花粉、生地、麥冬(各二錢)、赤苓、薏仁(各三錢)、梔皮、川貝、木通(各八分)、燈心(五分)、加鮮蘆根。日再服,溺清,粥飲漸加,轉(zhuǎn)側(cè)如常矣。繼進調(diào)補胃陰法∶玉竹、釵斛、潞參(各二錢)、麥冬(一錢)、薏仁(生二錢、熟二錢)、小麥、湘蓮(各三錢)、甜杏仁(錢半)、蔗汁沖服。此甘潤以養(yǎng)胃陰,兼用火肉汁吹去油面飲之,待腸腑一充,大便得解,則脘腑爽矣。

侄 據(jù)述去秋瀕海潮溢,淹沒民居,凡受水濕者,足跗腫潰。今懋遷其地,更冒時邪,身痛頭暈嘔噦,乃濕阻氣分。治者誤汗劫液,繼用消導,遂致熱渴脘悶,呃逆自利,不思濕家忌汗,消導更劫胃津,再用丁香、參、甘以止呃,溫補焉能利濕。夫時邪本濕土郁蒸所發(fā),感受不時,熱騰濕滯,先宜疏解,再行滲利,俾氣機升降如常。豆豉、枳殼、梔皮、蔞皮、半夏(制)、藿梗、通草、茯苓、豬苓、荷葉煎湯。一服諸癥俱減,時有嘔渴,乃中焦水谷之氣不運。用半夏、橘白、茯苓、杏仁、薏米、花粉、砂仁,再服得安。

族某 客路感邪,風熱上壅,嘔渴頭重痛,脈浮濡,此熱蒸濕伏也。治先宣解表分,則風熱不與濕搏。

用薄荷、牛蒡、桔梗、山梔甘菊、桑葉、赤苓、姜皮,汗解身涼。因食荸薺,重發(fā)熱下利煩悶,乃溫邪未盡,生冷引動濕濁。用胃苓湯去二術,加枳殼、燈心,蘆根。煎服愈。

侄 頭蒙如裹,胸悶便艱,腑氣失降,以濕郁論治。通草、白蔻殼、枳殼、蔞霜、川芎、山梔、杏仁、半夏、淡竹葉、冬桑葉。三服愈。

侄 絡熱蒸痰,腮緊口甜,脈沉濡,左寸差大,此風熱郁于膽絡,兼脾有濕痰壅熱而為脾癉也。鉤藤、絲瓜絡、桔梗、連翹、象貝、薄荷、佩蘭、橘紅、郁金。三服而愈。

族弟 嗜酒蘊濕,又醉渴飲冷,寒熱挾旬,口干舌膩,嘔惡胸悶,跗冷便瀉,脈濡數(shù),濕甚于熱,醫(yī)混稱溫瘧。屢用芩、膏、生地,濕愈搏結。宜輕透濕于熱外,毋令互相煽熾,病可立除。通草、枳殼、半夏、赤苓、車前、石斛、薏仁、麥冬、燈心、花粉、蘆根。日再服,汗徹熱退,瀉止足和。但微嗽。去枳殼、車前、蘆根,加杏仁、象貝,更適。粥飲既進,脾陽未醒,間或腹痛。用廣皮、砂仁、茯苓、薏仁、半夏曲、生白術、枳 子。又數(shù)劑全愈。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wǎng)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wǎng)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