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據庫中醫(yī)疾病數據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據藥學下載
您現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書籍 > 正文:口問五十八
    

靈樞懸解:口問五十八

黃帝閑居,辟左右而問于岐伯曰:余已聞九針之經,論陰陽逆順六經已畢,愿得口問。岐伯避席再拜曰:善乎哉問也,此先師之所口傳也。黃帝曰:愿聞口傳。岐伯答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風雨寒暑,陰陽喜怒,飲食居處,大驚卒恐。則血氣分離,陰陽破散,經絡厥絕,脈道不…

黃帝閑居,辟左右而問于岐伯曰:余已聞九針之經,論陰陽逆順六經已畢,愿得口問。岐伯避席再拜曰:善乎哉問也,此先師之所口傳也。黃帝曰:愿聞口傳。岐伯答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風雨寒暑,陰陽喜怒,飲食居處,大驚卒恐。則血氣分離,陰陽破散,經絡厥絕,脈道不通,陰陽相逆,衛(wèi)氣稽留,經脈虛空,血氣不次,乃失其常。論不在經者,請道其方。

血氣不次,錯亂不循次序也。

黃帝曰:人之欠者,何氣使然?岐伯答曰:衛(wèi)氣晝日行于陽,夜半則行于陰,陰者主夜,夜者臥。陽者主上,陰者主下,陰氣積于下,陽氣未盡,陽引而上,陰引而下,陰陽相引,故數欠。陽氣盡,陰氣盛,則目瞑,陰氣盡而陽氣盛,則寤矣。瀉足少陰,補足太陽。

欠者,張口呵氣也。衛(wèi)氣晝行于陽,夜行于陰,陽動則寤,陰靜則寐。日暮陽衰,而未至遽盡,陰引而下,陽引而上,陰陽相引,故數欠伸。陽盡陰盛,蟄藏得政,則目瞑,陰盡陽盛,生發(fā)當令,則人寤。瀉足少陰,補足太陽,陽旺而陰不能引,則欠止矣。

黃帝曰:人之噦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谷入于胃,胃氣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氣與新谷氣俱還入于胃,新故相亂,真邪相攻,氣并相逆,復出于胃,故為噦。補手太陰,瀉足少陰。

故寒新谷,入于胃中,新故相亂,正邪相攻,氣并相逆,復出于胃,故為噦也。補手太陰,瀉足少陰,肺氣下行,則噦止矣。水瀉土燥,胃降則肺收矣。

黃帝曰:人之唏者,何氣使然?岐伯曰:此陰氣盛而陽氣虛,陰氣疾而陽氣徐,陰氣盛而陽氣絕,故為唏。補足太陽,瀉足少陰。

唏,歔欷也。悲歡歔欷,陰慘之象,故為陰盛陽虛。

黃帝曰:人之噫者,何氣使然?岐伯曰:寒氣客于胃,厥氣從下上散,復出于胃,故為噫。補足太陰、陽明,一曰補眉本也。

寒氣在胃,胃氣上逆,故為噫。噫者,食停而噯氣也。此脾胃之虛,故補足太陰、陽明。眉本,足太陽之攢竹也。

黃帝曰:人之嚏者,何氣使然?岐伯曰:陽氣和利,滿于心,出于鼻,故為嚏。補足太陽,榮眉本,一曰眉上也。

肺竅于鼻,陽氣和利,滿于心部,不及下行,逆行而上,出于鼻竅,故為嚏。此陽氣不降,補足太陽而榮其眉本,使臟氣得政而陽降于下也。眉上,足太陽之曲差也,亦與攢竹同治。

黃帝曰:人之太息者,何氣使然?岐伯曰:憂思則心系急,心系急則氣道約,約則不利,故太息以伸之。補手少陰、心主、足少陽,留之也。

憂思郁結,心系急而氣道約,約則氣息身不利,故太息以伸出之。補手少陰、心主、足少陽,留之雙益君相之火,使之下根,陰退濕消,肺胃下行,氣道自開矣。

黃帝曰:人之哀而泣涕出者,何氣使然?岐伯曰:心者,五臟六腑之主也,目者,宗脈之所聚也,上液之道也,口鼻者,氣之門戶也。悲衰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搖則宗脈感,宗脈盛則液道開,液道開故泣涕出焉。液者,所以灌精濡空竅者也,故上液之道開則泣,泣不止則液竭,液竭則精不灌,精不灌則目無所見矣,故命曰奪精。補天柱,經挾頸。

心為臟腑之主,目為宗脈所聚,上液之道,口鼻為氣之門戶。悲哀愁憂,動其心君,心動則臟腑搖而宗脈感,液道開而門戶辟,故泣涕出焉。泣出于目,涕出于鼻。液者,所以灌精而濡空竅者也,液道開而泣不止,則液竭而精不灌,精不灌則目無所見,故命曰奪精。補太陽之天柱.以益其水,其經挾頸項之后,其穴在柱骨之旁也。

黃帝曰:人之涎下者,何氣使然?岐伯曰:飲食者,皆入于胃,胃中有熱則蟲動,蟲動則胃緩,胃緩則廉泉開,故涎下。補足少陰。

廉泉,任脈穴。補足少陰,以清胃氣也。

黃帝曰:人之亸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胃不實則諸脈虛,諸脈虛則筋脈懈惰,筋脈懈惰則行陰用力,氣不能復,故為亸。因其所在,補分肉間。亸,音朵。

亸,戰(zhàn)搖也。胃弱脈虛,筋脈懈惰,益以行陰用力,入房。氣不能復,故為亸。因其所在之處,補分肉之間,以助其胃也。

黃帝曰:人之振寒者,何氣使然?岐伯曰:寒氣客于皮膚,陰氣盛,陽氣虛,故www.med126.com為振寒寒栗。補諸陽。

寒客皮毛,陰盛陽虛,鼓動于中,不能外發(fā),故為振寒寒栗。補諸陽者,手足六經之陽也。

黃帝曰:人之耳中鳴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耳者,宗脈之所聚也,胃中空則宗脈虛,虛則下溜,脈有所竭,故耳鳴。補客主人、手大指爪甲上與肉交者也。

胃氣空乏,宗脈虛弱,清氣下溜,濁氣上逆,脈有所竭,故耳鳴。竭者,濁陰盛而清陽竭也。足少陽脈循兩耳,自頭走足,補足少陽之客主人,使之降也。手大指爪甲上與肉交者,手太陰之少商,補之使其收斂濁氣而下行也。

黃帝曰:人之自嚙舌者,何氣使然?岐伯曰:此厥逆走上,脈氣輩至也。少陰氣至則嚙舌,少陰氣至則嚙頰,陽明氣至則嚙唇矣,視主病者則補之。

厥逆走上,脈氣輩至,厥逆之氣走于上焦,脈氣群輩而至也。少陰之脈連舌本,故氣至則嚙舌。少陽之脈循耳頰,故氣至則嚙頰。陽明之脈環(huán)唇口,故氣至則嚙唇。氣至者,氣壅而不行也。視主病者補之,何經主病,則補何經也。

凡此十二邪者,皆奇邪之走空竅者也,故邪之所在,皆為不足。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腸為之苦鳴。下氣不足,則為痿厥,心悗。

上氣不足,清陷濁逆,故腦虛、耳鳴、頭傾、目眩。中氣不足,脾郁肝陷,故溲便變色,氣滯腸鳴。下氣不足,陽逆陰陷,故骽足痿厥,心宮痞悗。

黃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腎主為欠,取足少陰。肺主為噦,取手太陰、足少陰。唏者,陰與陽絕,補足太陽,瀉足少陰。噫者,補足太陰、陽明。嚏者,補足太陽眉本。太息,補手少陰、心主、足少陽,留之。泣出,補天柱,經挾頸,挾頸者,頭中分也。涎下,補足少陰,亸,因其所在,補分肉間。振寒者,補諸陽。耳鳴,補客主人、手大指爪甲上與肉交者。自嚙舌,視主病者。則補之。目眩頭傾,補足外踝下,留之。痿厥心悗,刺足大指間上二寸,留之,一曰足外踝下,留之。

足外踝下,足太陽之昆侖也。足大指間上二寸,足厥陰之太沖也。留之,留針也。

五臟氣,肝主語,心主噫,脾主吞,肺主咳,腎主欠。六腑氣,膽為怒,胃為氣逆為噦,大腸小腸為泄,膀胱不約為遺溺,下焦溢為水,是謂五氣所病也。五并,精氣并肝則怒,并心則喜,并脾則憂,并肺則悲,并腎則恐,是謂五精之氣并于臟也。五藏,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腎藏精,此五臟所藏也。五主,肝主筋,心主脈,脾主肉,肺主皮,腎主骨,此五臟所主也。五液,肝主淚,心主汗,脾主涎,肺主涕,腎主唾,此五液所出也。五惡,肝惡風,心惡熱,脾惡濕,肺惡燥,腎惡寒,此五臟所惡也。五勞,久行傷筋,久視傷血,久坐傷肉,久臥傷氣,久立傷骨,此五勞所病也。五味,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淡入胃,辛入肺,咸入腎,是謂五味。五走,酸走筋,苦走血,甘走肉,辛走氣,咸走骨,是謂五走也。五裁,病在筋,無食酸,病在血,無食苦,病在肉,無食甘,病在氣,無食辛,病在骨,無食咸?谑榷持豢啥嘁。必自裁也,命曰五裁。五發(fā),陰病發(fā)于骨,陽病發(fā)于血,陰病發(fā)于肉,陽病發(fā)于冬,陰病發(fā)于夏,是謂五發(fā)。五邪,邪入于陽,則為狂,邪入于陰,則為痹,邪入于陽,摶則為巔疾,邪入于陰,摶則為瘖,陽入之于陰則靜,陰出之陽則怒,是謂五邪。

此與《素問payment-defi.com/hushi/·宣明五氣篇》同。

陽明多血多氣,太陽多血少氣,少陽多氣少血,太陰多血少氣,厥陰多血少氣,少陰多氣少血,故曰刺陽明出血氣,刺太陽出血惡氣,刺少陽出氣惡血,刺太陰出血惡氣,刺厥陰出血惡氣,刺少陰出氣惡血也。足陽明太陰為表里,少陽厥陰為表里,太陽少陰為表里,是謂足之陰陽也。手陽明太陰為表里,少陽心主為表里,太陽少陰為表里,是謂手之陰陽也。形樂志苦,病生于脈,治之以灸刺,形苦志樂,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形樂志樂,病生于肉,治之以針石,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嗌,治之以甘藥,形數驚恐。筋脈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藥,是謂五形志也。二段舊誤在九針論。

此與《素問·血氣形志》相同。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