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晚上好!
那位同學能提示一下上回我們說到那兒了,我們再繼續(xù)往下說,上邊有句話還要強調一下,這句話是什么呢,這句話就是“感往昔之淪傷,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采眾方”,后邊是
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有一句話我們需要特殊理解一下,“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若能尋余所集,思過半矣”。
我們上次說呢,張仲景寫的傷寒,是在他自己豐富經驗的上面,集中了他非常豐富的經驗,他的族人就有200多人,不到十年就死了2/3,也就是100多人,可以想象的到,這100多人死亡的時候張仲景都應該是在場的。除去他這個族人以外,也就是張仲景臨床經驗非常非常豐富,但他說了一句非常實在的話,“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我們把宋本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我們把他這2本書都讀懂了之后,“雖未能盡愈諸病”,這句話就是說,不是說醫(yī)是萬能的,使活死人肉白骨的,對病入膏肓的人同樣是無能為力的,但是可以見病知源,“若能尋余所集,思過半矣”,在這兒張仲景是非常實在的,他和后世醫(yī)家,比如我們看一些書上邊給出一些方子,神效,立效,無不效。張仲景非常實在的說“若能尋余所集,思過半矣”,以前我反復的對大家說,中醫(yī)非常難學,不是說我們看一本書、兩本書就能學會的,需要多看書,多領會,然后還在實踐中不斷的摸索,最終把這些知識變成自己的經驗,雜志上的網上都是知識層面的,誰都可以看,但如果要變成自己的東西就需要你在實際當中反復揣摩,這是這句話。
然后我們再說下邊,“夫天布五行,以運萬類,人稟五常,以有五藏,經絡府樞,陰陽會通,玄冥幽微,變化極難,自非才高識妙,豈能探其理致哉”,在這我們多說一點,以前沒決定先說傷寒還是先說五運六氣的時候,征求大家的意見,根據(jù)大多數(shù)人的意見后來還是先說《傷寒》,《傷寒》的文字較少,屬于語言簡單但含義深刻那種,在這句話中,“夫天布五行,以運萬類,人稟五常,以有五藏,經絡府俞,陰陽會通”,這一段實際就包含了陰陽的學說、五行的學說、運氣的學說,因為“天布五行,以運萬類”,那些東西都是基礎的東西,這是針對人體的,然后“人稟五常,以有五藏”,也就是人體的五臟、六腑、經絡這方面的東西。這方面的內容呢,因為傷寒包括的東西,在這兒呢,我們說一點,在天元紀大論里有這樣一句話,“天有五行運五類,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藏化五氣,以生喜怒思憂恐”。這句話意思講的是,就是天地陰陽生五行,以陰陽五行生萬物,就是張仲景講的,“天布五行,以運萬類”,到我們人體呢,是以陰陽為氣血,以五行為五臟,而心肝肺脾腎俱全成形體,而為萬物之形態(tài)。
有天地先有水火,在人體就是先有腎和心,?二陽加一陰,離就是腎,坎就是心,我們說坎離交的時候,就是說的腎和心,坎就是心離就是腎,水和土而生木,火合土而生金,土指的是脾臟,這個后天之本,也是先天的補充物,所以心火,腎水,肺金,肝木,脾土這是五臟的五氣。
我們剛才說的是五臟,有天地先有水火,所以先生心腎二臟,下邊繼續(xù)說六腑。五臟,心、肺、肝、脾、腎。六腑呢,胃,小腸,大腸,膀胱,膽,三焦,叫三焦也行,叫
心包絡也行,這是六腑,這陰陽五行生六腑,陰陽五行生六腑的對應關系是這樣:
l 有脾則生胃,脾陰胃為陽,脾胃相配而為土;
l 有腎則生膀胱,腎陰而膀胱陽,腎膀胱相配為水;
l 有心則生小腸,心陰而小腸陽,心與小腸相配為火;
l 有肝則生膽,肝陰而膽陽,肝膽相配為木;
l 有肺則生大腸,肺陰而大腸陽,肺與大腸相配為金;
l 有三焦則生包絡,,三焦與包絡共為相火;
這是以陰陽生五行,陰陽五行生六腑。在這個五行當中呢,陰陽是生五行的,但是在五行當中又各有陰陽,具體到我們人體來說,以虛實為例,陽實而陰虛,這是一種本氣,以成物之形,按照陽實而陰虛本氣說,則虛為陽實為陰,所以具體到人體形體方面,氣乃為陽,形質為陰,骨骼為陰而精髓為陽,血肉為陰而中貫的榮衛(wèi)之氣為陽。我們平時說的本,根于臟腑者,這個就是本,這是六腑。
我們再說一下十二經,十二經絡。在這個十二經絡上呢,我的圖畫好了但是我不會往上傳,我只能在這里說一下,我的圖是包括:
先是第一行,,,足厥陰肝經,(十二,),肺內(手太陰肺經后邊是一個橫折)---右邊寫上絡大腸。這個圖我不會發(fā),我還是說一下吧。
十二經絡
流注的示意圖,這個圖是我畫的,這個是第一行到手太陰肺經,手太陰肺經是絡大腸的。
下面是手太陰肺經交到手陽明大腸經,手陽明大腸經是絡肺的,它在手指側這個部位交接的。手陽明大腸經在鼻孔旁與足陽明胃經相交,足陽明胃經是絡脾的;在足大趾內側端又與足太陰脾經相交。這個順序對于咱們學中醫(yī)的人都應該非常熟悉的,都應該記得,因為我不會發(fā)這個圖,圖我已經畫出來了但是不會發(fā)。在這個上邊還應該包括,以足厥陰肝經為例,它是足部的經脈,它運行的時間是丑時開始,它是絡膽的,它的屬性是屬木的,包括這些東西。這個自己可以畫一下,我說的這個圖也是我自己畫的不是教材上的,這是一個十二經流注的一個示意。
十二經配六氣,我們說一下,五臟、六腑加上三焦為十二經絡,這十二經絡以配五行,它和五行相配的是金木水火土,這個五行,金木水土各一,而火有二,火分君火和相火。君火、相火、燥金、風木、寒水和濕土合成六氣,五行和六氣之間的關系,五行者氣化之體,六氣者氣化之用。
在十二經和六氣的相配的配置上啊是這樣的:
l 寒水之氣,是膀胱與小腸二府;皆同氣化,天一之水出生之;
l 相火之氣,三焦與膽,二府專司火之標;
l 君火之氣,心與腎,二臟專司火之本,這是地二之所生;
l 風木之氣,肝與心包絡,一臟一腑,主者筋,天三之所生,肝主筋腎主骨;
l 燥金之氣,胃與大腸,二腑主水谷,地四之所生;
l 濕土之氣,肺脾二臟,專主氣血,天五地十之所生成,為陰陽之總匯;
這是五臟,六腑和十二經,六腑、五行和十二經配六氣。在這里呢,我們把運氣的東西再說一點吧,可能大家對這個比較生疏,基礎是24節(jié)氣,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這24節(jié)氣我們要記住,再有就是天干地支;天干,十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這是十二地支。24節(jié)氣和天干地支,是運氣學的基礎,這些東西應該是特別熟悉的,就象我們背一加一等于二這么熟悉一樣,這樣才能談到應用上面,這是五運六氣的基礎。說一點五運六氣方面的東西,所謂五運,就是五行的運動,金木水火土五運;所謂六氣,風寒暑濕燥火,六種氣候的變化。風寒暑濕燥火這是六氣,但五行對應的五氣,風寒暑濕燥,五氣和五行,合則為一,分則為二;化氣為風寒暑濕燥,成形為金木水火土。天干地支是一個符號,我們都知道天干地支是一個既代表紀年又代表年、月、日、時,是一個紀年的符號,同時它也代表一個方位的符號,在五運六氣上呢它還同時代表一個運和氣的符號,在理解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理解子丑寅卯--這個天干地支方面我們不能僅僅把它看成一個符號,從甲到癸,從子到亥,它包含的萬物由發(fā)生到少壯到衰老到死亡的這個含義,在這個十天干配五行上面,是甲乙木,丙丁火,戊己土,庚辛金,壬癸水,這是天干配五行。
還有一個叫天干化五運,天干化五運和天干配五行就不是一回事了,它是:
甲己化土、乙庚化金、丙辛化水、丁壬化木、戊癸化火我們剛才說的十天干配五行,是甲乙木,丙丁火------是這種配法,這種配法是自然界的氣象,因為甲乙木是春,位于東方,一年的開始,所以是十天干的開始。這個順序是甲乙木丙丁火,甲乙木春天,丙丁火是夏天,戊己土是長夏,庚辛金是秋天,壬癸水是冬天,這是十天干配五行。在天干化五運上面,它是這種化法,甲己化土、乙庚化金、丙辛化水、丁壬化木、戊癸化火,至于它為什么要這樣去化,我們可以從順序上去看,在十天干中我們如果把甲看成是1,把癸看成10,整個從甲到癸就是從1到10的這樣的順序,甲是1,己是6,1和6化土,2和7化金, 3、8化水,4、9化木,5和 10化火,這樣一個順序,這種順序就體現(xiàn)了五行的運動,我們剛才說陰陽生五行,在五行當中又各有陰陽,我們從這個角度去理解它這種相配和相化的關系。這是十天干,下邊說十二地支。
十二地支,我們習慣的說法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在前亥在后,在實際應用當中,子丑不是排在前邊的,子是排在第使十一位,丑是排在第十二,,它是從寅開始,因為正月建寅,寅代表正月是一年的開始。
在地支配五行上面:
地支: 寅卯(木),辰(土),巳午(火),未(土),申酉(金),戌(土),亥子(水),丑(土),這是十二地支配五行是這種相配的方法,它所用的是在每一季最后18天作為土的, 因為十二地支代表十二個月,每一個季就是春夏秋冬各有三個月,在每一季的三個月最后18天,它是作為土的;你看我們排的這個順序。這是十二地支配五行,還有 12地支化氣:丑未主土,卯酉--金, 辰戌---水, 巳亥—-風木,子午,寅申---火, 這是地支化氣,這個12地支化氣呢實際就是12地支配三陰三陽, 配六氣。 丑未---太陰濕土, 卯酉---陽明燥金,辰戌化水,也就是太陽寒水, 巳亥主木--厥陰風木, 就是子午寅申主火上呢是一分為二的,子午---少陰君火,寅申--少陽相火。
因為這里提到六氣,我們再說一下六氣,所謂六氣就是三陰三陽。少陽、陽明、太陽、太陰、少陰、厥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個三是指三陰三陽說的。這個三陰三陽我們可以畫一個示意圖。也可以自己畫示意圖,這個示意圖呢就是畫一個長方形,長是高的1/6,然后分成6份就是六個正方形,這個意思就是, 象六氣從春開始,也就是從厥陰風木開始,厥陰風木在一個正方形中呢,上三分之二畫成黑的,下三分之一是白的;少陰呢,上邊一半是黑的,下邊一半是白的;再有少陽,上邊一半是白的,下邊一半是黑的;太陰,整個全是黑的;再就是陽明,上三分之二是白的,下三分之一是黑的;再有就是太陽,整個都是白的。用這個表示六氣的示意,所謂三陰三陽指的就是陰陽氣的多少,F(xiàn)在休息5分鐘。
下面把基本的概念東西介紹一下:
剛才發(fā)的地址有實用五運六氣速查圖(http://med126。com/forum/viewthread.php?tid=64907&extra=page%3D1),圖還不是很完善,是不是有朋友看過一個在國外的一個人,他是在國外看到一個關于五運六氣的一個計算方法,和我們國內以前運氣學的著作所講的內容是不同,那個圖上面用到了我剛才說的十二經絡配六氣這部分內容,但是我們國內這些個運氣著作都沒有注意到這部分內容,只是用到主運,司天,在泉,主氣,客氣,這5個部分的內容,這應該說是不完善的,這個是五運六氣學的 一部分或一大部分內容,這個不完善,包括李陽波的《開啟中醫(yī)之門》,這些都是不太完善的,五運六氣要真正下工夫學,有一星期就會了,但是在這應該注意點方法,簡單說基本的概念你要把它記住、記熟,然后就是一個推導,就象一個公式一樣,直接推導就行了,可是這一部分內容僅僅是書本上的知識,具體的應用是比較困難的,就象運氣七篇大論當中,它反復強調的是一是觀察天象,一是觀察物候,再一個是觀察人的脈象,恰恰是它是強調的東西,被我們現(xiàn)在的那些柱子所忽視了,認為這些無非就是如此,用公式一推導就推導出來了,實際并不是這么回事。
我們看七篇大論原著的時候,強調的是觀察天象,觀察物候,物候我們簡單的說就是植物,觀察它的情況,觀察天氣變化的情況,然后還要結合人的脈象,這一部分,如果說能把這一部分都結合起來,才能真正的學明白了,才能真正的會用,這段我們就繼續(xù)吧。剛才說,讓我們畫一個六氣的示意圖,那個示意圖畫好之后呢,在下面,應該和它相對應的部分,標注上這一部分內容,你比如說厥陰肝木,它下面標注的是春,季節(jié)是春天,再起一行,是風木,再下一行,那是初氣,再下一行,在節(jié)氣當中是大寒到春分的。那么少陰呢,是初夏是金火是二氣,是從春分到小滿,少陽呢,是中夏,是相火,是三氣,是從小滿到大暑的,這樣推上來,就把那個六氣所主的季節(jié)它的氣的名稱,然后在一年當中這個主氣,初氣二氣三氣四氣五氣六氣它這個順序,然后就是24節(jié)氣,從這個節(jié)氣到那個節(jié)氣的,把這一部分都記熟了,如果想用數(shù)字表示的話,比如說厥陰風木,它就是4和10,少陰的君火就是5和11,少陽的相火就是1和7,還有濕土就是6和12,陽明燥金就是2和8,太陽寒水就是3和9,你畫一個簡單的圖,這些東西一眼都可以看到,對你的記憶很有幫助的。
我們說六氣,我們講主氣的時候是年年如此,年年都是這么一個順序,這個順序是始于厥陰風木,終于太陽寒水,就象我們剛才所畫的那個圖,那個順序,是從厥陰開始,厥陰少陰少陽太陰陽明太陽,就是這樣的一個順序,這個順序為什么是這樣一個排列順序,因為這是自然界的一個正常的氣候變化,我們說寒冬過后是春風,春風是風陰涼涼,意味著厥陰的,春天多風,春風吹,萬木春,所以這個季節(jié)叫做厥陰風木,春風過后為初夏,這個時候氣候就變熱了,氣候變熱之后,火的特征與少陰相應,所以這個時候稱為少陰君火,初夏之后為中夏,氣溫進一步升高,**少陰君火的**,所以把它叫為少陽相火,中夏之后為末夏,空氣濕度增大,濕那則土寧,象征著太陰大平,叫太陰濕土,末夏之后為秋天,就是我們現(xiàn)在這個季節(jié),氣候干燥,以陽明相應,所以叫陽明燥金,秋天以后就是冬季,今天是霜降節(jié),下一個節(jié)氣就是立冬了,就標志著進入冬天了,冬季是寒,天空當中太陽蒸發(fā)地面的水汽上升,遇寒下降為雨,因此稱為太陽寒水,六氣作為主氣它的排列的順序。
在這還要說一下,所謂的三陰三陽,就是一個陰陽的體現(xiàn),把陰和陽分成三陰三陽它的意義是什么呢?實際就是以陰陽之氣各自多少為劃分為標準的,在至真要大論第74上面是這樣說的:帝曰:善。愿聞陰陽之三也何謂?岐伯曰:氣有多少,異用也。帝曰:陽明何謂也?岐伯曰:兩陽合明也。帝曰:厥陰何也?岐伯曰:兩陰交盡也。帝曰:幽明何如?岐伯曰:兩陰交盡故曰幽,兩陽相合故曰明,幽明之配,寒暑之異也。在這就解釋了,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是儒家的東西,在這是太極生兩儀生成陰陽,兩儀生四象,四象是少陰太陰少陽太陽,沒有陽明和厥陰,道家的東西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成萬物,它也和儒家的這個兩儀生成陰陽,一生二是一樣的,但是儒家提的是兩儀生四象,道家提的是二生三,三成萬物,三呢應該理解就是三陰和三陽,三陰三陽它的變化再化生出物,它們的道理應該是相通的,應該說是一致的,F(xiàn)在我們再說下關于標本中見的問題。在我們自己排的時候,把標放在上面,本在中間,中見在最下面。
說的方便,我們先說
本: 少陽、陽明、太陽、厥陰、少陰、太陰
標: 火、 燥、 寒、 風、 熱、 濕
中見:厥陰、太陰、少陰、少陽、太陽、陽明,
沒什么太好解釋的,但這句話應該記下:本之下,中之見也,見之下,氣之標也,本標不同,奇陰異象。這句話是對標本中見挺好的解釋。再下面呢,關于承制的問題,君火之下,陰金。
君火 相火 土 金,水,木,
陰金 水 木 火 土 金 ,
土對應木,火對應金一一對應,這是一個承制的問題:金火之下,陰金承制。承制就是制約的意思,我們看,君火和陰金好象不太明白,再看其他的,
相火之下,水氣承制,水是克火的;再往下看,土氣之下,木氣承制,木是克土的;再往下,火是克金的,水是克土的,金是克木的,承制就是制約的意思。五行之中為什么要有制約,就是防止某一行太過了。所以我們在理解五行的時候這個生、克、乘、侮、制、化,我們要搞清楚,這是承制的問題。
再有一個就是從本從標的關系:因為有人解傷寒從六經氣化這個方面去解釋的:少陽,太陰,從本。少陰、太陽、從本、從標。陽明、厥陰,不從標本,從乎中也,以中氣為化也。這是一個從本從標的問題。關于從本從標的問題,象那個少陽、太陰從本,少陽本是小火,太陰本是濕土,也就是說少陽的病和太陰的病它是從本的,從本而化的。象少陰、太陽從本從標,太陽的本是寒,太陽寒水,它的標是熱。所以太陽和少陰本是熱,標是寒,所以太陽病可以出現(xiàn)寒化,也可以出現(xiàn)熱化,少陰病可以熱化,也可以出現(xiàn)寒化,這是從本從標的。陽明、厥陰,不從標本,從乎中也,以中氣為化也,象陽明,陽明它的本是燥金,從中化,陽明病可以從濕土化,厥陰病本是風木,從中化可以從少陽的熱化。關于這個運氣學就說這么一點。這是一個基本的概念,這些概念應當非常熟的。
上世有神農、黃帝、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師、仲文,中世有長桑、扁
鵲,漢有公乘陽慶及倉公,下之以往,未之聞也。這一段沒什么太可解釋的。
再有下一段,
觀今之醫(yī),不念思求經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終順舊。省疾問病,務在口給,相對斯須,便處湯藥,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陽,三部不參,動數(shù)發(fā)息,不滿五十,短期未知決診,九候曾無仿fo,明堂閉庭,盡不見察,所謂窺管而已。夫欲視死別生,實為難矣?鬃釉疲呱。學則亞之。多聞博識,知之次也。余宿尚方術,諸事斯語。 這段當中,張仲景是對從醫(yī)的人提出的批評?床〉臅r候往簡單地問幾句,你哪兒不舒服啊,就開出湯藥。
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陽,三部不參,動數(shù)發(fā)息,不滿五十,這些都是指在診病,看病的過程中比較草率,因為草率,所以
短期未知決診。這個決診就是短期、近期會出現(xiàn)一個什么樣的變化,這個他是不知道。這個決診就是我們強調的視死別生。這個人疾病的轉歸短時間內會不會有危險,這個醫(yī)者都不知道。九候曾無仿fo,九候指的也是診脈這部分說的;
明堂閉庭,明堂指的是面部說的,實際指的是望診,就是中醫(yī)所說的“望、聞、問、切”,中醫(yī)的四診運用的都不到位,所以
盡不見察,所謂窺管而已。正因為他“都不見察”,所以要做到“
視死別生,實為難矣”。再下一句是:
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學則亞之。多聞博識,知之次也,作為我們一般人來說,都也達不到孔子說的“上的”境界,誰也不是生而知之的。
學則亞之,我們也只有通過自己不斷刻苦地學習,亞之就亞之吧。通過自己非?炭嗟貙W,多聞博識,我們就做個知之次者也不錯,但我們一定要花辛苦去學。這個原序就說完了。說完了還有點時間,說點不屬于原序這個話外的話題。
在以前,剛開始進入民間中醫(yī)講堂的時候,講的第一課,是講的中醫(yī)的思維方式。為什么要講中醫(yī)的思維方式,因為我們這一代人,包括我,年紀也是比較大的,也是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的,我們接受的教育,都是西方的線性思維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和我們中醫(yī)的思維方式完全是兩碼事,所以第一講講是是中醫(yī)的思維方式。然后又講的是構建中醫(yī)的三大哲學基礎:第一是精氣學說,第二是陰陽學說,第三是五行學說。這所謂構建中醫(yī)的基礎,它只不過是基礎而已,《
黃帝內經》在成書的時候,它就綜合了當時各種先進的思想學識,構成中醫(yī)是我的一個非常完整的體系。在這個體系當中,它把當時能夠用到的這些先進的思想學識文化統(tǒng)統(tǒng)都拿過來為我所用。但是任何一種學說在解說人體結構方面都有不足的地方,所以我們中醫(yī),具體到中醫(yī)這門學問上是以臟腑為中心的,是一種取相的、體會的一種方式。但是臟腑它也和精氣、和陰陽、和五行,它在是這個基礎上,應用這些個基礎知識上面去講的。
所以在以前講的時候我就說自己就給它起個名字叫它象長(音)也好,象千也好(音),就把五臟,心肝肺脾腎,每一個,比如說心,找一張大的紙,就把寫在中間,然后這些取相的東西,比如說它的屬性、方向等等,全集中到這一張紙上。這就是心,五臟的心,它所曲向的東西。再以前就說過這方面的內容。然后五臟,六腑,比如說小腸,就應
當歸到心的這一項當中,再有十二經,都應該歸屬到每一臟當中,這樣就把部分或者是主要的基礎知識掌握住了。我們在這兒要說的是五行學說在中醫(yī)中運用得非常多,但它也不能完全地解釋人體,也不能完全地解釋疾病現(xiàn)象。
還有點時間,說個病例(比較常見):
女性,30歲,消瘦,面色發(fā)黃,長期脾胃不好,吃多吃少,或者情緒不好,或者天氣變化會出現(xiàn)
腹痛、腹脹的現(xiàn)象,還有
腹瀉,但這個人出現(xiàn)一個非常值得玩昧的癥狀:
失眠、
心悸。我們都知道,脾胃是后天之本,長期脾胃不好,消化吸收功能不足,造成人比較虛弱,再一個脾胃病體有黃色,面色發(fā)黃,尤其是兩個眼睛之間,鼻子根部這一帶出現(xiàn)焦黃的,這是脾胃病。再一個就是什么腹脹啊,腹痛啊,腹瀉啊,這些東西都好解釋,好理解,因為就是一個象其他出現(xiàn)這個肺氣不足啊,胸悶啊,憋悶啊,再一個肺經不足出現(xiàn)的肩背痛啊,再一個手腳的涼啊,這些東西都好解釋,用五行學說都解釋得過去,但是要是失眠、心悸,在這時候用五行學說就不好解釋,因為我們知道,脾胃是土,失眠呢,我們可以把它看成是心病,也可以看成是肝病,在這時候,鑒別的時候,假定我們摸脈差不多的時候,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個人雙關脈都應該是那種沉細的脈,雙關脈都是那種沉細的脈,右關主治脾胃,出現(xiàn)一個沉細的脈,這是脾胃的虛寒,這個好說,那么左關脈它是什么,它是肝,是肝木,肝木也出現(xiàn)一個沉細的脈,表明她是一個肝血的不足,那我們知道,在五行的生克制化當中,木是克土的,當土不足的時候,木應該顯得相對足一些才對,那為什么土不足,木也是不足的,用五行學說就沒辦法去解釋,剛才說到失眠,失眠可以是心的原因,也可以是肝的原因,但是在臨床當中,我們見到是肝的原因要比心的原因要多得多,這個解釋呢,就是肝主藏血,肝藏血,肝主血海,人在睡眠的時候,人的魂魄要到血海中去收藏,因為肝血不足,魂魄藏不住,就象一條很淺的水,一條大魚,它養(yǎng)不住一樣,魂魄不能進到血海中去收藏、去休養(yǎng),所以在這時候就出現(xiàn)一種失眠,就是“陰不足以斂陽”,這部分出現(xiàn)心悸,也是心血不足,火是生土的,土不足,我們可以說是子病及母,這樣也能勉強解釋過去,唯獨就是,長期脾胃病的人出現(xiàn)一個肝血的不足,就是肝脈特別細,沉細,出現(xiàn)這種情況,用我們的五行生克是沒辦法解釋的,這種時候,只有用我們中醫(yī)固有的、自己的內容才能解釋這種現(xiàn)象。用我們中醫(yī)自己的內容解釋其實非常簡單,脾胃為后于之本,長期脾胃功能不行,氣血化生之源不足,肝為血海,血?隙ㄊ遣蛔愕,因為化生之源不足,肝的血海得不到補充,它不可能生足。用我們中醫(yī)固有的內容就解釋就通了,但是我們非得用五行去解說地化,這時候是解釋不通的。
同樣,我們再看張仲景的著作時,以前我說過這個內容,今天再說一下,張仲景在《金匱要略》,開篇第一篇當中,
問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師曰: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補之。這是張仲景的,張仲景在這兒治胃病呢還不是完全治胃病的意思,這是已病防傳的意思。但他在這兒提到一個“見肝之病,
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補之”,這句話是一個原則,是一個規(guī)范,這是見肝之調,你應該知道,肝病它要傳脾,我們在治療的時候首先要考慮脾的虛實,
四季脾旺不受邪,如果是脾旺的話,肝病是不傳脾的,因為傳的需要條件,一是肝氣盛,病邪盛,再一個就是
脾氣虛,那時候它才能去傳脾,如果脾氣旺盛的話,肝的邪氣是不能傳到脾的。所以
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補之。再下一句:
中工不曉相傳,見肝之病,不解實脾,惟治肝也。我上次就說,我看過王雪華教授講《金匱》這一段,他講得很好,但在這兒,我覺得他有一個問題沒有說或者他有意識地是避而不說。張仲景在這兒說
中工不曉相傳,見肝之病,不解實脾,惟治肝也,緊跟著后面一句話:
夫肝之病,補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藥調之。然后下面按五行解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傷腎,腎氣微弱,則水不行;水不行,則心火氣盛,則傷肺;肺被傷,則金氣不行;金氣不行,則肝氣盛。通過這個五行的生克制化,來達到肝氣盛,肝病自愈,然后后面一句:
此治肝補脾之要妙也。王雪華教授講這一段的時候呢,他是肯定這一段的,
肝之病,補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藥調之,但是我們如果仔細讀張仲景的著作的話,我們還可以讀出別的意思來,這個意思是什么,是張仲景在批評這些人,批評他們干嗎,
中工不曉相傳,見肝之病,不解實脾,惟治肝也。惟冶肝,怎么治肝,
補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藥調之,他把這一段東西咱們理解是
治肝補脾之要妙也。其實這一段我們還可以讀出張仲景是在批評這些人
不曉相傳,光會知道用這些
補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藥調之這一套,所以在后面
肝虛則用此法,實則不在用之。
這是張仲景提出的一個警告。然后在后面,把內經的東西拿上來說:
經曰:虛虛實實,補不足,損有馀,是其義也。余藏準此。不能用五行去硬套,我們以后在學張仲景的《傷寒》上面,在辯證方法上面,我們既要看到張仲景首創(chuàng)的六經辯論的體系,也要看到在張仲景的六經辯論的體系當中,他里面用到了不少的八綱辯論和臟腑辯論的這方面的內容。我們學這些個東西是在學一些基本的技能,但是用的時候這些技能怎么用,就象農民種地一樣,在播種的時候,你要用播種機,如果說在播種的時候你把收割機放在那兒去用,那就錯了。播種的時候用播種機,收割的時候用收割機。我們學這些東西實際上我們就是在學播種機怎么用,收割機怎么用,怎么樣澆水,怎么樣施肥,但是在具體應用的時候,能夠準確地應用這是很難的,真的是很難的。
假定我們說,農民種地的時候,該播種的時候把收割機開在那兒,這會被人笑的。但這在中醫(yī)生當中,這種笑話非常常見,就包括我以前也經常犯這樣的錯誤,但是自己意識不到,也只能是自己學習、體會、臨床的實踐反復摸索吧,但是學的這些個東西、條文,該寫的要寫,該記的要記,該背這是要背的。我們今天的這個序就講到這兒。
下面對大家提個要求:我們介紹《傷寒論》開的這個行程,內容很多,內容也非常豐富,非常龐大,我們在說的時候不可能面面俱到,也只能是按照我的理解,在以后講條文的時候,也可能我的理解不到位,但是對咱們的要求,是要求什么,換一種學習方法。以前在群里面當中,我和學友們聊天的時候,就說是從《學習的革命》那本書上學到的方法,過去沒幾天,這個學員,這個小姑娘挺聰明的,她給我發(fā)了一個東西,那上面叫什么:思維導圖,這個方法簡單的說,就是我以前用過的方法,從《學習的革命》上學到的方法。按照書上介紹的方法,我希望我們換一種學習方法是什么,比如說,我們找一張紙,那張紙中間就寫上《傷寒論》,然后畫一個大圈,然后分別畫出幾枝線,比如第一個枝子你畫的是太陽病,那么就從傷寒論這個圈上引出一條線,在那兒再畫一個圈,畫上一個太陽病,太陽病在這兒你注上,太陽病是從第一條到多少條的,然后太陽病分為上中下三篇,在太陽病上再畫上三條線,一個寫的是上篇,一個是中篇,一個是下篇,每一篇的條文是從幾條到多少條,這樣當你看到傷寒論的時候,它那上面講的一共有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一共講了六經,那么每一經它的條文都是從哪兒到哪兒,那么看到這一線紙的時候,就把它的提綱這一頁紙都看到了。如果說我們的空間的空余的化,我們就繼續(xù)畫。畫什么,畫太陽病,太陽病不是分上篇、中篇、下篇嗎,我們畫一個上篇,把這個放在紙的中間,然后延伸出很多的線索,它的定義,方證,
麻黃湯證啊,
桂枝湯證啊,汗法的適應證,禁忌證,汗法的變證等等,都把它畫入這個紙上,別人再說這個太陽病的時候,你記不住,把這張紙拿出來一眼就能把太陽病的全貌都看到,大家可以試著去畫一下。《學習的革命》這本書介紹的方法,人的腦細胞有一千億個細胞,建立很多的聯(lián)系,這種聯(lián)系就象樹叉一樣,所以他就建議采取這種畫圖的方式,這種方式我用了十年了,畫了好多的東西,在學習上面還真的是有很多幫助的。
花點心思把傷寒整個畫下來!
第二點,學習傷寒很多種分類方法,我們可以試著以脈類證的方法。把條文以脈象來歸類。
還有以方證來歸類等等都可以做。
所以我這個講座叫“玩轉傷寒”就是說用各種方法來反復玩?zhèn)阉媸臁?br>-----------本貼由網友返仆歸真和赤那兩位整理完成初稿,謝謝!
由于網友們時間安排有時不定,加之中醫(yī)基礎和打字速度都不一樣,有些因臨時有事而重做安排,所以文稿出來的順序是以先整理好先發(fā)的辦法,整理工作比較辛苦,需要更多的人手來分擔,以后每個錄音都將安排四五人共同整理,可以整理得快一點,老師們在講堂無私奉獻,為大家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條件,難得可貴。
整理工作需要更多
人參加,歡迎志同道合的朋友加入!
QQ群號:8066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