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義
封閉群動物是指一個種群在五年以上不從外部引進新種,僅在固定場所的一定群體中保持繁殖的動物群。
(二)概念
封閉群(Closed colony)的正確概念是指引種于某親本或同源親本的動物,讓其不以近交形式,也不與群外動物雜交而繁衍的動物群,目的是要求整個群體盡量防止近親交配而保持著遺傳變異,也就是說既保持群體的一般特性,又保持動物的雜合性。至于個體間差異的程度因引種來源的不同而有不同,如引種于一般雜種,則個體間差異就大;如果引種于有近交歷史的動物,則個體間差異就小。
由于封閉群體本身的特點,加上客觀上具有各種各樣的相似存在形式,就使封閉群這個概念很混亂。有人叫“非近交群”(Non-inbred colony),有人叫“非近交系”或“非近交品系”(Nou-inbred),甚至有人叫“遠交系”、“遠交payment-defi.com/zhuyuan/株”或“遠交動物”(Outbred animals)。實際上這些叫法并不是指真正的“封閉群”,而只是通常供應使用的、保持于各種飼養(yǎng)系統(tǒng)的非近交群體而已。特別是“遠交”一詞很容易使人理解為遺傳學上的“異系交配”。因為“遠交”在遺傳學上是指遺傳上不相關的動植物的雜交,或沒有相近親緣關系的不同家系的兩個個體的交配,甚至把不同特種、不同變種的交配都看作是異系交配。而實驗動物的封閉群,其個體之間并不是沒有親緣關系,甚至是很親近的或有一定的近交。所以封閉群不應叫成上述這些名稱,它們之間更不能劃等號。
ICLA在1963年和1964年曾規(guī)定:“不從外部進行引起的群體為封閉群”,這是最基本的。日本實驗動物研究會于1973年又進一步規(guī)定:“五年以上不從外部引種,只在一定的群體中進行繁殖,為經常提供實驗動物而進行生產的群體叫做封閉群”。
實際上對封閉群的全面理解應該包括封閉年限、群體大小及繁殖結構等。一般認為封閉群是指引種于某親體或同源親本的動物。
封閉群按其來源和遺傳背景不同,可分為以下兩大類:
1.來源于近交系的繁殖群及其子代,不用兄弟姐妹交配方式保種進行生產的實驗動物。
2.來源于非近交系,不是以培育近交系為目的而生產的實驗動物群。
如系來源于近交系的封閉群,雖然對繁殖群的的大小不作特殊規(guī)定,但應采取在群體內不產生隔離狀態(tài)的方法繁殖。
如系來源于非近交系的封閉群,應經常保持“群體的有效大小”,一般為50只以上,同樣應采取群內不產生隔離狀態(tài)的方法繁殖。
上述兩種封閉群,除了在選擇時應考慮繁殖力外,均不采用特殊的淘汰方法進行選種。
目前國內外實驗動物的使用,以小鼠為例,大部分是近交系和封閉群。而從使用量上來看封閉群遠遠超過近交系,這是因為近交品系繁多,又不易大量生產,往往僅適用設備條件較好的研究機構或專門科技人員親自保種使用,大大限制了其使用范圍。而封閉群因為有雜合子并避免了近交,故能保持相當程度的雜合性,從而避免了近交衰退的出現(xiàn)。所以,其生活力、生育力都比近交系強,具有繁殖率高等遺傳學的特點,因此封閉群動物可以大量生產,作為鑒定實驗用。例如ddN小鼠、NIH小鼠、LACA小鼠、Wistar大鼠以及目前各研究所長期自行繁殖的瑞士種小鼠、青紫蘭兔、新西蘭白兔、大耳白兔、豚鼠等均屬此類。這類動物在生物制品和化學藥品的鑒定上,其反應穩(wěn)定性遠遠優(yōu)于市售動物,特別是作為熱源質試驗的家兔更為明顯。進行各種篩選性實驗時,選用封閉群動物有一定優(yōu)點,因為在這群動物中有的可能有近親關系,有的可能沒有,而保持一定的遺傳差異。因而對各種刺激的反應有強一些的,也有低一些的,但其平均的反應性有一定穩(wěn)定性,故要觀察篩選某一藥物的初步療效時,封閉群動物就可以反映綜合的平均療效。
然而,對于封閉群的研究,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無論在國內或國外,都落后于近交系。其原因在于封閉群是屬于群體遺傳學理論范疇,不僅群體遺傳學本身產生較晚,而且該理論又不能機械地套用于封閉群。到目前為止,對封閉群動物所進行的研究工作幾乎都只限于小鼠和大鼠,而且報告也甚少。
封閉群動物的培育方法較為簡單,只要不引進新品種,讓其自行繁殖就可以,當然要避免近親繁殖。但是長期保持一個封閉群就必須要控制各種條件,采取一定的措施。保持封閉群的主要目的的是為了減少群體內的遺傳變異,使整個群體的性狀、特征能持續(xù)穩(wěn)定不變,而且不產生性質不同(變異)的個體或小群體。培育時應注意下列規(guī)則:
(一)群體封閉后應維持五年以上
為什么把小鼠封閉群有效時間定為五年?其理由如下。假如將兩個近交系進行交配,培育出一個新的群體(雜交群)。此時,把其中一個近交系的基因型假定為A/A,另一近交系為a/a,則兩者雜交以后所產生的F1基因型必定是A/a,然后讓F1進行隨機交配,從理論上講,F(xiàn)2代基因型分離的比例A/A為25%,A/a為50%,a/a為25%。再讓F2進行隨機交配,生下F3,其基因型的比例和F2一樣,不發(fā)生變化。但實際情況不會如此準確,因為還有其它許多因素(如繁殖率的高低)的影響,假如具a/a基因型的個體比A/A及A/a基因型的個體繁殖率低1/2的話,此時這三種基因型出現(xiàn)的頻率就各不相同(如圖5-1所示),即隨著代數(shù)的增加,a/a型頻率逐代減少,而A/A型的頻率則逐代增加,也就是說,在起初10代(從1~10代),各基因型頻率,都有變化,達到15升后才趨于穩(wěn)定(幾種基因型頻率平行發(fā)展)。這雖然是理論的推導,但已用于實踐,故目前暫定15代,也就是說經過15代后,該群體的基因型頻率才能達到相對穩(wěn)定。以小鼠為例,一年大約繁殖3代,要達到15代,就需要5年時間。因此,5年確定為小鼠封閉群的最低年限,但這種年限只能用之于小鼠,如豚鼠和兔等世代間隔長,封閉群達到穩(wěn)定的年數(shù),就比小鼠的更長了。
圖5-1 不同繁殖率基因型個體的基因型頻率變化:在A/A為35%,
A/a為5%,a/a為25%的群體中a/a的繁殖率為A/A和A/a的1/2時,各基因型頻率的變化。
(二)防止產生群體內的隔離狀態(tài)
封閉群體,不要在隔離狀態(tài)下進行繁殖(交配)。上面所講的是隨機交配時的情況。如果交配不隨機(如一封閉群隔離飼養(yǎng),每處的雌雄只數(shù)都不多),而是兄弟姐妹之間交配,則該封閉群就會分化為許多近交系,從而使該群體的基因型結構發(fā)生變化,結果不但破壞了封閉群固有的遺傳結構,而且將使封閉群分化成幾個近交系,如近交系之間再進行雜交,雖可提高該群體的繁殖率,可是封閉群原有的特點將因此丟失。
假如將某封閉群分在兩個飼養(yǎng)間飼養(yǎng),各飼養(yǎng)間又獨立地自行保種,這樣就使群體有效大小減少一半,隨之近交系數(shù)也將提高,從而在這兩個飼養(yǎng)間產生基因結構(型)變化的可能性也就大了。因為,基因結構的變化原則上趨向于不隨機交配的群體一方。如果經過若干代之后就會變成兩個完全不同的封閉群。即使是各飼養(yǎng)間的群體量很大,但相同基因結構的微小變化是不可避免的,因此經過幾十年代后,這些微小差異積累起來,也同樣產生上述結果。有時雖然在同一飼養(yǎng)的保種,但采取的方法與上述兩飼養(yǎng)間的作法相同,結果也會產生兩個封閉群。
圖5-2 繁殖場較多時,為避免各繁殖之間產生隔離生產的方法
總之,若同屬于一個封閉群,則留種對必須在整個群體內普遍地選擇,并進行隨機交配。如果繁殖場有兩個以上都生產同一品系的封閉群,為避免隔離狀態(tài)下的配種,可采用圖5-2方式繁殖生產。即由一個種群繁殖提供雌雄種鼠,再分配給各繁殖場,進行隨機交配生產,然后供應使用。
(三)“群體有效大小”應保持在50只以上
當采用圖5-2這種生產方式時,應特別注意種群繁殖場的“群體有效大小”,要達到足夠大。如果封閉群過小,必然引起群體內近交系數(shù)上升,而致群體內各種基因的物質純度提高,這是與封閉群的性質所不相容的,是封閉群最忌諱的。如群體只有雌雄兩只組成,就只能進行兄妹交配,結果會育成近交系。如果群體有10只組成,這時雖然1、2代不進行兄妹交配,但在2~3代后,不可避免地要進行堂兄弟和堂姐妹之間的近親交配,從而也能使群體的近交系數(shù)上升,結果使群體內基因結構改變。為了防止這種現(xiàn)象出現(xiàn),必須規(guī)定群體的大小。
“群體有效大小”是群體遺傳學的術語,有固定的含義。即在進行動物的繁殖生產時,為表示其群體規(guī)模大小,常以雌雄種的數(shù)目來表示。這個數(shù)目,通常的含義可定義為該群體的大小,但是當考慮每代之間的遺傳特性時,這種表示方法就有問題了。比如,雌雄種的數(shù)目雖然相等,但在留種時如來源分布不均時,情況就大不一樣(見表5-1)
表5-1 由10對公母鼠組成的不同群體的有效大小
雙親號/留種仔數(shù)/留種方式 | 12 3 4 5 6 7 8 9 10 | 計 | 群體的有效大小 |
A | 2 2 2 2 2 2 2 2 2 2 | 20 | 40 |
B | 1 3 0 3 0 3 4 1 2 3 | 20 | 20 |
C | 0 4 0 3 4 0 0 0 5 4 | 20 | 12 |
D | 0 12 0 0 0 8 0 0 0 0 | 20 | 4 |
表中所示為10對種動物,采取A、B、C、D四種不同的留種方法。從中不難看出,四種方式雖都是在10對親代所生的仔代中選種,但是所選出留種仔數(shù),在A組是來自10對種鼠,B組是來自8對種鼠,C組來自5對種鼠,而D組則只是來自2和6號兩對種鼠。四組選出的留種仔數(shù)分別都是20只,群體的有效大小從外觀上似乎相同,但其基因結構則完全不一樣。為了比較這種差異,就采用了“群體有效大小”這一標準來進行衡量。
“群體的有效大小”是指一個自然繁殖的群體所包含的雌雄動物數(shù)目,是為下一代留種時,能從中隨機選種,并隨機交配以繁殖后代的數(shù)目,并以此作為衡量的尺度,以計數(shù)被測群體的有效大小。表5-2的B組所列即大致與所謂理想大小接近,故其有效大小定為20,A組則為40,正好為D組的10倍,C組為12,D組為4。如果采取A組的形式進行繁殖,必須非常仔細選種才能達到,因此非常麻煩。B組實際是采服隨機選擇的一例,因此操作較簡便,只要稍微留心選種即可,但是如果不留心,很可能會出現(xiàn)C組或D組那種情況,即僅僅從幾只母種所生的仔代中選擇,勢必造成群體有效大小的變小。
降低“群體的有效大小”的另一主要原因是種鼠的雌雄數(shù)不同。雌雄鼠的性比越大,其“群體的有效大小”就變小(可見表5-2)。
表5-2 群體大小相同、雌雄種的比不同時的“群體的有效大小”
雌 種 數(shù) | 雄 種 數(shù) | 群 體 大 小 | 群體的有效大小 |
10 | 10 | 20 | 20.0 |
12 | 8 | 20 | 19.2 |
14 | 6 | 20 | 16.2 |
16 | 4 | 20 | 12.8 |
18 | 2 | 20 | 7.2 |
19 | 1 | 20 | 3.8 |
下面的公式用以計算“群體有效大小”與群體近交系數(shù)上升率之間的關系,也就是說只要進行隨機交配,兩者之間的關系可用下列公式計算:
△F1=1/2Ne
△F1:近交系數(shù)的上升率
Ne:群體的有效大小
由此公式我們可以看出,Ne越大,則△F1就越小。在封閉群的規(guī)定中,“群體的有效大小”被定為50。為什么要定為50與要成為近交系就必須兄弟姐妹交配20代一樣,也就是說只在一般群體中,近交系數(shù)的上升率(△F1)等于百分之一時,群體的有效大。∟e)恰好是50。
在一般情況下,大量生產實驗動物的繁殖是用各種雌雄鼠的比例進行生產的。表5-3用以說明在不同性別比例時的情況,要達到“群體有效大小”50左右時所需的雌雄鼠數(shù)。根據表5-3,現(xiàn)假定如下計劃生產方式,即每周用一只雄鼠與2只雌鼠進行交配,這種雌雄兩性配合的比例為1:14。這樣的群體,要達到有效大小50時,至少須經常保持雄鼠14只,雌鼠196只,這交不是說,只要準備好14只雄鼠和196只雌鼠就萬事大吉了,而是為了在下一代留種時能從較多的種群中進行廣泛選種,不致因種群數(shù)目較少而不得不進行近親交配。因為,種雄雌鼠太少了,不知不覺地就提高了近交系數(shù),結果就喪失了封閉群的意義。
表5-3雌雄性別比例不同的各群體要達到有效大小50以上時所需的雌雄鼠
性 別 比 例 | 群體有效大小達到50時所需的動物數(shù) | 群體的有效大小 | |
雄 | 雌 | ||
1:1 | 25 | 25 | 50.0 |
1:6 | 15 | 75 | 50.0 |
1:7 | 15 | 106 | 52.5 |
1:10 | 14 | 140 | 50.9 |
1:14 | 14 | 196 | 52.3 |
(四)不要用人為淘汰的方式選種
所謂人為淘汰的方式選種,是把基因決定的性狀引向特定方向,結果使群體內基因結構發(fā)生變化。例如在圖5-3中,基因結構大體自第15代起才趨于穩(wěn)定。要想增加具體a/a基因型的個體,而進行淘汰方式的選種,結果使其有a/a基因型的小鼠在全體種鼠中上升到1/2,從而使其他基因頻率發(fā)生急劇變化。
圖5-3所示只是一種基因型的改變所產生的結果,但即使是單基因,在實際上也伴隨著許多其他遺傳性狀的變化。因此,在封閉群中,原則絕對上不允許進行淘汰式選種。
圖5-3 自第15代起進行淘汰式選種后基因頻率變化情況
但是,涉及到繁殖能力問題,可視為例外,因為作為實驗動物首要的基本條件是可繁殖性,尤其是封閉群,利用雜合性提高繁殖率是其特特。人們在選種時有意無竟地都想用繁殖率高的動物作種。在群體被封閉后在5年之內,只要采用同一方法,只選擇繁殖率高的留種,其基因結構幾乎不會引起變化。因此育成封閉群后選種時,應挑選繁殖率高的為宜。
主要介紹來源于非近交系封閉群的交配方式。在保持封閉群時,須注意兩點,第一是在群體中防止產生小群體(分化);第二是不應改變封閉群特有的雜合性。為此,決不能進行近親交配。這里所說的近親交配,不單是指兄弟姐妹交配。也包括父婦、母子、堂兄弟與堂姐妹間以及表親間的交配。由于進行近親交配,即使近交數(shù)上升,導致群體基因純合,另一面也會丟失雜合基因,促使群體的性質發(fā)生改變。
為了防止近效系數(shù)上升,盡量增加動物的數(shù)量是最有效的措施,但群體動物的數(shù)量常受人力、物力的限制,不可能太大,而且要絕對阻止近交系數(shù)上升,目前尚缺乏有力措施,故現(xiàn)在只要求每代近交系數(shù)的上升率不payment-defi.com超過1%。
為避免近交,封閉群應采取隨機交配(Randommating),避免循環(huán)式的近親交配方式。具體作法是,將群體分成若干小群,在組合下一代的交配時,有規(guī)律地把不同小群中的雌雄進行隨機交配。小群體組數(shù),可分成3、4或6,一般小群組數(shù)不宜太多,因組數(shù)太多,組合交配時比較困難,手續(xù)也比較繁雜,通常以3~4個組為宜。下圖是用三組(A、B、C)小群體進行交配的方法:
由圖5-4可以看到,組成新的一代時,有三種方式從A群中挑選的種雌鼠與C群中挑選的種雄鼠組成新的B群;從B小群中挑選的種雌鼠與從A群選擇的種雄鼠組成新的C上述方法,以50只種雄鼠和300只種雌鼠進行繁殖,其近交系數(shù)上升率,每代不會超過0.8%左右。
圖5-4用三個群(組)保持與生產封閉群動物的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