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hù)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xué)考研
醫(yī)學(xué)論文
醫(yī)學(xué)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shù)語標(biāo)準(zhǔn)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yīng)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xué)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xué)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書籍 > 正文:積聚第一
    

幼幼新書:積聚第一

茅先生∶小兒有奶積候。但是吐下奶來有臭酸氣,此候因兒叫未住,母將奶與吃,致不消化,日久停滯,胃冷而至此。所治者,先用丁香散(方見瀉痢門中)調(diào)胃,后下實積,牛黃丸。(方見實熱門中。)取下奶積后,下勻氣散補(bǔ)(方見胃氣不和門中。)常服健脾散(方見胃氣不和門…

茅先生∶小兒有奶積候。但是吐下奶來有臭酸氣,此候因兒叫未住,母將奶與吃,致不消化,日久停滯,胃冷而至此。所治者,先用丁香散(方見瀉痢門中)調(diào)胃,后下實積,牛黃丸。(方見實熱門中。)取下奶積后,下勻氣散補(bǔ)(方見胃氣不和門中。)常服健脾散(方見胃氣不和門中)即愈。

茅先生∶小兒有食積候。夜間肚微微作熱,或嘔或瀉,此因飲食傷飽而更睡至此。所治者,下實積,牛黃丸通下;后用勻氣散補(bǔ)氣。(二方并見同前。)常服萬靈丸(方見本門)即愈。

茅先生∶小兒有氣積候。面黃白,不進(jìn)食,肚微痛,夭矯啼叫。此因患諸般氣候,久而不安,傳歸氣積至此。所治者,用萬靈丸、勻氣散、醒脾散(有二方∶一方見胃氣不和門中,一方見慢脾風(fēng)門中、)健脾散相夾調(diào)理即愈。(余方見同前。)

茅先生∶小兒有中脾積候。面黃如土色,或帶黃而面帶虛,臍上微痛,肚皮熱,飲食減少,才食便言臍上及肚中痛,所食不化,頭微熱。此因先食硬物,不然冷物所傷在脾。所治者,先下青金丹(方見本門中)取下脾中積,后用勻氣散、醒脾散補(bǔ)。常服健脾散、萬靈丸即愈。(余方并方同前。)

茅先生∶小兒有虛中積候。渾身微熱,不思飲食,渴,日多昏 ,抱著一似睡未覺,此候因多端,久泄瀉不止而虛得。此候所治者,先下青金丹,通盡肚中積;后用勻氣、醒脾散調(diào)理。常服萬靈丸、保童丸(方見一切疳門中)調(diào)理即愈。(余方并見同前。)

茅先生∶小兒有實積候。大便不通,風(fēng)毒瘡,喉閉胙腮,喉中涎響。此因兒子生來饑猛,飲食無度,至有前件候。所治者,先用奪命散(方見急慢驚風(fēng)門中)吐下熱涎,后勻氣散、醒脾散調(diào)理(二方見同前。)常服牛黃膏(方見膈熱門中)、鎮(zhèn)心丸(方見一切驚門中)、天竺黃散(方見實熱門中)與服payment-defi.com/yishi/即愈。其前項諸般積氣候,各說分明,下藥各有等降。若然前積,調(diào)理不退,如變面黑,久瀉不止,腹肚脹滿,手心自生瘡,氣出粗,瀉黑色,瘦弱不能坐立,眼視,鼻口燥黑,死候不治。

漢東王先生《家寶》∶小兒積病可醫(yī)者九∶

面上虛腫是積。積者,是脾之所系。脾主身之肌肉,故應(yīng)面,故知是脾積。其脾系土,土無正形,故早晚浮腫不定,多則早浮,其睡則脾不磨,上面作腫。若病后有此證,則是虛中積。宜用調(diào)脾、消積、行氣等藥。面合地臥是積。何以合地?其受積在脾,是冷積,何以知之?其脾好土,故知之在脾。其冷者屬陰,故知傷冷、硬食得之。宜下熱積氣藥耳。

腹脹是積,其積在肺。何以知之?其肺主于氣,才當(dāng)受積,其氣便冷,腹脹滿,氣急,故知之在肺。如腹脹,先宜調(diào)氣后轉(zhuǎn),轉(zhuǎn)后更宜調(diào)氣。

小便如油是積,其積在小腸。何以知之?其積受于脾,脾當(dāng)轉(zhuǎn)心,心不受觸,則入小腸。小腸是心之腑,故知在小腸。則節(jié)其水道,小便如米泔、油相似也。

發(fā)黃是積、是積傷心氣。心主血脈,蔭遍身毛發(fā),被積氣所干則發(fā)黃,故知是積傷心,宜下空心散(方未見),及取積藥。此人必時復(fù)發(fā)熱也。

赤白痢是積。其積在肺,受傳大腸,及有外傷冷而得。何以知之?其肺主西方庚辛金,其色白,后赤則是外邪。故知肺傳大腸,則為赤白痢也,宜取后調(diào)氣。

兩眼黃赤、睛青是積,其積在肝。何以知之?肝主東方甲乙木,色青,卻被積氣所干,即黃赤。睛青者,眼屬五臟,肝是其主,肝若受積,故令眼睛青。是肝受積,若傳膽、其人口苦,不要吃物,宜涼藥退之。

遍身虛腫是積,其積不在臟只在腑。何以知之?為其積曾取后,被藥發(fā)動,即不在臟,故出皮膚之間為腫也。只宜下,取虛中積藥,然后補(bǔ)之耳。

多瀉白糞是積,是受冷,積在脾。何以知之?脾主化,受冷積在脾,冷滑而瀉白糞,故知在脾。宜先轉(zhuǎn),后熱藥補(bǔ)之。

漢東王先生《家寶》∶小兒積病不可醫(yī)者六∶

喘急是肺積。肺主氣,其喘急則肺絕,其人當(dāng)面白,全無血色,故不可醫(yī)也。

面黑是腎積。其人面黑者是腎絕也,人當(dāng)不辨好惡,眼直無光,只得一日而死也。

吐熱氣是榮積。其不醫(yī)者,是血絕不可治也。血主心,心不能管,故出熱氣不止耳。

手腳心生瘡是衛(wèi)積。衛(wèi)者氣也,胃氣不生,故手足生瘡。若衛(wèi)絕則氣不回,只得半日而死也。

惡心、吐、干嘔是胃積,何以不醫(yī)?胃主化食,其胃絕則惡吐,故不治。其人必食乳不化,不食亦干吐嘔,面色青黃,無血色也。

瀉久住又瀉,是積咬脾爛。何以知其脾爛?其人當(dāng)瀉白糞,為食不消,住了,卻放糞赤黑而死,即知脾爛不可治。

錢乙論∶積病口中氣溫,面黃白,目無精光,或白睛多,及多睡畏食,或大便酸臭者,當(dāng)磨積,宜消積丸(方見本門),甚者當(dāng)白餅子下之(方見搐弱門中),后和胃。

《嬰童寶鑒》論∶小兒五積為臟氣不行,蓄積一處不動,故曰積。夫心為伏梁在臍上。上攻其心,下攻胃口;脾為痞氣,在胃口上橫之;肝為肥氣,在臍之左邊;肺為息賁,在臍之右畔;腎為賁屯,在臍之下。各有變動,非食之所成,乃氣積也。臟屬陰,故在一處而不動也。

《嬰童寶鑒》∶小兒有聚,謂六腑之氣留聚也。腑屬陽,陽氣運(yùn)轉(zhuǎn)不停,故其聚不定一處,發(fā)而腹痛。積聚之候,皆面黃瘦劣, ,不生肌肉,發(fā)立或肌體浮腫,腹急多困,多為水氣。

《五關(guān)貫珍珠囊》辨小兒積候∶面虛腫,腹肚脹,多睡、小便如油,瀉痢,眼黃,頭發(fā)疏黃,腹內(nèi)虛鳴,吐逆。

《五關(guān)貫珍珠囊》論虛中積候∶凡驚中虛積者,謂因驚取,復(fù)驚發(fā)動是也。所下糞青穢。凡虛中有payment-defi.com/shiti/積者,因傷食而瀉又吐,如此漸虛,其病未瘥,故曰虛積也。又虛中之積,有積而頻頻取轉(zhuǎn),卻取轉(zhuǎn)不著,致其積尚伏,故亦曰虛中積。若驚積取下、則糞隨驚青。如是食積,即糞成塊子。凡疳中虛積者,因疳病轉(zhuǎn)瀉,虛而疳不退,故虛中爾。所取下糞裹白色也。

《小兒形證論》八種疾病。楊玄操云∶多吐、多瀉、多困、多熱是也。

面腫、手腳腫,是虛中有積。腹脹不思飲食,是胃中有積。合面吃土炭,痢痛,大腹中有積。面多黑,困不眼開,脾臟中有積。小便似油,腳手腫,腎臟中有積。渴,瀉不止,膀胱中有積。腹內(nèi)虛鳴,小便赤黃,小腸中有積。多吐逆,不吃食,上膈中有積。

《惠眼觀證》臟腑積候∶渾身虛腫者,脾之有積,久取不下,號曰虛中積。先塌氣,后取之。肚腹腫,四肢黃色者,受水氣,須取之。小便如米泔,肝臟受積,此候用取之。頭發(fā)黃者,疳勞候欲發(fā),此背之積,用取之。眼睛黃,鼻出水者,肝肺有積,曰風(fēng)疳之候,當(dāng)取之。赤白滯痢者,此臟腑內(nèi)又積,用取之。腸內(nèi)虛鳴者,此氣蟲之候,用取之。多吐逆,或日近及氣酸臭可取。若已又不可遽取,恐作慢脾,且調(diào)理。合地而臥,此蟲攢心,用取之。

《保生》論小兒積病脈∶(其脈沉實。)積者,小兒恣餐,毒食瓜李果、肥滑粘膩之物,蘊(yùn)成積聚。其形候面色黃白,頭發(fā)焦立,腹脹虛鳴,面仆地臥,小便如油,頻頻多滑,久患赤白痢,以上皆是積病。若小兒肥實,宜與蔥湯丸取,(方見驚積門與吉氏同。)次銀白散補(bǔ)。(方見乳癖門中!队裨E》同。)

《保生》論小兒積病死候∶其脈洪大,下黑血,形瘦不行,坐久患積。腹急如鼓,項軟,四肢冷,口噤都不食。以上并是死候,不可用藥醫(yī)救。

茅先生小兒初受諸積歌∶

小兒諸積病,還因乳哺成。先從腹肚脹,次及面虛盈。多睡面合地,小便似油清。發(fā)黃兼滑瀉。吐逆肚虛鳴。白痢更并赤,眼黃因得名。

茅先生小兒又受積歌∶

小兒因受諸般積,面腫腹脹因傷食。腹內(nèi)虛鳴合地臥,多渴發(fā)黃并痢疾。眼黃吐逆并多睡,尿色如泔疳積極。

茅先生又小兒積病不治歌∶

候得小兒諸積病,百個難醫(yī)一個命。胃積多生手掌瘡,疳勞吐瀉應(yīng)難整。孩兒生下五色惡,瘦弱伶仃無瘥日。久瀉止來又忽瀉,口中熱氣奔奔突。手足生瘡朝暮熱,不用苦藥多是卒。

茅先生小兒六般積不治歌∶

小兒六件積為兇,面黑瘦惡藥難沖。久瀉多方止不住,手腳心痛命須終。頰紅熱極并驚久,口中熱氣命還窮。

《玉訣》小兒積傷候歌∶

積傷腹痛 饒?zhí),喘促痰高乳食稀。瀉痢無常頻發(fā)熱,面黃虛腫本傷脾。

此患看虛實與下,次調(diào)胃氣即妙。又一本云∶此看虛實先取蔥湯丸(方見驚積門中,與吉氏同),次銀白散補(bǔ)(方見乳癖門中。)

《千金》治小兒結(jié)實,乳食不消,心腹痛。牛黃雙丸方

牛黃 太山甘遂(各半兩) 珍珠(六銖) 杏仁(浸去皮尖) 芍藥 黃芩(各一兩) 巴豆(去皮膜,十八銖)

上七味末之,蜜丸。一歲兒飲服如麻子二丸,但隨兒大小加減之。

《千金》紫雙丸 治小兒身熱頭痛,食飲不消,腹中脹滿;蛐「菇g痛,大小便不利,或重下數(shù)起。小兒無異疾,惟飲食過度,不知自止,哺乳失節(jié),或驚悸寒熱,惟此丸治之。不瘥更可重服。小兒欲下,是其蒸候,哺食減少,氣息不快,夜啼不眠,是腹內(nèi)不調(diào)。悉宜用此丸,不用他藥,數(shù)用神驗。千金不傳方。(臣億等詳序例中,凡云∶服紫丸者,即前變蒸篇中十四味者是也。云服紫丸不下者,服赤丸,赤丸差駛病重者,當(dāng)用之。

方中并無赤丸,而比用朱砂又力緊于紫丸,疑此即赤丸也。)

巴豆(去皮,十八銖) 麥門冬(去心,十銖) 甘草(炙,五銖) 甘遂 朱砂(各二銖) 蠟(八銖) 蕤核仁(湯浸,去皮,十八銖) 牡蠣(火 令赤,八銖)

上八味,以湯熟,洗巴豆研,新布絞去油。別搗甘草、甘遂、牡蠣、麥門冬,下篩訖。研蕤核仁令極熟,乃內(nèi)散,更搗二千杵。藥燥不能相丸,更入少蜜足之。半歲兒服如荏子一雙;一歲、二歲兒服如半麻子一雙;三、四歲者,服如麻子二丸;五、六歲者,服如大麻子二丸;七歲、八歲服如小豆二丸;九歲、十歲微大于小豆二丸。常以雞鳴時服,至日出時不下者,投粥、熱飲數(shù)合即下。丸皆雙下也,下甚者飲以冷粥即止。

《外臺》曾青 療大人、小兒久寒積聚,留飲宿食,天行傷寒者,服之二十愈。久服令人延年益壽。浩仲堪云∶

曾青丸,療久癖積聚,留飲宿食,天行傷寒,咳逆消渴,隨病所在,久病羸瘦,老少宜服,藥或吐或下,或汗出方。

曾青 樸硝(各二分) 茯苓 寒水石 大黃 附子(炮。各三分) 巴豆(二分,去心、皮,熬)

上七味各異搗,下篩。巴豆、硝石合搗六千杵,次內(nèi)附子搗相得,次內(nèi)茯苓搗相得,次內(nèi)大黃搗相得,次內(nèi)曾青搗相得,次內(nèi)寒水石搗相得,次內(nèi)蜜和搗千杵。大人服如大豆二丸;小兒五歲以下如麻子大一丸;二、三歲兒如黍米一丸。如服藥,以飲薄粉粥清下,當(dāng)覆臥,令汗出。吐下氣發(fā)作,服二丸;霍亂服三丸,泄瀉不止服一丸,可至二丸。一方用曾青三分。忌豬肉、冷水、蘆筍、大酢。崔氏同。

《外臺》療小兒痰實結(jié)聚宿癖,羸露瘦弱,不能飲食。真珠丸方

真珠(研,半兩) 蕤仁(五十枚,一云二百枚) 麥門冬(去心,一兩) 巴豆(七枚,去心、皮,熬。一云四十枚)

上四味搗篩,蜜和丸。期歲兒服二丸小豆大;二百日兒服如麻子大二丸。漸增,以知為度。當(dāng)下病赤黃白黑葵汁,勿絕藥,病盡下自止。久服令小兒肥白無病,已試驗。《嬰孺》方同,用丹砂不用真珠。

《博濟(jì)方》∶消除積滯,化胃久伏積聚。丹砂丸

巴豆(一分,去皮,以米醋煮一二十沸,卻入新水內(nèi),洗七遍凈,去膜并心、皮。入乳缽內(nèi),一向研如粉,量出油) 豆蔻(四個,為末) 木香 朱砂(細(xì)研。各一分)

上件同研令細(xì),以面糊和為丸如菘菜子大。每服三、五丸,小兒一丸。酒食所傷,鹽湯下,溫水亦得。小兒疳氣,肚脹,腹聚、米飲下。

《博濟(jì)方》∶下虛中積久,曾取轉(zhuǎn)不得者。抵圣丸

犀角(鎊末,二錢) 蝎梢三七個) 銀末 朱砂(各一錢) 巴豆(二十枚,去皮、膜) 芫花(二錢。同巴豆用好醋二盞,煮令醋盡,揀出巴豆,以冷水浸洗、控干,芫花再炒令干。搗末,取二分用)

上件同為細(xì)末,再研如面,將巴豆別研如糊,和勻,以水煮面糊為丸如小綠豆大。如小兒因驚積聚,粘滑毒物在于脾胃,累曾取下,變成虛積,棗湯下。體熱、困悶,眼合不開,黃連、甘草、薄荷桃仁湯化膩粉一字許下。一歲以上、三歲以下二丸;小可只一丸,米飲下。大人吃食吐逆,心腹脹滿,夜有盜汗,日漸羸瘦,用棗湯下。婦人血?dú),米醋湯下五、七丸。更在臨時約其虛實加減用之。張氏家傳方同,名紫金丹。

《博濟(jì)方》治小兒虛中有積,時作壯熱,煩渴,腹臟不調(diào)。圣餅子

延胡索(七個大者) 石燕子(一枚,為細(xì)末) 粉霜(半錢) 膩粉(五錢)

上件四味同研至細(xì),滴水和為餅子,如黑豆大,以灰火燒熟,再研為末,以水和為丸如豌豆大。每服一丸,嚼破,溫湯下,臨臥服。

《靈苑》治小兒虛積乳癖。軟金丹方

膩粉(二錢) 硼砂(皂子大) 砂(半皂子大) 黃連 元精石 黃鷹條 粉霜(各半錢) 巴豆(一個,分作兩片,半生用,半燒過)

上件八味,細(xì)研令勻,用棗瓤和搜,以面劑裹,文武火中煨,面熟取藥,旋丸如黃米大。每服用甘草、薄荷湯下一、二丸。量兒大小加減。

《靈苑》治驚風(fēng),止吐逆,腹內(nèi)有癥積,疏臟腑。大丸方

滑石(三分) 南星(二錢) 膩粉(一錢) 巴豆(七粒,去皮,紙裹壓去油)

上件四味并同研為細(xì)末,以糯粥研為丸如黃米大。若腹內(nèi)有癥積,臨臥時炮皂角子煎湯下;驚著用蔥白湯下;若有涎吐逆,用丁香母一個煎湯下。每服一丸至三丸,量兒大小加減。

太醫(yī)局七宣丸 療風(fēng)氣結(jié)聚,宿食不消,兼沙石、皮毛在腹中。及積年腰痛,冷如冰石,香港腳沖心,煩憒悶亂,頭旋暗倒,肩背重悶,心腹脹滿,胸膈閉塞,風(fēng)毒瓦斯連及頭面。大便或秘,小便時澀,脾胃氣痞,不能飲食,腳轉(zhuǎn)筋掣痛攣急,心神恍惚,眠寢不安等疾。

大黃(濕面裹煨,十五兩) 桃仁(去皮尖, ,六兩) 枳實( ) 木香 柴胡(去苗,洗) 訶梨勒皮(各五兩) 甘草( ,四兩)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米飲下,食后或臨臥服。稍增至四十丸,取宣利為度,量虛實增減。覺病勢退即服五補(bǔ)丸,不關(guān)男女、老少并可服餌,量力加減。

《譚氏殊圣方》∶小兒心硬辨應(yīng)難,撞肋沖心有數(shù)般,忽即當(dāng)心一片硬,不然分作兩邊安。丁香牛黃石膏共,天竺生犀丸作丹,更入茯苓并枳殼,頻服三粒必心寬。

鎮(zhèn)心丸

丁香(半分) 天竺黃 石膏(各一分) 生犀(末,一錢) 牛黃(少許)

上為末,蜜丸如綠豆大。每服二粒,春夏枳殼湯下,秋冬茯苓湯下。

茅先生小兒諸積病青金丹

滑石(末) 白丁香(羅過) 天南星(各二錢匕) 青黛(羅過,平錢滿挑二錢) 輕粉(重二錢) 水銀(秤二錢,先以錫二錢于銅銚內(nèi)煮溶,便以水銀拌和,瀉出于地,冷用。) 川巴豆(去皮心、膜,七十二片無缺損者。井華水浸一宿,懸當(dāng)風(fēng)處吹干,爛研)

上前件藥同拌合,用軟飯為此○大。巴豆不出油。根據(jù)形證用湯使下項。傷寒后取積痰,煎蔥湯吞下;取疳蟲,用牛肉炙汁下;驚風(fēng),肚中緊硬,面青黑,金銀薄荷蔥湯吞下;因傷著肚中及腹皮上,微熱肚脹,夜間作熱,似疳又不是疳,面青黃色,眼微黃,此肚中有積,用皂角子二七粒,灰內(nèi)煨過,用水一盞,煎至半盞下;有積作瀉,魚 湯下;氣積,炒茴香湯下。凡下此藥,周歲十四丸;三歲十八丸;七歲二十四丸,看大小加減下。須是四更初下,至天明通下積來。盡時可根據(jù)形證候下藥補(bǔ)之。臨吃此藥,恐先吐下些小涎來、亦不妨。

茅先生小兒諸積萬靈丸 根據(jù)形證用之。

木香 黃連 蓬莪術(shù)(各半分) 陳橘皮 青橘皮(各去皮瓤,一分) 檳榔(一個重錢半已來者用)

上為末,每匕藥一錢。用巴豆一粒去心膜,用醋煮巴豆一個,煮藥令巴豆紫色。用杏仁一個去皮尖,燈火上,留性。二味都研,用醋面糊為丸如○許大。每服五丸、七丸、十丸,薄荷姜湯吞下。

《嬰孺》治小兒結(jié)實不散,乳食不消,心腹痛。雙丸子方

太山甘遂(炒) 牛黃(各二分) 真珠(一分) 杏仁(湯去皮尖) 芍藥(各四分)

上為末,蜜丸麻子大。一歲兒飲下二丸,量兒加減。

《嬰孺》治小兒痰實結(jié)聚。麥門冬雙丸子方

麥門冬(四分,去心) 蕤仁(二百枚,去皮膜) 丹砂(三分) 巴豆(四十枚,去皮心,炒)

上為末,蜜丸黍米大。一歲二丸;三、二歲服麻子大四丸。《外臺》方同,用真珠不用丹砂。

《嬰孺》治孩子自下后,得寒熱,血結(jié)成癖氣,在左脅下,或寒飲,或冷食積聚,氣動胸心,留熱,不下食飲,暗瘦,宜先服少飲子散,氣下。食后服紫雙丸去宿積,自充溢也。飲子方(紫雙丸見前《千金方》。)

柴胡 茯苓 人參 白術(shù) 鱉甲(醋涂,炙香熟。各二分)

上切如豆大,水二升,煮五合?招姆譁厝、四服,相去如人行一、二里久,再服粥以將息。

《嬰孺》治小兒核腫,壯熱有實方。

麝香(三銖,別研,湯熟入) 大黃 前胡(各四分) 甘遂 石膏(各三分) 黃芩 甘草(炙) 青木香(各二分)

上為粗末,水七升,煮一升九合。每服三合,日四服下,夜三服。

《嬰孺》治小兒腫滿結(jié)實,諸治無益者。太山甘遂丸方

太山甘遂(炒) 葶藶(炒) 芍藥 郁李子 杏仁(去皮尖,炒) 車前子 黃芩 豬苓(各三分) 澤漆葉(炒) 鱉甲(炙。各二分) 柴胡(四分)

上為末,蜜丸。竹葉飲下,以利為度。一、二歲兒服小豆大十丸;四、五歲服十五丸。以意量之。

漢東王先生《家寶》靈砂 下虛中積,臟腑虛滑泄瀉,久經(jīng)取轉(zhuǎn),里急后重,久積惡痢,暴瀉不止,神效無比方。

通明 砂(一錢,細(xì)研) 顆塊辰砂(通明有墻壁者,一分,細(xì)研)

上二味袞研極細(xì),用蠟半兩,先于盞內(nèi)溶成汁,入去皮巴豆取三七粒全者煎,候巴豆紫色為度即漉出巴豆,細(xì)研。入前二味再研勻于黃蠟內(nèi),三分中取一分,再溶成汁,傾藥于內(nèi),急攪令勻,刮出,于瓷合內(nèi)取收之。

每服∶暴瀉惡痢旋HT ,三丸如綠豆大,濃煎艾湯,先呷三、五口,然后吞下;水瀉,冷水吞下;如取積,每服三丸如梧桐子大,濃煎甘草湯放冷吞下,臨臥服。其久積,藥隨積下;其小,可不動便安。

錢乙消積丸方

丁香(九個) 縮砂仁(十二個) 烏梅肉(三個,焙) 巴豆(二個,去皮、油、心、膜)

上為細(xì)末,面糊丸黍米大。三歲以上三、五丸;以下三、二丸。溫水下無時。

錢乙紫霜 消積聚。

巴豆(去油、心、膜) 杏仁(去皮尖。各二十一個) 代赭石(一錢,研細(xì)水飛)

上為細(xì)末,飯丸如粟米大。每服三、五丸至十丸,煎皂角仁湯下,無時。兒小者減之。

錢乙真珠丸 取小兒虛中一切積聚,驚涎,宿食,乳癖。治大小便澀滯,療腹脹,行滯氣。

木香 白丁香(真者) 丁香(末) 輕粉(各半錢,留少許為衣) 白滑石(末,二錢) 巴豆仁(十四個,水浸一宿,研極膩)

上為末,研勻,濕紙裹燒,粟米飯丸麻子大。一歲一丸,八、九歲以上至十五歲服八丸,炮皂子煎湯放冷下。挾風(fēng)熱難動者,先服涼藥一服;乳癖者,減丸數(shù),隔日臨臥一服。

錢乙消堅丸 消乳癖及下交奶,又治痰熱膈實,取積。

砂(末) 巴豆霜 輕粉(各一錢) 黃明膠(末,五錢) 細(xì)墨(少許) 水銀砂子(兩皂子大)

上同研細(xì)末,少入面糊為丸如麻子大。倒流水下,一歲兒服一丸,食后。

張渙萬靈丹 治小兒脾胃久不和,挾積。服溫?zé)崴幗圆恍,此藥神妙?/p>

肉桂 川黃連 蓬莪術(shù)(各一兩) 肉豆蔻仁 檳榔 陳橘皮(去白,焙干) 木香 丁香(各半兩。以上搗,羅為細(xì)末,次用) 巴豆(去皮、心、膜) 杏仁(麩炒,去皮尖。二件并于燈下燒灰存性。各二七個)

上件同再搗,拌勻,滴水丸黍米大。每服,未周 一粒;二、三歲二粒;三、四歲三粒;五、七歲五粒;十歲以上七粒。用生姜湯放冷下,乳食后。久積或乳癖,并宜常服。

《嬰童寶鑒》治小兒積聚黃瘦,吐食。比亭丸方

比亭 馬牙硝 朱砂(各末,一錢匕) 膩粉(一錢) 巴豆(六十個,去殼,細(xì)研出油)

上件研勻,用餅劑中裹之,煨令熟,去餅。硬者留少許;潤者滴水為丸如綠豆大。荊芥湯下,一歲一丸。

《良方》治小兒虛中積,朝發(fā)寒熱,心腹脹滿疼痛者。妙香丸

辰砂(一兩) 牛黃 生龍腦 麝香(各一分) 金箔(一十四片) 粉霜 膩粉(各一錢) 蠟(二兩) 巴豆(一百二十個,肥者)

上丸如彈子大,量虛實加減,龍腦漿水下,夜半后服。臟虛即以龍腦米飲下,每服三丸如小豆大。欲藥勢緩,即按令扁。疾堅者,加至十丸,皆以針刺作數(shù)孔,以行藥力。小兒取積,丸如綠豆,治小兒吐逆尤效。此藥最下胸中煩及虛積。

《九 衛(wèi)生》飛霜丹 理一切虛中積,下痢膿血,里急后重,臍腹撮痛方。

砂(三分,去砂石,秤) 粉霜(三錢)

上件同研勻,用薄紙拗作小紙箱子,方闊二寸半,深四分許,將藥末鋪在箱內(nèi)。次掘一地坑,深三、四寸,其闊約碗蓋得著。用火燒令極熱,即去其火,惟留熟火三兩挺,鋪在坑底。置藥箱子在內(nèi)火上,急用瓷碗蓋坑口,周遭以細(xì)土壅塞,無令透煙。凡燒,須防蓋定后火滅,頻以手按試碗,足熱方可。燒時,須用好熟炭,火即不滅也,大約令燒如兩炊飯久,即藥成也。如火滅,即再裝火燒之,燒及兩炊飯久,便候碗冷,即開碗取出藥。燒碗上有藥煙著碗,亦一處揩下,再研令細(xì)。凡藥得熟,自于火上凝。更次入膩粉九錢匕;龍腦一錢匕。又再滾研令勻,水浸蒸餅心,丸如綠豆大。大人每服十丸至十日。時一服,取下黑物,不用服補(bǔ)藥。發(fā)時一服,如用補(bǔ)只煎醋石榴皮湯與吃,日二服,逐日下黑物為效。忌雞、魚、果子。乳母亦忌。

《吉氏家傳》取積雄黃丸方

雄黃(三錢) 郁金(半兩) 巴豆(二十粒,去皮、膜,出油)

上末,面糊丸如蘿卜子大。加減與服。每服五丸,空心茶清下。

《吉氏家傳》取積青榴丸方

輕粉(炒,一錢匕) 青黛(炒,三錢匕) 腦麝(各半字重) 巴豆(去心、油。春冬三十五粒,秋夏二十四粒)

上末,面糊丸如○此大。每服五丸,米飲化下。

《吉氏家傳》消渴去積紫霜丸方

大赭石 木香(炮) 乳香 肉桂 杏仁(去皮尖) 丁香(各一錢) 陳皮(一錢半,去白) 巴豆(十五粒,去油) 肉豆蔻(一個,炮)

上件末,煮面糊如○此大。每服七丸,飯飲下。

《吉氏家傳》取小兒一切積,累用藥取不下,腹脹,瀉痢頻并。乳香丸方

乳香 砂 沒藥(各一塊,皂子大) 芥菜子(四十九粒) 巴豆(一粒,生)

上用大棗一枚,裹濕紙重封,灰火內(nèi)炮熟,取出去紙,與棗子肉乳缽內(nèi)研為膏。若不通,研入少許飛羅面。

丸如綠豆大。每服七丸,周歲三丸,三更用淡姜湯下,取下原傷物。

《吉氏家傳》治驚疳積滯,或渴,或瀉,或熱。蘆薈丸方

蘆薈(一錢,先乳缽內(nèi)研) 使君子(不去皮殼) 蕪荑(半錢,去皮取仁) 檳榔(一個) 胡黃連沉香 木香(各一錢) 麝(少許) 龍膽草 朱砂(各半錢) 夜明砂(二錢,絹袋洗去土)

上焙干末,用醋膽丸如○此大。每服十粒,米飲下,常服妙。

《吉氏家傳》治小兒久積驚疳。退積滯,化風(fēng)涎,利膈鎮(zhèn)心。真珠丹

真珠(末) 巴豆霜(去油用霜) 滑石(各一分) 半夏(三分,姜浸七次) 續(xù)隨子仁(三分) 白附子(半兩) 寒食面(二分) 天南星(半兩,姜浸七次)

上末,滴水丸○如此大。每服二丸,二歲者一、二丸加減,用蔥白湯下。疳積,使君子湯下。

《吉氏家傳》治果子傷積。追魂散方

白丁香 輕粉 官桂(去皮。各三錢)

上末,冷水調(diào)下半錢,睡時服。來日取下所傷物,用異功散煎紫蘇、冬瓜湯調(diào),三服和氣。異功散(方見胃氣不和門中)

《吉氏家傳》取驚積桃符丸方

朱砂 天麻(末) 白霜(各半錢) 輕粉(二錢) 水銀(皂子大) 巴豆(三粒,去皮膜)

上末,入飛羅面滴水丸如○此大。驚候壯熱,或吐,或瀉,脈沉緩,眼色困,此是驚積。周歲以下五丸,桃符湯下,加減服之。

《吉氏家傳》鎮(zhèn)心取積睡驚散

郁金(半兩) 辰砂(半錢) 麝香 乳香(各一字) 陳皮(二兩,去白,用一分) 巴豆(十四粒,同郁金炒熟,不用巴豆)

上末。每服一字,看大小加減,薄荷湯下。

《吉氏家傳》治虛中積勝金餅子方

粉霜 延胡索 巴豆霜(各半錢) 輕粉(一錢) 朱砂(一塊,皂子大) 石燕(一個)

上末,冷水為餅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一丸,皂子湯下,大小加減。

《吉氏家傳》治小兒諸般氣積木香散 或驚結(jié)不通,此藥立取下方。

木香(末,一錢半) 陳皮(二錢) 巴豆(五粒,去心、膜)

上將陳皮、巴豆同炒黃色,只取下巴豆五片,余不用,與前木香末同研勻。每服半錢或一字,陳米飲下。

若吐瀉,瓦缸內(nèi)煎香附子湯下,大小加減。

《吉氏家傳》惺惺丸 治小兒疳勞黃瘦,虛中伏積,久患赤白痢。但是虛中伏積宜用此藥取,更不動臟腑方。

陽起石 輕粉 粉霜 黃鷹條 白丁香(各一錢) 朱砂(一錢半) 砂(挑一錢匕) 小銀砂(一錢) 石燕(一個,火 五次,湯淬五度)

上為細(xì)末,湯浸蒸餅為丸如此○大。每服七丸、十丸至十五丸。用火 皂皂,蔥白湯下。非時服,不動臟腑。

長沙醫(yī)者丁時發(fā)傳∶治小兒驚熱,乳食積聚不消。朱砂丸方

朱砂 膩粉 麝香 雄黃(各半分) 巴豆(七粒,去皮出油)

上件為末,蜜丸如粟米大,一歲一丸,荊芥湯下,大小加減。

長沙醫(yī)者丁時發(fā)傳青黛三圣丸 治小兒痰涎膈實,奶癖驚風(fēng)。消奶食蛔疳。疳積腹痛。常服極妙。

青黛(一分) 牽牛(末,三分) 膩粉(一錢)

上為末,面糊為丸,米飲下。

長沙醫(yī)者鄭愈傳大碧丹 水癖,食癖,五積,果子毒,但是腹中疾。并治五積奶不消,四季服之。

光明砂(二錢) 滑石 膩粉 白上硫黃 鷹糞(各一錢) 小巴豆(七粒。斑者去心、膜,水浸一宿,淘二七度,研如泥,去油)

上為末,一處同研令勻,入巴豆膏浸煎,紅米飯為丸,青黛為衣。半周一丸,一歲二丸,量大小加減用之。

春冬煨皂角湯,秋夏煎蘿卜湯下。如驚,煎金銀薄荷湯下。

長沙醫(yī)者鄭愈傳三出丸去積聚方。

陳皮(去瓤) 縮砂 藿香三棱 蓬莪術(shù) 芫花(各一分,同醋煮干為度) 巴豆(五十粒,和殼瓦上焙焦為度)

上先六味為末,次外杵巴豆令爛,方與諸藥相拌令勻,以醋面糊為丸如綠豆大,朱砂為衣。每服三、五丸,薄荷湯化下,乳食后。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關(guān)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quán)申明 -誠聘英才 - 網(wǎng)站地圖 - 醫(yī)學(xué)論壇 - 醫(yī)學(xué)博客 - 網(wǎng)絡(luò)課程 - 幫助
    醫(yī)學(xué)全在線 版權(quán)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lǐng)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rèn)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