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體質是指個體生命過程中,在先天稟賦和后天獲得的基礎上,表現(xiàn)出來的形態(tài)結構、生理機能和心理狀態(tài)方面綜合的、相對穩(wěn)定的特質;它反映了人們不同群體和個體的臟臟、情志與氣血津液功能狀態(tài)的內在特異性,也反映其陰陽、寒熱、虛實等的特異性。中醫(yī)體質的分型,有分三類的,也有分四、五、六、七、九、十二類的,也有多達二十五類的。較為常見的是黃琦的九分法中醫(yī)體質類型。中醫(yī)體質分為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濕質、濕熱質、血瘀質、氣郁質和特稟質等9種類型,其中平和質為正常體質,其他8種為偏頗體質,然而任何一種體質學說要得到大家的普遍認可尚待時日。中醫(yī)體質問題較為復雜,其復雜性在于“體質的相對穩(wěn)定性的實質”與“體質的可調性的機制”之間,我們有著很大的認識空間。如果將體質與病證研究結合在一起,或許可能會使體質研究的問題相對簡單一些,或者說可及性要好一些。在這方面,愿聽各位高論。
-------------------
很有見地!學習!臨床上的不斷的觀察,細致而深入的思考將會使體質辨證更加豐富和精確.
-------------------
-------------------
中醫(yī)學所確定的、相對穩(wěn)定的、整體的證型,是以病人的機能變化為基礎的。例如陰證即包括下列臨床癥狀的一種證型:精神倦怠,語言無力,面色淡白,雙目無神,脈遲弱等。陽證則為相反的證型:煩躁不安,言語粗壯,面赤,煩渴,呼吸粗急,棄衣而走,
便秘,尿赤,舌面黃苔,脈強有力等。體質是個體在機能、形態(tài)、結構和代謝上的特殊性,因此研究病證與體質的關系是我們將來要進一步研究的方向。其實,早在《內經(jīng)》中就對體質與疾病的關系認識很全面。如《靈樞.五變》記載“肉不堅,腠理疏,則善病風……;五臟皆柔弱者,善病消癉;……小骨弱肉者,善病寒熱……;粗理而肉不堅者,善病痹……;皮膚薄而不澤,肉不堅而淖澤,如此則腸胃惡,惡則邪氣留止,
積聚乃傷!蓖瑫r強調必須辨體質而施治的重要性。如《靈樞.通天》“此所以調陰陽,別五態(tài)之人者也。”
-------------------
藥證、方證、體證(體質辯證),這三者與病、癥(癥狀)、證(辯證)的關系,我想在臨床上應該慢慢摸索
-------------------
-------------------
-------------------
-------------------
匡調元先生應是最早系統(tǒng)研究中醫(yī)體質的前輩,現(xiàn)在好象挺少有人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