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 榔(《名醫(yī)別錄》)
檳榔為棕櫚科植物檳榔的干燥成熟種子。檳榔原產(chǎn)馬來西亞。喜高溫濕潤氣候,耐肥,不耐寒,以土層深厚、富含有機(jī)質(zhì)的砂質(zhì)壤土最宜生長。多系栽培。主產(chǎn)于廣東、云南、臺灣等地。味辛、苦,性溫。歸胃、大腸經(jīng)。功效殺蟲、消積、降氣、行水、截瘧。臨床用名有檳榔、焦檳榔。
【本草匯言】
《名醫(yī)別錄》:味辛,溫,無毒。主消谷,逐水,除痰辟,殺三蟲,去伏尸,治寸白。
《藥性論》:君,味甘,大寒。能主宣利五藏六腑壅滯,破堅(jiān)滿氣,下
水腫,治心
痛風(fēng)血
積聚。
《海藥本草》:味澀,溫,無毒。主賁豚諸氣,五膈氣,風(fēng)冷氣,宿食不消!
腳氣論》云:以沙牛尿一盞,磨一枚,空心暖服,治腳氣壅毒,水腫浮氣。秦醫(yī)云:檳榔二枚,一生一熟搗末,酒煎服之,善治膀胱諸氣也。
《日華子本草》:味澀。除一切風(fēng),下一切氣,通關(guān)節(jié)、利九竅、補(bǔ)五勞七傷,健脾調(diào)中,除煩,破癥結(jié),下五膈氣。
《開寶本草》:味辛,溫,無毒。主消谷,逐水,除痰癖,殺三蟲,去伏尸,療寸白。
《本草衍義》:言其快銳速效,屢嘗試之,果如其說。
《藥類法象》:氣濁,味辛。
治后重如神,性如鐵石之沉重,能墜諸藥至于下極。
《藥性賦》:味苦、辛,氣溫,無毒。降也,陰也。其用有二:墜諸藥性如鐵石,治后重驗(yàn)如奔馬。
《湯液本草》:氣溫,味辛苦,味厚氣輕,陰中陽也。純陽,無毒。
《象》云:治后重如神。性如鐵石之沉重,能墜諸藥至于下極。
《心》云:苦以破滯,辛以散邪,專破滯氣下行。
《珍》云:破滯氣,泄胸中至高之氣。
《本草》云:主消谷逐水,除痰癖,下三蟲,去伏尸,療寸白蟲。
《本草衍義補(bǔ)遺》:純陽,破氣,泄胸中至高之氣。《象》云:治后重如神。性如鐵石之沉,重墜諸藥于至下。
《本草發(fā)揮》:潔古云:治后重如神。性如鐵石之沉重,能墜諸藥至于下!吨髦蚊卦E》云:性溫味苦,氣薄味厚,沉而降,陰中陽也。破滯氣下行,泄胸中至高之氣。
《本草綱目》:醒能使之醉,醉能使之醒,饑能使之飽,飽能使之饑,又且賦性疏通而不泄氣,稟味嚴(yán)正而更有余甘,有是德故有是功也。
瀉痢后重,心腹諸痛,大小便氣秘,痰
氣喘急,療諸瘧,御瘴癘。
《本草經(jīng)疏》:檳榔得天之陽氣,地之金辛,故味辛氣溫?zé)o毒。大明言澀。元素言苦,以其感盛夏火之氣耳。氣薄味厚,陽中微陰,降也。入手、足陽明經(jīng)。夫足陽明為水谷之海,手陽明為傳道之官,二經(jīng)相為貫輸,以運(yùn)化精微者也。二經(jīng)病則水谷不能以時消化,羈留而成痰癖,或濕熱停久則變生諸蟲。此藥辛能散結(jié)破滯,苦能不泄殺蟲,故主如上諸證也。甄權(quán):宣利五臟六腑壅滯,破胸中氣,下水腫,治
心痛積聚。日華子:下一切氣,通關(guān)節(jié),利九竅,健脾調(diào)中,破癥結(jié)。李珣:主賁豚氣,五膈氣,風(fēng)冷氣,腳氣,宿食不消。皆取其辛溫走散,破氣墜積,能下腸胃有形之物耳。
簡誤:檳榔性能墜諸氣,至于下極病,屬氣虛者忌之,脾胃虛,雖有積滯者不宜用。下利,非后重者不宜用。心
腹痛,無留結(jié)及非蟲攻咬者不宜用。凡病屬陰陽兩虛,中氣不足,而非腸胃壅滯,宿食脹滿者,悉在所忌。
《本草蒙筌》:味辛、苦,氣溫。味厚氣薄,降也,陰中陽也。無毒。逐水谷,除痰辟,止心痛,殺三蟲。治后重如神,墜諸氣極下。專破滯氣下行,若服過多,又瀉胸中至高氣也。
謨按:檳榔服之,苦以破滯氣,辛以散邪氣。久服則損真氣,多服則瀉至高之氣。較諸
枳殼、
青皮,此尤甚也。夫何嶺南煙瘴之地,平居無病之人,朝夕如常猛噬?云:可辟除山嵐瘴氣之疾。習(xí)以成俗,至今為然。吾儒有仕于彼者,亦隨其俗而噬之,使一身沖和胃氣,竟常被其耗析矣。正所謂非徒無益而反害之,因習(xí)之弊,死而無悔者焉!羅謙甫曰:無病服藥,如壁里安鼠,誠哉是言也!嘗聞用藥如用兵,朝廷不得已而行之,以御寇爾。若無寇可平,而無故發(fā)兵,不惟空費(fèi)糧餉,抑且害及無辜。戒之!戒之!
《本草乘雅》:說文云:向陽者檳;向陰者榔。謂其概節(jié)如候,漸積而成允升者也。故高者抑之,如奔豚之上逆,腳氣之沖心,忽忽眩冒而巔疾也。下者舉之,如瀉利之后重,清氣之下沉,
胸痛引背,下則兩肋胠滿也。有余者平之,如水飲之留癖,癥瘕之堅(jiān)積,胸腹痞滿燥實(shí)也。不足者輔之,如藏形之勞極,三焦之失闔,脾土萎黃,飲食不能為肌膚也。闔者開之,如藏府之壅滯,竅節(jié)之窒塞,五膈反胃,水谷不納也。開者闔之,如飧泄之腸澼,吐嘔之涌逆,
霍亂自汗,煩悶欲死也。醉者醒之,惺然頓釋也。醒者醉之,熏然頰赤也。饑者飽之,充然氣盛也。飽者饑之,豁然氣散也。乃若殺三蟲,驅(qū)伏尸,滅寸白,逐諸蟲伏匿百骸,致病久不瘥,變生驚奇形證者,道以麗繼萬物之生陽,反乎響晦幽深之死陰耳。
《藥性解》:檳榔,味辛甘澀,性溫,無毒,入胃、大腸二經(jīng)。主消谷逐水,宣利臟腑,功堅(jiān)行滯,除痰癖,殺三蟲,卻伏尸,療寸白,攻腳氣,解諸蟲,墜藥性如鐵石,治厚重如奔馬。
按:檳榔甘溫之品,宜于胃家,沉陰之性,宜于大腸,考諸功驗(yàn),取其下墜,非取其破氣,廣閩多服之者,蓋以地暖濕蒸,居民感之,氣亦上盛,故服皮以降之耳。尖長者,快銳速效。
《藥鑒》:氣溫,味苦辛,無毒,降也,陰也。墜諸藥下行,故治里急后重如神,取其墜也,必兼
木香用之!堆a(bǔ)遺》謂破滯氣,泄胸中至高之氣,由其性沉重,墜氣不行,則怫郁之氣散,至高之氣下矣。又曰能殺寸白者,非能殺蟲也,以其性下墜,故能逐蟲下行也。
《景岳全書》:味辛澀,微苦微甘,氣微溫。味厚氣薄,降中有升,陰中陽也。能消宿食,解酒毒,除痰癖,宣壅滯,溫中快氣。治腹脹積聚,心腹疼痛喘急,通關(guān)節(jié),利九竅,逐五膈、奔豚、膀胱諸氣,殺三蟲,除腳氣,療諸瘧瘴癘濕邪!侗静荨费云渲魏笾厝珩R奔,此亦因其性溫行滯而然。若氣虛下陷者,乃非所宜。又言其破氣極速,較枳殼、青皮尤甚。若然,則廣南之人,朝夕笑噬而無傷,又豈破氣極速者?總之,此物性溫而辛,故能醒脾利氣,味甘兼澀,故能固脾壯氣,是誠行中有留之劑。
《本草備要》:瀉氣行水,破脹攻堅(jiān)。
苦溫破滯,辛溫散邪,瀉胸中至高之氣,使之下行;性如鐵石,能墜諸藥至于下極。攻堅(jiān)去脹,消食行痰,下水除風(fēng),殺蟲醒酒。治痰癖癥結(jié),瘴癘瘧痢,水腫腳氣。腳氣沖心,尤須用之,
童便姜汁溫酒調(diào)服。治大小便氣秘,里急后重。同木香用,木香能利氣。過服則損真氣。嶺南多瘴,以檳榔代茶,其功有四:醒能使醉,醉能使醒;饑能使飽,飽能使饑。然泄臟氣,無瘴之地忌用。
《本經(jīng)逢原》:檳榔泄胸中至高之氣,使之下行,性如鐵石之沉重,能墜諸藥至于下極,故治沖脈為病,逆氣里急,及治諸氣壅、腹脹后重如神。胸腹蟲食,積滯作痛,同木香為必用之藥,其功專于下氣消脹,逐水除痰,殺蟲治痢,攻食破積,止瘧療疝,腳氣瘴癘。若氣虛下陷人,及膈上有稠痰結(jié)氣者得之,其痞滿昏塞愈甚。又凡瀉后瘧后虛利,切不可用也。閩廣瘴毒之鄉(xiāng),人常食此,必以蒟葉裹,嚼之。所云飽能使之饑,醉能使之醒者,以其能下氣也;去饑能使之飽,醒能使之醉者,以蒟葉辛溫,能開發(fā)中外之氣,以散瘴癘之邪也。
《本草求真》:[批]治胸膈瘴癘膨脹。
檳榔專入腸胃。辛苦而溫,書何言其至高之氣,彼獨(dú)能瀉,使之下行以至于極,以其味苦主降,性如鐵石之重,故爾有墜下之力耳。是以無堅(jiān)不破,無脹不消,無食不化,無痰不行,無水不下,無氣不除,無蟲不殺,如陰毛住虱,用此煎水以洗。無便不開,凡開二便藥內(nèi),多有用此。故凡里急后重,同木香用。嵐瘴癘瘧,如
達(dá)原飲治疫用此。并水腫腳氣,酒醉不醒,無不因其苦溫辛澀之性,以為開泄行氣破滯之地耳。至?xí)骑柲苁怪,醉能使之醒者,以其能下氣也。饑能使之飽,醒能使之醉者,以檳榔必用蒟葉裹嚼。
《得配本草》:甘、辛,溫。入手足陽明經(jīng)氣分。泄胃中至高之氣,墜諸藥至于下極,達(dá)膜原而散疫邪。治瀉痢,破滯氣,攻堅(jiān)積,止諸痛,消痰癖,殺三蟲,除水脹,療瘴瘧。
得童便,治腳氣上沖;或入姜汁。得
橘皮,治金瘡嘔惡。配良姜,治心脾作痛;配
麥冬,治大
便秘及血淋;配
枳實(shí)、
黃連,治
傷寒痞滿。
瘧非瘴氣,氣虛下陷,似痢非痢者,禁用。
《本經(jīng)疏證》:草木有節(jié),必因中空,中不空,必因有枝,不中空又無枝蘗而有節(jié)者,則惟檳榔。草木之葉叢生者,心由地起,不由地起,亦必有枝蘗,既非地起,又無枝蘗,而發(fā)于木杪者,亦惟檳榔。是其葉間所生之果,上行極而下者,非特行于內(nèi)無或留阻,即行于外縱有留阻之跡,亦不礙其流轉(zhuǎn)之氣,然檳榔之通行節(jié)間無復(fù)留礙,而主消谷逐水,何竟與
甘遂之有節(jié)中實(shí)除留飲宿食破癥瘕積聚利水谷道者同其理?蓋根是生發(fā)所攸系,故主升;實(shí)為退藏所歸著,故主降。甘遂草根,檳榔木實(shí),甘遂既可因味苦氣寒而下趨,檳榔又何不可因味辛氣溫而上出。況一株直上,旁無歧互,至五七丈方得發(fā)葉,是其氣之坌涌上出甚烈,但以歸根復(fù)命,其升甚者降亦必甚,故其實(shí)為下行。物既沾水土,旋可上生,則降之后仍復(fù)能升,本不必以其味辛氣溫也。是故消谷者引谷下行,及抵土
中使之消磨,還能令氣上出。逐水者導(dǎo)水下行,俾及通調(diào)之道,還能令精微上奉。是其行中道之功,除痰癖者搜剔之疏通之,不使隱處遐僻,是其行旁側(cè)之力,水谷通調(diào),氣機(jī)流鬯,自無邪氣敢干其間,生蟲作祟。若一于降而總為破泄,有如甘遂,則人之比于果實(shí),終日咀嚙,何不見猝有大害耶?可以知其故矣。
《本草新編》:檳榔,味辛、苦,氣溫,降,陰中陽也,無毒。入脾、胃、大腸、肺四經(jīng)。消水谷,除痰癖,止心痛,殺三蟲,治后重如神,墜諸氣極下,專破滯氣下行。若服之過多,反瀉胸中至高之氣。善消瘴氣,兩粵人至今噬之如始。古人疑其耗損真氣,勸人調(diào)胃,而戒食檳榔。此亦有見之言,然而非通論也。嶺南煙瘴之地,其蛇蟲毒氣,借炎蒸勢氛,吞吐于山巔水溪,而山嵐水瘴之氣,合而侵人,有立時而飽悶暈眩者。非檳榔口噬,又何以迅解乎。天地之道,有一毒,必生一物以相救。檳榔感天地至正之氣,即生于兩粵之間,原所以救兩粵之人也。況此物降而不升,雖能散氣,亦不甚升,但散邪而不散正,此兩粵之人所以長服而無傷。至身離粵地,即不宜長服,無邪可散,自必?fù)p傷正氣矣。
或問檳榔乃消瘴之物,似宜止治瘴氣,何以治痢必須?曰:檳榔雖可治痢,亦止宜于初起,而不宜于久痢也。痢無止法,用檳榔,所以下其積穢也,故初起之痢斷須用之。痢久則腸中無積穢之存,若仍如初痢之治法,則虛者益虛,而痢者益痢矣,是久痢斷不可和檳榔也。然吾以為初痢亦不可純用檳榔,用
當(dāng)歸、
白芍為君,而佐之檳榔,則
痢疾易痊,而正氣又復(fù)不損,實(shí)可為治痢之權(quán)衡也。
或疑檳榔去積滯,即宜獨(dú)用之,何以反佐之以當(dāng)歸?當(dāng)歸雖補(bǔ)猶滑,以助其攻也。何以更用白芍之酸收,偏能奏功哉。不知檳榔必得補(bǔ)以行其攻也。夫積滯之不行也,由于氣血之干涸。倘徒用檳榔以攻其積滯,則氣血愈傷,而瘀穢愈阻而不通,故必須當(dāng)歸以生氣血,則大腸自潤。有可通之機(jī)。然而,肝木克脾,木旺則火旺,火旺必爍干氣血。當(dāng)歸所生,不足以濟(jì)其所克,故必須益之
芍藥以平肝,則肝不克脾,而芍藥酸中又能生血,以助當(dāng)歸之潤,故同群共濟(jì),以皮檳榔之功,然則收之,正所以能其攻也。
《本草分經(jīng)》:苦、辛,溫。能墜諸藥下行,攻堅(jiān)破脹,消食行痰,下水散邪,殺蟲醒酒,瀉胸中至高之氣至于下極。凡氣虛下陷者宜慎用。
【現(xiàn)代藥理研究】
1. 檳榔堿是檳榔驅(qū)蟲的有效成分,有驅(qū)絳蟲作用。檳榔對
豬肉絳蟲有較強(qiáng)麻痹作用。
2. 檳榔有抗血吸蟲作用。
3. 檳榔有抗真菌作用。
4. 檳榔有抗病毒作用。
5. 檳榔有擬膽堿作用,檳榔堿刺激副交感神經(jīng)的作用與乙酰膽堿相似。
6. 檳榔含鞣質(zhì)與所含生物堿作用相反,對動物妊娠期子宮能引起痙攣,故孕婦應(yīng)用時須加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