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學論文正文部分的寫作形式
隨著醫(yī)學科技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反映其成果的醫(yī)學文獻也日趨增多。這些文獻有多種不同的文體形式(體裁),如研究論文、調查報告、臨床病理(例)討論、病例報告、文獻綜述和經驗介紹等,最常見的是醫(yī)學研究論文(簡稱醫(yī)學論文)。一篇完整的醫(yī)學論文除包括文題、中英文摘要、關鍵詞及參考文獻外,正文部分應有引言、材料與方法、臨床資料、結果、討論等3~5個部分。文章結構取決于其體裁。為便于分別對待,通常將醫(yī)學論文分為實驗研究類和臨床資料分析類。兩種文體的寫法大體一致,但不盡相同。本文僅就醫(yī)學論文正文部分的寫作形式作一概述。
1 “引言”的寫作
引言亦稱前言,導言,序言,其作用在于引出正文的主要內容,導出文章的核心。撰寫醫(yī)學論文引言應考慮解決如下問題:本文的寫作為何?提出問題的依據是什么?本研究有何和?自身和(或)前人的工作基礎是什么?目前要解決什么問題?換言之,引言是在簡述了國內外(含自己)對本課題有關的研究動態(tài),概述最新進展的基礎上提出你要研究的問題的性質和范圍,同時說明你的。www.med126.com
寫引言應注意以下事項:①內容切忌空泛,篇幅不宜過長,不可寫成“虎頭式”的小型文獻綜述或重復討論內容。背景動態(tài)只要概括幾句即可,不必大談歷史;必要時引用參考文獻但不宜過多。引言也不可過簡,脫離前述的必要內容,潦潦幾筆不能反映作者的創(chuàng)意和文章的參考價值,不利于文章主題的發(fā)揮和作者思路的拓展。“鼠尾式”的寫作也是不可取的。根據本人經驗和他人的統(tǒng)計[中國醫(yī)學學報研究,1990,7(2):29],一篇3 000~5 000字的論文引言字數在150~250較為恰當。②不必強調過去的工作成就。回顧作者以往的工作是為了交待此次寫作的基礎和動機,而不是寫總結。應避免使用廣告式或炫耀色彩的語言,諸如“國內外首創(chuàng)”,“國際一流水準”,“首次報道”,“填補了××的空白”。因為首創(chuàng)必須有確切的資料。對此,可代之以委婉的筆調,如“就所查文獻,未見報道”,“……尚屬空白”等。③勿將本研究的結果和結論寫在引言中,因為結果系通過實驗或臨床觀察所得;而結論則是在結果的基礎上邏輯推理提升的見解。如果一開始便對結論加以肯定或否定,那是不合邏輯的,亦非引言的要求。④避免重復教科書或眾所周知的內容,如某些公式、原理的推導或分子的化學結構等。⑤引言居正文之首,一般略去其序號及標題。
一段好的引言應具備明顯的引導性。作者要緊緊把握這一來龍去脈,用簡潔明快的語言提綱挈領地交與讀者。這樣才能讓人們很快掌握文章的要領,從而提起通讀全文的興趣。
2 “材料與方法”的寫作內容和要求
“材料與方法”是完成實驗主題必經之道,它要回答怎樣做的問題,起承上啟下作用。材料是表現主題的實物依據;方法乃完成主題的手段。它反映作者的設計思想,為其他研究者提供一個可重復研究的藍圖;更為重要的是,它讓讀者確認該研究設計及其后的結果是可靠的,而不是作者的偏見。
2.1 內容 (1)材料—回答的問題。包括:①儀器的名稱、來源或生產單位、性能及規(guī)格、型號等;對精密度高、微量數據者尚須標明其誤差范圍。②試劑、藥品用學名而不用商品名,對已慣用的商品名稱應同時注明其學名;對其成分、純度、濃度、劑量、生產者及批號等亦應交待。③動物的名稱、品系、體重、健康狀況均須如實寫出。(2)方法—回答的問題。它包括實驗方法、程序、分組原則、觀察指標和統(tǒng)計學處理等。如果該方法是作者或他人曾經采用過的,本文只要一帶而過,引用文獻即可;如在原有基礎上有所改進,則只須交待改進部分。
2.2 要求 材料要完整、客觀而準確。方法的寫作務必注意以下原則:①嚴謹性,是指各層次反映出各程序之間的相互關系,究系屬于平行的、連鎖的、抑或交叉的關系?②真實性,是指忠于自己執(zhí)行的步驟,不能任意取舍。③可行性,只有遵循上述兩原則才有可能讓本人或他人在同類實驗中參照執(zhí)行;而只有使用可行的實驗方法,才能獲得具有可比性的實驗結果。
材料與方法的內容通常較繁瑣;擺實物、陳述過程本已單調枯燥,如不按上述要求整理好,不僅難以發(fā)揮其橋梁作用,而且勢必使讀者不得要領,望而生厭。
3 以“臨床資料”為一級標題的寫作形式
如文后附表之Ⅲ所示,以“臨床資料”為一級標題的寫法是將所有臨床資料歸納于這一大標題之下。這種形式多用于涉及多方面臨床情況、樣本數量較大的回顧性病例分析,少用于臨床前瞻性研究。在此一級標題下可設多個分級標題,現分述如下。
3.1 一般資料 包括病名、病例數及其來源、年齡、性別、職業(yè)(必要時)、病程、病例選擇原則、疾病的分型及分組原則,以顯示各組的可比性資料。前瞻性較回顧性研究要求更為嚴謹;前者應體現作者的構思,即如何分組、分型、隨機、對照,如何進行臨床觀察均應依次說明。對其中較復雜的項目可另立二級或三級標題。
3.2 臨床表現 分別歸納病例群中共同的和特殊的臨床癥狀和體征,亦可用文字、圖、表反映各種臨床征象及其出現的例數和比率,尤有特征性的體征應出示照片。是否設立三級標題視內容多寡而定。
3.3 診斷技術 借助診斷技術所獲得的結果是輔助性診斷的指標,有時是診斷的“硬指標”;它是診斷的客觀依據。隨著科技的進步,診療技術日新月異,在此不詳述。以下僅提出幾種常用的檢查手段。
3.3.1 實驗室檢查 是指利用細胞學、生物化學、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病原學或免疫學技術對病人的血液、體液、排泄物、分泌物或組織細胞進行檢查,旨在獲得病原體、病理改變或器官機能狀態(tài)的資料。內容涉及面很廣,但根據文章的主題必有所側重。如檢查項目或數據較多,為了便于統(tǒng)計和比較,可用圖、表表示,并從眾多的樣本中歸納出其數據變化的規(guī)律性。
3.3.2 形態(tài)學檢查 指利用各種器械或技術(如胃、腸鏡,支纖鏡,手術)從患處取得標本進行大體的(肉眼見)和微觀的檢查。前者指病理大體標本,后者指病理組織切片、細胞涂片或病原體的光學顯微鏡(光鏡)或電子顯微鏡(電鏡)檢查。形態(tài)學檢查通常要求出示圖片,以資讀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