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名 | 藏名:熱袞巴
|
漢語拼音 | REGUNBA
|
拉丁名 | 1.Pomatosace filicula Maxim.;2.Corydalis mucronifera Maxim.
|
英文譯名 | |
銷售地區(qū) | |
保護品種 | |
中藥材基原 | |
動植物形態(tài) | 1.羽葉點地梅:一年生或二年生多毛草本,高3~16cm。主根紡錘形,長2.5~7.5cm,徑3mm,須根稀少,稍肉質(zhì),褐色。葉多數(shù),旋疊狀著生在極度縮短的莖上;葉片長條狀長圓形,呈微斜至斜生奇數(shù)羽狀深裂至全裂,長2~5cm,寬2~10mm,裂片6~10對,長三角形,對生或互生,全緣或稀具不規(guī)則的裂齒,葉背主脈隆起;葉柄長5~30mm,微具翅,延伸至基部逐漸消失;ㄝ2~21枝,腋生,長4~13cm,傘形花序緊縮多花,集生于葶頂。小花粉紅色,10~15朵,徑約5mm;苞片5~10,鉆狀披針形,長4mm,寬1mm,邊緣膜質(zhì);花萼鐘狀,筒長3mm,5裂,裂齒三角形,高1mm;花冠筒狀,略短于花萼,裂片5,復瓦狀排列,扇形或長圓形,喉部緊縮呈環(huán)狀;雄蕊5,貼生于花冠管之中部與裂片對生,花藥黃色,卵形內(nèi)向,隱藏在花冠筒內(nèi),心皮多數(shù),子房上位,1室,圓球形至卵球形,花柱短于子房,柱頭頭狀;特立中央胎座呈“Ⅰ”字形圓柱狀。蒴果卵球形,長5mm,寬4mm,在莖部約1.5mm處環(huán)裂,裂蓋半球形,上具宿存花柱;果梗長4mm。種子5~11,深褐色,不規(guī)則橢圓形多面體,外被半透明膜質(zhì)蜂窩狀花紋,胚乳粉質(zhì)。 2.扁柄黃堇:植株矮小幾無莖,莖從基部分枝,密集叢生,鋪散地面。主根單一圓柱形,黃棕色,粗2~4mm,長約8cm;~長3~5cm,具長的扁葉柄,寬約2mm,微具鞘,葉片輪廓三角形,心形或頂二裂,長1cm,寬約1.2cm,葉片二回三裂,密被白色毛狀的膜質(zhì)皺摺,裂片頂端具短尖;莖生葉稍短,與基生葉同型?偁罨ㄐ蜷L1~2cm,頂生或腋生,花小細弱,四朵聚生于縮短的莖頂,短于葉。苞片倒長卵形、扇形或菱形,長10mm,寬3mm,長于花梗,端細裂,小裂片又1~2裂,具尖頭和被毛;萼片2,三角形,細小膜質(zhì),具不規(guī)則的1~2淺裂;花梗長6mm,著生于花瓣裂片基部;花瓣黃色,瓣4,2輪,外輪一對花瓣,背部略呈兜狀突起,一端具距:距筒細長,約占瓣片長的2/3,末端上翹,幾與花裂片等長,裂片端部呈囊狀,密腺體貫穿距長1/2,內(nèi)輪2片分離,瓣片稍闊展,具一條淺雞冠狀突起,且一側(cè)有一囊狀物,爪細長;雄蕊6,二束,基部擴大成半圓形,與內(nèi)部二片花瓣對生,柱頭前端扁平呈鏟狀,橫向三裂,間或其中一裂又分裂,具3~4個頭狀突起;果實寬卵形,端鈍平,長4mm,寬2mm,成熟時在果柄頂端下彎,包埋于苞片之中。種子腎形,4粒,黑褐色有光澤,具柄,2列,每2粒著生在同一胎座上,種皮半透明,脈紋較明顯。 |
動植物資源分布 | 1.羽葉點地梅:產(chǎn)于西藏、青海、甘肅南部。
2.扁柄黃堇:分布于西藏、青海東南部、甘肅南部。
|
動植物生態(tài)環(huán)境 | 1.羽葉點地梅:生于海拔3200~4600m的河灘、高山草甸、高山沙石地、山坡草地及農(nóng)耕地。
2.扁柄黃堇:生于海拔4000~5300m的高山砂礫地或流石灘地。
|
藥用動植物的栽培 | 1.羽葉點地梅:花期6月,果期7~8月。 2.扁柄黃堇:花期7~8月。 |
藥材的采收與儲藏 | 每年七、八月間,花期盛開季節(jié),采集全草,洗凈根部泥土,除去枯葉,晾干。
|
藥用部位 | 以全草入藥。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1.羽葉點地梅:本品為干燥全草,主根長圓錐形或細圓柱形,多彎曲,長2.5~7.5cm,直徑約3mm,表面黃棕色至紫褐色,具縱條紋及支根痕。地上部分皺縮成團狀,被白色細柔毛。葉多數(shù),基生,黃褐色;完整葉片長條形,奇數(shù)羽狀深裂至全裂;葉柄淡綠色至紫色;質(zhì)薄而脆,多碎斷。花莖多數(shù),多長于葉,頂端集生多數(shù)小花呈頭狀;花粉紅色或黃白色,筒狀。果實卵球形,下部包被于盤狀宿存的萼筒內(nèi);成熟果皮紙質(zhì)半透明,由下部蓋裂,裂蓋頂有細刺狀宿存花柱。種子小,顆粒狀,棱角明顯,種皮棕褐色至黑褐色。氣微,味辛、微苦、微澀。 2.扁柄黃堇:本品皺縮成團狀。主根單一,細圓柱形,長短不一,粗2~4mm,外表黃棕色至紅棕色,有明顯的縱紋及點狀突起的側(cè)根痕,質(zhì)硬,易折斷,斷面平整,外圍灰黃色,有散在小孔,內(nèi)部橘黃色,中心灰黃色,緊縮呈圓形,根頭部膨大,具棕黃色葉柄殘基。葉片破碎萎縮,濕展后可見莖生葉具長而扁的葉柄,葉輪廓三角形,羽狀細裂,密被白色的膜質(zhì)皺折;S色細弱;苞片倒長卵形,先端細裂成線狀,具尖頭,被毛,外輪花瓣基部呈囊狀,內(nèi)輪花瓣具雞冠狀突起;雄蕊6個二束;柱頭扁平呈鏟狀,橫向三裂,間或又一裂。果實寬卵形,種子圓腎形,4粒,黑褐色有光澤。氣微,味極苦。 顯微鑒別:1.羽葉點地梅根的橫切面:表皮為1列扁長方形細胞。皮層為3~5列厚角細胞。韌皮部寬,外圍散在篩管群并具明顯裂隙,內(nèi)側(cè)薄壁細胞整齊排列成環(huán)層。形成層不明顯。木質(zhì)部類圓形,細胞呈放射狀排列,中心無髓。 2.羽葉點地梅根的中上部及根莖(直徑3~5mm)橫切面:木質(zhì)部的圓形逐漸變成“8”字形及至多束,中心具髓或部分成空腔。 3.羽葉點地梅花莖(直徑1.5mm)橫切面:邊緣具波齒狀彎曲。表皮1列,角質(zhì)層,有細刺狀突起,氣孔多分布于表皮突出處,表皮具腺毛與非腺毛。皮層薄壁細胞數(shù)個相圍形成明顯的氣腔。環(huán)管纖維成光整的環(huán)。外韌型維管束多為8個,環(huán)列,束間以寬闊的髓線相隔。木質(zhì)部導管成群,切向排列,少數(shù)為兩群并列,直徑8~20μm。髓部寬廣,細胞間隙大,有的形成氣腔。 4.羽葉點地梅葉的表皮:脈上層表皮細胞長方形至狹長方形,平行排列;脈間區(qū)表皮細胞無定形至分枝狀,胞壁波狀彎曲,壁均較薄,僅在彎曲處有點狀增厚。氣孔不定式,在脈上與脈間區(qū)表皮上均有分布,氣孔周圍的表皮細胞有的含黃綠色透明物質(zhì)。表皮毛有腺毛與非腺毛,且多集中分布于脈上。 5.羽葉點地梅葉橫切面:主脈部上表皮內(nèi)側(cè)的薄壁細胞內(nèi)含葉綠體,維管束外韌型,木質(zhì)部導管徑向并列呈新月形,韌皮薄壁細胞呈馬蹄形包圍在導管群的兩側(cè)和外沿。 6.羽葉點地梅果實橫切面:呈圓形。外層果皮為1列薄壁細胞,內(nèi)含色素塊,外被角質(zhì)層,微木化。中層為1列柵狀細胞,外弦壁特增厚并木化。內(nèi)層為數(shù)列薄壁細胞。種子數(shù)個,最外層為1列近方形薄壁細胞,內(nèi)含圓球形淀粉粒,中層為數(shù)列薄壁細胞,內(nèi)含無色透明方晶,其內(nèi)為一層色素細胞胚乳類三角形,胚乳薄壁細胞中多有核,胚乳中心具胚。果實中央部位為胎座軸,呈多角形,其凹陷處與各種臍相連通。 7.扁柄黃堇根橫切面:輪廓長圓形或類圓形,邊緣有不規(guī)則深凹陷。皮層外側(cè)為栓化細胞層。外側(cè)皮層細胞擠壓變形成條狀或破碎成裂隙,內(nèi)側(cè)皮層細胞壁呈波狀彎曲。中柱橢圓形,外圈為色素細胞環(huán)。木質(zhì)部二束扇形,其間由初生木質(zhì)部導管連接。 8.扁柄黃堇莖橫切面:圓形或長圓形,邊緣有不規(guī)則深凹陷。表面1層,細胞類圓形、類方形或不規(guī)則形,鑲嵌連接,壁較厚。皮層與髓部薄壁細胞不規(guī)則形,壁波狀彎曲。外韌維管束9~16個,大小不等,形狀多樣,環(huán)列于基本組織中。 9.扁柄黃堇葉表皮:兩面皆具不定式氣孔,上、下表皮細胞類同,多為長多角形,略呈平行排列,壁較厚,細胞內(nèi)含眾多砂晶和方晶,并多沿垂周壁排列。平周壁有環(huán)形或波條狀紋理,表面分布大型乳突狀或半圓形單細胞非腺毛。 粉末鑒別:1.羽葉點地梅的解離組織(粉末):非腺毛由2~10余個單列細胞組成,壁較厚,長756~1500μm,基部細胞直徑約80μm,有的細胞含黃棕色透明物質(zhì)或呈皺縮狀,最頂端的常較細。腺毛由1球形腺頭細胞與1(稀2)個小腺柄細胞組成,全長70~80μm,頭部直徑約50μm,內(nèi)含紅棕色透明物質(zhì)。厚壁細胞狹長條形,長160~920μm,直徑20~30μm,壁稍厚,木化,具圓形或斜縫形單紋孔。纖維線形,長至2000μm,直徑10~20μm,壁厚木化,胞腔狹細。網(wǎng)紋導管多短小,紋孔密集,長80~200μm,直徑20~50μm。淀粉粒圓球狀,大小不等,層紋和臍點多不明顯,單粒直徑3~30μm,復粒多由2~3粒組成。 2.扁柄黃堇粉末:淺黃棕色,味苦;ǚ垲悎A球形,表面近光滑,內(nèi)含顆粒狀物質(zhì),直徑約28μm,萌發(fā)溝三條;ò觏敹吮”诩毎只刹灰(guī)則的絨毛狀,常見花粉粒附著。單細胞非腺毛易察,基部微膨大,胞壁略厚,表面光滑,長115~360μm,直徑12~20μm,葉表皮碎片,細胞多角形,壁稍厚,常見大型環(huán)狀、半環(huán)狀、月牙形的毛疤痕,沿壁有晶體排列,副衛(wèi)細胞多為5個。淀粉粒細小,單粒,卵圓形,臍點易見,多為“一”字形,層紋不清,直徑3~8μm。導管為螺紋、網(wǎng)紋,直徑25~78μm。草酸鈣的晶體眾多,方晶直徑14~58μm,砂晶5~17μm。 |
中藥化學成分 | 1.羽葉點地梅:系統(tǒng)預試證明,全草含有酚性物質(zhì)、糖類、皂甙、黃酮類、內(nèi)酯、植物甾醇、揮發(fā)油及氰甙等成分。 2.扁柄黃堇:本品含普托品(protopine,C(20)H(19)O(5)N)、山綠草定堿(d-adlumid-ine,C(20)H(17)O(6)N)、兜狀荷苞牡丹堿(bicuculline,C(20)H(17)O)(6)N,即畢扣扣靈堿)、碎葉紫堇堿(cheilanthilfoline)等生物堿。 |
理化性質(zhì) | 理化鑒別:1.取羽葉點地梅粉末1g,加水10ml,在60℃熱水浴中提取10min,取上清液1ml,加5%α-萘酚乙醇液2滴,出現(xiàn)白色沉淀,搖勻。沿管壁緩緩加入0.5ml濃硫酸,在試液與硫酸的交界面很快形成紫紅色環(huán)。(檢查糖類、多糖和甙類)
2.取羽葉點地梅粉末1g,加甲醇10ml,在60℃熱水浴中提取10min,取清液1ml,加濃鹽酸3滴及鎂粉少許,在水浴中加熱,顯紅色(檢查黃酮類);另取清液1ml,在水浴上蒸干,用1ml.冰醋酸溶解殘渣,加入1ml醋酸酐-濃硫酸試劑(19∶1),呈污綠色。(檢查植物甾醇及三萜成分)。
3.取粉末少許,行微量升華,至玻片有棕色油狀物均勻分布時,鏡檢,可見眾多無色或黃色,單心或復心的菊花形放射狀結(jié)晶,直徑100~500μm,久置,則結(jié)晶逐漸溶解。
4.熒光反應:取全草粗粉各2g,分別加水和70%乙醇30ml,在60℃熱水浴中提取20min,過濾。各組濾液三等分,一份為原液,其他二份各用30%鹽酸和15%氫氧化鈉溶液數(shù)滴處理后,分別在濾紙上點樣,于紫外分析儀(254nm)作熒光觀察,并與原液在常光下作對照,其結(jié)果如下表。
水提取液:項目 熒光反應 對照
干粉末 有少許銀白色顆粒狀熒光 草綠色
原液 土黃色,邊緣有淡藍色環(huán) 淺棕褐色
酸處理 紅棕色,邊緣有淡藍色環(huán) 淺橙紅色
堿處理 亮黃色,邊緣為淡黃環(huán) 淺棕黃色
醇提取液:原液 淡棕褐色 暗綠色
酸處理 紅棕色 棕紅色
堿處理 亮黃色,邊緣有橙黃色環(huán) 黃綠色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中藥劑型 | 散劑。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物作用與藥理效應 | 羽葉點地梅全草有鎮(zhèn)靜、鎮(zhèn)痛、解熱和抗炎等作用。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篩選 | |
新藥的臨床評價 | |
實驗動物的品種 | |
方劑組成 | |
藥物和劑量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苦,寒。
|
歸經(jīng) | |
功效 | 清熱,祛瘀血。
|
性味分類 | |
主治 | 培根木布病、脈熱病、大小腸熱病、血病。
|
用法用量 | 常配方用。
|
用藥忌宜 | |
不良反應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
藥物應用鑒別 | (1)本品為藏醫(yī)常用藥。但由于青藏高原地域遼闊,各地使用的熱袞巴,其原植物很不一致。據(jù)查有三科四屬共十三種。主要用于青海、甘南和川西等地區(qū)的為羽葉點地梅;主要用于西藏(拉薩、阿里、山南及日喀則等地)的為尼泊爾黃堇(矮紫堇)(Corydalis hendersonii);主要用于四川、云南的為扁柄黃堇(C.mucronifera)、粗梗黃堇(C.pachypodo)、多葉黃堇(C.polypbylla)、細果紫堇(C.stretacarpa);主用于青海、甘肅的為金球黃堇(C.chysosphaera)、雪白委陵菜(百里金梅)(Potentilla nivea)、無尾果(Coluria longifolia)。經(jīng)考證,本品的正品原植物是羽葉點地梅和扁柄黃堇,其他均為地方習用品種。
(2)羽葉點地梅與分布在同一生境的西藏豆瓣菜Nasturtium tibeticum Maxim.,外形酷似,不易分辨,為避免混亂,現(xiàn)將二者主要區(qū)別檢索如下:
1.傘形花序,花冠筒狀,簡口緊縮,雄蕊5,貼生于花冠筒之中部,花柱短于子房,柱頭頭狀--羽葉點地梅
1.總狀花序,花冠分離,雄蕊6,四強,子房約為花柱的1/4,柱頭棒狀,不裂或微二裂,頂端有冉毛。--西藏豆瓣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