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名 | 藏名:策敦木
|
漢語拼音 | MAHUANG
|
拉丁名 | 1.Ephedra equisetina Bunge .;2. Ephedra geradiana Wall.;3.E.intermidiaSchrenk ex Mey.;4. E.intermidia Schrenk ex Mey var tibetlca Stapf.;5. E.likinensisFlorin .;6. Ephedra monosperma Cmel.ex Mey.;7.Ephedraminuta Florin.;8.Ephedra prze-walskii Stapf.;9.Epholra saxatilis Royle ex Florin.
|
英文譯名 | |
銷售地區(qū) | |
保護品種 | |
中藥材基原 | 為麻黃科植物木賊麻黃及同屬多種植物的地上部分。
|
動植物形態(tài) | 1.木賊麻黃:小灌木,高可達1m。莖直立,有時部分呈匍匐狀,基部徑1~1.5cm;分枝多,小枝常對生,有時輪生,纖細,圓筒形,粗約1mm,節(jié)間短,長1.5~2.5cm,有不明顯的縱槽紋,常被一層藍綠色或灰綠色粉,橫斷面常有棕紅色髓心。葉退化成膜質,在節(jié)上交互對生,常2枚合生成鞘狀,在上約1/4處2裂,褐色,長近2mm,裂片三角形,先端鈍。雌雄異株,雄球花單生或3~4枚集生于葉腋,近無梗,卵形,長3~4mm;苞片膜質,3~4對,交叉對生,每對在下部約1/3處合生,每片腋部生出一枚雄花,具膜質圓形部分合生的假花被,雄蕊6~8,花緣全部合生,多少外露;雌球花常成對生于葉腋,狹卵形或棱形;苞片3對,交互對生,菱形,最上一對大部分合生,其腋部生1~2枚雌花,雌花具頂端開口的囊狀革質假花被,包于胚珠外,胚珠具一層膜質珠被,珠部上部延長成長2mm稍彎曲的珠被管。雌球花的苞片在胚珠成熟時增厚成紅色的肉質假種皮,整個雌球花呈卵形,長近10mm,徑約5mm,具花梗;種子常1粒,狹卵狀,長5~7mm,徑約3mm,頂端驟縮成頸柱狀,基部近圓形,有明顯點狀的臍。 2.山嶺麻黃:小灌木,高5~15cm,木質根狀莖常橫臥,粗約1cm,地上部分莖成粗大結節(jié)狀,皮紅褐色,縱裂成不規(guī)則的條狀薄片剝落;分枝在節(jié)上輪生,短,直立,綠色,每小枝有1~3個節(jié)間,具明顯的縱槽紋。葉退化成膜質,交互對生,合生成鞘狀,長2~3mm,在上部1/3處2裂,裂片三角形或扁圓形,幼時中央深綠色,后變成淡褐色,花后脫落。雄球花單生于小枝中部的葉腋,長約2mm,常具2對苞片,每雄花具8枚雄蕊,花絲全部合生,上部伸出,雌球花單生于葉腋,無;蚓叨坦,苞片2~3對,下部合生,上部一對最大,狹橢圓形,雌花1~2,珠被管短,長不及1mm。雌球花熟時變?nèi)赓|紅色,近球狀,長約5mm,徑約3mm。 3.中麻黃:灌木,高20~100cm。莖直立或匍匐;綠色小枝稍纖細,徑1~2mm,具不太明顯的細淺縱槽紋。葉3枚輪生或2枚對生,下部1/3處合生成鞘狀。雄花花絲全部合生;雌球花的苞片3枚輪生排成3~5輪,或3~5對交互對生,具狹窄的膜質邊緣。 4.西藏中麻黃:灌木,高達1m。莖直立粗狀,近地面的徑達3cm,多分枝;綠色小枝常被白粉呈灰綠色,徑1.5~2.2mm,具明顯的縱槽紋。葉退化成膜質,2枚對生,稀3枚輪生,長約2mm,約2/3部分合生成鞘狀,裂片三角形,先端常銳尖。雄球花無梗,數(shù)個簇生于節(jié)上,有5~7對交互對生或三枚輪生的苞片,雄花生苞片腋部,有5~8枚雄蕊,花絲很短,基部合生,上部常離生;雌球花2~3成簇對生或輪生于節(jié)上,近無梗,苞片2~3對交互對生,有較寬的膜質邊緣,最上一對苞片有2~3雌花,雌花的珠被管成螺旋狀彎曲,長達3mm,雌球花成熟時變?nèi)赓|紅色,常橢圓狀,長7~10mm,徑5~8mm,種子3或2粒,全部為肉質苞片所包,多為卵狀,長5~6mm,徑2.5~3.5mm。 5.麗江麻黃:灌木,高達1.5m,莖粗壯,直立,近地面粗達3.5cm;綠色小枝斜升或稍平展,多成輪生狀,徑約2mm,節(jié)間長2~4.5cm,具明顯的縱槽紋。葉膜質,對生,稀3枚輪生,在1/2處合生成鞘狀,裂片常鈍三角形。雄球花成團簇狀,生于節(jié)上,近無;蛴屑毝坦#4~6對,交互對生,基部合生,雄花有5~8枚雄蕊,花絲全部合生;雌球花單個對生于節(jié)上,有短梗,但后期常伸長,苞片常3對,下面2對合生至中部,最上一對合生至上部,從此對的腋部生出1~2朵花,珠被管短而直。雌球花成熟時寬橢圓狀或近球狀,長約10mm,苞片變?nèi)赓|紅色,種子幾乎全部包于其內(nèi)。本品種相近的還有匍枝麗江麻黃E. likinensis Florin f.mairei(Florin) C. Y. Ch-eng,形態(tài)上的主要不同在于草本狀小灌木,高約20cm,木質莖匍匐狀,地上面無明顯的主莖。生于海拔3200~4200m山地河谷、石灘上。產(chǎn)于西藏東南部、四川西南部和云南西北部。 6.單子麻黃:草本狀矮小灌木,高5~15cm,地上部分木質莖較短,常有結節(jié)狀隆起,皮多為紅褐色,多分枝;小枝纖細,常輪生,綠色,多少彎曲,斜展,有明顯的縱槽紋,節(jié)間長1~2cm,徑1~1.3mm。葉膜質,對生,在下部或近中部合生成鞘狀,長2~3mm,裂片三角形,先端稍鈍。雄球花對生于小枝各部節(jié)上或單生于枝頂,多呈復穗狀,長3~4mm,苞片3~4對,交互對生,寬卵形,中央綠色,兩側邊緣膜質較寬,在近中部彼此合生,雄花有7~8枚雄蕊,花絲全部合生;雌球花單生或對生于節(jié)上,幾乎無梗,苞片3對,交互對生,在基部合生,從最上一對生出1(稀2)朵雌花,珠被管較長,常彎曲。雌株花成熟時呈肉質紅色,薄被白粉,卵形,長約8mm,徑約6mm,最長一對苞片較中部一對稍大,在中部合生;種子多為1粒,頂端鈍,外露,三角狀卵形,長約5mm,徑約3mm,色淡無光澤。 7.異株矮麻黃:矮小灌木,高5~20cm,地上部分有短的木質莖;小枝對生,多直立,暗綠色,有明顯的較粗的縱槽紋,節(jié)間長1.5~3cm,徑約1.5mm。葉膜質,對生,長2~2.5mm,在1/2處合生成鞘狀,裂片三角形,先端銳尖,多少向外反曲。雌雄同株,雄球花生于枝條較上部,單生或對生于節(jié)上,無梗,苞片3~4對,交互對生,下部合生,雄花有6~8枚雄蕊,花絲全部合生;雌球花常生于枝條下部,單生或對生于節(jié)上,常有很短的梗,苞片常3對,最下一對最小,最上一對較中間一對大過一倍,雌花2,自最上一對苞片腋部生出,株被管直立,長近1mm,雌球花成熟時呈肉質紅色,被白粉,長圓形或長圓狀卵形,長8~12mm,徑6~7mm,最上一對苞片約有5/6合生;種子1~2粒,包于苞片中,長圓形,長7~10mm,熟時變暗紫色,薄被白粉,背面有縱紋。 8.膜果麻黃:灌木,高50~250cm,地上部分木質主莖高為植株高的一半,近地面粗1~2cm,皮常灰黃色,縱裂成橢圓形網(wǎng)眼;下部老枝黃綠色,有不明顯的縱槽紋,上部有多數(shù)綠色分枝,2~3枝生于節(jié)上,在其基部再輪生小枝、小枝節(jié)間長2.5~5cm,徑2~3mm。葉膜質,常3枚輪生,稀2枚對生,在下部合生成鞘狀,裂片三角形,先端銳尖。球花幾乎無梗,密集成復穗狀,對生或輪生于節(jié)上,雄球花近圓球形,徑2~3mm,苞片3枚輪生,交互排成3~4輪,僅基部合生,膜質,黃色,僅中央有革質綠色縱肋,雄花有雄蕊7~8枚,花絲大部合生;雌球花淡褐綠色,近球形,徑約4mm,苞片常3枚輪生,交互排成4~5輪,近全部離生,干膜質,僅中央有綠色部分,扁圓形或三角狀卵形,基部緊縮成爪,在最上一輪苞片各生1雌花,株被管長1.5~2mm,直立或卷曲,露出。雌球花成熟時苞片增大,干燥膜質,棕褐色;種子通常3粒,稀2粒,由于膜質苞片所包裹,褐紅色,狹卵形,長約4mm,頂端有細突尖,表面有細皺紋。 9.藏麻黃:小灌木,高20~50cm。莖直立,粗壯,基部莖徑1~1.5cm,皮常灰褐色;綠色小枝粗,密生于節(jié)上成假輪生狀,節(jié)間長約2.5cm,徑約2.5mm,有明顯的縱槽紋。葉膜質,交互對生,在下部合生成鞘狀,長約3mm,裂片三角形,先端鈍圓,中央綠色部分狹窄,邊緣較寬膜質透明。雄球花于節(jié)上對生,2~3個排成復穗狀,長約3mm,苞片5~7對,近圓形,邊緣有較寬的膜質部分,雄花有8枚雄蕊,花絲全部合生;雌球花對生于節(jié)上,1個或有時2~3個排成復穗狀,常無梗,苞片2~3對,最上一對生有2(稀1)朵雌花,株被管短粗,直立,長約0.5mm,雌球花成熟時漿果狀,苞片變?nèi)赓|紅色,最上一對合生至中部;種子2或1粒,多少露出于肉質苞片之外,卵形,長6~7mm,徑3~4mm,灰黑色,薄壁白粉,邊緣有棱。 |
動植物資源分布 | 1.木賊麻黃:產(chǎn)于甘肅:華北、陜西西部及新疆有分布;蒙古及前蘇聯(lián)也有。
2.山嶺麻黃:產(chǎn)于西藏東部至西部、四川西南部和云南西北部;尼泊爾、印度北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也有分布。
3.中麻黃:產(chǎn)于青海、西藏波密和甘肅;遼寧、河北、內(nèi)蒙古、山西、山東、陜西、新疆等省區(qū)廣有分布;前蘇聯(lián)、阿富汗和伊朗亦有。
4.西藏中麻黃:產(chǎn)于西藏東部至西南部。在中國還分布于新疆西南部;喜馬拉雅山區(qū)至阿富汗東北部、前蘇聯(lián)也有。
5.麗江麻黃。產(chǎn)于西藏東部、四川西部至西南部和云南西北部;貴州西部也有分布。
6.單子麻黃產(chǎn)于西藏、青海、甘肅及四川;黑龍江、河北、內(nèi)蒙古、山西、寧夏、新疆也有;也分布于前蘇聯(lián)。
7.異株矮麻黃:產(chǎn)于青海南部和四川西北部;四川北部也有。
8.膜果麻黃:產(chǎn)于青海北部、甘肅;內(nèi)蒙古、寧夏、新疆有分布;蒙古也有。
9.藏麻黃:產(chǎn)于西藏南部及拉薩;中喜馬拉雅南坡也有。
|
動植物生態(tài)環(huán)境 | 1.木賊麻黃:常生于低、中山坡干旱地區(qū)山脊或巖壁處。
2.山嶺麻黃:生于海拔3700~5300m高山干旱處。
3.中麻黃:生于海拔2600~3000m松林下或灌木叢中。
4.西藏中麻黃:生于海拔3000~4200m山地干旱山谷、河灘或向陽貧脊荒坡。
5.麗江麻黃:生于海拔2200~4000m山地山坡
6.單子麻黃: 生于海拔3500~4700m高山河灘、巖縫和干旱草坡。
7.異株矮麻黃:生于海拔2200~4000m山坡干旱河灘、草坡。
8.膜果麻黃:生于海拔約2200m干旱山麓、多沙石貧瘠土地或鹽堿土,有時組成大片較純的群落,或與其他干旱植物混生。
9.藏麻黃:生于海拔3300~4600m高山荒坡、河灘或沙丘干旱處。
|
藥用動植物的栽培 | 木賊麻黃:花期6~7月,種子8~9月成熟。 山嶺麻黃:花期7月,果期8~9月。 單子麻黃:花期6月,種子8~9月成熟。 藏麻黃:花期7月,種子3~9月成熟。 |
藥材的采收與儲藏 | 多于6~7月采收,割取綠色細枝,摘除雜草,去掉泥土,晾干或低溫干燥。若受霜凍則顏色變紅,曝曬過長其色發(fā)黃,均影響藥效,應注意避免。捆成小把或切成長約4~5cm小段。
|
藥用部位 | 以地上部分入藥。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本品的分枝較多,莖呈細長圓柱形,較草麻黃略細,直徑1~1.5mm,有時帶有少量棕色木質莖。表面草綠色至黃棕色,有縱走棱形,手觸之無粗糙感,節(jié)明顯,節(jié)間長1.5~2.5(~3)cm,節(jié)上有2片膜質鱗片時,長1.5~2mm,上部為短三角形,灰白色,先端漸尖,多不反曲,基部棕紅至黑棕色,連合成筒狀。質較輕脆,易折斷,折斷時略有細粉飛揚,斷面呈纖維狀,外層淡綠至黃綠色,中央髓呈暗紅棕色。有微弱香氣,味微苦、澀。以莖粗,均勻,色淡綠或黃綠,木質少,內(nèi)心充實顯似朱砂點,手拉不脫節(jié),味苦澀者佳;色變枯黃脫節(jié)者不宜入藥。 顯微鑒別:木賊麻黃莖橫切片:具棱線13~14條,皮層維管束較多,散列。維管束8~10個,形成層呈環(huán)橢圓形。無環(huán)髓纖維,髓細胞壁呈木質化反應。表皮具厚的角質層,氣孔略凹陷。 |
中藥化學成分 | 含生物堿1∶15%~1.75%,其中主要是麻黃堿(l-ephedrine,C(10)H(15)O-N)和偽麻黃堿(d-pseudo-ephedrine,C(10)H(15)ON)。此外還含鞣質、黃酮甙、糊精、菊糖、淀粉、果膠、纖維素、葡萄糖等。矮麻黃含生物堿,主要是麻黃堿。在新鮮鱗片葉中含蠟,其中主要成分是廿九烷醇(nonacosanol)、廿九烷(nonacosane)、卅烷醇(triacontanol)。 藏麻黃含有多種生物堿,如麻黃堿(左旋麻黃堿)(l-ephedrine,C(10)H(15)ON)、偽麻黃堿(右旋麻黃堿,d-pseudo-ephedrine,C(10)H(15)ON)、左旋甲基麻黃堿(l-N-methylephedrine,C(11)H(17)ON)、左旋去甲基偽麻黃堿(l-nor-ephedrine,C(9)H(13)ON)、右旋去甲基偽麻黃堿(d-nor-pseudo-ephedrine,C(9)H(13)ON)、右旋甲基偽麻黃堿(P-pseudomethylephedrine,0(11)H(17)ON)。 |
理化性質 | 理化鑒別:1.取本品的縱剖面置熒光燈下觀察,邊緣呈亮白色熒光,中心顯亮棕色熒光。本品粉末和藥材的表面均棕色熒光。草麻黃及中麻黃也同樣有此反應。
2.取本品粉末10g,置500ml的錐形燒瓶中,加1mol/L的鹽酸液80ml,在水浴上加熱1小時,放冷,加10%氫氧化鈉溶液使成強堿性后,用乙醚提取,蒸去乙醚,殘渣用1mol/L的鹽酸液1ml溶解,加0.5%硫酸銅溶液1滴,再加10%氫氧化鈉溶液至微過量,溶液呈紫色,再加乙醚數(shù)毫升混合后放置,醚層顯紫色,水層顯藍色。草麻黃及中麻黃均同樣有此反應。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構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中藥劑型 | 散劑,洗劑。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物作用與藥理效應 | 1.藏麻黃:(1)麻黃堿的作用受體——家兔主動脈條腎上腺素能受體研究表明,麻黃堿對離體家兔主動脈條具興奮作用,此種興奮可被苯芐胺所阻斷。高濃度的麻黃堿對苯芐胺的阻斷具“自我保護”作用,對腎上腺素或去甲腎上腺素具“交叉保護”,而后二者對麻黃堿則無“交叉保護”作用。這些實驗指出,麻黃堿除作用于腎上腺素能受體外,對主動脈平滑肌尚可能有其他作用受體。 (2)麻黃堿對單胺氧化酶活性的影響的研究表明,麻黃堿于體外抑制單胺氧化酶的最低有效濃度為20mg分子,其抑制強度約為異丙煙肼的1/20。于體內(nèi)不論用麻黃堿4mg/kg體重一次,或每隔半小時一次,總共5次,總量為20mg/kg,對單胺氧化酶都無影響。 2.木賊麻黃:(1)麻黃堿的作用研究表明,麻黃堿的血管收縮作用比較溫和而持久,血管舒張作用很微弱;能使冠狀血管擴張,增加冠脈流量,與垂體后葉素合用于升壓時,能克服大量垂體后葉素所引起的冠狀血管收縮及心臟抑制。麻黃堿的升壓作用緩慢持久,可維持數(shù)小時,收縮壓的升高較舒張壓為顯著,舒張壓一般不降低。對于心臟也有強的興奮作用,但反復應用,或一次應用很大劑量易于產(chǎn)生抑制;亦可能擾亂心律,但較腎上腺素弱得多;在嚴重器質性心臟病患者,麻黃堿與洋地黃同時用,則易引起心律紊亂。麻黃堿如用較大治療量即能興奮大腦皮質和皮質下中樞,引起精神興奮、失眠、不安、震顫等癥狀,亦能興奮呼吸中樞及血管運動中樞,在麻醉藥中毒時有蘇醒作用,且可用于發(fā)作性睡眠癥。 麻黃堿對支氣管平滑肌的解痙作用較持久,特別在支氣管處于痙攣狀態(tài)時其作用更大;作用于虹膜輻狀肌可使瞳孔擴大,也能使胃腸道肌肉松弛,抑制蠕動,但能增加膀胱括約肌的張力,這對遺尿癥是有利的;它還可興奮離體子宮,但對正常婦女及月經(jīng)困難者則可減少子宮活動。 麻黃堿對骨胳肌有抗疲勞作用,能促進箭毒所抑制的神經(jīng)肌肉間的傳導,可用于重癥肌無力的治療。 麻黃堿及麻黃總生物堿對正常及發(fā)熱貓均不表現(xiàn)發(fā)汗作用,在一般情況下,麻黃堿對人不能誘發(fā)出汗,但當人處在高溫環(huán)境下,此時用麻黃堿50~60mg,1.5~2小時后,汗液分泌要比未用麻黃堿者更快更多,而皮下注射麻黃堿的局部皮膚,并不引起特殊的汗分泌, 因此,麻黃堿的這種作用,可能系中樞性的。 (2)偽麻黃堿(右旋麻黃堿)在升壓作用、收縮鼻粘膜血管之作用方面,麻黃堿最強,人工合成的消旋麻黃堿(ephetonin)次之,偽麻黃堿最弱。毒性亦以麻黃堿最強(100),消旋麻黃堿次之(78),偽麻黃堿最弱(56.5)。偽麻黃堿較麻黃堿有顯著利尿作用,用水、鹽水及尿素(urea)后,更進一步增強尿量排出,但對麻醉狗則尿量反而減少,對輕癥實驗性腎小管性腎炎之犬仍然產(chǎn)生利尿反應,嚴重者則無利尿作用。離體兔肺灌流實驗表明,偽麻黃堿極稀的溶液及濃溶液均使支氣管松弛。中等濃度使支氣管肌收縮,而甲基麻黃堿(methylephedrine)任何濃度均能舒張支氣管平滑肌。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篩選 | |
新藥的臨床評價 | |
實驗動物的品種 | 犬,兔,貓。
|
方劑組成 | |
藥物和劑量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苦、澀,寒。
|
歸經(jīng) | |
功效 | 清騷熱、肝熱、新舊熱,止血。
|
性味分類 | |
主治 | 騷熱病、肝熱病、脾熱病、陳舊熱病、痹癥、衄血、外傷出血。
|
用法用量 | 配方或單用煎膏,常用量6~9g。
|
用藥忌宜 | |
不良反應及治療 | |
選方 | 方一:麻黃250g,苦荬菜150g,蒲公英150g,綿毛獨活175g,小檗175g,珠芽蓼150g,青蒿150g。以上共研細粉。治肺癰、肺熱咳嗽、咯血、吐血、衄血、血管損傷出血。一次2g,一日2次。 方二:麻黃、水柏枝、圓柏、細葉亞菊、黃花杜鵑(帶葉嫩枝)各1~2斤。加溫水150斤,浸泡10余小時,其間煮沸1~2次,取藥液置盆內(nèi)待用,每次浸浴前加溫至40~44℃,全身入盆浸泡20~60min,每天浸浴1~2次,每次浸浴后在熱坑上發(fā)汗1~3小時。每療程7~10天。主治風寒濕痹、四肢僵直拘攣、胃火衰敗、脾血不足、腎寒生風、瘡瘍不愈、皮膚病等。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味氣鐵鬘》記載:“麻黃性燥,涼。”《如意寶樹》記載:“麻黃清騷熱、肝熱和新舊熱癥!弊屸x多杰說:“麻黃益瘡,治腫瘤!薄毒е楸静荨酚涊d:“麻黃清脾熱,止血。麻黃又名茍都爾呂合瑪,梵語稱昂瑪尼,藏語稱普絨呂瑪,漢語稱稚丹。由于麻黃生長的地方不同,分為四種。即巖生麻黃,生長在石巖地帶,高1尺左右,莖粗細如麥桿中部。坡生麻黃,生長在山坡、砂石灘,莖細如針,果實紅色。山生麻黃,生長在山坡灌叢林地,莖粗壯,無果實。水生麻黃,生長在潮濕的河灘地,莖光滑而軟,三棱形。無論是哪一種,其狀如竹,有節(jié),無葉。” 據(jù)文獻記載,策敦木分四種,即巖生、坡生、山生和水生。這都是根據(jù)生長環(huán)境而分的。這四種中巖生即甘青麻黃、木賊麻黃、中麻黃;坡生即單子麻黃;山生即山嶺麻黃、西藏麻黃等;水生即木賊。 |
藥物應用鑒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