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 | Bai yi mu cao
|
苗藥名 | |
苗藥拼音 | |
別名 | 西莫梯格勒-嘎日布,特莫音-昂嘎拉珠爾(阿拉善盟)
|
考證 | |
中藥材基原 | 為唇形科植物白龍昌菜的全草。
|
動物礦物植物形態(tài) | 白龍昌萊 Panzeria alaschanuca Kupr.
多年生草本,高15~35cm。莖多分枝,從基部發(fā)出,密被白色短絨毛。葉片輪廓為寬卵形,長2~4cm,寬3~5(8)cm,莖生葉掌狀5深裂,裂片常達基部,小裂片卵形至披針形,上面密被生毛,下面密被絨毛,呈灰白色,葉具柄,細長,被絨毛;苞葉較小,3深裂。輪傘花序,具多數(shù)花,組成密集的穗狀花序;小苞片鉆形,先端具刺尖,被絨毛;花萼管狀鐘形,長1.2~1.5cm,外面密被絨毛,里面無毛,萼齒5,長2~3mm,前2齒稍長,寬三角形,先端具短利尖;花冠淡黃色或白色,長3~4cm,外面被絲狀長柔毛,里面無毛,二唇形,上唇盔狀,矩圓形,基部收縮,下唇3裂,中裂片較大,倒心形,側(cè)裂片卵形;雄蕊4,前對稍長,花絲絲狀,略被微柔毛,花藥黃色,卵圓形,2室;子房四裂,花柱略短于雄蕊,先端為相等2淺裂;花盤平頂。小堅果卵圓狀三棱形。花期7~9月,果期8~10月。
生于荒漠草原帶的沙地、砂礫質(zhì)平原或丘陵坡地,也見于荒漠區(qū)的山麓、溝谷及干河床。分布于內(nèi)蒙古、陜西、寧夏等地。
|
栽培與養(yǎng)殖 | |
采收加工 | 夏季開花時采收,除去雜質(zhì),陰干。
|
藥材鑒別 | 性狀鑒別 莖呈方柱形,彎曲而有分枝,直徑2~5mm,表面密被白色絨毛。葉對生;葉片多卷曲皺縮,展開后近圓形或?qū)捖研,長2~5cm,寬3~5cm,莖生葉掌狀3~5深裂,裂片狹換形,寬2~6mm,小裂片卵形至披針形,上面密生短毛,下面密生緊密的白絨毛;葉柄細長,扁平,被白毛。輪傘花序多花,萼簡外被絨毛,唇形花冠淡黃色,具長柔毛。氣微,味淡微苦。
顯微鑒別 粉末特征:粉末灰綠色,非腺毛多見,由一至數(shù)個細胞組成,多彎曲,斷碎。腺毛頭部1~4個細胞。柄多單細胞;腺鱗頭部8個細胞,柄單細胞。纖維有兩種:一種細長,有的有斜壁孔;另一種類似石細胞,孔溝明顯。導管多具緣紋孔或螺紋。氣孔不等式。偶見圓形及草酸鈣針晶。
|
化學成分 | |
藥理作用 | |
性味 | 味苦、辛,性涼。效膩、銳、糙。
|
功效 | 祛云退翳,活血調(diào)經(jīng)。
|
主治 | 主治眼翳白斑,血瘀宮內(nèi),月經(jīng)不調(diào),痛經(jīng),經(jīng)閉,產(chǎn)后腹痛。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煮散劑,3~5g;或入丸、散。
|
注意事項 | |
附方 | |
制劑 | |
臨床研究 | |
參考文獻 | |
苗藥名出處 | |
參考 | 《中華本草》蒙藥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