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級分類 | 常用植物藥
|
二級分類 | |
分類 | 成累荒
|
年份 | cingh leiz nquiang
|
別名 | |
來源 | 報春花科植物星宿草Lysmachia fortunei Maxim.的全草。
|
形態(tài)特征 | 多年生直立草本,全株無毛,高30~70厘米,具根狀莖。莖有黑色細點。單葉互生或近對生,寬披針形或倒披針形,長5~11厘米,寬2~3厘米,頂端漸尖,基部漸狹,進全緣;ò咨;總狀花序長,柔弱,頂生。蒴果球形,頂有一宿存花柱;ㄆ6~7月,果期8~9月。
|
生態(tài)分布 | 生于田野、路邊、耕地上及溪邊草叢中。產(chǎn)于廣西各地縣市;分布于江蘇、浙江、福建、江西、廣東、臺灣、湖南、湖北等省份。
|
采集加工 | 夏秋季采,鮮用或曬干備用。
|
性味 | 味甘、苦,性微寒。
|
功效 | 清熱解毒,利尿除濕,調經(jīng),活血散瘀,消腫止痛。
|
傳統(tǒng)應用 | |
用法用量 | 15~30克,水煎服,或研粉,每次用3~6克配豬瘦肉蒸服;外用適量搗敷。。
|
方例 | |
化學成分 | 全草含摁貝素,紫金牛醌三十烷醇及2,5-二羥基-3-烷基苯醌類衍生物[1],還含有三葉豆甙,金絲桃甙,異鼠李素-3-半乳糖甙,蕓香甙,槲皮素-3-鼠李糖基(1→2)半乳糖甙[quercetin-3-rhamnosyl-(1→2)galactoside]異鼠李素-3-刺槐二糖甙,毛里求斯排草素及兩種新黃酮醇甙,即槲皮素-3-(2,6-二吡喃鼠李糖基吡喃半乳糖甙)[quercetin-3(2,6-dirhamnopyranosylgalactopyranoside)]和異鼠李糖素-3-(2,6-二吡喃鼠李糖基吡喃半乳糖甙(isorhamnetin-3-(2,6-dihamnopyranosylgalactopyranoside)][2]。
|
藥理 | 1.對肝臟作用 本品10g/kg、5g/kg灌胃,連續(xù)7d,能明顯降低CCl4肝損傷大鼠升高的丙氨酸轉氨酶活性,降低肝臟三酰甘油含量。以25g/kg、10g/kg灌胃,連續(xù)9d,能增加四氯化碳(CCl4)肝損傷小鼠肝糖原含量。以25g/kg、10g/kg灌胃,以10g/kg、5g/kg皮下注射,對α萘異硫氰酸酯造成的黃疸型小鼠的總膽紅素升高,均有明顯降低作用[1]。 2.抗炎作用 經(jīng)臨床觀察,絲蟲性急性淋巴管炎發(fā)作期患者經(jīng)本品治療后,在1d內有66.6%病例體溫恢復正常,3d內全部病例體溫正常。局部炎癥消退時間平均為39.9d,說明有治療效果。經(jīng)1年半后復查說明,現(xiàn)用劑量不能控制遠期復發(fā)及減輕發(fā)作癥狀[2]。 |
化學成分參考文獻 | [1]方乍浦等:《中國中藥雜志》,1989,14(12):739。 [2]Yasukawa K,et al.Phytochemistry,1989,28(8):2215. |
藥理參考文獻 | [1]陳莉萍等:《中國藥理學會通訊》,1995,12(3);23。
[2]《浙江藥用植物志》編寫組:《漸江藥用植物志》(下冊),第1版,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80:983。
|
附注 | |
出處 | 中國瑤藥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