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級分類 | 老班藥(瑤族經(jīng)典用藥)
|
二級分類 | 九牛
|
分類 | 黑九牛
|
年份 | giev juov nqungh
|
別名 | 青龍須、一抓根
|
來源 | 毛莨科植物威靈仙Clematis chinensis Osbeck的根、藤莖、葉。
|
形態(tài)特征 | 木質(zhì)藤本,干后變黑。葉對生,一回羽狀復(fù)葉,有5小葉,偶有3~7葉,小葉狹卵形或三角狀卵形,長1.2~10厘米,寬1~7厘米,頂端銳尖到漸尖,基部圓形或楔形,邊全緣;葉柄長4.5~65厘米。圓錐狀聚傘花序腋生或頂生,花多數(shù);萼片4枚,白色展開,外面邊緣密生絨毛;無花瓣;瘦果扁卵形,被柔毛,宿存花柱白色羽狀,長2~5厘米;ㄆ6~9月,果期8~11月。
|
生態(tài)分布 | 生于山谷、山坡林邊或灌叢中。產(chǎn)于廣西各縣市;分布于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浙江、福建、廣東、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貴州、云南等省份。
|
采集加工 | 全年可采根,洗凈曬干備用。葉一般隨用隨采。
|
性味 | 根,味辛、微苦,性溫。葉,味苦,性平。
|
功效 | 根,祛風(fēng)除濕,通經(jīng)活絡(luò),止痛,利尿消腫。葉,清熱解毒。
|
傳統(tǒng)應(yīng)用 | 治風(fēng)濕痹痛、筋骨疼痛、關(guān)節(jié)不利、四肢麻木、腰肌勞損、小便不利、浮腫、跌打損傷、骨鯁喉。
|
用法用量 | 根9~15克,水煎服或浸酒服。鮮全株30~60克,水煎服。
|
方例 | 1.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痛 黑九牛(威靈仙)全株30克,配生鹽少許搗爛敷患處,待局部感到辣痛不可忍時(shí)取下,如有水泡刺破放水,用失拉勾(高梁泡)時(shí)適量搗爛敷。
2.陰莖炎 黑九牛(威靈仙)全株適量,水煎洗患處。
|
化學(xué)成分 | 威靈仙根含原白頭翁素[1]及以常春藤皂甙元、表常春藤皂甙元和齊墩果酸為甙元的皂甙:威靈仙-23-O-阿拉伯糖皂甙(CP0)、威靈仙單糖皂甙(CP1)、威靈仙二糖皂甙(CP2)、威靈他三糖皂甙(CP3)、威靈仙三精皂甙(CP4)、威靈仙三糖皂甙(CP5)、威靈仙三糖皂甙(CP6)、威靈仙四糖皂甙(CP7)威靈仙四糖皂甙(CP8)、威靈仙五糖皂甙(CP9)、威靈仙五糖皂甙(CP10)、威靈仙-23-O-葡萄糖皂甙(CP2a)、威靈仙表二糖皂甙(CP3a)、威靈仙四糖皂甙(CP7a)、威靈仙四糖皂甙(CP8A)、威靈仙五糖皂甙(CP9a)、威靈仙五糖皂甙(CP10a)、威靈仙二糖皂甙(CP2b)、威靈仙二糖皂甙(CP3b)等[2-6]。
|
藥理 | 1.鎮(zhèn)痛作用 熱板法實(shí)驗(yàn)表明,腹腔注射威靈仙煎劑2.5g/kg,能提高小鼠痛閾[1]。 2.利膽作用 100%威靈仙煎劑和200%醇提取物3ml/kg~4ml/kg灌胃,均能促進(jìn)大鼠膽汁分泌。200%酸提取物0.5mg/kg~1mg/kg靜脈注射能迅速促進(jìn)麻醉犬膽汁分泌及松弛總膽管末端的括約肌,更有利于膽汁分泌[2]。 3.對平滑肌作用 麻醉犬灌服威靈仙煎劑,可使食管蠕動(dòng)節(jié)律增強(qiáng),頻率加快,幅度增大。對離體兔腸平滑肌,有對抗組胺的興奮作用[3]。本品醇提取物能直接松弛豚鼠離體回腸平滑肌,并可對抗乙酰膽堿和組胺引起的回腸收縮[2]。 4.引產(chǎn)作用 稀醇提取物15g(生藥)/kg,肌內(nèi)注射,連續(xù)5d,對小鼠中期妊娠有引產(chǎn)作用,完全產(chǎn)出者占80%以上[4]。 5.抗微生物作用 本品100%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志賀痢疾桿菌有抑制作用?咕行С煞挚赡苁窃最^翁素及其聚合物白頭翁素。原白頭翁素對革蘭陽性及陰性細(xì)菌和真菌都具有較強(qiáng)的抑制作用,對鏈球菌的有效濃度為1:60000;對大腸桿菌為1:83000~l:33000;對白色念珠菌為1:10000[5]。威靈仙水浸劑(1:3)對體外對奧杜盎小芽胞癬菌有抑制作用[6]。此外,其根莖與須根煎劑均有抑制伯氏鼠瘧原蟲的作用[7]。 6.其他作用 威靈仙對離體蟾蜍心臟具有先抑制后興奮作用,浸劑的藥效比煎劑約大3~5倍。煎劑可使麻醉狗的血壓下降,腎容積縮小,其煎劑藥效比浸劑弱1/2倍。威靈仙浸劑與煎劑對小鼠、大鼠和豚鼠均有顯著抗利尿作用,浸劑與煎劑的作用大致相似。50%威靈仙煎劑0.2ml其效價(jià)相當(dāng)于垂體后葉素0.1u的抗利尿效果,但作用時(shí)間較后者為長[]。 |
化學(xué)成分參考文獻(xiàn) | [1]南京藥學(xué)院《中草藥學(xué)》編寫組:《中草藥學(xué)》(中冊),第1版,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76:237。 [2]Kizu Haruhisa,et al.Chem Pharm Bull,1979,27:2388 [3]Kizu Haruhisa,et al.Chem Pharm Bull,1980,28:2827. [4]Kizu Haruhisa,et al.Chem Pharm Bull,1980,28:3555. [5]Kizu Haruhisa,et al.Chem Pharm Bull,1982,30:859. [6]Kizu Haruhisa,et al.Chem Pharm Bull,1982,30:3340. |
藥理參考文獻(xiàn) | [1]《沈陽醫(yī)學(xué)院科研資料匯編》,1958,(2):11.
[2]耿寶琴:《中藥通訊》,1985,10(9):37.
[3]《全國中草藥匯編》編寫組:《全國中草藥匯編》(上冊),第1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75:614.
[4]周世清等:《計(jì)劃生育資料選編》,四川省東北片計(jì)劃生育技術(shù)協(xié)作組編,1979:59.
[5]BaerH,et al.J Bio1 Chem,1946,(162):65.
[6]曹仁烈等:《中華皮膚科雜志》,1957,(4):286。
[7]曾國琦等:《福建醫(yī)藥雜志》,1988,10(5):35。
[8]皮西萍等:《青島醫(yī)學(xué)院學(xué)報(bào)》,1957,(1):9。
|
附注 | |
出處 | 中國瑤藥學(xu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