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野藿香 |
漢語拼音 | si lun xiang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唇形科植物四輪香的全草。 |
動植物形態(tài) | 四輪香,多年生草本,高50-150cm。莖單一,直立,四棱形,具槽,被微柔毛,通常在莖上部腋內(nèi)具短花枝。葉對生;葉柄短,長1-1.5cm,被微柔毛;葉片披針形或倒卵圓狀披我形,長10-25cm,寬4-11cm,先端漸尖至性狀漸尖,基部漸狹至楔狀下延,邊緣具粗鋸齒,上面疏生小剛毛狀微柔毛,脈 較密,下面脈上疏被微柔毛,基余部分腺點,側(cè)脈5-6對。輪傘花序2-6花,排列成腋生或頂生長達13cm的總狀圓錐花序;苞片倒披針形,具齒;花萼近鐘形,外被微柔毛,萼齒5,三角形,果時花萼極為增大,長可達1cm,后齒基寬大;花冠白、黃至紫色,展開時長達3.5mm,寬2mm,先端圓,基部有一白痕,褐色,具數(shù)條紋,無毛;ㄆ7-8月,果期9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湖南、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1240-2200m的亞熱帶常綠林或混交林中。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秋季采收地上部分,鮮用或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構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苦;性寒 |
歸經(jīng) | |
功效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
功效分類 | 清熱解毒藥;消腫止痛藥 |
主治 | 痢疾;瘡腫;跌打腫痛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6-15g。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湯洗。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
藥物應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Hanceola sinensis(Hemsl.)Kudo |
科屬分類 | 唇形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