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風藥、欒茶 |
漢語拼音 | shi nan |
英文名 | Chinese Photinia Leaf |
藥材基原 | 為薔薇科植物石楠的葉或帶葉嫩枝。 |
動植物形態(tài) | 石楠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4-6m,有時可達12m。小枝褐灰色,無毛。葉互生;葉柄粗壯,長2-4cm,老時無毛;葉片革質,長橢圓形、長倒卵形或倒卵狀橢圓形,長9-22cm,寬3-6.5cm,先端尾尖,基部圓形或寬楔形,邊緣有疏生具腺細鋸齒,近基部全緣,上面光亮,幼時中脈有絨毛,成熟后兩面皆無毛。 本種葉片形變異較大,幼苗期鋸齒有針刺;▋尚;復傘房花序頂生,總花梗和花梗無毛;花便長3-5mm;花密生,直徑6-8mm;萼筒杯狀,長約1mm;萼片5,闊三角形,長約1mm,先端急尖;花瓣5,白色,近圓形,直徑3-4mm;雄蕊20,外輪較花瓣長,內輪較花瓣短,花藥帶紫色;花柱2,有時為3,基部合生,柱頭頭狀,子房先端有柔毛。梨果球形,直徑5-6mm,紅色,鮮艷著目,后成褐紫色。種子1顆,卵形,長2mm,棕色,平滑;ㄆ 4-5月,果期10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陜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1000-2500m的雜木林中。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全年均可采,但以夏、秋兩季采收者為佳,采后曬干即可。 |
藥用部位 | 本植物的果實(石南實)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莖呈圓柱形,直徑0.4-0.8cm,有分枝;表面暗灰棕色,有縱皺紋,皮孔呈細點狀;質堅脆,易折斷,斷面皮部薄,暗棕色,木部黃白色,裂片狀。葉互生,具柄,長1-4cm,上面有一縱槽;葉片長橢圓形或倒卵狀橢圓形,長8-15cm,寬2-6cm;先端尖或突尖,基部近圓形或楔形,邊緣具細密的鋸齒,齒端棕色,但在幼時及萌牙枝上的葉緣具芒狀鋸齒;上面棕色或棕綠色,無毛,羽狀脈,中脈凹入。下面中脈明顯突出。葉片革質而脆。氣微,莖微苦,葉微澀。以枝嫩、條勻、葉完整無碎者為佳。 顯微鑒別,葉橫切面:上、下表皮均為1列近方形細胞,外側被角質層。葉肉組織柵狀細胞3-4列,不通過主脈,海綿組織疏松,中脈向下突出,上、下表皮內側各有3-4列厚角細胞,壁角質化;維管束呈“U”字形,中柱鞘纖維與含黃色物質的薄壁細胞相間排列成繼續(xù)的半球形。中脈部的厚角細胞、薄壁細胞、韌皮部和葉肉組織細胞中含草酸鈣棱晶和簇晶。含黃色物質的細脈散在于海綿組織及中脈的薄壁組織中尤其是中脈維管束的周圍為多。 葉表面觀:上表皮細胞多角形,垂周壁平直,平周壁角質化,無氣孔。下表皮細胞稍小,垂周壁平直,氣孔稠密,不定式,副衛(wèi)細胞4-8個。 粉末特征:棕色。纖維眾多,無色或淡黃色,多成束,破碎,直徑約13μm,周圍薄壁細胞內含有草酸鈣方晶形成晶鞘纖維。草酸鈣方晶易察見,直徑7-33μm。草酸鈣簇晶,多存于葉肉薄壁細胞內,直徑16-33μm。 |
中藥化學成分 | 葉、枝含氰甙(Cyanophorie glycoside),根中不含。葉含游離的氫氰酸,其含量變化較大,約為0.015%-0.120%;另含野櫻皮甙(prunasin),水解后得葡萄糖、苯甲醛及氫氰酸。 |
理化性質 | |
中藥化學鑒定 | 理化鑒別(1)取本品粉1g,加甲醇10ml,在水浴上回流提取1h,用濾液作下述試驗:1.取上述甲醇提取液1ml,加鎂粉少許,加濃鹽酸4-5滴,在水浴上加熱,即顯要橙紅色。2.取上述甲醇提取液1ml,置蒸發(fā)皿中在水浴上蒸干,加飲和硼酸丙酮溶液和10%枸椽酸溶液各1ml,繼續(xù)蒸干,將殘渣在紫外光燈下觀察,可見強裂的黃綠光熒光。 (2)取本品粉末0.5g,置試管中加水少許,使之濕潤。試管加塞,寒與管壁間懸掛一條用苦味酸鹽溶液濕潤過的濾紙,將試管置60-70℃水浴中加熱約15min,試紙顯磚紅色。 (3)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醇10ml,溫浸30min,濾過,取濾液2滴,點于濾紙上,滴加三氯醋酸試劑1-2滴,加熱至100℃始顯淺紅色,漸變?yōu)榈仙? |
中藥有效成分結構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洗凈,微潤,切絲曬干。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10%葉浸劑在試管內可殺死日本血吸蟲尾蚴,也能殺滅釘螺。70%葉乙醇浸出液能抑制離體蛙心,收縮離體兔耳血管,抑制離體腸管,降低麻醉犬血壓。有強心、利尿、抑菌作用。3.7%煎劑對離體蛙心、100%煎劑經(jīng)淋巴囊給藥對在體蛙心,或75%煎劑10ml靜脈注射對在體兔心均有興奮作用。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對大鼠毒性較小,60及100mg/kg,服一個月,對生長無影響,肝及脂質代謝亦無改變。日本使用之石南乃杜鵑花屬植物Rhododendron metternichii S. et Z.,其毒性(小鼠)較石南強2-3倍,能引起痙攣,二者不應混淆。 |
藥物配伍 | 1.《本草經(jīng)集注》:五加為之使。 2.《藥性論》:惡小薊。 3.配牛膝:補肝腎、強筋骨;配川芎:祛風止痛。 |
藥性 | 味辛;苦;性平;小毒 |
歸經(jīng) | 肝;腎經(jīng) |
功效 | 祛風濕;止癢;強筋骨;益肝腎 |
功效分類 | 祛風藥;活絡藥 |
主治 | 風濕痹痛;頭風頭痛;風疹;腳膝痿弱;腎虛腰痛;陽痿;遺精 |
用法用量 | 內服:煎湯,3-1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撒或吹鼻。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及治療 | |
選方 | 石南丸《圣濟總錄》:去風濕、活血脈。石南酒《圣濟總錄》:風疹不解;石南散《普濟方》:息風定志。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1.《綱目》:石南,古方為治風痹腎弱要藥,今人絕不知用,識者亦少,蓋由甄氏《藥性論》有令陰痿之說也。殊不知服此藥者,能令腎強,嗜欲之人,借此放恣,以致痿弱,歸咎于藥,良可慨也。 2.《本草從新》:石楠葉祛風通利,是其所長,補腎之說,未可信也。《本經(jīng)》:破積聚,逐風痹。 |
考證 | 出自1.《別錄》:石南,生華陰山谷。二月、四月采葉,八月采實,陰干。 2.《唐本草》:石南葉似菵草,凌冬不雕,以葉細者為良,關中者好,為療風邪丸散之要。其江山已南者長大如枇杷葉,無氣味,殊不任用。今醫(yī)家不復用實。 3.《蜀本草》:《圖經(jīng)》云,石南,終南斜谷近石處甚饒。今布人多以瓦韋為石韋,以石韋為石南。不可不審之。 4.《本草圖經(jīng)》:石南,株極有高大者,江湖間出,葉如枇杷葉,有小刺,凌冬不雕,春生白花,成簇,秋結細紅實。關隴間出者,葉似莽草,青黃色,背有紫點,雨多則并生,長及二三寸,根橫細紫色,無花實,葉至茂密,南北人多移以植庭宇間,陰翳可愛,不透日氣。入藥以關中葉細者良。 5.《本草衍義》:石南,葉狀如枇杷葉之小者,但背無毛,光而不皺。正、二月間開花,冬有二葉,為花苞。苞既開,中有十五余花,大小如椿,花甚細碎,每一苞約彈許大,成一球。一花六葉,一朵有七八球,淡白綠色,葉末微淡赤色,花既開,蕊滿花,但見蕊不見花。花才罷,去年綠葉盡脫落,漸生新葉。但京、洛、河北、河東、山東頗少,人以此故少用。湖南、北,江東、西,二浙甚多,故多用。 |
藥物應用鑒別 | 石南葉與豨薟草,二藥均辛苦;同入肝腎二經(jīng),均有祛風除濕、補肝益腎之效;可治風濕痹痛,風疹瘙癢等癥。然豨薟草以祛筋骨間風濕為長,善治肢麻骨痛,石南葉以除腎虛之風痹為優(yōu),善療腰酸腳軟。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Folium et Cacumen Photiniae Serrulatae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Photinia serrulata Lindl. |
科屬分類 | 薔薇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