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鄧向觀根
|
漢語拼音 |
mao ye shi nan
|
英文名 |
Root of Oriental Photinia
|
藥材基原 |
為鞠躬科植物毛葉石楠的根、果實(shí)。
|
動植物形態(tài) |
毛葉石楠,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2-5m。小枝灰褐色,幼時生白色長柔毛,后脫落。葉互生;葉柄長1-5mm,有長柔毛;葉片草質(zhì),倒卵形或長圓狀倒卵形,長3-8cm,寬2-4cm,先端尾尖,基部楔形,邊緣上半部密生銳鋸齒,幼時兩面有白色長柔毛,老葉僅下面沿葉脈有柔毛;▋尚;頂生傘房花序,有花10-20朵,總花梗和花梗有長柔毛;花梗在果期具疣點(diǎn);苞片或小苞片鉆形;早落,萼筒杯狀,外面有長柔毛;萼片5,三角狀卵形,外面有長柔毛;花白色,直徑7-12mm,基部有短爪;雄蕊20;花柱3,離生。梨果橢圓形或卵形,直徑6-8mm,紅色或黃紅色,稍有柔毛;ㄆ4月,果期8-9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甘肅、山東、江蘇、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廣東、貴州、云南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800-1200m的山坡灌叢中。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全年均可采根,洗凈,曬干。8-9月果實(shí)成熟時摘果,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種子含油離37.90%,脂肪酸主要為亞油酸(linoleic acid)和油酸(oleic acid),棕櫚酸(palmit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及花生酸(arachidic acid)。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辛;苦;性平
|
歸經(jīng) |
脾;胃;大腸經(jīng)
|
功效 |
清熱利濕;和中健脾
|
功效分類 |
清熱燥濕藥
|
主治 |
濕熱內(nèi)蘊(yùn);嘔吐;泄瀉痢疾;勞傷疲乏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0-15g。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yùn)用 |
|
各家論述 |
《貴州民間藥物》:除濕熱,止瀉痢。
|
考證 |
出自《貴州民間藥物》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Radix Photiniae Villosae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Photinia villosa (Thunb.) DC.[Crataegus villosa Thunb.]
|
科屬分類 |
薔薇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