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牛蟲草、迫頸草、百勞舌、金劍草、螳螂草、田刀柄、釗板茶、咸魚草、麻草、鯪鯉舌、土豆、地馬莊、龍舌癀、鱉頸草、金腰帶、三腳虎、龍舌廣、葫蘆葉。 |
漢語拼音 | hu lu cha |
英文名 | Herb of Triquetrous Tadehagi,Triqretrous Tadehagi Herb |
藥材基原 | 為豆科植物葫蘆茶、蔓莖葫蘆茶的枝葉。 |
動(dòng)植物形態(tài) | 1.葫蘆茶 落葉小灌木,高1-2m。直立,分枝。枝三棱形,棱上被粗毛,后變禿凈。單葉互生,葉片卵狀披針形至狹披針形,長6- 15cm,寬1-4cm,先端急尖,基部淺心形或圓形,上面無毛,背面中脈和側(cè)脈被長毛;葉柄具寬翅,形似葫蘆;托葉2枚,披針形,有縱脈?偁罨ㄐ蛞干蝽斏,長15-30cm;苞片小,錐尖狀;花萼鐘狀,長約3mm,下面裂齒線狀,有疏長毛;花冠紫紅色,蝶形,旗瓣圓形,先端微凹,翼瓣倒卵形,基部有耳,龍骨瓣鐮刀壯彎曲,爪與瓣片近等長;雄蕊10(9+l),二體,下部合生;子房密生短柔毛,花柱內(nèi)彎。莢果條狀長圓形,長2-5cm,有莢節(jié)5-8,禿凈或被毛,背縫線直,腹縫線呈波狀。花期7-9月,果期8-10月。 2.蔓莖葫蘆茶 半灌木。全株伏地,多分枝。莖長達(dá)1m,三棱形,棱上疏被短硬毛。單葉互生,葉片卵狀披針形至卵形,長3-10cm,寬l-5cm,先端急尖,基部心形;葉柄長0.7-3.2cm,具翅;托葉披針形,有縱脈?偁罨ㄐ蝽斏蛞干惠嗤捕蹋5齒,稍長于萼筒,上面2齒合生,下面3齒呈披針形;花冠蝶形,紫色,長約7mm;雄蕊10,二體,下部合生。莢果條狀長圓形,長20-28mm,寬約5mm,8-9節(jié),無毛,具明顯網(wǎng)狀脈,腹背縫被緣毛;ā⒐8月。 |
資源分布 | 1.分布于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廣西、貴州、云南。 2.分布于浙江、臺灣、廣西、四川、云南。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1.生于海拔500-700m的荒地、低丘陵地草叢中。 2.生于向陽山坡疏林下、路邊及丘陵地帶。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夏、秋季割取地上部分,除去粗枝,切段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 (l)葫蘆茶莖枝多折斷,基部木質(zhì),圓柱形,直徑約5mm,表面紅棕色至紅褐色;上部草質(zhì),具三樓,棱上疏被租毛。葉多皺縮卷曲,展平后呈卵狀矩圓形至披針形,長6-15cm,寬1-3.5cm;表面紅棕色,下面主脈上有毛,革質(zhì);葉柄長0.8-3.5cm,具闊翅;托葉有時(shí)可見,披針形,淡棕色。有時(shí)可見總狀花序或扁平莢果,長2-5cm,有4-8個(gè)近方形莢節(jié),被毛。氣香,味微甘。 (2)蔓莖葫蘆茶葉卵狀披針形或橢圓狀披針形;莢果僅背、腹縫密生緣毛。均以葉多、干燥、色青帶紅、無粗梗者為佳。 顯微鑒別 葫蘆茶莖橫切面:呈三角形。表皮細(xì)胞1列。皮層為4-5列類圖形薄壁細(xì)胞,棱角處有3-4列 厚角細(xì)胞。中柱鞘纖維斷續(xù)成環(huán)。韌皮部狹窄,韌皮纖維單個(gè)散在或成束。形成層成環(huán)。木質(zhì)部占較大部位;木射線寬1-3列細(xì)胞;導(dǎo)管單個(gè)散在或數(shù)個(gè)徑向排列。髓部三角形。本品薄壁細(xì)胞中含草酸鈣方晶。 葉橫切面:上表面中央有尖突的棱脊,葉背中脈向外凸起。中脈維管束5個(gè),下方3個(gè)較大,排成彎月形或連成槽狀,韌皮部在木質(zhì)部下方,上方2個(gè)較小,韌皮部位于本質(zhì)部之上。中柱鞘纖維成環(huán)。薄壁細(xì)胞含草酸鈣方晶。 葉表面觀:上表皮細(xì)胞垂周壁平直或波狀彎曲,氣孔及毛茸均較少。下表皮細(xì)胞垂周軸式。腺毛易見,腺頭3細(xì)胞,直徑15-20μm,腺柄2細(xì)胞。非腺毛百2種,一種為單細(xì)胞,長達(dá)14μm,基部直徑30-50μm,壁厚,表面有疣狀突起;加一種2-3細(xì)胞,長60-85μm,直徑為8μm,壁薄,頂端常彎曲呈鉤狀。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葉含鞣質(zhì)(tannin),二氧化硅、氧化鉀。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理化鑒別 取本品碎葉10g,用70%乙醇回流提取2次,濾過。濾液加鹽酸3滴和鋅粉少許,溶液呈粉紅色。(檢查黃酮類)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煎劑用平板紙片法,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dòng)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苦;澀;性涼 |
歸經(jīng) | 肺;肝;膀胱經(jīng) |
功效 | 清熱解毒;利濕退黃;消積殺蟲 |
功效分類 | 清熱燥濕藥 |
主治 | 中暑煩渴;感冒發(fā)熱;咽喉腫痛;肺痛咳血;腎炎;黃疸;泄瀉;痢疾;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痛;小兒疳積;鉤蟲病;疥瘡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5-60g。外用:適量,搗汁涂;或煎水洗。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yùn)用 | 1.治咽喉腫痛:葫蘆茶二兩。煎水含咽。 (《嶺南草藥志》) 2.治肺病咳嗽出血:葫蘆茶干全草二兩半。清水煎服。(《泉州本草》) 3.治痢疾:葫蘆茶全草、細(xì)葉扯頭孟根各二至三兩。加雞蛋一個(gè)同煎,煎至雞蛋熟時(shí),將蛋殼除去再煎,加生鹽調(diào)味,湯蛋同服。 (《嶺南草藥志》) 4.治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酸痛:葫蘆茶莖,每次二兩,合豬腳節(jié)燉服。(《泉州本草》) 5.治硬皮癥:葫蘆茶、拔膿膏(蕁麻科糯米藤)各等分,和食鹽搗爛敷患處。 (《廣東省醫(yī)藥衛(wèi)生科技資料選編》) 6.治妊娠嘔吐:葫蘆茶一兩(干品)。水煎,分三次服。(《全展選編·婦產(chǎn)科》) 7.治產(chǎn)后瘀血痛:鮮葫蘆茶全草五錢至一兩。杵爛, 酌加米酒燉服。如用清水煎服,可治月經(jīng)病。 (《閩東本草》) 8.治暑季煩渴:葫蘆茶,煎成日常飲料,以代茶葉。能解暑清熱止渴。 (《嶺南草藥志》) 9.治癰毒:葫蘆茶葉搗絨,取汁滴于傷口,每日二至三次,每次適量。 (《貴州草藥》) 10.治蕁麻疹:葫蘆茶鮮莖、葉一兩。水煎服;或用鮮全草適量,水煎熏洗。 (《福建中草藥》)治療鉤蟲病。取葫蘆茶全草半斤(干品),加水800ml,文火煎至25ml。分兩次于早晚空腹時(shí)服。治療276例,治愈(服藥 1劑,10天后大便鏡檢蟲卵陰轉(zhuǎn))183例,無效93例。副作用少,僅個(gè)別病有惡心、嘔吐現(xiàn)象。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出自《生草藥性備要》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 | 1.Tadehagi triquetum(L.)Ohashi[Desmodium triquetrum (L.)DC.;Pteroloma triquetrum (L.)Benth.] 2.Tadehagi triquetrum (L.)Ohashi subsp.pseudotriquetrum(DC.)Ohashi [Desmodium pseudotriquetrum DC.] |
科屬分類 | 豆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