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羊刺蜜、草蜜、給勃羅、刺糖、駱駝刺糖。 |
漢語拼音 | ci mi |
英文名 | Alhagi-Honey |
藥材基原 | 為豆科植物駱駝刺Alhagi pseudalhagi Desv.葉中分泌液凝結(jié)而成的糖粒。 |
動植物形態(tài) | 駱駝刺 半灌木,高60-130cm。枝無毛或近無毛,灰綠色;針刺密生,刺長1.2-2.5cm。單葉互生;葉柄長3-10mm,被貼生柔生托葉小,脫落;葉片以背面向上,以表面向下生長,寬倒卵形或近圓形,長0.5-2cm,寬0.4-1.5cm,先端圓形或微凹,基部楔圓形,兩面被貼生短柔毛。總狀花序腋生,總花梗刺狀,長1.5-4cm,花數(shù)朵;花萼鐘狀,萼齒三角形,極短,無毛或有疏毛;花冠紫色,旗瓣有短爪,長約8mm,翼瓣長約5mm,龍骨瓣較旗瓣略短,較翼瓣長;雄蕊10,(9)+1,二體;子房無毛,無柄。莢果念珠狀,長2.5cm,彎曲,不開裂。種子1-5顆;ㄆ6-7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新疆、內(nèi)蒙古、甘肅。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沙漠上。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夏季有糖粒時(shí),在植株下鋪布,敲打植株,糖顆粒即落下,收集糖粒除去雜質(zhì)。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 本品呈顆粒狀,直徑1-5mm,我表淡黃色至棕黃色,略具粘性,氣微,味甜。;煊性参锏男〈碳暗孤研胃镔|(zhì)的小葉片。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花期采集的地上部分(干)含維生素C110mg%、胡蘿卜素10mg%、維生素K、少量維生素B1.熊果酸0.30%、黃烷醇(Flavanol)0.23%。干根含維生素C80mg%、胡蘿卜素6mg%、熊果酸0.75%。本品預(yù)試含生物堿。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理化鑒別 取本品1g,加水10ml,振搖5min,濾過,濾液照下太方法試驗(yàn):(1)取濾液1ml,加堿性酒石酸銅試液4-5滴,在沸水浴上加熱3-5min,溶液產(chǎn)生橙紅色沉淀。 (2)紙色譜 色譜濾紙Whatman No.1取上述濾液點(diǎn)樣,以果糖作對照。用正丁醇-冰醋酸-水(4:1:5),取上層15ml,加甲醇3ml作為展開劑;展距15cm;用2.5%a-萘酚硫酸乙醇試液顯色,顯3個(gè)藍(lán)色斑點(diǎn),其中上方1斑點(diǎn)與果糖相對應(yīng)。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甘;酸;平 |
歸經(jīng) | 心;肺;脾;小腸;腎經(jīng) |
功效 | 收斂澀腸;止痛 |
功效分類 | 收澀藥 |
主治 | 痢疾;腹瀉;脘腹脹痛;骨蒸煩渴;頭痛;牙痛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0-15g。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yùn)用 | |
各家論述 | 1.《本草拾遺》:主骨熱,痰嗽,痢暴下血,開胃,止渴,除煩。 2.《新疆藥材》:療痢疾,腹瀉,腹痛。 3.《新疆中草藥手冊》:滋補(bǔ)強(qiáng)壯,澀腸,止痛。 |
考證 | 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1.《本草拾遺》:刺蜜,生交河沙中。草頭有刺,上有毛,毛中生蜜。一名草蜜。 2.《本草綱目》:按李延壽《北史》云,高昌有草,名羊刺,其上生蜜,味甚甘美。杰公云,南平城羊刺無葉,其蜜色白而味甘;鹽城羊刺葉大,其蜜色青而味薄也。高昌即交河,今為火州。 3.《新疆中草藥手冊》:鮮駱駝刺子,壓汁涂牙,能治牙痛。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Alhagi pseudalhagi Desv. |
科屬分類 | 豆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