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鸕鶿羽
|
漢語拼音 |
lu ci chi yu
|
英文名 |
Cormorant feathers
|
藥材基原 |
為鸕鶿科動物鸕鶿的翼上羽毛。
|
動植物形態(tài) |
鸕鶿,中型鳥類,體長80cm。頰、頦和上喉均為白色,形成一半環(huán)狀。頭、羽冠、頸等為黑色,但有金屬紫綠色反光,并有白色絲狀羽;肩和翼的覆羽青銅棕色,羽緣藍黑色;初級尺羽黑褐色;次級和三級飛羽灰褐色,并帶有綠色金屬反光。下體藍黑色,產(chǎn)具金屬反光,下脅有一雪白塊斑。尾灰黑色,羽干基部呈灰白色。虹膜翠綠色。眼先橄欖綠色,綴以黑色玟點;眼下橙內色;嘴下喉囊為橄欖黑色,并綴許多鮮黃色斑點。上嘴黑褐,邊緣及下嘴灰白色,且具磚紅色斑。跗跖黑色,四趾向前,具蹼及銳爪。冬羽時期,頭無羽冠,頭、頸無白色絲狀羽;頰、頦和上喉的白色半環(huán)為淺灰棕色所代替,下肋無雪白斑塊。
|
資源分布 |
廣布于我國各地。經(jīng)馴養(yǎng)后可供捕魚。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棲息于河川、湖沼及海濱,善潛水捕食魚類。營巢于蘆甘心叢中或矮樹、峭壁上。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捕捉后拔取羽毛,晾干,燒灰用。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構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苦;辛;咸;溫
|
歸經(jīng) |
肝經(jīng)
|
功效 |
軟堅化骨
|
功效分類 |
軟堅藥
|
主治 |
魚骨鯁喉
|
用法用量 |
內服:燒存性研末,每次1.5g,開水送下;或含咽。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及治療 |
|
選方 |
治諸魚骨鯁在喉中:鸕鶿毛羽十斤,燒灰研細。每服一錢匕,濃煎橘皮湯調下,或 以綿裹含咽。(《圣濟總錄》鸕鶿散)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范汪方》:治鯁。
|
考證 |
出自《本草綱目》
|
藥物應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Pluma phalacrocoracis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Phalacrocorax carbo sinensis(Blumenbach)
|
科屬分類 |
鸕鶿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