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公蛇 |
漢語拼音 | si jiao she |
英文名 | Lizard |
藥材基原 | 為鬣蜥科動物草綠龍蜥的全體。 |
動植物形態(tài) | 草綠龍蜥,體長75mm左右,尾長約為體長的2倍。吻鈍圓,吻長為眼徑的1.5倍;鼻孔在鼻鱗的中央;鼻鱗、吻鱗與第1枚上唇鱗之間各介有2-3枚小鱗;鼓膜處覆以細鱗。頭部鱗片大小不一,均具棱,顳部上方有數枚分散的錐鱗;背鱗小,體側鱗更;背脊鬣鱗起向后越小,至尾基部消失;鬣鱗兩外側有一縱行棱鱗,尾略側扁,末端成鞭狀;背腹鱗片均具棱,四肢的棱鱗較大。咽喉部有橫溝褶,褶部的鱗細小,后肢前伸時可達眼后方,雄性在生殖季節(jié)有喉囊,鬣鱗發(fā)達。生活時體色斑紋有變異最常見者為草綠色或棕綠色;頭部有5-6條深橫紋;背部有4-5條寬橫紋;四肢肯橫紋;尾部有20余條深淺相間之環(huán)紋;腹面白色,喉部微帶灰黑色紋。指、趾側扁,各5指、趾端均具銳爪。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陜西、甘肅、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貴州、云南、西藏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棲息于山邊、路旁的草叢及亂石中以昆蟲為食。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夏、秋季捕捉,捕后處死,鮮用或烘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構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咸;性寒;有毒 |
歸經 | 肝;腎經 |
功效 | 解毒消癭;軟堅散結 |
功效分類 | 軟堅藥 |
主治 | 癭瘤;結核;瘰疬未潰;癰腫瘡毒 |
用法用量 | 外用:適量,油浸或酒泡,涂敷。內服:焙研,每次1-2g。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出自《四川中藥志》。 |
藥物應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Eremiatis Argi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Japalura flaviceps Barbouret Dunn |
科屬分類 | 鬣蜥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