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漢語拼音 | yun nan feng che zi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使君子科植物云南風(fēng)車子的種子。 |
動植物形態(tài) | 高2-4m的大藤本。小枝上部方形,有槽,下部圓柱狀,被銹色柔毛及鱗片,老時漸脫。葉對生或近對生;葉柄長(3-)7-12mm,被鱗片及微柔毛;葉片橢圓形、長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稀為倒披針形或倒卵形,長(4-)7-15(-18)cm,寬3-7cm,先端短尖或急尖,稀尾狀漸尖,基部鈍圓或楔形,稀微波狀,兩面有柔毛,老時漸落(葉脈仍被柔毛),具白色和橙黃色鱗片,在背面尤密,網(wǎng)脈顯著。穗狀花序腋生,常對生,長3-8(-10)cm,下部1/3無花,有時聚生枝頂而成圓錐花序;花密集,黃白色,4數(shù),無柄,密被銹色盾狀鱗片,長達(dá)1cm;苞片線形,長4mm;萼管漏斗狀,與苞片等長,外面密被銹色鱗片及微柔毛,內(nèi)面有1銹色稍高于萼齒的長硬毛環(huán),萼齒三角形,銳尖,直立,萼管長約4.5mm;花瓣倒卵形,先端渾圓或微凹,較萼齒長,長約3mm;雄蕊8,伸出;子房近圓柱形,長約為萼管之半,花柱長7mm,無毛,胚珠2(-3)枚。果具4翅,近球形,長2.2-3.5cm,寬2.5-3.9cm;翅紙質(zhì),深棕褐色,邊全緣或有微齒,被銹色鱗片;種子1顆,卵形,有4條縱溝;ㄆ4-6月,果期7-12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云南。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500-1600m,稀達(dá)2000m的溝谷、河邊或疏森中。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夏秋季果熟后采收,去除果肉,洗凈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甘;微苦;性微溫 |
歸經(jīng) | |
功效 | 殺蟲消積 |
功效分類 | 殺蟲消積藥 |
主治 | 蟲積腹痛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6-15g;或入丸、散。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Combretum yunnanensis Exell |
科屬分類 | 使君子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