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拐子菜、辣椒七、白辣蓼草、假蛇床子、白洋漆藥、野牛夕、紅節(jié)草
|
漢語拼音 |
nan fang lu zhu cao
|
英文名 |
all-grass of South Circaea
|
藥材基原 |
為柳葉菜科植物南方露珠草的全草或根。
|
動植物形態(tài) |
多年生草本,高40-60cm。莖密被彎曲短柔毛。葉對生;葉柄長1-2cm,具短彎曲柔毛;葉片狹卵形至橢圓狀披針形,長4-12cm,寬2-4.5cm,被疏短曲柔毛,先端漸尖,基部楔形,稀為圓形,邊緣有疏鋸齒,被短彎曲柔毛。總狀藥序頂生或腋生,花序軸被彎曲柔毛或近無毛;苞片。凰巸尚裕惠嗤猜研危榷肆哑2;花瓣2,倒卵形,長約花萼裂片的一半,先端凹缺;雄蕊2;子房下位,2室。果實堅果狀,倒卵狀球形,長3-3.5mm,直徑約3mm,具4縱溝,外被鉤狀毛;果柄被短柔毛或近無毛,稍長于果實或近等長。花期7-9月,果期9-11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東北、西南及河北、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1000-2400m的山坡林下陰濕處。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夏、秋季采收全草,鮮用或暗無天日干。秋季挖根,除去地上部分,洗凈泥土,鮮用或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構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辛;苦;性平
|
歸經 |
|
功效 |
祛風除濕;活血消腫;清熱解毒
|
功效分類 |
祛風濕藥
|
主治 |
風濕痹痛;跌打瘀腫;乳癰;瘰疬;瘡腫;無名腫毒;毒蛇咬傷
|
用法用量 |
內服:煎湯,3-9g;或絞汁。外用:適量,搗敷。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新華本草綱要》:全草:有祛風濕,止痛功能。外敷無名腫毒。
|
考證 |
始載于《中國高等植物圖鑒》。
|
藥物應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Herba Circaeae mollis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Circaea mollis sieb et Zucc[C. coreana Levl.]
|
科屬分類 |
柳葉菜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