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漢語拼音 |
dong bei qi mu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樺木科植物東北榿木的果實(shí)或樹皮。
|
動(dòng)植物形態(tài) |
落葉小喬木,高可達(dá)8m。樹皮暗灰色,平滑。枝條灰褐色,無毛;小枝紫褐色,無毛;芽無柄,有3-6枚芽鱗。葉柄長0.5-2cm;葉片寬卵形、卵形或?qū)挋E圓形,長4-10cm,寬2.5-8cm,先端銳尖,基部圓形或微心形,或兩側(cè)不對稱,邊緣有細(xì)而密的重鋸齒或單鋸齒,兩面幾無毛;側(cè)脈7-13對。雄葇荑花序頂生,較長,下垂,雄花與葉同時(shí)開放,花絲比花被短,花藥黃色;雌葇荑花序3-5簇生于短枝頂端。果序3-5枚呈總狀排列,寬卵圓形或近球形;序梗纖細(xì),下垂,長0.5-2.5cm,幾無毛;小堅(jiān)果卵形,長約2mm;膜質(zhì)翅與果近等寬;ㄆ5-6月,果期7-8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黑龍江、吉林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100-1700m的林邊、河岸或山坡林中。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chǔ)藏 |
春、夏、秋季均可采剝樹皮。秋后采下果序,摘取果實(shí),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粘霉-5-烯-3-醇(glutin-5-en-3-ol),α和β-香樹酯醇(amyrin),1,7-二苯基-3,5-庚二醇[1,7-diphenyl(heptan-3,5-diol)]。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dòng)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苦;澀;性涼
|
歸經(jīng) |
|
功效 |
清熱解毒;收斂固澀
|
功效分類 |
清熱解毒藥;收斂固澀藥
|
主治 |
腹瀉;外傷出血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25-50g。外用:適量,搗敷。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yùn)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 |
Alnus mandshurica(Call.)Hand.-Mazz.[A.fruticosa Rupr.var.mandsurica Call.]
|
科屬分類 |
樺木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