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名 | |
釋名 | |
產(chǎn)地 | 生江林山川谷及蜀漢中。 |
生境 | |
性味 | 味辛,平、微溫,有毒。藥性論云:蜀漆,使,味苦,有小毒。 |
歸經(jīng) | |
藥物形態(tài) | |
品種考證 | |
養(yǎng)殖栽培 | |
采收 | 五月采葉,陰干。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jīng)云:五月采,日干之。 |
加工 | |
鑒別 | |
貯藏 | |
炮制 | 雷公云:凡采得后,和根、苗。臨用時即去根,取莖并葉,同拌,甘草四兩,細銼用,拌水令濕同蒸。臨時去甘草,取蜀漆五兩,細銼,又拌甘草水勻,又蒸了任用, |
質量鑒定 | |
主治 | 主瘧及咳逆寒熱,腹中癥堅,痞結,積聚,邪氣,蠱毒,鬼疰,療胸中邪結氣,吐出之。 |
功用 | |
用法 | |
用量 | |
毒副作用 | |
臨證應用 | |
配伍應用 | 栝蔞為之使, |
配伍禁忌 | 惡貫眾。畏橐吾, |
妊娠禁忌 | |
食忌 | 勿食木筍。 |
使用注意 | |
附方 | |
醫(yī)案 | |
藥用機理 | |
全文 | 蜀漆 味辛,平、微溫,有毒。主瘧及咳逆寒熱,腹中癥堅,痞結,積聚,邪氣,蠱毒,鬼疰,療胸中邪結氣,吐出之。生江林山川谷及蜀漢中。常山苗也。五月采葉,陰干。(栝蔞為之使,惡貫眾。) 陶隱居云:是常山苗,而所出又異者,江林山即益州江陽山名,故是同處爾。彼人采仍縈結作丸,得時燥者佳。唐本注云:此草,日微萎則把束曝使燥,色青白,堪用。若陰干,便黑爛郁壞矣。陶云作丸。此乃梌餅,非蜀漆也。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jīng)云:五月采,日干之。藥性論云:蜀漆,使,畏橐吾,味苦,有小毒。常山苗也。能主治瘴、鬼瘧多時不瘥,去寒熱瘧,治溫瘧寒熱。不可多進,令人吐逆。主堅癥,下肥氣,積聚。蕭炳云:桔梗為使。日華子云:蜀漆治癥瘕。又名雞尿草、鴨尿草。李含光云:常山莖也。八月、九月采。 圖經(jīng)曰:蜀漆,生江林山川谷及蜀漢。常山苗也。常山生益州山谷及漢中,蜀漆根也。江林山即益州江陽山名,是同處耳。今京西、淮、浙、湖南州郡亦有之。葉似茗而狹長,兩兩相當。莖圓有節(jié)。三月生紅花,青萼。五月結實,青圓,三子為房。苗高者不過三、四尺,根似荊,黃色。而海州出者,葉似楸葉,八月,有花紅白色,子碧色,似山楝子而小。五月采葉,八月采根,陰干。此二味為治瘧之最要。張仲景蜀漆散:用蜀漆、云母、龍骨等分,杵末,患者至發(fā)前,以漿水和半錢服之。溫瘧加蜀漆半分,臨發(fā)時服一錢匕。今天臺山出一種草,名土常山,苗葉極甘,人用為飲香,其味如蜜,又名蜜香草,性亦涼,飲之益人,非此常山也。 雷公云:凡采得后,和根、苗。臨用時即去根,取莖并葉,同拌,甘草四兩,細銼用,拌水令濕同蒸。臨時去甘草,取蜀漆五兩,細銼,又拌甘草水勻,又蒸了任用,勿食木筍。 衍義曰:蜀漆,常山苗也。治瘧,多吐人。其他亦未見所長。此草也,慮歲久,人或別有異論,故預云。余如《經(jīng)》。 |
語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