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您現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執(zhí)業(yè)獸醫(yī) > 養(yǎng)魚 > 養(yǎng)魚問答 > 正文:魚的皮膚病簡介及防治方法魚病預防診斷治療預防
    

魚病預防:魚的皮膚病簡介及防治方法

魚的皮膚病簡介及防治方法
-----
一:病毒性皮膚病1.痘瘡病病原: 痘瘡病是一種病毒性傳染病,病毒直徑為0.07~0.1微米,通常由成群的球狀病毒顆粒感染所致。病癥: 早期病魚體表出現乳白色斑點,以后變厚、增大,形成表皮的“增生物”。色澤由乳白色逐漸轉變?yōu)槭灎,長到一定程度后自行脫落,但又會重新長出。當“增生物”數量不多時,對病魚無多大危害。如蔓延到魚體的大部分,就嚴重影響魚的正常生長,使魚消瘦,并影響親鯉的性腺發(fā)育。痘瘡病流行情況: 此病不常見,只有鯉魚類對這種病較為敏感,流行面不廣,危害性不大。防治方法:(1)將病魚放到含氧量高的清水或流水中飼養(yǎng)一段時間,體表的“增生物”會逐漸脫落轉愈。(2)每立方米水體用0.4~1克紅霉素全缸潑灑,對治療痘瘡病有一定的效果。2.水腫病病原: 此病是由病毒和細菌雙重感染而引起的。病毒初步診斷為鯉春病毒。細菌主是點狀產氣單胞菌。病毒是原發(fā)性病原,細菌是繼發(fā)性病原,不利的環(huán)境因素是催化劑。病癥: (1)急性型:患病初期的病魚皮膚和內臟有明顯的出血性發(fā)炎,皮膚紅腫,身體的兩側和腹部由于充血發(fā)炎,出現不同形狀和大小的浮腫紅斑;鰭的基部發(fā)炎,鰭條間組織破壞,形成“蛀鰭”,肛門紅腫外突,全身豎鱗,鰓蒼白,全身浮腫;隨著病情的發(fā)展,病魚行動遲緩,離群獨游,有側游現象,有時靜臥水底,呼吸困難,不食不動,最后尾鰭僵化,失去游動能力,不久死亡。急性型的病魚一般2~14天即可死亡。(2)慢性型:開始皮膚表層局部發(fā)炎出血,表皮糜爛,脫鱗,而后形成潰瘍,肌肉壞死,鄰近組織發(fā)炎,呈現紅腫,有時局部豎鱗,鰭充血,有自然痊愈的,也有因此而死亡的。慢性型發(fā)病過程長,可拖至45~60天或更長一些時間。死亡之前,常伴有全身水腫,腹腔積水,眼球突出,有的出現豎鱗。 防治方法:(1)嚴防魚體受傷,更不要將受傷魚和健康魚一起混養(yǎng)。(2)每立方米水體用氯霉素50克,藥浴病魚24小時。(3)對患病魚,每尾體重150~400克個體,注射土霉素3毫克。(4)每千克餌料中加土霉素1.8克做成顆粒餌料,每50千克魚每天投喂顆粒餌料1.5千克,連喂8天。(5)用1/20000的高錳酸鉀涂擦患處,以加速傷口愈合,減少細菌感染。二:細菌真菌性皮膚病1.白皮病病原 :此病是由白皮極毛桿菌所引起的。病癥: 開始發(fā)病時,尾鰭末端有些發(fā)白,隨著病情的發(fā)展,迅速蔓延到魚體后半部軀干,蔓延的部分出現白色,故又稱白尾病。嚴重的病魚尾鰭爛掉或殘缺不全,不久病魚的頭部朝下,尾部向上,在水中掙扎游動,不久即死去。流行情況: 此病傳染性大,流行季節(jié)以6~7月最盛,因平時操作不慎,碰傷魚體,病菌乘機侵入,引起該病的流行。一般死亡率在30%左右,最高的死亡率可達45%以上。該病的病程較短,從發(fā)病到死亡只要2~3天時間,對魚威脅較大。防治方法:(1)在牽捕、運輸過程中操作要細致,避免魚體受傷。(2)魚種放養(yǎng)前或發(fā)病初期,可用金霉素或土霉素水溶液浸泡魚體半小時,藥液濃度是每立方米水用金霉素12.5 克或土霉素25克。(3)發(fā)病嚴重的魚缸,每立方米水用漂白粉1克或五倍子2~4克,全缸消毒。(4)病魚藥浴痢特靈,每立方米水用藥0.3~0.5克。2.白頭白嘴病病原: 此病是由一種粘球菌引起的。菌體細長,粗細幾乎一致,而長短不一。菌體一般寬0.8毫米、長5~9微米,柔軟而易曲繞,無鞭毛,滑行運動。生長繁殖的最適溫度為25℃,ph6.0~8.5之間都能生長。病癥: 病魚自吻端到眼前的一段皮膚呈乳白色。唇似腫脹,嘴張閉不靈活,因而造成呼吸困難?谌χ車钠つw腐爛,稍有絮狀物粘附其上,故在缸邊觀察水面游動的病魚,可清楚地看到“白頭白嘴”的癥狀。病魚體瘦發(fā)黑,反應遲鈍,有氣無力地浮動,常停留缸邊,不久就會出現死亡。流行情況: 白頭白嘴病是家庭觀賞魚中最常見的嚴重魚病之一。防治方法:(1)用生石灰、高錳酸鉀徹底消毒魚缸,養(yǎng)魚密度要合理。(2)用漂白粉(含30%有效氯),每立方米水用藥1克,每天1次,連續(xù)2天。(3)用烏蘞莓(五爪龍)、硼砂合劑治療,每立方米水用烏蘞莓5~7克、硼砂1.5~2克,每天灑藥1次,連續(xù)3天,病情嚴重的應連續(xù)灑藥6天。(5)用五倍子藥浴,每立方米水用藥2~4克。(6)用烏桕葉治療。每立方米水用烏桕葉干粉6.25克,或鮮葉25克;用含2%的生石灰水浸泡并煮沸10分鐘。進行藥浴。3.赤皮病病原: 此病是由螢光極毛桿菌引起的。菌體短桿狀,兩端圓形,菌體長為,0.7~0.75微米,菌體寬為0.4~0.45微米,單個或成對排列、有運動力,極端有1~3根鞭毛,無芽孢,菌體染色均勻,革蘭氏陰性。此菌好氣,適宜溫度為25~30℃,在40℃的水溫尚能生存。病癥:病魚體表局部或大部分出血發(fā)炎,鱗片脫落,特別是魚體兩側及腹部最明顯,鰭的基部充血,鰭條末端腐爛似一把破扇子。有時病魚的腸道也充血發(fā)炎。赤皮病流行情況: 此病流行廣泛,而且終年可見,常與爛鰓、腸炎病并發(fā)。每當魚放養(yǎng)、捕或搬運時;由于魚體受傷,病菌乘機侵入感染而發(fā)病。在寒冬季節(jié),魚體皮膚也可能因凍傷而感染此病。防治方法:(1)魚缸徹底清理消毒,平時注意防止魚體受傷;新魚入缸時,用漂白粉藥液給魚種浸洗半個小時左右,濃度是每立方米水用藥5~10克。(2)給病魚投喂磺胺噻唑,其方法是每100千克魚第一天用藥10克,第二至第六天減半,用適量的面糊作粘合劑,拌入餌料中,做成藥餌投喂。(3)用漂白粉或五倍子全缸藥浴,每立方米水用漂白粉1克或五倍子2~4克。4.瘡病病原: 病原菌為癤瘡型點狀產氣單孢桿菌。菌體短桿狀,兩端圓形,菌體長0.8~2.1微米,寬0.35~1微米,單個或兩個相連,有運動力,極端單鞭毛,有莢膜,無芽孢,染色均勻,革蘭氏陰性。病癥: 患病初期魚體背部皮膚及肌肉組織發(fā)炎,隨著病情的發(fā)展,這些部位出現膿瘡,手摸有浮腫的感覺,膿瘡內部充滿含血的濃汁和大量細菌,所以又名瘤痢病。魚鰭基部往往充血,鰭條間組織破壞裂開,有時像把爛紙扇,病情嚴重的魚腸道也往往充血發(fā)炎。流行情況: 此病在我國各地都可發(fā)現,但發(fā)病數不多。此病無明顯的流行季節(jié),一年四季都可出現。防治方法:防治方法與赤皮病相同。對于患癤瘡病的魚,可在病灶部位抹濃的高錳酸鉀或金霉素軟膏消炎。5.打印病病原: 此病是由點狀產氣單孢菌點狀亞種引起的。菌體短桿狀,兩端圓形,多數兩個相連,少數單個,菌體長為0.7~1.7微米,寬0.6~0.7微米,有運動力,極端單鞭毛,無芽胞。染色均勻,革蘭氏陰性。病癥: 癥灶主要發(fā)生在背鰭和腹鰭以后的軀干部分,其次是腹部兩側,少數發(fā)生在魚體前部。發(fā)病部分先是出現圓形的紅斑,好似在魚體表皮上加蓋的紅色印章,隨后表皮腐爛,中間部分鱗片脫落,腐爛表皮也崩潰脫落,并露出白色真皮,病灶部位周圍的鱗片埋入已腐爛的表皮內,外周的鱗片疏松并充血發(fā)炎,形成鮮明的輪廓。在整個病程中后期形成鍋底形,嚴重時甚至肌肉腐爛,露出骨骼和內臟,病魚隨即死去。流行情況:此病已發(fā)展成為主要魚病之一,在魚的各個發(fā)育生長階段中都可發(fā)病,此病在華中、華北較為流行,夏、秋兩季流行最盛。 防治方法:(1)在平時注意操作,切勿使魚體受傷;魚缸要用生石灰、高錳酸鉀徹底消毒,并在放養(yǎng)時適當調整放養(yǎng)密度,經常加注新水,保持池內水質清新,可以預防或減輕病情。(2)每立方米水用漂白粉1克,全池遍灑。(3)每立方米水用五倍子10克,全池遍灑。(4)魚發(fā)病可選用金霉素、氯霉素注射,每千克魚注射5毫克,或注射四環(huán)素,每千克魚注射2毫克,進行肌肉或腹腔注射,同時采用高錳酸鉀等殺菌藥物涂于病灶處。6.豎鱗病病原: 此病是由水型點狀極毛桿菌引起的。菌體短桿狀,近圓形,單個排列,革蘭氏陰性。此病菌經毒力感染試驗,能產生與原有病魚相似的癥狀。病癥: 病魚體表用手摸去有粗糙感;魚體后部部分鱗片向外張開像松球,鱗的基部水腫,以致鱗片豎起。用手指在鱗片上稍加壓力,滲出液就從鱗片基部噴射出來,鱗片也隨之脫落,脫鱗處形成紅色潰瘍,并常伴有鰭基充血,皮膚輕微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脹等癥狀。隨著病情的發(fā)展,病魚游動遲鈍,呼吸困難,身體倒轉,腹部向上,這樣持續(xù)2~3天,即陸續(xù)死亡。流行情況:此病在我國東北、華中、華東等常出現,魚因此病死亡率最高的可達85%。此病的流行與魚體受傷、水體污濁及魚體抗病力降低有關。防治方法:(1)魚體受傷是此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平時應注意防止魚體受傷。 (2用鏈霉素或氯霉素進行腹腔注射,每尾用藥3~6毫克。(3)每100千克水加搗爛的大蒜0.5千克,攪勻給病魚浸洗數次。(4)用2%食鹽與3%小蘇打混合液給病魚藥浴10分鐘,或3%食鹽水藥浴病魚10~15分鐘。7.白云病病原: 是由惡臭假單孢菌及螢光假單孢菌等革蘭氏陰性短桿菌引起的。病癥: 患病初期可見魚體表有點狀白色粘液物附著并逐漸蔓延擴大,嚴重時鱗片基部充血、豎起,鱗片脫落,體表及鰭充血,肝、腎充血,魚*近網箱溜邊不吃食,游動緩慢,不久即死。流行情況:流行于水溫6~18℃,當魚體受傷后更易暴發(fā)流行。當水溫上升到20℃以上,此病可不治而愈。 防治方法:(1)每立方米水用漂白粉1克,全池遍灑。(2)每1千克魚,用磺胺噻唑0.1克拌餌喂魚,每天1次,連續(xù)6天。8.腐鰭病病原: 腐鰭病是由一種桿菌引起的細菌性魚病。病癥: 患腐鰭病的泥鰍,背鰭及其附近肌肉腐爛,甚至背鰭可以全部爛掉,肌肉外露骨,魚體兩側從頭部至尾部均浮腫,有紅斑。患腐鰭病的其他魚類,鰭因組織壞死而逐漸縮小,鰭的邊緣呈鋸齒狀;隨著病情發(fā)展,逐漸腐損,最后僅剩鰭條軟骨外露。流行情況: 許多觀賞魚類都可感染此病。防治方法:(1)外部涂孔石綠(或堿性綠)預防因鰭條腐爛造成水霉菌感染。(2)選擇病原菌敏感的藥物對病魚洗浴,用青霉素100微克/毫升、赤霉素12.5微克/毫升等藥物藥浴病魚。9.水霉病病原: 水霉病又稱膚霉病、白毛病,是由水霉科中許多種類寄生而引起的。我國常見的有水霉和綿霉兩屬。菌絲細長,多數分枝,少數不分枝,一端像根一樣扎在魚體的損傷處,大部分露出體表,長可達3厘米,菌絲呈灰色,似柔軟的棉絮狀。扎入皮膚和肌肉內的菌絲,稱為內菌絲,它具有吸取養(yǎng)料的功能;露出體外的菌絲,稱為外菌絲。病癥: 霉菌最初寄生時,肉眼看不出病魚有什么異狀,當肉眼看到時,菌絲已在魚體傷口侵入,并向內外生長,向外生長的菌絲似灰白色棉絮狀,故稱白毛病。病魚焦躁不安,常出現與其他固體磨擦現象,以后患處肌肉腐爛,病魚行動遲緩,食欲減退,最終死亡。在魚卵孵化過程中,也常發(fā)生水霉病?煽吹骄z侵附在卵膜上,卵膜外的菌絲叢生在水中,故有“卵絲病“之稱,因其菌絲呈放射狀,也有人稱之為“太陽籽”。流行情況: 此類霉菌,或多或少地存在于一切淡水水域中。它們對溫度適應范圍廣,一年四季都能感染魚體,全國各地都有流行。各種飼養(yǎng)魚類,從魚卵到各齡魚都可感染。感染一般從魚體的傷口入侵,季和早春更易流行。特別是陰雨天,水溫低,極易發(fā)生并迅速蔓延,造成魚死亡。防治方法:(1)在平時注意勿使魚體受傷;同時注意合理的放養(yǎng)密度。(2)用3%~5%的福爾馬林溶液或1%~3%的食鹽水溶液藥浴病魚,前者浸洗2~3分鐘,后者浸洗20分
畜牧導航: 養(yǎng)魚資訊   養(yǎng)魚技術   魚價格行情   魚病防治   飼養(yǎng)管理   養(yǎng)魚問答
  • 上一篇文章: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站地圖 -網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備12017320號
    百度大聯盟認證綠色會員 實名網站 360認證 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