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簡介
本書是北京文史研究館館員廖厚澤先生,集一生行醫(yī)和研究中醫(yī)理論的經(jīng)驗,闡釋中醫(yī)古典名著《傷寒論》、《金匱要略》學術觀點的著作。旨在宗承原書,向后學介紹中醫(yī)辨證論治的人門方法與提高的途徑。書中記述了很多經(jīng)驗方和診療效驗以助説明。作者認爲病脈證三者之間的關係是中醫(yī)診斷治療中具有決定性的要素,把握這三點,活學活用,總結(jié)傷寒辨證心法,許多疑難雜癥可迎刃而解。同時參考古今的醫(yī)家們注解《傷寒論》、《金匱要略》的思想,加以比較分析,扼要地提出個人的觀點,並據(jù)此調(diào)整了某些原文的條次,使文中病脈證的敘述更爲顯明,也力爭排除某些刊誤與錯解,以便同儕們研究、交流。
書摘至於坊間偶見的所謂"桂林古本《傷寒論》",其真?zhèn)斡写芯浚颂幉毁。茲僅録其《序》與《目》,以供觀摩: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序
余聞吾師張紹祖先生曰:"吾家《傷寒》一書,相傳共十三稿,傳抄殆遍城邑,茲所存者為第十二稿,餘者或為族人所秘(按:孫思邈曰:"江南諸師秘仲景要方不傳")或付劫灰,不外是矣。叔和所傳,相傳為第七稿,與吾所藏者較,其間缺如固多,編次亦不相類,或為叔和篡亂,或疑為宋人所增刪,聚訟紛如,各執(zhí)其説,然玫晉時尚無刊本,尤是傳抄,唐末宋初始易傳抄為刊刻,遂稱簡易,以此言之,則坊間所刊者,不但非漢時之原稿,亦非叔和之原稿也"。余聆訓之下,始亦疑之,及讀到《傷寒例》一卷,見其可汗不可汗,可吐不可吐,可下不可下,盡載其中,於六經(jīng)已具之條文並不重引,法律謹嚴,始知坊間所刻之可汗不可汗,可吐不可吐,可下不可下,以及汗吐下後各卷。羞後人以讀書之法,錯雜其間,而未計及編書之法,固不如能也,不然孔氏之徒,問仁者衆(zhòng),問政者繁,何不各類其類,而憚煩若此耶?
吾師諱學正,自言為仲氏四十六代孫,自晉以後遷徙不一,其高祖復初公,自嶺南復遷原籍,寄居光州,遂聚族焉。吾師雖承家學,不以醫(yī)名,亦不輕出此書以示人,余之得受業(yè)者,殆有天焉。余宿好方術,得針灸之學於永川鄧師寧章公,後隨侍先嚴遊宦於嶺南,與吾師同寅,朝夕相過從,見余手執(zhí)宋本《傷寒論》,笑問曰:"亦嗜此乎"?時余年僅弱冠,答曰:"非敢云嗜,尚未得其要領,正尋繹耳"。師曰:"子既好學,復知針灸,可以讀《傷寒論》矣。吾有世傳鈔本《傷寒雜病論》十六卷,向不示人,得人不傳,成墮緒"。遂歷言此書巔末,及吾師家世,滔滔不倦,先嚴促余曰:"速下拜",於是即席拜之,得師事!
目錄 導言(1)
一、 研習《傷寒論》的態(tài)度(1)
二、 版本歟錄(4)
三、 《自序》辨(9)
四、 《辨脈》《平脈》辨(12)
五、 《傷寒例》辨,-(16)
六、 傷寒與溫病之異同(19)
七、 傷寒與溫病"學派"之爭(24)
八、 《傷寒論》"六經(jīng)"的概念(27)
九、 傷寒六經(jīng)形證並治擷萃(30)
十、傷寒方陰陽證治大用(34)
十一、動氣與"可與不可"(36)
傷寒匯證詮解
太陽篇第一 (37)
一太陽病總論 (37)
(一) 太陽病脈證大網(wǎng) (37)
(二) 中風與傷寒脈證大網(wǎng) (38)
……
-----------古老的中醫(yī)有許多神奇\秘密\和我們值得不斷繼承和探索的東西!
我們應該以正確、辨證的眼光來看待,古代道醫(yī)創(chuàng)造的醫(yī)學奇跡。!決不可以簡單的......方法或扣以......什么帽子就丟掉了我們老祖宗最好的東西!....請我們的有關領導用保護我們的國寶大熊
貓一樣的心態(tài),對古老的真正道醫(yī)寬容一點嘛,要不然以后我們就可能連這種現(xiàn)象也看不到了!!!...;也許到時后真正能受益的人可能不是我們國人,而是外國人,甚至,可能連專利技術也許是在國外注冊的!!!......
現(xiàn)在國外的醫(yī)學機構(gòu)已經(jīng)將目光瞄準了中國真正最好的東西.搞不好中國若干年以后,還得出國去學習中醫(yī)和針灸了!!!!!!
就像中國的火藥發(fā)明,在國外開花結(jié)果后,八國聯(lián)軍用中國的發(fā)明打的我們的圓明園成為一遍廢墟!!!
警醒吧!!!不要讓歷史的惡夢在中國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