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于每年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收。挖出
烏頭全株,除去母根、須根及泥沙,所得即附子,習稱“泥附子”。為防腐爛,需立即加工。過去在產地立即加工的品種很多,有鹽附子、黑順片、白附片、熟附片(制附片、厚黑片)、黃附片(加
紅花、
甘草或
姜黃染色)、卦附片(卦片)、刨附片、
柳葉片等。1958年衛(wèi)生部根據(jù)簡化商品規(guī)格的精神,決定只保留其中的鹽附子、黑順片、白附片三種。
附子銷往各地后,具體的使用情況不盡一致。有的把產地加工品如鹽附子、黑順片、白附片等直接用于臨床。有的再經進一步炮制后方供臨床應用。過去附子的炮制方法很多。僅據(jù)《中藥炮制品古今演變評述》介紹的炮制方法就有“炮”、“制”、“燒”、“焙”、“煅”、“煨”、“煮”、“炒”、“炙”、“蒸”、“烘”、“腌(腌)”、“煎”、“浸(泡)”、“淬”、“曬(陰干)(曝)”、“埋”、“放灶上煙柜中間”、“熟”、“沾”等。這些方法有不加輔料,也有加輔料。輔料有蜜、
青鹽、爽水、泔水、東流水、
黑豆、木(灰)、
生姜、煻灰、醋、大
小麥麴、
大麥、棗、
黃連、鹽、
硇砂、
蛤粉、面、朱(辰)砂、
童便、灰、
丁香、
赤小豆、甘草、小豆、酥、陳壁土、
防風、
石灰、豬月、
人參、米粥、糟麴、麩、
干姜、酒、夏布、
甘遂、
蕎麥面、黃泥、紙等。但是大多數(shù)炮制方法都沒有保留下來。《藥典》只記載了淡附片、炮附片兩種飲片及炮制方法(另外還注明黑順品、白附片可直接入藥)。
過去的這些炮制方法應該都基于一定的經驗,可能起到減毒去毒、加大、縮小或引導附子的偏性(加輔料炮制實含有藥物配伍的意義)的作用。但是,也可以想象得到,由于古人的局限,在這些繁多的炮制方法中也會有一些方法是出于臆測,在實際應用中反而起到相反的效果。如張景岳就曾說附子制法“其中宜否,最當詳辨”,認為“若制以黃連,則何以藉其回陽?若制鹽水,則反以助其降性。若制以童便,則不免于尿氣,非惟更助其降,而凡脾氣大虛者,極易嘔噦,一聞其臭,便動惡心,是藥未入口,而先受其害,且其沉降尤速,何以達脾?” (《景岳全書·本草正·毒草部》附子條)又如清代吳儀洛對“用水浸、面裹煨令發(fā)拆之法”、“用甘草、鹽水、姜汁、童便煮者”,以及“市醫(yī)漂淡用之”,提出了批評意見。(《本草從新》)這些方法在古代存在爭議,孰是孰非,尚難定論,似宜保留下來并加以研究,通過研究使那些有益的方法最終保留下來?墒橇钊诉z憾的是,可能出于簡化統(tǒng)一安全可控的需要,只保留下少數(shù)幾種產量銷量較大、適用面較廣的品種。
同時,由于近代以來醫(yī)事制度的變遷,中醫(yī)與中藥由過去的密不可分,變成現(xiàn)在中醫(yī)與中藥分家的局面,醫(yī)生由過去的能種植、采集、鑒識、炮制、應用中藥,到現(xiàn)在只懂臨床應用,而對種植、采集、鑒識、炮制等相關知識知之甚少,F(xiàn)狀是附子的品種已很少,負責采購的醫(yī)院藥劑科人員大概也未必了解多少附子的炮制知識,臨床醫(yī)生只會應用附子,除臨床之外的附子相關知識了解得也很淺薄,對附子的炮制方法基本不了解。以筆者為例,以前因為讀祝味菊、徐小圃先生的醫(yī)案,知道有黃附片這一品種,但具體是怎么回事,詢問了許多人都不清楚,很多中藥學專著甚至炮制學專著也沒有記載。其他一些有關采集、加工、炮制的知識,也是如此。后因進行附子的專題研究,又進一步查閱了很多專著,現(xiàn)在也只能說是大致有了了解。
所以,現(xiàn)在對于附子的炮制——這個在古代關系到附子的毒性和偏性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臨床醫(yī)生事實上是不了解,也不容易了解,了解了也無可奈何——因為中醫(yī)與中藥分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