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靈樞》卷六第三十九《血絡(luò)論篇》,又見《甲乙經(jīng)》卷一第十四。
黃帝曰:愿聞奇邪而不在經(jīng)者。岐伯曰:血絡(luò)是也。
邪在血絡(luò)奇絡(luò)之中,故曰奇邪也。
平按:“經(jīng)者”下,《甲乙》有“何也”二字。
黃帝曰:刺血絡(luò)而仆者,何也?血出而射者,何也?血出黑而濁者,何也?血清半為汁者,何也?發(fā)針而腫者,何也?血出多若少而面色蒼蒼然者,何也?發(fā)針面色不變而煩悶者,何也?多出血而不動(dòng)搖者,何也?愿聞其故。
刺絡(luò)有此八種之異,請解所以也。
平按:《靈樞》“血出黑”作“血少黑”!把灏霝橹摺薄鹅`樞》、《甲乙》作“血出清而半為汁者”;“血出多若少”《靈樞》、《甲乙》作“若多若少”!盁⿶灐薄鹅`樞》作“煩悗”!岸喑鲅薄都滓摇纷鳌俺鲅唷薄
岐伯曰:脈氣盛而血虛者,刺之則脫氣,脫氣則仆。
脈中氣多血少,血持www.med126.com于氣,刺之氣血俱出,其血先虛而復(fù)脫氣,氣血俱奪,故仆也。
平按:“盛”《靈樞》、《甲乙》作“甚”。
血?dú)饩闶⒍帤舛嗾,其血滑,刺之則射之。
陽氣多者其血滑,刺之血射。此為陰氣多者,陰多為澀,故“陰”字錯(cuò)也。
平按:“射”下,《素問》、《甲乙》無“之”字。
陽氣蓄積,久留而不瀉者,其血黑以濁,故不能射。
熱氣久留癰蒸,故血黑而濁也。
平按:“蓄積”《靈樞》作“畜積”,《甲乙》作“積蓄”。
新飲而液滲于絡(luò),而未合和血也,故血出而汁別焉。其不新飲者,身中有水,久則為腫。
新水未變?yōu)檠詣e行。舊水留而瀉,以為水腫。
平按:“未合和血”《甲乙》作“未和合于血”。
陰氣積于陽,則其氣因于絡(luò),故刺之血未出而氣先行,故腫。
陰氣久積陽絡(luò)之中,刺之陰血澀而未行,陽氣先行,故腫。
陰陽之氣,其新相得而未和合,因而寫,則陰陽俱脫,表里相離,故脫色面蒼然。
得,遇也。陰陽成和則表里相持,未合刺之,故俱脫離,所以脫色面色青。
平按:“寫”下,《靈樞》、《甲乙》有“之”字!都滓摇贰皩憽弊鳌盀a”!吧n然”《靈樞》作“蒼蒼然”。注“成”,袁刻作“咸”,亦通。
刺之血多,色不變而煩悶者,刺絡(luò)中虛經(jīng),虛經(jīng)之屬于陰者陰脫,故煩悶。
刺絡(luò)血者,邪盡血變。血多其色不變,其心悶者,以其刺屬臟虛經(jīng),陰氣有脫,致使心悶也。
平按:“血多”《靈樞》作“血出多”!都滓摇窡o“血多,色”三字。“中虛經(jīng)”《靈樞》、《甲乙》作“而虛經(jīng)”。
陰陽相得而合為痹者,此為內(nèi)溢于經(jīng),外注于絡(luò),如是者陰陽俱有余,雖多出血,弗能虛也。
陰陽相共受邪為痹,是為陰陽俱盛,故出血不虛也。
平按:“外注于絡(luò)”《甲乙》“外”上有“而”字。
黃帝曰:相之奈何?岐伯曰:血脈盛者,堅(jiān)橫以赤,上下無處,小者如針,大者如□,payment-defi.com/rencai/即而瀉之萬全。
相,候也。陰陽俱盛,其候如何?陰陽內(nèi)經(jīng)盛溢,必注于絡(luò),故候堅(jiān)橫盛絡(luò)瀉之,萬全者也。
平按:《靈樞》、《甲乙》“無處”作“無常處”;“如□”作“如筋”。“即而瀉之”《甲乙》作“刺而瀉之”。
地?zé)o失數(shù),失數(shù)而反,各如其度。
數(shù),理也。若失理而反取者,各如前之度。
平按:“地”《靈樞》、《甲乙》作“故”!胺础薄都滓摇纷鳌胺怠薄
黃帝曰:針入如肉著者,何也?岐伯曰:熱氣因于針則針熱,熱則肉著針,故堅(jiān)焉。
膚肌氣熱,故令針熱,則肉著轉(zhuǎn)之為難,可動(dòng)針久留,熱去針寒,自然相離也。
平按:“針入如肉著者”《靈樞》作“針入而肉著者”,《甲乙》作“針入肉著”。注“肉著”,袁刻誤作“內(nèi)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