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口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payment-defi.com/Article/虛,寒虛相摶,此名曰革,婦人則半產(chǎn)漏下,男子則亡血。
此段見虛勞中。亡血之病,無不由于虛寒,虛寒之原,無不由于中氣之敗。其亡于吐衄,非無上熱,上熱者,火烈金燔而不降,其中下則虛寒也。其亡于便溺,非無下熱,下熱者,水冷木郁而不升,其中上則虛寒也。
中氣者,升降水火之樞軸,樞軸不轉,則火浮而水沉,此亡血之原也。中氣虛寒,陽明不降而辛金逆,郁為上熱而沸涌,太陰不升而乙木陷,郁為下熱而注泄。外證以弦大之脈,毫不露虛寒之形,此所以后世方書專事清涼,千手雷同,萬不一生也。不知弦則為減,減則為寒,大則為芤,芤則為虛,于弦大之中而得虛寒之義,則金逆于上而寸大者,上熱而非下熱也,木陷于下而尺弦者,下熱而非上熱也。
病人面無色,無寒熱,脈沉弦者,衄,煩咳者,必吐血,浮弱,手按之絕者,下血。
肝藏血而主色,面無色者,血郁欲脫,而不外華也。無寒熱者,病系內(nèi)傷,無外感表證也。腎脈沉,肝脈弦,脈沉而弦者,水寒不能生木,木郁于水而不升也。腎肝之陰,沉實于下,不能上吸陽氣,金逆而不降,故血外溢而上衄。加以煩躁咳嗽,肺胃沖逆,必吐血也。心肺之脈俱浮,浮弱而手按之絕者,金火雙敗,不能歸根,陽氣升泄而不降也。心肺之陽,浮虛于上,不能下呼陰氣,木陷而不升,故血內(nèi)溢而下泄。
血之在下,則藏于木,血之在上,則斂于金,而總統(tǒng)于土,《靈樞》: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其亡于吐衄者,陽明之不降也,脫于便溺者,太陰之不升也。太陰、陽明之不治,中氣之敗也。
師曰:尺脈浮,目睛暈黃,衄未止。暈黃去,目睛慧了,知衄今止。
金性收斂,木性疏泄,衄血之病,木善泄而金不斂也。其原總由于土濕,土濕而陽明不降,則辛金上逆而失其收斂,太陰不升,則乙木下陷而行其疏泄。木生于水,尺脈浮者,木陷于水,郁動而欲升也。肝竅于目,目睛暈黃者,土濕而木郁也。肝主五色,入脾為黃,《難經(jīng)》語。木郁而克土,黃為土色,土敗故色隨木現(xiàn)。暈者,日外云氣,圍繞如環(huán)。白睛,肺氣所結,手太陰從濕土化氣,濕氣上yin,溢于辛金之位,故白睛黃氣,如日外之環(huán)暈,遮蔽陽光,黯淡不清。濕氣堙郁,肺金失其降斂之性,是以病衄。暈黃既去,云霧消而天光現(xiàn),故目睛慧了。此其濕邪已退,木達風清,金斂政肅,是以衄止也。
又曰:從春至夏衄者,太陽。從秋至冬衄者,陽明。
衄者,陽經(jīng)之病,《靈樞·百病始生》:卒然多食飲,則腸滿,起居不節(jié),用力過度,則絡脈傷,陽絡傷則血外溢,血外溢則衄血,陰絡傷則血內(nèi)溢,血內(nèi)溢則后血。陽絡者,陽經(jīng)之絡,即太陽、陽明之絡也。少陽半表半里,陰陽相平,故無衄證。傷寒衄證,獨在陽明、太陽二經(jīng)。《素問·陰陽離合論》:太陽為開,陽明為闔,開主表中之表,故春夏之衄,屬之太陽,闔主表中之里,故秋冬之衄,屬之陽明。
衄家,不可發(fā)汗,汗出必額上陷,脈緊急,直視不能眴,不得眠。
此段在《傷寒·不可汗》中,汗下忌宜篇。衄家營血上流,陽氣升泄,汗之陽亡,必額上塌陷,經(jīng)脈緊急,目睛直視,不能眴轉,不得眠睡。
血,所以灌經(jīng)脈而滋筋膜,《素問·五臟生成論》:諸脈者,皆屬于目,肝受血而能視,血隨汗亡,筋脈枯燥,故脈緊直視,不能運轉。陽氣潛藏則善寐,陽根泄露而不藏,故不得眠。
精血,陰也,而內(nèi)含陽氣,失精亡血之病,人知精血之失亡,而不知其所以泄者,陰中之陽氣也。是以失精亡血之家,脾腎寒濕,飲食不化者,陰中之陽氣敗也。
氣,所以熏膚而充身,額上塌陷者,陽分之氣脫也。
亡血家,不可發(fā)其表,汗出即寒栗而振。
此段見《傷寒,不可汗》中。汗釀于血而醞于氣,亡血家血亡氣泄,汗之再泄其氣,陽亡火敗,故寒栗而振搖,《經(jīng)》所謂奪血者勿汗也。
氣,陽也,而其涼肅而降斂者,精血滋生之本也。血,陰也,而其溫暖而升發(fā)者,神氣化育之原也。故氣降則水生,血升則火化。水盛則寒,而寒胎于肺氣之涼,火旺則熱,而熱胎于肝血之溫,亡血之家,名為亡陰而實則亡陽,以亡其血中之溫氣也。再發(fā)其表,血愈泄而陽愈亡,是以寒栗而振也。
夫吐血,咳逆上氣,其脈數(shù)而有熱,不得臥者,死。
吐血,咳逆上氣,肺金之逆也。其脈數(shù)而身熱,躁煩而不臥,則土敗陽亡,拔根而外泄,無復歸宿之望,是以死也。
吐血之死,死于中氣困敗,陽泄而根斷也。后世庸工,以為陰虛火旺,而用清潤,其書連屋而充棟,其人比肩而接踵,遂使千古失血之家payment-defi.com/yishi/,盡死其手,此是幾許痛苦(《隋書》語),不可說也。
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因極飲過度所致也。
酒之為性,善生上熱而動下濕,酒客咳者,濕盛胃逆,而肺氣不降也。咳而不已,收令失政,必致吐血。此因極飲過度,濕滋土敗,肺胃沖逆所致也。
人知酒為濕熱之媒,不知酒后煩渴,飲冷食涼,久而脾陽傷敗,必病濕寒。庸工以為積熱傷陰,最誤天下也。
病人胸滿,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無寒熱,脈微大來遲,腹不滿,其人言我滿,為有瘀血。
胸滿者,胃逆而濁陰不降也。脾竅于口,其華在唇(《素問》語)。唇痿者,脾陷而下唇不舉也。心竅于舌,青為肝色,舌青者,木枯而火敗也?谠镎撸谓虿簧。但欲漱水,不欲咽者,口燥而腹?jié)褚。無寒熱者,非表證也。脈微大而來遲者,里陽不居而表陽亦復不盛也。腹不滿,其人言我滿者,陰凝而氣滯也。此為內(nèi)有瘀血。
蓋血以陰質而含陽氣,溫則流行,寒則凝結。血之瘀而不行者,臟陰盛而腑陽衰,陽衰陰盛,濕旺土郁,故胃逆而胸滿,脾陷而唇痿。肝主五色而司營血,血行于脈而脈主于心,血瘀而木郁于脈,故色見而青發(fā)于舌。厥陰以風木之氣,血瘀則木遏而風動,風動而耗肺津,是以口燥而漱水。陰旺土濕,是以漱水而不咽。臟腑堙郁,中氣莫運,按之虛空,而自覺壅塞,是不滿而言滿也。
病者如有熱狀,煩滿,口干燥而渴,其脈反無熱,此為陰伏,是瘀血也,當下之。
如有熱狀者,無熱而似熱也。煩滿者,丁火不降則心煩,辛金不降則胸滿也?诟稍锟,即上章之口燥而欲漱水也。其脈反無熱者,內(nèi)原無火,故脈不洪數(shù)也。此為陰氣伏留,營血瘀澀,阻格陽氣,逆而不降,故見以上諸證。是瘀血也,法當下之。下瘀血湯,見婦人“產(chǎn)后”。
血之吐、衄、溲、便,必因先瘀而不行。血已郁矣,而不亡于吐衄,則血瘀于上,不亡于溲便,則血瘀于下。瘀而不去,較之外亡者更重,不得不下也。
凡驚悸、吐衄、瘀血,往往相兼而見。虛勞之家,必有驚悸、吐衄之條。驚悸皆同,而吐衄或不盡然,不知吐衄不見,則瘀血內(nèi)凝矣。始若抱卵,終如懷子,環(huán)臍結硬,歲月增添,此病一成,未有長生者也。男子猶少,婦人最多。初瘀失下,后治頗難也。
肺金不降,相火失斂,郁生上熱,而病吐衄。熱傷心氣,故心氣不足。大黃黃連瀉心湯,瀉心火以救心氣,火瀉而氣復,則瀉亦成補。亡血皆虛寒病,此用三黃者,經(jīng)所謂急則治其標也。
《傷寒》大黃黃連瀉心湯,無黃芩。
大黃黃連瀉心湯
大黃二兩 黃連一兩 黃芩一兩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亦主霍亂。
吐血不止者,柏葉湯主之。
吐血不止者,中寒胃逆,而肺金失斂也。柏葉湯,干姜溫中而降逆,柏、艾、馬通,斂肺而止血也。
柏葉湯
柏葉三兩 干姜三兩 艾三把
上三味,以水五升,取馬通汁一升,合煮取一升,分溫再服。
馬通即馬屎也。
下血,先血而后便者,此近血,在大便之下者也。脾土濕陷,肝氣抑遏,木郁風動,疏泄失藏,則便近血。赤小豆當歸散,小豆利水而燥濕土,當歸養(yǎng)血而潤風木也。
下血,先便后血,此遠血也,黃土湯主之。
下血,先便而后血者,此遠血,在大便之上者也。便血之證,總緣土濕木遏,風動而疏泄也。其木氣沉陷而風泄于魄門,則便近血,其水氣郁沖而風泄于腸胃,則便遠血。黃土湯,黃土、術、甘,補中燥濕而止血,膠、地、黃芩,滋木清風而瀉熱,附子暖水土以榮肝木也。
下血之家,風木郁遏,未嘗不生燥熱,仲景所以用膠、地、黃芩。而風木郁遏,而生燥熱,全由水土之濕寒,仲景所以用術、甘、附子。蓋水土溫暖,乙木榮暢,萬無風動血亡之理。風yin不作,何至以和煦之氣,改而為燥熱哉!燥熱者,水寒土濕,生氣不遂,乙木郁怒而風動也。
后世醫(yī)書,以為腸風,專用涼血驅風之藥。其命名立法,荒陋不通,至于脾腎濕寒之故,則絲毫不知,而一味涼瀉。何其不安于下愚,而敢于妄作耶!
黃土湯
灶中黃土半斤 甘草三兩 白術三兩 附子三兩,炮 阿膠三兩 地黃三兩 黃芩三兩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亦主吐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