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三一) 舌白頭脹。身痛肢疼。胸悶不食。溺阻。當(dāng)開氣分除濕。(濕阻上焦肺不肅降)
王(二十) 酒肉之濕助熱。內(nèi)蒸釀痰。阻塞氣分。不饑不食。便溺不爽。亦三焦病。先論上焦。莫如治肺。
以肺主一身之氣化也。
杏仁 栝蔞皮 白蔻仁 飛滑石 半夏 濃樸
吳(五五) 酒客濕勝。變痰化火。性不喜甜。熱聚胃口犯肺。氣逆吐食。上中濕熱。主以淡滲。佐以苦溫。
孔 心中熱。不饑不寐。目黃自利。濕熱內(nèi)伏。
某(二九) 濕溫阻于肺衛(wèi)。咽痛。足跗痹痛。當(dāng)清上焦。濕走氣自和。(濕溫阻肺)
周 病起旬日。猶然頭脹。漸至耳聾。正如內(nèi)經(jīng)病能篇所云。因于濕。首如裹。此呃忒鼻衄。皆邪混氣之象。況舌色帶白。咽喉欲閉。邪阻上竅空虛之所。諒非苦寒直入胃中可以治病。病名濕溫。不能自解。即有昏痙之變。醫(yī)莫泛稱時氣而已。
李(三二) 時令濕熱之氣。觸自口鼻。由募原以走中道。遂致清肅不行。不饑不食。但溫乃化熱之漸。
致機竅不為靈動。與形質(zhì)滯濁有別。此清熱開郁。必佐芳香以逐穢為法。(濕熱穢氣阻竅)
某 吸受穢邪。募原先病。嘔逆。邪氣分布。營衛(wèi)皆受。遂熱蒸頭脹。身痛經(jīng)旬。神識昏迷。小水payment-defi.com/sanji/不通。上中下三焦交病。舌白。渴不多飲。是氣分窒塞。當(dāng)以芳香通神。淡滲宣竅。俾穢濕濁氣。由此可以分消。
吳 濕邪中傷之后。脾胃不醒。不饑口渴。議清養(yǎng)胃津為穩(wěn)。(濕熱傷胃津)
張(嫗) 體壯有濕。近長夏陰雨潮濕。著于經(jīng)絡(luò)。身痛。自利發(fā)熱。仲景云。濕家大忌發(fā)散。汗之則變痙厥。脈來小弱而緩。濕邪凝遏陽氣。病名濕溫。濕中熱氣。橫沖心胞絡(luò)。以致神昏。四肢不暖。
亦手厥陰見癥。非與傷寒同法也。(濕溫邪入心胞)
蔡 陽虛挾濕。邪熱內(nèi)陷。所以神識如蒙。議用瀉心法。(濕熱內(nèi)陷)
張(六一) 此濕蘊氣中。足太陰之氣。不為鼓動營運。試以痞結(jié)胸滿。仲景列于太陰篇中。概可推求其理矣。(濕郁脾陽)
半夏(醋炒) 茯苓 川連 濃樸 通草湯煎。
周 濕傷脾陽。腹膨。小溲不利。
又 五苓散。
又 二術(shù)膏。
范 四肢乍冷。自利未已。目黃稍退。而神倦不語。濕邪內(nèi)伏。足太陰之氣不運。經(jīng)言脾竅在舌。邪滯竅必少靈。以致語言欲謇。必當(dāng)分利。佐辛香以默運坤陽。是太陰里癥之法。
生于術(shù)(三錢) 濃樸(五分) 茯苓(三錢) 草果仁(七分) 木瓜(五分) 澤瀉(五分)
又 身體稍稍轉(zhuǎn)動。語謇神呆。猶是氣機未為靈轉(zhuǎn)。色脈非是有余。而濕為陰邪。不徒偏寒偏熱已也。
生于術(shù) 茯苓 苡仁 郁金 炒遠(yuǎn)志 石菖蒲汁
又 脾胃不醒。皆從前濕蒸之累。氣升咳痰。參藥緩進(jìn)。
炒黃川貝 茯苓 苡仁 郁金 地骨皮 淡竹葉
payment-defi.com/yishi/又 濕滯于中。氣蒸于上。失降不得寐?跀(shù)白疳。仍不渴飲。開上郁。佐中運。利腸間。亦是宣通三焦也。
生于術(shù)(五錢) 苡仁(三錢) 寒水石(一錢半) 桔梗(七分) 豬苓(一錢) 澤瀉(一錢)廣皮白(一錢半)
曹(三十) 腸胃屬腑。濕久生熱。氣阻不爽。仍以通為法。(濕阻中焦陽氣)
生于術(shù) 川黃連 濃樸 淡生姜渣 廣皮白 酒煨大黃水法丸。服三錢。
李(四五) 脈小澀。痰多上涌。食入脘阻。大便不爽。上秋至今夏不愈。自述饑飽失和。曾病黃膽。以濕傷氣痹主治。
大杏仁 苡仁 半夏 姜汁 茯苓 橘紅 郁金 香豉
俞(五五) 酒濕郁傷。脘中食阻而痛。治以辛苦寒。
小川連 半夏 姜汁 枳實 茯苓 香豉
某(五九) 舌白目黃。口渴溺赤。脈象呆鈍。此屬濕郁。
綿茵陳(三錢) 生白術(shù)(一錢) 寒水石(三錢) 飛滑石(三錢) 桂枝木(一錢) 茯苓皮(三錢) 木豬苓(三錢) 澤瀉(一錢)
李 酒客中虛;浀爻睗。長夏涉水。外受之濕下起。水谷不運。中焦之濕內(nèi)聚。治法不以宣通經(jīng)腑。致濕阻氣分。郁而為熱。自脾胃不主運通。水濕橫漬于脈腠之間。二便不爽。濕熱濁氣。
交扭混亂。前輩治中滿。必曰分消。此分字。明明謂分解之義。但亂藥既多。不能去病。就是脾胃受傷于藥。蔓延腿肢。腫極且痛。病深路遠(yuǎn)。藥必從喉入胃。然后四布。病所未得藥益。清陽先已受傷。此湯藥難以進(jìn)商也。議用丹溪小溫中丸三錢。專以疏利腸中。取其不致流散諸經(jīng)。亦一理也。小溫中丸八服。
某(三六) 陽微體質(zhì)。濕痰內(nèi)聚。便溏脘悶。肌麻舌干。清理濕邪。氣機升降自安。
張 脈右緩。濕著阻氣。
某(二二) 不耐煩勞是本虛。脘悶便泄屬濕邪。先治濕。后治本。
藿香梗 廣皮 茯苓 大腹皮 濃樸 谷芽
陸 濕滯如痞。
山茵陳 草果仁 茯苓皮 大腹皮絨 濃樸 廣皮 豬苓 澤瀉
汪(三三) 舌黃脘悶。穢濕內(nèi)著。氣機不宣。如久釀?wù)簟1鼗療釟。即有身熱之累?/p>
杏仁 藿香 茯苓皮 滑石 濃樸 廣皮白
某 閱病源。皆濕熱內(nèi)停之象。當(dāng)去濕清熱為主。至于藥酒。蘊濕助熱。尤當(dāng)永戒。
某 脈濡。頭脹。胸身重著而痛。寒熱微嘔。此濕阻氣分。
濃樸 杏仁 白蔻仁 木通 茯苓皮 大腹皮 滑石 竹葉
某 長夏外受暑濕。與水谷之氣相并。上焦不行。下脘不通。氣阻。熱從濕下蒸逼。不饑不食。目黃舌白。氣分之結(jié)。
濃樸 杏仁 廣皮 茯苓 半夏 姜汁
某 脈緩。身痛。汗出熱解。繼而復(fù)熱。此水谷之氣不運。濕復(fù)阻氣。郁而成病。仍議宣通氣分。熱自濕中而來。徒進(jìn)清熱不應(yīng)。
黃芩 滑石 茯苓皮 大腹皮 白蔻仁 通草 豬苓
方(四四) 形質(zhì)頹然。脈遲小澀。不食不寐。腹痛。大便窒痹。平昔嗜酒。少谷中虛。濕結(jié)陽傷。
寒濕濁陰鳩聚為痛。
炒黑生附子 炒黑川椒 生淡干姜 蔥白 調(diào)入豬膽汁(一枚)
王(二五) 冷濕損陽。經(jīng)絡(luò)拘束。形寒酒客少谷。勞力所致。
桂枝 淡干姜 熟附子 生白術(shù)
莫(五十) 今年夏四月。寒熱不饑。是時令潮 氣蒸。內(nèi)應(yīng)脾胃。夫濕屬陰晦。必傷陽氣。吞酸形寒。乏陽營運。議鼓運轉(zhuǎn)旋脾胃一法。苓姜術(shù)桂湯。
某(十六) 地中濕氣。自足先腫。濕屬陰邪。陽不易復(fù)。畏寒。筋骨猶牽強無力。以金匱苓姜術(shù)桂湯。
陳(五一) 濁凝。氣結(jié)有形。酒肉挾濕。
江 脈緩。臍上痛。腹微膨。便稀。溺短不爽。此乃濕郁脾胃之陽。致氣滯里急。宗古人導(dǎo)濕分消。
用桂苓散方。
生茅術(shù) 官桂 茯苓 濃樸 廣皮白 飛滑石 豬苓 澤瀉 炒楂肉
林(五二) 中年清陽日薄。忽然脘中痞悶。乃清陽不自轉(zhuǎn)旋。酒肉濕濁之氣。得以凝聚矣。過飲溏瀉。
濕傷脾胃。胃陽微。仲景法。以輕劑宣通其陽。若投破氣開降。最傷陽氣。有格拒之害。苓桂術(shù)甘湯。
嚴(yán)(三一) 胸滿不饑。是陽不營運。嗜酒必挾濕凝阻其氣。久則三焦皆閉。用半硫丸。二便已通。議治上焦之陽,苓桂術(shù)甘湯。
王(六二) 病患述病中濃味無忌。腸胃滯雖下。而留濕未解。濕重濁。令氣下墜于肛。肛墜痛不已。胃不喜食。陽明失闔。舌上有白腐形色。議劫腸胃之濕。
生茅術(shù) 人參 濃樸 廣皮 炮姜灰 生炒黑附子
胡(二十) 受濕患瘡。久瘡陽乏氣泄。半年淹淹無力。食少。噯噫難化。此脾胃病。法以運中陽為要。
茯苓 桂枝 生于術(shù) 炙草 苡仁 生姜
汪 夏令脾胃司氣。兼以久雨泛潮。地中濕氣上干。食味重濁少運。所謂濕勝成五泄也。古云寒傷形。熱傷氣。芒種夏至。天漸熱。宜益氣分以充脾胃。此夏三月。必有康健之理。補中益氣湯。
某(五十) 穢濕邪吸受。由募原分布三焦。升降失司。脘腹脹悶。大便不爽。當(dāng)用正氣散法。(濕邪彌漫三焦)
藿香梗 濃樸 杏仁 廣皮白 茯苓皮 神曲 麥芽 綿茵陳
蔡 仲景云。小便不利者。為無血也。小便利者。血癥諦也。此癥是暑濕氣蒸。三焦彌漫。以致神昏。乃諸竅阻塞之兆。至小腹硬滿。大便不下。全是濕郁氣結(jié)。彼夯醫(yī)猶然以滋味呆鈍滯藥。
與氣分結(jié)邪相反極矣。議用甘露飲法。
豬苓 浙茯苓 寒水石 晚蠶砂 皂莢子(去皮)
某(十四) 脘悶。便溏。身痛。脈象模糊。此屬濕蘊三焦。
牛 向年積聚。誤服燥熱諸藥。頻與清奪推陳致新乃安。身處江南濕熱之鄉(xiāng)。飲啖仍用山右濃重之味。留熱由腸升膈。三焦不消。議攻無形之熱。清心涼膈去芒硝加菖蒲。
韓(三一) 冷酒水濕傷中。上嘔食。下泄脂液。陽氣傷極。再加浮腫作脹則危。(酒濕傷陽郁生胃癰)
人參 茯苓 熟附子 生于術(shù) 生白芍 生姜
又 酒濕類聚。例以分利。診脈微。陽氣已敗。濕壅生熱至胃癰膿。清熱則陽亡即死。術(shù)苓運中祛濕。佐附迅走氣分。亦治濕一法。
龐(四四) 濕久脾陽消乏。中年未育子。腎真亦憊。仿安腎丸法。(陽衰濕傷脾腎)
鹿茸 胡蘆巴 附子 韭子 赤石脂 補骨脂 真茅術(shù) 茯苓 菟絲子 大茴香
張(五四) 陽傷痿弱。有濕麻痹。痔血。
生白術(shù) 附子 干姜 茯苓
某(三八) 舌白身痛。足跗浮腫。從太溪穴水流如注。此濕邪伏于足少陰。當(dāng)用溫蒸陽氣為主。
鹿茸 淡附子 草果 菟絲子 茯苓
楊 厥陰為病。必錯雜不一。瘧痢之后。肝臟必虛。發(fā)癥左脅有痞。腹中塊 外堅。脅下每常汨汨有聲。惡虛就實。常有寒熱。胃中不知饑。而又嘈雜吞酸。脈長而數(shù)。顯然厥陰陽明濕熱下滲前陰。陽縮而為濕熱癥也。議用升發(fā)陽明胃氣。滲泄厥陰濕熱。其癥自愈。(肝胃濕熱)
蒼術(shù) 半夏 茯苓 橘紅 通草 當(dāng)歸 柏子仁 沙蒺藜 川楝子 茴香 即丸方。
浦(氏) 胸膈迷漫。胃痛嘔食。肢節(jié)屈曲處冷痛。經(jīng)落后。來時周身腰脊不舒。脈弦沉。痛即便溏。此濕郁阻閉。氣血不行。用藥先須斷酒。(濕郁肢節(jié)冷痛)
生茅術(shù) 炮黑川烏 姜汁 白芥子 濃樸 廣皮 蓽茇 茯苓
徐 溫瘧初愈。驟進(jìn)濁膩食物。濕聚熱蒸。蘊于經(jīng)絡(luò)。寒戰(zhàn)熱熾。骨骱煩疼。舌起灰滯之形。面目痿黃色。顯然濕熱為痹。仲景謂濕家忌投發(fā)汗者。恐陽傷變病。蓋濕邪重著。汗之不卻。是苦味辛通為要耳。(濕熱入經(jīng)絡(luò)為痹)
防己 杏仁 滑石 醋炒半夏 連翹 山梔 苡仁 野赤豆皮
某(四七) 風(fēng)暑濕渾雜。氣不主宣。咳嗽頭脹。不饑。右肢若廢。法當(dāng)通陽驅(qū)邪。
杏仁(三錢) 苡仁(三錢) 桂枝(五分) 生姜(七分) 濃樸(一錢) 半夏(一錢半)
漢防己(一錢半) 白蒺藜(二錢)
某 汗多身痛。自利。小溲全無。胸腹白疹。此風(fēng)濕傷于氣分。醫(yī)用血分涼藥。希冀熱緩。殊不知濕郁在脈為痛。濕家本有汗不解。(濕郁經(jīng)脈痛)
苡仁 竹葉 白蔻仁 滑石 茯苓 川通草
濕為重濁有質(zhì)之邪。若從外而受者。皆由地中之氣升騰。從內(nèi)而生者。皆由脾陽之不運。
雖云霧露雨濕。上先受之。地中潮濕。下先受之。然霧露雨濕。亦必由地氣上升而致。若地氣不升。則天氣不降。皆成燥癥矣。何濕之有。其傷人也。或從上;驈南禄虮轶w皆受。此論外感之濕邪。著于肌軀者也。此雖未必即入于臟腑。治法原宜于表散。但不可大汗耳。更當(dāng)察其兼癥。若兼風(fēng)者。微微散之。兼寒者佐以溫藥。兼熱者佐以清藥。此言外受之濕也。然水流濕。火就燥。有同氣相感之理。如其人飲食不節(jié)。脾家有濕。脾主肌肉四肢。則外感肌軀之濕。亦漸次入于臟腑矣。亦有外不受濕。而但濕從內(nèi)生者。必其人膏粱酒醴過度;蚴蕊嫴铚;蚴成涔瞎疤鹉佒铩V畏ǹ傄吮嫫潴w質(zhì)陰陽。斯可以知寒熱虛實之治。若其人色蒼赤而瘦。肌肉堅結(jié)者。其體屬陽。此外感濕邪。必易于化熱。若內(nèi)生濕邪。多因膏粱酒醴。必患濕熱。濕火之癥。若其人色白而肥。肌肉柔軟者。其體屬陰。若外感濕邪。不易化熱。若內(nèi)生之濕。多因茶湯生冷太過。必患寒濕之癥。人身若一小天地。今觀先生治法。若濕阻上焦者。用開肺氣。佐淡滲。通膀胱。是即啟上閘。開支河。導(dǎo)水勢下行之理也。若脾陽不運。濕滯中焦者。用術(shù)樸姜半之屬。以溫運之。以苓澤腹皮滑石等滲泄之。亦猶低 濕處。必得烈日曬之;蛞詣傇镏僚嘀;蜷_溝渠以泄之耳。其用藥總以苦辛寒治濕熱。以苦辛溫治寒濕。概以淡滲佐之;蛟偌语L(fēng)藥。甘酸膩濁。在所不用?傊I陽充旺。脾土健運。自無寒濕諸癥。肺金清肅之氣下降。膀胱之氣化通調(diào)。自無濕火濕熱暑濕諸癥。若夫失治變幻。則有腫脹黃膽泄瀉淋閉痰飲等類。俱于各門兼參之可也。(華岫云)
徐評 方案重復(fù)。令閱者生厭。編書者意欲何為。治濕不用燥熱之品。皆以芳香淡滲之藥。
疏肺氣而和膀胱。此為良法。惟健脾消痰培土之方未備。則于固本之法。猶有缺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