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據庫中醫(yī)疾病數據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據藥學下載
您現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書籍 > 正文:第一節(jié) 月經不調
    

女科寶鑒:第一節(jié) 月經不調

月經不調是月經病中最常見的疾病,是指月經的期(周期、經期)、量出現異常,包括月經先期、月經后期、月經先后不定期、經期延長和經量過多、經量過少。(一)月經先期月經較以往恒定周期提前七以上,甚至一月兩潮,連續(xù)三個周期以上者,稱為“月經先期”。若偶爾提前三…

月經不調是月經病中最常見的疾病,是指月經的期(周期、經期)、量出現異常,包括月經先期、月經后期、月經先后不定期、經期延長和經量過多、經量過少。

(一)月經先期

月經較以往恒定周期提前七以上,甚至一月兩潮,連續(xù)三個周期以上者,稱為“月經先期”。若偶爾提前三至五天而無明顯其它不適者,不作病論。

【病因病機提要】

本病多由飲食失節(jié),情志所傷,正氣不足等因素,使 血熱妄行或氣虛不攝,沖任不固而致。

一、血熱 過食燥烈或情志過極,肝氣郁結,郁而化火;或素體陽盛,內熱蘊結;或久病傷陰,虛火內盛,以至血熱妄行,沖任不固,發(fā)而為病。

二、氣虛 素體虛弱,或勞倦過度,或飲食失節(jié),以至中氣受損,脾虛氣弱,氣不攝血,沖任不固,發(fā)而為病。

【辯證施治】

本病臨證,當結合月經的量、色、質及舌、脈等情況,以辯病之虛實。若量多色紫紅或深紅,質稠,舌紅、脈數者,多屬實熱;量少色紅,顴紅,手足心熱,脈細數者,多屬虛熱;量時多時少,其色或紅或紫,口苦,胸脅小腹脹滿,多屬肝郁化熱;量多色淡紅,質清稀者,多為氣虛。臨床治療以清熱涼血或補虛攝血為大法,再根據不同怔情,或補或瀉,或補瀉兼施,隨機應變。

一、血熱證

㈠ 實熱

「主證」 月經先期,量多,色紫紅或深紅,質粘稠,或伴見一組里熱⑹之癥。

「病機」 里熱熾盛,迫血妄行。

「治法」 涼血清熱,養(yǎng)陰調經。

「方藥」 先期湯(《證治準繩》)加減。

白芍 生地 黃柏 知母 黃芩 黃連 阿膠 艾葉 旱蓮草 益母草 玄參

本蚊為先期湯去當歸川芎、香附甘草,加旱蓮草、益母草、玄參。

方中黃柏、黃芩、黃連清熱涼血;白芍、生地涼血養(yǎng)血;阿膠配艾葉生血止血,且無留瘀之虞;玄參、知母滋腎養(yǎng)陰,清熱涼血;旱蓮草涼血止血;益母草活血化瘀,以防使用涼血之品而致血行不暢。諸藥合用,共湊清扼要涼血、養(yǎng)陰調經之功。

㈡ 肝郁化熱

「主證」 月經先期,量時多時少,色或紅或紫,經行不暢,或有瘀塊。舌紅苔黃,脈弦數。伴見一組肝氣郁滯⑼之癥。

「病機」 肝郁化熱,熱迫血行。

「治法」 疏肝清熱,涼血調經。

「方藥」 丹梔逍遙散(《內科摘要》)加減。

柴胡 白芍 白術 茯苓 甘草 薄荷 丹皮 梔子 益母草 白茅

本方是丹梔逍遙散去當歸、煨加益母

方中柴胡、薄荷疏達肝氣,解散郁熱;丹皮、梔子清肝瀉熱涼血;白芍養(yǎng)血柔肝;茯苓、白術、甘草健脾和中;白茅根涼血止血;益母草活血化瘀。

若月經量多者,酌加茜草炭、仙鶴草;少腹脹痛較甚者,可合用金鈴子散(《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肝熱較甚者,酌加龍膽草、夏枯草;便秘者,酌加生地、火麻仁。

㈢ 虛熱

「主證」 月經先期,量少,色紅,伴見一組陰虛⑺之癥。

「病機」 陰虛內熱,迫經先行。

「治法」 滋陰清熱,寧血調經。

「方藥」 兩地湯(《傅青主女科》)加味。

生地 玄參 白芍 麥冬 地骨皮 阿膠 青蒿 銀柴胡

本方為兩地湯加青蒿、銀柴胡。

方中生地涼血養(yǎng)血;玄參、麥冬滋陰生水;阿膠、白芍養(yǎng)血寧血;地骨皮、青蒿、銀柴胡清退虛熱。

;若經量較多者,酌加旱蓮劃、仙鶴草、白茅根等滋陰止血之品;若伴見瘀痛者,酌加川楝子玄胡、益母草等行氣活血之品。

二、氣虛

「主證」 月經先期,量多,色淡,質清稀,伴見一組脾氣虛⒅之癥。

「病機」 氣虛失攝,沖任不固。

「治法」 升陽益氣,健脾調經。

「方藥」 補中益氣湯(《脾胃論》)

黃芪 甘草 人參 白術 當歸 陳皮 升麻 柴胡

方中黃芪、人參、白術、甘草補中益氣;當歸補血;陳皮運脾理氣;升麻、柴胡升舉脾陽。

若月經量多不止,酌加龍骨牡蠣、血余炭、艾葉等固澀之品;若月經量少,杜仲等補腎調經之品;若見心悸怔忡心脾兩虛⑶之癥,方易歸脾湯(《濟生方》)治之。

白術 茯神 黃芪 龍眼肉 棗仁 人參 木香 炙甘草 當歸 遠志 生姜 大棗

方中人參、黃芪、白術、甘草、生姜、大棗健脾益氣;當歸補益陰血;茯神、棗仁、遠志養(yǎng)心安神;木香醒脾理氣。

(二)月經后期

月經較以往恒定周期延后七天以上,甚至四、五十日一潮,連續(xù)三個周期以上者,稱“月經后期”。若偶爾延后三、五天而無其它明顯不適者,不作病論。

【病因病機提要】

本病多由外邪侵襲,飲食失調,情志所傷,產乳過多及正氣不足等因素,使血?仗,沖任不充或氣血不暢,沖任受阻而致。

一、血寒 經行產后,過食生冷;或冒雨涉水,外感寒邪,以至寒凝血滯,沖任受阻,發(fā)為月經后期。

二、腎陽虧虛 腎陰素虛,或房勞多產,耗傷腎氣,或久病虛弱,以至精血不充,陽虛內寒,沖任不暢,發(fā)為月經后期。

三、血虛 體虛久病,或產乳過多,營血耗傷;或飲食勞倦,思慮傷脾,化源不足,血?仗,發(fā)為月經后期。

四、氣滯 情志過極,氣郁傷肝,肝失疏泄,氣滯血瘀,沖任受阻,發(fā)為月經后期。

五、痰阻 多食肥甘、脾失健運,痰濁內生,痰阻沖任,經隧不利,發(fā)為月經后期。

【辯證施治】

臨證當結合月經的量、色、質及全身情況,辯清虛實。一般月經量少,色黯,小腹冷痛拒按為寒實;量少色淡,質清稀,小腹冷痛,喜暖喜按,腰膝酸軟,為腎虛;量少,色淡,質稀薄為血虛;量少色黯有塊,小腹脹而痛為氣payment-defi.com/shouyi/滯;色淡而粘,挾帶而下為痰阻。臨床治療應根據虛實的不同分別施以補、瀉之法。或益氣補血,或溫經散寒,或行氣開郁,或祛痰行滯。

一、血寒

「主證」 月經后期,量少,色黯有塊,小腹冷痛拒按,得熱痛減,形寒肢冷,面色蒼白。苔薄白,脈沉緊。

「病機」 寒凝血滯,沖任受阻。

「治法」 溫經散寒,養(yǎng)血行瘀。

「方藥」 溫經湯(《金匱要略》)加減。

吳茱萸 當歸 白芍 川芎 人參 桂枝 阿膠 生姜 甘草 艾葉 烏藥

本方為溫經湯(去牡丹皮、半夏、麥冬,加艾葉、烏藥——站長增加)。

方中吳茱萸、桂枝、艾葉溫經散寒;當歸、芍藥、阿膠補血養(yǎng)肝;川芎活血行瘀;人參益氣;烏藥暖肝散寒;白芍配甘草緩急止痛;生姜、甘溫中和胃。

若畏寒肢冷,加附子;若腹痛較甚而時下血塊者,加炒蒲黃、靈脂。

二、腎陽虧虛

「主證」 月經后期,量少色淡,質清,小腹隱痛,喜熱喜按,伴見一組腎陽虛⒁之癥。

「病機」 陽虛內寒,沖任不暢。

「治法」 溫陽補腎,養(yǎng)血調經。

「方藥」 右歸丸(《景岳全書》)加味。

熟地 山藥 山茱萸 枸杞 鹿角膠 菟絲子 杜仲 當歸 肉桂 制附子 臺烏 小茴

本方為右歸丸加臺烏、小茴。

方中附子、肉桂溫補腎陽;山茱萸、枸杞、鹿角膠、菟絲子、杜仲、山藥滋腎填精;熟地、當歸養(yǎng)血調血;臺烏、小茴調氣溫經。諸藥合用,共湊溫陽補腎,養(yǎng)血調經之功。

三、血虛

「主證」 月經后期,量少,色淡紅,或少腹Y痛,伴見一組血虛⑹之癥。

「病機」 營血不足,沖任虧虛。

「治法」 健脾益氣,補血調經。

「方藥」 歸脾湯(《濟生方》)加味。

白術 茯神 黃芪 龍眼肉 酸棗仁 人參 木香 甘草 當歸 遠志 山茱萸 菟絲子

本方為歸脾湯加山茱萸、菟絲子。

方中人參、黃芪、白術、甘草益氣健脾;當歸、龍眼肉補養(yǎng)陰血;茯神、遠志、棗仁養(yǎng)心安神;山茱萸、菟絲子滋肝腎、益精血;木香理氣醒脾,使滋補而不滯膩。

若兼見一組陰虛⑺之癥,酌加旱蓮草、地骨皮、女貞子等滋陰清熱之品。

四、氣滯

「主證」 月經后期,量少,色黯,有塊,少腹脹痛,伴見一組肝氣郁滯⑼之癥。

「病機」 氣滯血郁,沖任受阻。

「治法」 理氣行血,疏郁調經。

「方藥」 柴胡疏肝散(《景岳全書》)加味。

陳皮 柴胡 川芎 香附 枳殼 芍藥 甘草 玄胡 烏藥

本方為柴胡疏肝散加玄胡、烏藥。

方中柴胡、香附、枳殼疏肝理氣;陳皮、烏藥理氣行滯;川芎活血祛瘀;玄胡活血止痛;白芍、甘草平肝緩急。

若見心煩口苦,苔黃,脈弦數者,此為氣郁化火之象,酌加丹皮、梔子等清熱涼血之品;若月經量多,腹痛拒按者,酌加益母草、地榆炭、蒲黃炭。

五、痰阻

「主證」 素體痰盛,月經后期,色淡而粘,挾帶而下,胸脘脹悶,食少神疲。苔膩,脈滑。

「病機」 痰阻沖任,經遂不利。

「治法」 化痰行滯,健脾調經。

「方藥」 啟宮丸(《醫(yī)方集解》)加味。

川芎 白術 半夏曲 香附 茯苓 神曲 橘紅 甘草 蒼術 遠志

本方為啟宮丸加蒼術、遠志。

方中橘紅、半夏曲、白術、蒼術燥濕祛痰;遠志祛痰寧神;香附、神曲理氣行滯;川芎活血調經;茯苓、甘草祛濕和中。

若經期愆payment-defi.com延日久,甚或數月一行,量少者,酌加yin羊藿、仙茅、牛膝、紅花、仁。

(三)月經先后不定期

月經較以往恒定周期提前或延后七天以上,時前時后,連續(xù)三個周期以上者,稱為“月經先后不定期”。

【病因病機提要】

本病多由情志所傷,飲食失節(jié)或正氣不足等因素,使氣血失調,血海蓄溢失常而致。

一、肝氣郁滯 情志過極,氣郁傷肝,肝失疏泄,以至氣血逆亂,血海蓄溢失常,發(fā)為先后不定。

二、脾虛氣弱 素體脾虛,或飲食失節(jié),損傷脾氣,脾虛失運,以至氣血失調,發(fā)而為病。

三、腎氣虧虛 素體腎氣不足,或久病失養(yǎng),或房勞多產,以至腎氣虧虛,封藏失司,沖任失調,血海蓄溢失常,發(fā)而為病。

本病若經量過多,經期延長,或可轉為崩漏,當予重視。

【辯證施治】

臨證應結合月經的量、色、質及舌脈象等情況進行辯證施治。色黯紅有塊,小腹脹痛,連及胸脅者,多屬肝郁;量多色淡,食少便溏者,多為脾虛;量少質清,腰酸痛者,多為腎虛。治療以調理氣血沖任為大法,再根據不同證情,分別施以疏肝、健脾、補腎等法。

一、肝氣郁滯

「主證」 經期先后不定,量或多或少,色紫紅,有塊,經行不暢,伴見一組肝氣郁滯⑼之癥。

「病機」 肝氣郁滯,氣血失調。

「治法」 疏肝行滯,調理氣血。

「方藥」 逍遙散(《和劑局方》)

柴胡 當歸 白芍 白術 茯苓 甘草 煨姜 薄荷

方中柴胡、薄荷疏肝解郁;當歸、白芍補血調經;茯苓、白術、煨姜、甘草健脾和中。

蒲黃、益母草;若見量多色紅,質稠者,此為肝郁化熱之象,去當歸、煨姜,加丹皮、梔子。

二、脾虛氣弱

「主證」 經期先后不定,量多色淡,伴見一組脾氣虛⒅之癥。

「病機」 脾虛氣弱,統(tǒng)攝無權。

「治法」 健脾益氣,助運滲濕。

「方藥」 參苓白術散(《和劑局方》)

蓮子肉 苡仁 砂仁 桔梗 扁豆 茯苓 人參 甘草 白術 山藥 大棗

方中人參、茯苓、白術、甘草、大棗健脾益氣;扁豆、山藥、蓮子肉、苡仁健脾滲濕;砂仁醒脾和胃;桔梗調暢氣機。諸藥合用,具有健脾益氣,助運滲濕之功。

三、腎氣虧虛

「主證」 經期先后無定,量少、色淡、質清稀,腰骶酸痛,或頭暈耳鳴,夜尿頻。舌淡苔薄,脈沉弱。

「病機」 腎氣虧虛,沖任失調。

「治法」 補益腎氣,和調沖任。

「方藥」 固陰煎(《景岳全書》)加減。

人參 熟地 山藥 山茱萸 甘草 菟絲子 桑寄生 阿膠

本方為固蔭煎去遠志、五味子,加桑寄生、阿膠。

方中熟地、山茱萸、菟絲子、桑寄生補腎益精;人參、山藥、甘草健脾益氣;阿膠補血養(yǎng)肝。諸藥合用,共收補腎調經之效。

(四)經期延長

月經周期基本正常而行經時間超過七天以上,甚至淋漓不盡達半月之久,稱為“經期延長”。

【病因病機提要】

本病多由飲食勞倦、情志所傷、感受外邪、房勞多產或正氣不足等因素,使沖任不固,或瘀阻沖任,血不歸經而致。

一、脾虛氣弱 中氣素虛,或飲食失調,或勞倦傷脾,脾虛失攝,沖任不固,發(fā)為經期延長。

二、陰虛血熱 素體陰虛,或房勞多產,以至精血內耗,陰虛血熱,熱擾沖任,血海失守,發(fā)為經期延長。

三、氣滯血瘀 情志過極,肝失疏泄,氣滯血瘀,或外受寒邪,寒凝血滯,以至瘀血阻于胞脈,發(fā)而為病。

【辯證施治】

本病臨床當分虛實,虛證多為脾虛氣弱和陰虛血熱;實證多為瘀阻沖任。治療時虛證以扶正補虛為大法,實證則應祛瘀止血。

一、脾虛氣弱

「主證」 經期延長,淋漓不盡,色淡,質清,伴見一組心脾兩虛⑶之癥。

「病機」 脾虛氣弱,沖任不固。

「治法」 健脾益氣,止血調經。

「方藥」 歸脾湯(《濟生方》)加減。

白術 茯神 黃芪 龍眼肉 酸棗仁 人參 木香 炙甘草 海螵蛸 茜草 棕櫚炭

本方為歸脾湯去當歸、遠志,加海螵蛸、茜草、棕櫚炭。

方中人參、黃芪、白術、甘草健脾益氣;龍眼肉補血和營;茯神、酸棗仁養(yǎng)心安神;木香醒脾理氣,使補而不滯;海螵蛸、棕櫚炭固澀止血;茜草活血止血。諸藥合用,共建健脾益氣,止血調經之功。

二、陰虛血熱

「主證」 經期延長,持續(xù)不凈,量少色紅,伴見一組陰虛⑺之癥。

「病機」 陰虛內熱,擾亂血海。

「治法」 滋陰清熱,涼血調經。

「方藥」 兩地湯(《傅青主女科》)加味。

生地 玄參 白芍 麥冬 地骨皮 阿膠 艾葉炭 旱蓮草 

本方為兩地湯加艾葉炭、旱蓮草、龜板。

方中玄參、生地、麥冬、地骨皮滋陰清熱涼血;龜板滋陰養(yǎng)血,固護沖任;白芍、阿膠養(yǎng)血止血;艾葉炭、旱蓮草調經止血。諸藥合用,共收滋陰清熱,涼血調經之效。

三、氣滯血瘀

「主證」 經期延長,淋漓日久,量少,色黯黑有塊,小腹疼痛拒按。舌紫黯或有瘀點,脈弦澀。

「病機」 瘀阻胞脈,血不歸經。

「治法」 行滯祛瘀,活血止血。

「方藥」 桃紅四物湯(《醫(yī)宗金鑒》)加味。

熟地 川芎 白芍 當歸 桃仁 紅花 益母草 茜草 香附

本方為桃紅四物湯加益母草、茜草、香附。

方中桃仁、紅花、川芎活血祛瘀;當歸、熟地、白芍養(yǎng)血調經;香附理氣行滯;益母草、茜草化瘀止血。諸藥合用,具有行滯祛瘀,活血止血之效。

(五)經量過多

月經周期基本正常而經量較以往明顯增多者,稱為“經量過多”。

【病因病機提要】

本病多由飲食勞倦,情志所傷,瘀留著及正氣不足等因素,使氣虛不攝,或血熱妄行,沖任不固,血不歸經,發(fā)而為病。

一、氣虛 素體虛弱,或勞倦過度,或飲食失節(jié),損傷脾氣,氣不攝血,沖任不固,發(fā)而為病。

二、血熱 素體陽盛,或過食燥烈,或情刀過極,郁而化熱,或外受邪熱,化火成毒,熱迫血行,血海受擾,發(fā)而為病。

三、血瘀 情志過極,氣郁傷肝,肝郁日久,氣滯血瘀,或經產之后,瘀血留著,阻滯沖任,血不歸經歸發(fā)而為病。

【辯證施治】

臨床當根據月經的色、質及舌脈等情況,以辯病之所屬。一般量多、色淡、質薄者,為氣虛;量多、色紅或紫、質稠者,為血熱;量多,色紫黑有塊,小腹疼痛者,為血瘀。治療以止血安沖為大法。

一、氣虛

「主證」 月經量多,色淡紅,質清稀,伴見一組氣虛⒅之癥。

「病機」 脾虛失攝,沖任不固。

「治法」 健脾益氣,攝血固沖。

「方藥」 舉元煎(《景岳全書》)加味。

人參 黃芪 炙甘草 升麻 白術 海螵蛸 血余炭 阿膠

本方為舉元煎加海螵蛸、血余炭、阿膠。

方中人參、黃芪、白術、炙甘草補中益氣;升麻升節(jié)舉陷;阿膠補血止血;海螵蛸、血余炭固澀止血。

若見腰腹冷痛,加艾葉、補骨脂、續(xù)斷。

二、血熱

「主證」 月經量多,色鮮紅或紫紅,質粘稠,或有塊,伴見一組里熱⑻之癥。

「病機」 熱擾沖任,迫血妄行。

「治法」 涼血清熱,止血固經。

「方藥」 保陰煎(《景岳全書》)加減。

生地 熟地 白芍 川斷 黃芩 黃柏 生甘草 茜根炭 側柏葉 海螵蛸

本方為保陰煎去山藥,加茜根炭、側柏葉、海螵蛸。

方中熟地、白芍養(yǎng)血斂陰;生地涼血養(yǎng)陰;黃芩、黃柏清熱泄火;川斷補腎固沖;茜根炭、側柏葉、海螵蛸止血固經;生甘草清熱和中。

若兼見月經臭穢、發(fā)熱惡寒、少腹硬痛拒按者,此為外感熱邪,化火成毒,酌加黃連、紫花地丁、敗草、紅藤、丹皮、桃仁等解毒化瘀之品。

三、血瘀

「主證」 經行量多,色紫黑有塊,小腹疼痛拒按。舌紫黯,或有瘀點,脈細澀。

「病機」 瘀血內阻,絡傷血溢。

「治法」 活血止血,行滯化瘀。

「方藥」 失笑散(《和劑局方》)加味。

五靈脂 蒲黃 三七 益母草 茜根炭

本方為失笑散加三、益母草、茜根炭。

方中蒲黃、茜根炭、三七活血止血;五靈脂、益母草散瘀止痛。諸藥合用,有化瘀止血之效。

(六)經量過少

月經周期基本正常而經量較以往明顯減少者,稱為“經量過少”。

【病因病機提要】

本病多由外感寒邪,飲食勞倦,情志過極或正氣不足等因素,使精血衰少,血?仗摽仗摶蝠鲎杼的,經脈壅阻而致。

一、血虛 飲食失節(jié),或勞倦過度,損傷脾氣,脾虛失運,化源不足;或大病久病,虧耗營血,以至血海失充,發(fā)而為病。

二、腎虛 多產房勞,或少年腎未充,以至精衰血少。血海不盈,發(fā)而為病。

三、血瘀 情志過極,氣郁傷肝,肝失疏泄,氣滯血瘀,阻滯胞脈;或外受寒邪,客于胞宮,血為寒凝,行而不暢,發(fā)而為病。

四、痰濕 飲食失節(jié),損傷脾氣,或冒雨涉水,外受濕邪,濕阻脾陽,水濕不運,濕聚成痰,下阻經脈,血行不暢,發(fā)而為病。

【辯證施治】

臨證應根據月經的色、質、舌脈及有無腹痛等情況,辯清虛實。一般色淡、質

清、腹綿痛者,屬虛;色紫黯有塊腹痛拒按者,屬瘀;色淡紅,質粘膩者,屬痰濕;經量驟然減少者多實,逐漸減少者多虛。由于本病臨床虛多實少,故治療時以濡養(yǎng)精血為大法。

一、血虛

「主證」 月經量少,或點滴即凈,色淡,伴見一組血虛⑹之癥。

「病機」 陰血不足,血?仗。

「治法」 補血益氣,健脾調沖。

「方藥」 滋血湯(《證治準繩》)加味。

人參 山藥 黃芪 茯苓 川芎 當歸 白芍 熟地 山茱萸 枸杞 陳皮

本方為滋血湯加山茱萸、枸杞、陳皮。

方中人參、黃芪、山藥、茯苓益氣健脾;川芎、當歸、白芍、熟地養(yǎng)血調經;山茱萸、枸杞滋補肝腎,填補沖任;陳皮理氣醒脾,使補而不膩。諸藥合用,共收補血益氣,填精調沖之功。

二、腎氣虧虛

「主證」 經來量少,色淡黯,質薄,腰膝酸軟,夜尿多,脈沉。

「病機」 腎氣虧虛,精血不足。

「治法」 補腎填精精養(yǎng)血調經。

「方藥」 歸腎丸(《景岳全書》)加味。

熟地 山藥 山茱萸 茯苓 當歸 枸杞 杜仲 菟絲子 補骨脂 益智仁

本方為歸腎丸加補骨脂、益智仁。

方中菟絲子、杜仲、山茱萸、枸杞平補腎氣;熟地、當歸補血調經;益智仁、補骨脂溫養(yǎng)腎氣;山藥、茯苓健脾和中。

若見小腹冷痛,畏寒肢冷等癥,此為腎陽虛之象,酌加yin羊藿、巴戟、仙茅等溫腎助陽之品;若證見手足心熱,顴紅咽干等,此為腎陰虛之象,酌加女貞子、知母、丹皮等滋陰清熱之品。

三、血瘀

「主證」 經行量少,色黯黑有塊、質稠,小腹脹痛或刺痛拒按,血塊排出而痛減。舌質黯有瘀點,脈弦澀。

「病機」 瘀阻經遂,血行不暢。

「治法」 活血化瘀,補血調經。

「方藥」 桃紅四物湯(《醫(yī)宗金鑒》)合失笑散(《和劑局方》)

熟地 川芎 白芍 當歸 桃仁 紅花 五靈脂 蒲黃

方中桃仁、紅花、川芎、蒲黃活血化瘀;熟地、當歸、白芍養(yǎng)血調經;五靈脂活血止痛。

若小腹冷痛,得熱痛減,此為寒凝血瘀之象,酌加臺烏、吳茱萸、桂枝等溫通血脈之品。

四、痰阻

「主證」 經來量少,色淡紅,質粘膩,挾帶而下,形體肥胖,胸悶嘔惡。舌淡苔白膩,脈滑。

「病機」 痰濁內停,阻滯經絡。

「治法」 腱脾燥濕,化痰調經。

「方藥」 蒼附導痰丸(《葉天士女科診治秘方》)

茯苓 半夏 陳皮 甘草 蒼術 香附 南星 枳殼 生姜 神曲

方中半夏、南星燥濕化痰;蒼術、陳皮、茯苓健脾燥濕;香附、枳殼理氣行滯;甘草、生姜、神曲培中和胃。諸藥合用,共湊健脾燥濕,化痰調經之效。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