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經(jīng)方的思路與方法-----陳瑞春 經(jīng)方的生命力,貴在臨床療效,其運用的思路和方法,在乎醫(yī)者在實踐中去摸索、去深化和總結(jié),F(xiàn)就個人的體會,拋磚引玉,陳述于后:
—、正確理解原文
翻開古今
傷寒注本,對原文見仁見智,有的羽翼了傷寒,能幫助理解原文的精神,于人有啟迪;有的卻是望文生義,越解越玄乎,使人墜入五里霧中,毫無裨益。對傷寒原文的理解,應本著是否能指導臨床,服務臨床為原則。反之,無論其說得如何頭頭是道,亦不可從。比如,有的注家解釋“太陽病”,謂太者,巨也,最也。太陽者,天之與日也,云云。類似這種解釋,不少注本隨處可見,實際是使學者作難,別無他益。因為《傷寒論》的原文,樸實無華,實實在在,沒有半點虛設的文字游戲。所以如果從其本來的原文排序,如太陽表證的
麻黃湯證的有關(guān)條文,前后連貫起來看,儼似一份病歷的雛形。首先是表證的提綱,次之是主癥、鑒別診斷、方藥加減運用,以及藥后的種種變局,只要前后貫通,表證的理法方藥就躍然紙上,眉目清晰可察。如僅在個別文字做文章,即使窮極其意也不著要領(lǐng)。那么,對原文究竟該如何理解?概括地說是:一是尊重原文本意,如“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概括了表證的主要脈證,故有太陽病提綱之稱,如此解釋足矣,無須作別的演繹。二是注重原文前后連貫,如“脈浮者,病在表,可發(fā)汗,宜
麻黃湯”和“脈浮而數(shù)者,可發(fā)汗,宜麻黃湯”,不能認為有脈浮的、脈浮而數(shù)的就用麻黃湯,而應當把“脈陰陽俱緊”,結(jié)合主癥全面認定麻黃湯表實證的脈是浮緊而數(shù),這才符合臨床實際,有指導意義。三是注意無方條文,如“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ji)然汗出而解”,這是指服用小
柴胡湯的療效而言,但如果把原文反其意,讀成上焦不通,津液不下,胃氣不和,都是
小柴胡湯的適應癥,這樣領(lǐng)悟原文之意,小柴胡湯的臨床適應,也就隨之擴大。再如“病常
自汗出者”與“病人藏無他病,時
發(fā)熱自汗出……”這兩條實際是指
桂枝湯證的病機,臨床上凡常自汗出而藏無他病者,皆可用
桂枝湯。曾治一小男孩,13歲,經(jīng)常自汗出,入睡更甚,飲食、二便均正常,其他無不適,脈緩,舌苔薄潤。胸透:肺門處有一鈣化點,肺紋理增粗,但不
咳嗽,無肺系證候。白細胞20X 10(的9次方)/L。處方:桂枝、
白芍各9g,炙
甘草3g,生
姜2片,
大棗2枚,生龍牡各10g。服2劑,汗止,白細胞6X10(的9次方)/L。囑服2劑鞏固。半年后隨訪,病未復發(fā)。四是抓住原文的對比分析,論中許多條文是從對比入手來理解,以便把條文的精神落到臨床實處,如“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fā)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之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這條原文,實際是指出桂枝湯的作用為解肌發(fā)汗,同時又提出與麻黃湯證鑒別,告人從表虛、表實兩者對比,不要釀成失誤。推而廣之,實際本條是提示讀者,要從表證的病機、證候、治法、方藥等方面去對比分析。此外,論中條文設有許多病機對比、證候?qū)Ρ取⒎剿帉Ρ鹊,借以揭示病和證的癥結(jié)所在,這些都很有臨床實際意義,應當嫻熟自如,以便服務于臨床。
二、掌握病機辨證
清代名醫(yī)喻嘉言教門人“先議病,后議藥”。所謂議病,實際上就包含病機與辨證。在《傷寒論》中病機與辨證是統(tǒng)一的,即有什么樣的病機,臨床上則有相應的主癥。如桂枝湯之有汗能收、無汗能發(fā),緣其病機都是“營衛(wèi)不和”。又如
五苓散能治多尿和少尿,病機皆為氣化不利。筆者用五苓散治小兒
遺尿多例,如某女孩14歲,每晚遺尿,父母想盡各種辦法令其起床小便,未能奏效。察其形體肥胖,少言寡語,除有夜間尿床(每夜少則2~3次,量少)之外,其他一切正常,脈緩有力,舌苔薄白潤,擬以五苓散加味:
茯苓15g,
白術(shù)、
澤瀉、
豬苓、桂枝、
遠志各10g,
菖蒲6g。服1劑,當晚即自行起床排尿,服完五劑,基本痊愈。半年后復發(fā)1次,守原方再進5劑,又獲痊愈。另一年老年女性65歲,身體瘦小,有冠心病史,下肢輕度浮腫,小便每晚4~5次,并有自遺現(xiàn)象。脈緩弱,舌胖潤。用五苓散加味,茯苓15g,
芡實20g,白術(shù)15g,豬苓、澤瀉、
肉桂、
益智仁各10g。水煎日1劑分2次溫服,服2劑后夜尿減至1—2次,服10劑后,夜尿每晚1次,不再自遺。繼之以
金匱腎氣丸鞏固。上述兩案可以悟出,五苓散既可治少腹?jié)M,小便不利,又可治少腹?jié)M,小便自利,然其病機都是氣化不利,別無二致。
臨床實踐證明,明辨病機又是選方的關(guān)鍵。陽虛水停,即是病機。然而,這一病機所反映的主癥,則有臟腑、病位的差異。例如,病在肺,咳喘痰飲宿肺(如
慢性支氣管炎或肺心病),或病在腎,水泛四肢浮腫(如腎炎
水腫),兩者均可用真武湯。筆者用
真武湯加味治1例原發(fā)性
高血壓病人,療效頗佳。病者女性,年齡49歲。素有
高血壓病史,血壓持續(xù)22~24/12—14kPa(166-180/90-106mmHg),屢用各種降壓藥,始終未能降至與年齡相符的幅度。自覺頭目
眩暈,精神委靡,形寒肢冷,經(jīng)常下肢浮腫,小便短少,食欲減退,脈象沉細弱,舌體胖大,舌苔白潤。用真武湯加味:制附片10g,紅參6g,茯苓、白術(shù)、白芍各10g,生
黃芪15g,
牛膝10g,靈
磁石15g,
生姜3片,日一劑。前后服完7劑,血壓為15/10kPa(106/75mmHg)。半年后隨訪,病情穩(wěn)定。
如上所述,前者用真武湯治慢性支氣管炎、肺心病、腎炎是臨床常法,雖然病名各異而病機則是一致的,異病同治,突出了病機特點。后者,用真武湯降高血壓,臨床極為少見,只要抓住
腎陽虛水氣上凌這一病機,認真進行鑒別診斷,使之病機與方藥吻合,方可出奇制勝。
掌握病機辨證,還應從六經(jīng)辨證來理順各種病機的關(guān)系。例如六經(jīng)病的病機關(guān)系,實際是五臟、六腑、十二經(jīng)脈的病機關(guān)系,應當是病機辨證的統(tǒng)一整體。如太陽表證,實際就是肺合皮毛而主表的病機,太陽病在一定的意義上是指肺系病變,如果只是狹義地理解太陽病是小腸、膀胱的病變,那是片面的,而應當從太陽所屬臟腑、經(jīng)絡、氣化功能三者來統(tǒng)論
太陽病證的病機,這樣不失偏倚,才能全面分析病機。進而言之,太陽病所出的變證,如痞滿證,必然有脾胃氣滯,濕熱并存的病機,所以用
半夏瀉心湯辛開苦降,調(diào)和脾胃。如果能夠把六經(jīng)病,層層深入地剖析病機,使之落實到治法和方藥,對提高臨床療效是十分有益的。
三、靈活運用方藥
經(jīng)方組織非常嚴密,但又非常靈活,可謂是嚴而不死,活而不亂,它的前提是以病機為基礎的,具有其特定規(guī)律,一是藥物的性能,一是藥物的主治功用,這兩者是必然一致的。例如
四逆散的組合,柴胡、
芍藥是肝藥,
枳殼、甘草是脾藥,共奏疏肝理脾之功,是治肝脾不和的常用方。其藥味精練,方規(guī)嚴明,一目了然。所以,欲使經(jīng)方在臨床上運用自如,必須掌握主方,剖析類方,熟悉加減,并結(jié)合后世方變通,方可達到靈活運用的目的。
具體地說:首先要掌握主方,用好主方。六經(jīng)病皆有自己的主方,如太陽病的麻桂兩方;陽明病的白虎、承氣;少陽病的小柴胡湯與
黃芩湯;太陰病的理中湯;少陰病的
四逆湯;厥陰病的
烏梅丸等。這些主方都是以本經(jīng)的臟腑功能、病機、主證為基礎而設立,其中任何一方都可演變出許多變方。所以,應對主方作全面的分析,以便靈活運用。如麻黃湯方中四藥為伍,麻黃辛溫解表,但必須配桂枝才能發(fā)汗,否則,麻黃湯去桂枝,即為
三拗湯,只是宣肺止咳而不發(fā)汗,故有“麻黃湯中不能無桂枝”的說法。如果再深入言之,麻黃為氣分藥,桂枝為血分藥,兩藥合用有發(fā)汗之功,因為發(fā)汗的機制離不開“汗血同源”這個生理機制的緣故。所以,臨床掌握表實的麻黃湯發(fā)汗的病機、主證,以及麻黃湯之所以能發(fā)汗等有關(guān)機制,便可運用自如。
其次,剖析類方,前人徐靈胎對傷寒方做過分類整理工作,很有啟迪。傷寒的類方如麻黃湯類、桂枝湯類、柴胡湯類、
白虎湯類、承氣湯類、瀉心湯類、陷胸湯類、四逆湯類等。以經(jīng)方歸類研究,有兩個好處:一是能進一步研究經(jīng)方的結(jié)構(gòu)原理;二是以方測證,并可以了解病機的演變。同時還能洞察類方之間的密切關(guān)系,如柴胡類方與
半夏瀉心湯類方之間,有其必然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即是例證。
臨床運用中,還應找出類方中的代表方。如苓桂劑類方中有茯苓甘草湯、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五苓散、茯苓桂枝白術(shù)甘草湯等,這類方共同都能溫陽利水,補脾滲濕。而在具體運用的同時,應將每一方的藥物組成、主治功用,結(jié)合臨床驗證,取得理論與實踐相印證的資料,進而找出類方中的代表方。如苓桂劑中的
苓桂術(shù)甘湯,可為這類方的首選方。用其治
腦積水,可配補腎藥,或加瀉水藥;治肺心病,可合二陳湯,或配真武湯;治胃液潴留、十二指腸潰瘍,可配
六君子湯;治腸炎可合健脾行氣或固澀藥。若從組方原則看,陽虛者加
附子;氣虛者加黃芪;脾虛者,重用白術(shù);濕甚者,蒼白術(shù)同用,隨其證加減,權(quán)宜應變,反復驗證,經(jīng)方就用得活,用得精。
最近,遇一女性,50歲。診斷為頸椎增生綜合征、
更年期綜合征。病者頭眩暈不能視物,已半年之久,經(jīng)治不愈。自謂眩暈如人云里霧中,甚則
嘔吐,少氣懶言,氣虛乏力,脈細緩,舌胖潤。處方:桂枝湯加
葛根、
姜黃、
秦艽。服5劑后,頸項略感舒適,但眩暈不減。既然略有寸功,在原方中加
天麻,再進5劑。第三診,自訴眩暈毫無改善,頸椎亦無大益,癥如前述,脈細而緩,舌體胖苔薄白。故舍頸椎增生和更年期綜合征而不顧,專在“痰飲”兩字上尋思。前人有“無痰不作眩,無虛不作!。仔細推敲,患者是“痰飲證”,當以溫藥和之。故改用苓桂術(shù)甘湯合二陳湯加味:茯苓20g,白術(shù)15g,桂枝、
炙甘草、法半夏、
廣皮、天麻各10g。囑服3劑。藥后告謂,上藥果然靈驗,眩暈如失,頭腦清明,不眩不暈,精神大振,身體輕爽,飲食倍增,語言有力,已能上班工作,囑其繼服7劑,以資鞏固,近期療效十分顯著。
再次,用經(jīng)方要熟悉加減。有人認為經(jīng)方不能變動加減,藥量也不能輕易改動。此說不可從。因為經(jīng)方除了六經(jīng)主方外,其他各方都可說是主方加減而成,如以麻黃湯加減的
麻杏石甘湯、
大青龍湯、麻黃加術(shù)湯、麻杏苡甘湯等,皆為麻黃湯的變局。論中用得最活的要數(shù)桂枝湯,仲景將其化裁為25首方,真可謂是靈活之至。所以,臨床上用桂枝湯加減,主治病種甚多,如治
蕁麻疹、皮膚瘙癢、
頸椎病、
肩周炎、風濕病、
胃脘痛、自汗
盜汗、
腹痛腹瀉等,用之得當真有一劑知二劑已的確切療效。筆者用桂枝湯加
桑枝、
蘆根、
滑石,治一男性,50歲,在盛夏季節(jié)遍身蕁
麻疹,瘙癢異常,經(jīng)用撲爾敏、非那根、息斯敏等均不可緩解,且藥后精神不爽。用上藥3劑,近期顯效。又治上肢關(guān)節(jié)疼痛,加桑枝、
當歸、
川芎、秦艽、
威靈仙等,近期療效均很理想。由此可知,經(jīng)方的加減對提高臨床療效是無可非議的。
又次,經(jīng)方亦可與后世方結(jié)合運用,有助于提高療效。筆者在實踐中,有幾個常用方法簡要介紹如下:其一,用桂枝湯合
玉屏風散,治表虛自汗,或抵抗力差,經(jīng)常
感冒者是常法。桂枝湯治表虛自汗已是定法,但由于其補氣固表的功效不足,故可與玉屏風散合用,以增強補虛固表的功效。其二,用
芍藥甘草湯合
四妙散,治濕熱痹證,臨床屢見奇功。其三,用四逆散合
小陷胸湯,或
良附丸,治胃脘痛。本方四逆疏肝和胃,小陷胸治痰熱互
結(jié)胸中,良附丸溫運行氣消脹。合用共奏辛開苦降,清熱化痰,行氣消脹之功。臨床用于十二指腸潰瘍、淺表性胃炎、膽汁反流等均有明顯療效。其四,用柴胡加龍牡合
甘麥大棗湯,或合
百合知母地黃湯,治更年期綜合征、精神抑郁證。本方疏泄肝膽,養(yǎng)益心肝,是一張平淡之中見奇功的良方,不少更年期婦女,折騰得不可名狀,用上方屢見功效。其五,用
當歸芍藥散合
金鈴子散,治婦人諸腹痛。筆者多年來凡遇女性下腹痛,諸如附件炎、
盆腔炎、
宮頸炎,只要有白帶增多者(少數(shù)白帶不多)用上方取效甚速,腹痛甚者加臺烏、
艾葉,伴
腰痛者加
杜仲、
續(xù)斷、
鹿角霜,白帶清稀量多加芡實、萆(解);宮頸糜爛特甚加
十大功勞、
野菊花,或用五味
消毒飲加十大功勞、
土茯苓煎水坐浴熏洗。
總之,靈活運用在于增強經(jīng)方的療效。但必須在謹守病機,知常達變的基礎上靈活變通,否則把經(jīng)方加得面目全非,甚至加的藥比原方還多,這就失去了經(jīng)方的意義。因此,經(jīng)方的靈活運用,必須是在辨證的基礎上,本著增強經(jīng)方療效的前提,做到合情合理地加減,使之相得益彰。
[
本帖最后由 bygzpf 于 2010/4/6 22:00 編輯 payment-defi.com/Article/]
-----------學習。
-----------學習了
-----------治婦人諸腹痛用當歸芍藥散,如伴腰痛末學臨證多合用仲圣之甘姜苓術(shù)湯效果尚可,不敢比肩陳老意在拋磚引玉。
-----------學經(jīng)方可以參考黃煌的書比如《經(jīng)方使用手冊》《十大類方》等
-----------學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