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到一些病案有脈弦細、脈弦細弱,出現(xiàn)這種脈意味什么,臨床如何切得此脈。我有些迷茫,直說就是一點都搞不清。
弦細,王叔和云:“弦脈,如張弓弦!蓖冈唬骸皬闹兄边^,挺然指下”。李世才說:“細脈,微脈則模糊觀見,細比微稍大”。綜上諸說,既然細比微稍大,怎會“如張弓弦”“挺然指下”呢,有不通之疑。
(本問曾在明醫(yī)論壇發(fā)表,因有人攪局,不了了之,今重提,共析之。)
-------------------
脈管之縱向緊張力,過強曰弦,過弱曰弱;
脈管的寬度(直徑),寬者曰大,窄者曰細,細且無力(虛)曰微;
故,弦、弱不可并見,有人描述“脈弦細弱”,亦常見,意同“脈弦細無力”,即此“弱”當指虛。
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乃是脈象至今不規(guī)范之故。
此種說法乃參照胡希恕先生之見,吾甚膺服之。
-------------------
是!還常見有“脈濡滑、脈弦濡”之類的讓人摸不著頭腦!
-------------------
-------------------
弦脈是長而筆直的,像張開的弓弦一樣緊張.而濡脈是浮細軟的.
這不矛盾嗎?不解!
-------------------
-------------------
我自身有病,我的脈就是弦細脈。真應該給你摸一摸。這么給你解釋:
弦:是緊張、呆板、機械、僵硬、是無望的歇斯底里。
細:是林黛玉般的弱不禁風、是弱者低淺的呻吟、是詩人的淺吟低唱
-------------------
我自身有病,我的脈就是弦細脈。真應該給你摸一摸。這么給你解釋:
弦:是緊張、呆板、機械、僵硬、是無望的歇斯底里。
細:是林黛玉般的弱不禁風、是弱者低淺的呻吟、是詩人的淺吟低唱
-------------------
體會脈,個人認為要從"象"去體會,不要死硬在脈名和定義上下功夫,三部脈浮中沉可能得出來的脈象皆不一,加上各人功力不同,摸脈的方法不一,得出來的脈象就各異,并不能夠用一個脈名可以描述得清楚了,因此就出現(xiàn)了兼脈,但兩脈名之兼有時也說不清楚這樣的脈象,就出來了三者,甚則有時出現(xiàn)矛盾的寫法,這個看似矛盾,但也是有可能出現(xiàn)的,兩手脈,浮中沉產(chǎn)生出的脈象有時手感覺出來的象就不一樣.中醫(yī)的脈象和西醫(yī)的標準不相同,中醫(yī)把脈強調(diào)的是"象".這樣說來脈象就沒有標準了,就是應該沒有標準,如果什么都標準了,那就失去靈活性了.
-------------------
引用第7樓真光榮于2008-01-18 11:47發(fā)表的 :
我自身有病,我的脈就是弦細脈。真應該給你摸一摸。這么給你解釋:
弦:是緊張、呆板、機械、僵硬、是無望的歇斯底里。
細:是林黛玉般的弱不禁風、是弱者低淺的呻吟、是詩人的淺吟低唱
同感,在理。!
-------------------
脈理玄微,心中易了,指下難明。全在臨癥多多揣摩,日久自得其要。想三日兩早而通是不可能的。
-------------------
曾有三個從醫(yī)的人給一個病人徹脈,三個徹出的脈象都不一樣.
-------------------
xiaozheng 其實你應好好向天路先生學習,尤其是務實的臨床。
-------------------
此帖快三年了,還是沒有個所以然,分開解釋初學者也會,問題是它是一體的。學習圣求子先生說。
-------------------
“148.
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細者,此為陽微結,必有表,復有里也。脈沉,亦在里也。汗出,為陽微;假令純陰結,不得復有外證,悉入在里,此為半在里半在外也。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可與小
柴胡湯;設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148條“脈細者,此為陽微結”,“脈沉,亦在里也”,“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病”。把此條中論述陽微結的脈象聯(lián)系起來,脈細,脈沉,脈沉緊,就可以明確,此條中陽微結的脈象是脈沉細緊。脈沉細緊,也可以說是脈沉弦細。
脈弦與脈緊,應是指脈搏的緊張力。緊脈比弦脈搏指應更有力,這一點,細讀《傷寒論》各條有關脈弦與脈緊的條文,自可明確,在此僅舉一條為證,不再一一例舉:“男子脈虛沉弦,無寒熱,短氣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時目瞑兼衄,少腹?jié)M,此為勞使之然。”但是,有時候脈象介于弦與緊之間,脈弦與脈緊不易明確。仲景就把弦與緊并列,如:
“形作傷寒,其脈不弦緊而弱。”
“脅下偏痛,
發(fā)熱,其脈緊弦,此寒也,宜溫藥下之,以
大黃附子湯!
“
腹痛,脈弦而緊,弦則衛(wèi)氣不行,即惡寒,緊則不欲食,邪正相搏,即為寒疝!
“寸口脈弦而緊,弦則衛(wèi)氣不行,即惡寒,水不沾流,走于腸間!
但是弦與緊都是指脈搏的緊張力,這點是明確的。脈細,是指脈搏的幅度即搏動的寬度,這點也是明確的。
“265.傷寒,脈弦細、
頭痛發(fā)熱者,屬少陽。少陽不可發(fā)汗,發(fā)汗則譫語。此屬胃,胃和則愈;胃不和,煩而悸。”
從脈弦細,可以看出,王叔和論脈與張仲景論脈,還是有不同之處的。
-------------------
???? 謝謝先生參與答疑。下面談談我的看法。不一定對。?先生說“此條中陽微結的脈象是脈沉細緊。脈沉細緊,也可以說是脈沉弦細。”很多脈學專著都介紹沉脈基本特征之一是“重手按至筋骨之上而切之”弦脈的基本特征是“如張弓弦”“挺然指下”。如果將“脈沉細緊”等同“脈沉弦細”似乎還有疑。有醫(yī)家對脈緊有另一說法“緊之一脈,古今方書不得其要領,皆為與弦相似。予家君嘗曰:素問,仲景所謂緊脈必不同諸家之所說,蓋緊者,不散也,------”。仲景集由先賢叔和收集整理功不可沒,大論有多少注家之言怕是誰也不清楚,只是根據(jù)文字?/?語氣?/?寫作手法而推之。因此區(qū)分仲景叔和論脈很難。
??? 我個人傾向脈緊當“不散”解較妥當。如““寸口脈弦而緊”既然緊比弦更深一步,直接曰“緊”就是了,何必添足。
?? 我們在來看細脈,細脈有著述講“細脈者,當以今日小脈當之。”“細一云小”“細之義,小也,微脈則模糊而難見,細脈則明顯而易見,故細比微稍稍為大也”既然既然細比微稍大,怎會如張弓弦,挺然指下呢。在實際操作中細脈的感受是輕微而明顯,弦則明晰而果斷,一字之差,意義不同。
?? 這下真是有點糊涂了,不知是從。?
????
-------------------
我的字號太大了,編輯了好幾次都這樣,只好先行向李國棟先生表示歉意,等查清原因即恢復通常字號。
-------------------
我也是經(jīng)常輸入的字顯示很大,每次都要重新修改變小。
細脈沒有弦的含義,弦脈沒有細的含義,所以才有了脈弦細。
“男子脈虛沉弦,”
“下利,脈沉弦者,”
“脈沉而弦者,
懸飲內(nèi)痛。”
此3條論弦脈,顯然,“男子脈虛沉弦”,與“下利,脈沉弦者”和“懸飲內(nèi)痛”之沉而弦之“弦”相比,前一個弦較虛,后兩個弦較實,同樣是弦脈,而其弦張的力度是不一樣的。
“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
“太陽中風,脈浮緊、”
“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jié)M而喘、發(fā)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
此3條論緊脈,顯然,“脈陰陽俱緊”,與“太陽中風,脈浮緊”和“脈浮而緊,…發(fā)熱汗出”之“緊”相比,前一個緊最實,后兩個緊次之,同樣是緊脈,而其緊張的程度是不一樣的。
弦脈與緊脈之張力各自都有不同,因此才有了臨床上有時弦脈與緊脈難分,也因此才有了弦脈與緊脈并列。如:
“形作傷寒,其脈不弦緊而弱。弱者必渴,”
“脅下偏痛,發(fā)熱,其脈緊弦,此寒也,”
-------------------
真沒辦法,無論點什么字號,沒有一點改變。
“細脈沒有弦的含義,弦脈沒有細的含義,所以才有了脈弦細。”沒理解其中含義,單從字面是否可這么理解,如果細脈沒有洪大的含義,就可以有脈細洪大,或因浮脈沒有沉的含義就可出現(xiàn)脈沉浮呢。
-------------------
細脈的定義已經(jīng)確定細了,怎么能用“細”來修飾“洪大”呢?弦脈意為“如按弓弦”,弓有大弓小弓,弦有粗弦細弦,弦脈之義,重在弦張,弦脈比緊脈細,但是弦脈不是以“細”為定義,而是以“張如弓弦”為定義。
我的認識不一定正確。你以自己的體會為準。至于脈沉浮,我沒有見過,傷寒論上也沒有論述“沉浮脈”,所以這個問題我沒有考慮過。
-------------------
哈哈,正因為有疑義才討論,誰說的都不一定要十分的正確,你說一點,我說一點,他說一點,把大家的智慧篩選,找出相近的答案就是收獲。贊賞先生的風格,知道就暢所欲言,不知的直截了當。謝謝先生。
-------------------
以下是我對《傷寒論》脈論的理解。個人見識,多謬誤,當閑聊。
仲景論脈,可分為兩形,一:狀脈,二:勢脈 。
狀脈中有分經(jīng).緯.反宣三項。
浮.沉.遲.數(shù).弱.弦.細.微.疾.促.洪.大為狀脈。
浮為三陽的經(jīng)脈,沉為三陰的經(jīng)脈。
遲.數(shù).弱.弦.細.微為三陰三陽[沉.浮]的緯脈。
疾.促反應表里,洪.大宣示內(nèi)外。
緩.緊.滑.澀通稱為勢脈,這四種動勢以病變不同常與經(jīng)或緯脈交織出現(xiàn),以示病程的轉化。
緩,緊是標志著病邪[邪指刺激機體生理活動改變的動因]侵入力量的大小的兩個脈象,通常初病時脈現(xiàn)緩,可知病邪力量尚微或未發(fā)展。病向愈,脈亦轉緩。緊脈是病在發(fā)展中出現(xiàn)的脈象,發(fā)展趨向呈兩面性。
滑,澀是機體抗病力強弱的兩個脈勢,出現(xiàn)澀脈精力[能量]以經(jīng)枯槁,機體所儲能量已近耗盡,即所謂“虛證”病現(xiàn)危境;}則向征抗病力尚強,病邪亦不弱,惟機體的代謝產(chǎn)物堵塞機體代謝過程通道,即所謂“實證”。傷寒高峰期大熱大實證常有此脈。
診斷上以脈對證,以辯病位,如浮脈,病在表或向表。沉脈,病應在里或向里。再看之緯脈是遲是數(shù).弱.弦.細.是微。反宣雖分四形,而實際上洪與大分不開,疾與促又頗近似,
無論何種疾病,沒有兩個經(jīng)脈或兩個緯脈也沒有兩個勢脈同時并現(xiàn)于一個病體。[傷寒論]中多是一經(jīng)一緯,凡浮就不會沉,遲則不能數(shù),如:浮緩,浮緊,滑疾,沉緊,微澀,不是一經(jīng)一勢,即是一狀一勢,一緯一勢的交叉顯示疾病過程,階段,形勢。有必要了解的是
白虎湯證“脈洪大”不是二脈同出,更不能視為同項并現(xiàn)之例,還有微細,微弱同是。洪作大,疾作促,亦無大差。或行文之便洪與大可視同一脈,洪:脈來大而鼓,洪與大相類。醫(yī)家都熟之。但論中之微數(shù),細數(shù)就值得分析了,還有弦細,王叔和云:“弦脈,如張弓弦”同父曰:“從中直過,挺然指下”。李世才說:“細脈,微脈則模糊觀見,細比微稍大”。綜上諸說,既然細比微稍大,怎會“如張弓弦”“挺然指下”呢,有不通之疑。論中有只舉一脈的如滑脈,澀脈,促脈,浮脈,結脈,代脈。或為簡稱不一而定。
-------------------
參考書以《皇漢醫(yī)學叢書》為主日本醫(yī)家川越氏之論述等其他醫(yī)家論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