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種世界性疾病。發(fā)展中國家發(fā)病率高,據(jù)統(tǒng)計全世界無癥狀攜帶者(HBsAg攜帶者)超過2.8億,我國占1億以上。多數(shù)無癥狀,其中1/3出現(xiàn)肝損害的臨床表現(xiàn)。特點為起病較緩,以亞臨床型及慢性型較常見。無黃疸型HBsAg持續(xù)陽性者易慢性化。本病主要通過血液及日常生活密切接觸傳播,另一方式為母嬰傳播。乙肝疫苗的應用是控制和預防乙型肝炎的根本措施。
根據(jù)臨床特點,參考流行病學資料,排除其他相關(guān)疾病,確定診斷依靠病原血清學檢查。對臨床表現(xiàn)不典型者,應進行肝穿刺病理檢查。
一.病原學診斷
因無癥狀HBsAg攜帶者較多,這些人再感染甲、丙、丁、戊型肝炎病毒或其他肝炎時,由于HBsAg陽性易誤診為急性乙型肝炎,所以確定診斷時應慎重。
二.急性乙型肝炎的診斷依據(jù)
、貶BsAg陽性;②HBeAg陽性;③抗-HBcIgM陽性,高滴度(≥1:1000);④HBV-DNA陽性。
應根據(jù)臨床類型、病原學的不同型別采取不同的治療措施?偟脑瓌t是:以適當休息、合理營養(yǎng)為主,選擇性使用藥物為輔。應忌酒、防止過勞及避免應用損肝藥物。用藥要掌握宜簡不宜繁。
一.急性肝炎的治療
早期嚴格臥床休息最為重要,癥狀明顯好轉(zhuǎn)可逐漸增加活動量,以不感到疲勞為原則,治療至癥狀消失,隔離期滿,肝功能正?沙鲈。經(jīng)1~3個月休息,逐步恢復工作。
飲食以合乎患者口味,易消化的清淡食物為宜。應含多種維生素,有足夠的熱量及適量的蛋白質(zhì),脂肪不宜限制過嚴。如進食少或有嘔吐者,應用10%葡萄糖液1000~1500ml加入維生素C3g、肝太樂400mg、普通胰島素8~16U,靜脈滴注,每日1次。也可加入能量合劑及10%氯化鉀。熱重者可用菌陳胃苓湯加減;濕熱并重者用菌陳蒿湯和胃苓合方加減;肝氣郁結(jié)者用逍遙散;脾虛濕困者用平胃散。有主張黃疸深者重用赤芍有效。一般急性肝炎可治愈。
二.慢性肝炎的治療
主要包括抗病毒復制、提高機體免疫功能、保護肝細胞及促進肝細胞再生等。因病情易反復和HBV復制指標持續(xù)陽性,可按情況選用下列方法:
1.抗病毒治療
對慢性HBV感染,病毒復制指標持續(xù)陽性者,抗病毒治療是一項重要措施。目前抗病毒藥物,效果都不十分滿意。應用后可暫時抑制HBV復制,停藥后這種抑制作用消失,使原被抑制的指標又回復到原水平。有些藥物作用較慢,需較長時間才能看到效果。由于抗病毒藥物的療效有限,且僅當病毒復制活躍時才能顯效,故近年治療慢性乙型肝炎傾向于聯(lián)合用藥,以提高療效。
。1)干擾素(Interferons,IFN)是目前公認的對HBV復制有一定作用的藥物。其作用機制為:①阻斷病毒繁殖和復制,主要通過抗病毒蛋白(AVP),導致mRNA裂解,阻止HBV復制;②誘導受感染肝細胞膜Ⅰ類MHC抗原表達。促進Tc細胞的識別和殺傷效應。目前臨床主要采用基因工程干擾素,包括干擾素α-1b、α-2a、α-2b。①重組干擾素α-2b(干擾能,Intron A):每次300萬U,肌肉注射,每日1次連用1周后改為隔日1次,療程3~6月。HBeAg及HBV-DNA轉(zhuǎn)陰率可達30~70%,抑制HBV復制效果肯定。但絕大多數(shù)仍HBeAg持續(xù)陽性,可能與HBV-DNA整合有關(guān)。②α1型基因工程干擾素(干擾靈):每次200萬~600萬U,肌肉注射,每日1次,療程2個月,近期HBeAg轉(zhuǎn)陰率55%。
干擾素的療效,各家報告不一,HBeAg陰轉(zhuǎn)率一般在40%~50%。為了提高療效,有用皮質(zhì)激素撤除后再用干擾素,但需注意病情較重的慢活肝忌用,否則可使病情惡化。對認為 由前C基因突變的HBV感染者,即抗-HBe陽性、HBV-DNA陽性的慢性肝炎,采用大劑量干擾素,療效不理想。β及γ干擾素對HBV復制療效不如α-IFN。
影響干擾素療效的因素:①慢活肝優(yōu)于慢遷肝;②女性較男性療效好;③ALT增高者療效優(yōu)于ALT正常者;④HBsAg、HBeAg、HBV-DNA效價低者療效較好;⑤未用過抗病毒藥物和免疫抑制劑者療效較用過無效者好;⑥劑量與療程,大劑量與長療程者似較好。
副作用與療程長短、劑量大小有關(guān)。最常見是“流感樣癥候群”,表現(xiàn)為畏寒、發(fā)熱、頭痛、全身酸痛、乏力等。但繼續(xù)應用或減量后常逐漸減輕。多為一過性發(fā)熱,常見于首劑,未發(fā)現(xiàn)和療效的關(guān)系。也可引起白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等,停藥后常自然恢復,不能影響治療。目前多認為與其他抗病毒藥或免疫調(diào)節(jié)藥聯(lián)用、可能提高療效。
。2)無環(huán)鳥苷(Acyclovir,ACV,國產(chǎn)阿普洛韋):此藥為核苷類似物,對各種DNA病毒有抑制作用,它在體內(nèi)經(jīng)胸腺嘧啶激酶(TK)活化轉(zhuǎn)變?yōu)榫哂锌共∷鼗钚缘娜姿釤o環(huán)鳥苷,后者具有抑制DNAp和中止病毒DNA鏈延伸作用,因此對具有TK的病毒如皰疹病毒作用較好,HBV不具有TK,故作用一般,多認為與干擾素合用療效較好。用法為每日15mg/kg,分上下午稀釋后靜脈滴注,持續(xù)2小時,每日1次,連用30日,然后停15日再用15日,療程為60日。國內(nèi)報告療效不一,效果不如α-干擾素。
。3)阿糖腺苷(Ara-A)及單磷酸阿糖腺苷(Ara-AMP),兩者均為嘌呤類似物,能選擇性抑制病毒DNAP和核苷酸還原酶活性,阻止DNA型病毒復制。由于Ara-A、Ara-AMP副作用較大,近年已少用。
(4)聚肌胞(PolyI:C):為人工合成的干擾素誘導劑,國內(nèi)應用較久,療效一直未能肯定。對慢乙肝療效不顯著。用法為4mg,肌肉注射,每周2次,療程3~6月。
2.免疫調(diào)節(jié)藥 目的在于提高抗病毒免疫。
(1)胸腺肽:通過影響cAMP而增強T細胞活性。用法為每日10~20mg,肌肉注射或靜脈滴注,療程2~3月。
。2)白細胞介素2(IL-2) 能刺激免疫效應細胞增殖及誘生γ-干擾素。用法為每日1000~2000U,肌肉注射,每日1次,療程28~56日。部分患者HBeAg轉(zhuǎn)陰。
。3)淋巴因子激活性殺傷細胞((Lymphokine-activited Killer Cell,簡稱LAK細胞),系用淋巴因子(如IL-2和γ-IFN)刺激其前體細胞而得。國內(nèi)報告可使部分患者HBeAg及HBV-DNA轉(zhuǎn)陰。
3.保護肝細胞藥物
。1)益肝靈 由水飛薊草種子提取的黃體甙,可穩(wěn)定肝細胞膜,促進肝細胞再生。用法為每次2片、每日3次,療程3月。
(2)強力寧 自甘草中提取的甘草甜素,對四氯化碳中毒性肝損害有效,對肝炎治療,以降酶作用較好,停藥后有反跳。現(xiàn)有同類產(chǎn)品甘利欣注射液,經(jīng)研究降酶效果優(yōu)于強力寧。用法為150mg加入10%葡萄糖液靜脈滴注,每日1次,療程1~2月,注意對心、腎功能衰竭、嚴重低血鉀、高血鈉癥禁用。孕婦及嬰幼兒不宜用。
(3)齊墩果酸片:用法為80mg,每日3次服用,療程3月。聯(lián)苯雙酯,用法為15~25mg,每日3次服用,轉(zhuǎn)氨酶正常后減量維持,療程6月。均有降酶作用。
三.重型肝炎的治療
參閱暴發(fā)性肝衰竭治療部分。
四.無癥狀HBsAg攜帶者的治療
凡有HBV復制指標陽性者,適用抗病毒藥物治療,首選α-IFN。
總之,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療,經(jīng)藥物研究指出,其關(guān)鍵在于藥物能否抑制HBV的超螺旋共價閉合環(huán)形DNA(ccc DNA),而現(xiàn)有抗病毒藥對肝細胞核中病毒cccDNA無作用,故停藥后cccDNA重新工為病毒復制中轉(zhuǎn)錄的模板,病毒復制。近來肝炎的生物靶向治療有報道,反義核糖核酸可封閉病毒復制的關(guān)鍵編碼基因,這種基因水平的靶向治療可能給乙肝治療帶來新的希望。所以乙肝治療還需注重對癥支持療法,中西藥物綜合治療。
【病原學】
乙型肝炎病毒(HBV)為專一的嗜肝病毒,近年由于核酸分子雜交技術(shù)的進展,在肝外器官細胞也能檢出HBV-DNA。通過北京鴨乙肝肝病毒試驗研究提供了在肝外細胞復制的證據(jù)。人HBV也可能在肝外細胞內(nèi)復制,有待深入研究。HBV感染者血清經(jīng)電鏡檢查有3種病毒顆粒:①Dane顆粒(HBV顆粒),外殼蛋白為HBsAg,核心含有HBV-DNA及HBVDNAp(DNA-多聚酶)、HBcAg、HBeAg;②小球形顆粒;③管形顆粒。后二者為HBV復制過程中過剩的病毒外殼(HBsAg),不含核酸。
HBV基因組(HBV-DNA)由雙鏈不完全環(huán)形結(jié)構(gòu)的DNA組成,含3200個核苷酸。由于其宿主范圍較小,體外細胞培養(yǎng)分離病毒尚未成功。近年隨著分子克隆技術(shù)的應用及體外培養(yǎng)細胞系轉(zhuǎn)染的成功,對HBV復制過程有了進一步的了解。HBV-DNA分為負鏈(長鏈)及正鏈(短鏈)所組成。其負鏈有4個開放讀碼框架(Open Reading Frame,ORF):①S基因區(qū),由S基因,前S2(pre-S2)基因、前S1(pre-S1)基因組成。分別編碼HBsAg,pre-S、pre-S1及多聚人血清白蛋白受體(PHSA-R);②C基因區(qū),由前C基因和C基因組成。分別編碼HBeAg及HBcAg;③P基因區(qū),編碼HBV-DNAp,并具有逆轉(zhuǎn)錄酶活性;④X基因區(qū),編碼HBxAg,并具有激活HBcAg基因的作用。
HBV復制過程 HBV基因組雖為雙鏈環(huán)形DNA,但其復制過程有RNA逆轉(zhuǎn)錄病毒的特性,需要逆轉(zhuǎn)錄酶活性產(chǎn)生RNA/DNA中間體,再繼續(xù)進行復制。其過程為:①在由病毒和/或細胞來源的DNA-p作用下,正鏈首先延伸形成共價閉合環(huán)狀DNA(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DNA)。②以此為模板,通過宿主肝細胞酶的作用轉(zhuǎn)錄成復制中間體。③再以此為模板,通過逆轉(zhuǎn)錄酶的作用,形成第一代和第二代DNA。此雙鏈DNA部分環(huán)化,即完成HBV-DNA的復制。
HBV突變株研究 由于HBV復制方式有其特殊性,即mRNA中間體進行逆轉(zhuǎn)錄過程中,由于缺乏校對酶(Proofreading Engymes)易發(fā)生HBV-DNA序列內(nèi)變異。①S區(qū)基因突變導致HBsAg亞型改變及血清HBsAg阻性、HBV-DNA陽性乙型肝炎,使臨床診斷困難。一些人接種乙型疫苗后產(chǎn)生抗-HBs,但仍可被HBV的S區(qū)基因突變株感染,而逃避宿主的免疫反應。②前C基因區(qū)突變與HBV感染后免疫及重型肝炎發(fā)病有關(guān)。一般認為乙型肝炎患者HBeAg轉(zhuǎn)陰,抗-HBe轉(zhuǎn)陽,表示HBV復制活躍程度減弱,臨床癥狀好轉(zhuǎn)。然而,一些患者當HBeAg轉(zhuǎn)陰后,仍有病毒復制及病情進行性發(fā)展,其血清中除檢出HBsAg和抗-HBe外,還可檢出HBV-DNA、抗-HBcIgM,肝內(nèi)HBcAg陽性,排除其他致肝損害的原因,提示病情變化與HBV有關(guān)。其特點為不易自然緩解,常發(fā)展為肝硬化,抗病毒治療反應差。經(jīng)研究表明,此類患者系感染了前C基因突變HBV突變株。③P區(qū)基因突變可致HBV復制減弱或停止。④X區(qū)基因突變可使HBxAg合成障礙。
近年發(fā)現(xiàn)一些HBV感染者抗-HBc始終測不出;有些恢復期患者也測不出抗-HBs,甚至有些患者HBV標志均陰性,但能檢出HBV-DNA,在肝細胞內(nèi)和肝細胞膜上存有HBcAg和HBsAg。將這類患者血清感染黑猩猩可引起典型的肝炎表現(xiàn)。曾有學者稱之為HBV2。近年研究表明,這些患者的血清中HBV-DNA序列分析,發(fā)現(xiàn)S區(qū)、C區(qū)、X區(qū)有多個點突變,提示HBV2為HBV的突變株。
HBV基因突變株產(chǎn)生的原因,是病毒適應宿主細胞環(huán)境和抵抗其免疫反應一種選擇,可以發(fā)生于HBV自然感染、HBV疫苗接種,特異性免疫治療和干擾素治療過程中,或者開始初次HBV感染即為一種HBV突變株感染。特異性診斷指標及其臨床意義如下:
一.HBsAg及抗HBs
HBsAg 血清中HBsAg陽性是HBV感染的標志。本身具有抗原性,無傳染性。但由于HBsAg常與HBV同時存在,故認為是傳染性標志之一。但須注意,HBV-DNA可自X基因區(qū)終點起逆向與肝細胞發(fā)生整合,整合后的S基因表達較強,不斷產(chǎn)生HBsAg,整合的HBcAg基因組被抑制,不表達HBsAg、HBsAg,在這種情況下,即使HBV已從體內(nèi)清除,而HBsAg仍可持續(xù)陽性,從理論上講,這種HBsAg陽性血液并無傳染性。急性HBV感染后,血清中首先出現(xiàn)HBsAg,整個急性期均可陽性,至恢復期可滴度下降或轉(zhuǎn)陰。如HBsAg持續(xù)陽性半年以上,稱為慢性HBsAg攜帶者(無癥狀HBsAg攜帶者),可持續(xù)陽性達數(shù)年。一般認為HBsAg滴度與病變程度不成比例。肝功能正常,HBsAg滴度高,肝臟可重要病變,若HBsAg陰性及DNAp陰性,表示無重要傳染性。反之,肝功能異常,HBsAg滴度不高,肝臟可有明顯病變,如有部分肝硬化、肝癌患者呈HBsAg陰性或低滴度。無癥狀HBsAg攜帶者或慢性活動性乙型肝炎均可有相同的HBsAg滴度變化不能代表病情的輕重,因式分解此不能將HBsAg滴度的變化作為判斷病情輕重和藥物治療效的指標。
用免疫電鏡及免疫熒光法在肝細胞漿內(nèi)證實有HBsAg,而血清中HBsAg陰性,其機制尚無確切解釋。已知原因之一是現(xiàn)用的RIA檢測法,其測試靈敏度為10-5,尚不能測出最低感染量(10-7),因此有10%假陰性,故對HBsAg的判斷,以陽性有診斷意義,陰性不能排除HBV感染。近年發(fā)現(xiàn)血清中HBV標志均陰性,而在白細胞或肝細胞內(nèi)檢出HBV-DNA,說明確定或除外HBV感染不能單憑HBsAg是否陽性,應與其他標志結(jié)合判斷。
HBsAg有10個亞型,各亞型間存在不完全的交叉免疫。近年用亞型單克隆抗體研究表明,d和y、w和r決定簇可以同時存在于同一病毒抗原顆粒上,形成adwr、aywr、adyw和adyr復合亞型。其機制為①不同亞型病毒的雙重感染;②單一亞型病毒感染后,有的HBV-DNA發(fā)生點突變。臨床表現(xiàn)病情反復,肝臟損害較重,因而有的HBV感染者血清中同時HBsAg陽性、抗-HBs陽性。
抗-HBs 為感染HBV或接種乙肝疫苗后產(chǎn)生的一種保護性抗體?-HBs在初次感染HBV后6~23周出現(xiàn),約20%在感染早期出現(xiàn),進入恢復期在HBsAg消失后數(shù)月至1年抗-HBs。抗-HBs陽性表示已獲得免疫。定量檢測抗-HBs的效價,認為抗-HBs效價≥IUml表示有保護性。
二.pre-S1、pre-S2、及pre-S
1.pre-S1、pre-S2
二者均為HBV復制指標。
2.抗-pre-S
若檢測抗pre-S陽性表示HBV正在或已被清除。
三.HBcAg及抗-HBC
HBcAg 為HBC復制指標。外周血中無游離的HBcAg,當Dcne顆粒經(jīng)去垢劑處理后,HBcAg可釋放出來,所以血清中一般測不出。存在于受染的肝細胞核和肝勻漿中。近年認為HBcAg在肝細胞中存在是引起免疫反應導致肝細胞壞死的重要靶抗原,抗-HBc有免疫效應。
抗-HBc 為HBV感染的標志?-HBc IgM陽性是急性或近期HBV感染的指標,提示有病毒復制。其效價高代表急性期,效價低代表為慢性HBV感染或無癥狀HBsAg攜帶者。抗-HBc IgG陽性表示為既往感染HBV的指標。
單項抗-HBc陽性,見于下列情況:①HBV急性感染后的恢復早期(窗期),HBsAg消失,抗-HBs尚未出現(xiàn)。②獲得免疫后-HBs消失,或低于檢出水平。③HBsAg攜帶者,HBsAg在檢出水平以下。④抗-HBc被動由母體通過胎盤轉(zhuǎn)至嬰兒。
四.HBeAg 為HBV復制的重要指標。存在于乙肝表面抗原陽性血液中。遇到HBsAg陰性而HBeAg陽性時,原因有:①檢測HBsAg的方法不敏感;②血清中類風濕因子(RF)的干擾;③HBsAg與已抗-HBs形成免疫復合物,測不出HBsAg;④在HBsAg消失或抗-HBs出現(xiàn)后,血清中仍有Dane顆粒,其外殼HBsAg被-HBs包裹,測不出HBsAg;
、菰噭┘安僮鞯纫蛩,可致HBeAg假陽性。
五.HBV-DNA及DNA-p
HBV-DNA陽性是表示HBV復制的最可靠指標。近年用多聚酶鏈反應(PCR)這一體外DNA擴增技術(shù),使靈敏度提高100倍以上(10FGfg/ml),可測出極微量的病毒。HBV-DNA-p是HBV核心所具有的DNA-p,在病毒復制過程中起逆轉(zhuǎn)酶作用。DNA-p活性是表示HBV復缺點活力的重要指標。HBV-DNA及DNA-p檢測有助于判斷HBV感染者病毒復制程度及傳染性大小,較靈敏評價抗病毒藥物的療效。
總之,HBV標志出現(xiàn)的順序為
HBsAg、HBeAg、抗-HBc-(抗-HBcIgM、抗-HBcIgG)、抗-HBc、抗-HBs,同時檢測以上各項可說明HBV感染所處的階段。
乙型肝炎的發(fā)病機制很復雜,研究資料不少,但迄今尚未完全闡明。目前認為其肝細胞損傷不是HBV在肝細胞內(nèi)復制的結(jié)果,而是由T細胞毒反應所介導。人感染HBV后,可引起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應答,并激發(fā)自身免疫反應及免疫調(diào)節(jié)功能紊亂。這些免疫反應對乙型肝炎的臨床表現(xiàn)及轉(zhuǎn)歸有重要意義。
一.急性肝炎
當免疫功能正常感染HBV后,其細胞毒性T細胞(Tc細胞)攻擊受染的肝細胞,由破壞的肝細胞釋放入血的HBV,而被特異性抗體所結(jié)合,且干擾素生成較多,而致HBV被清除,病情好轉(zhuǎn)終歸痊愈。
二.慢性活動性肝炎
見于免疫功能有缺陷和免疫調(diào)節(jié)紊亂者。感染HBV后,由于Tc細胞功能不正常,或特異抗體封閉部分肝細胞靶抗原而制約T細胞毒反應,致部分肝細胞損害。干擾素產(chǎn)生較少,HBV持續(xù)復制。特異抗體形成不足,肝細胞反復被HBV侵入,形成感染慢性化。此外,肝細胞膜特異脂蛋白(Lsp)因HBV感染而形成自身抗原,刺激B細胞產(chǎn)生抗-Lsp(IgG型),在抑制性T細胞(Ts細胞)活性降低情況下,自身免疫性ADCC效應致肝細胞進行性損害。
三.慢性遷延性肝炎和無癥狀HBsAg攜帶者
當機體免疫功能低下時在感染HBV,不能產(chǎn)生有效的免疫反應,致肝細胞損害輕微或不出現(xiàn)肝細胞損害。尤其無癥狀HBeAg攜帶者,缺乏干擾素,不能清除病毒,以致長期攜帶HBV。
四.重型肝炎
急性重型肝炎的發(fā)生,由于機體免疫反應過強,短期內(nèi)T細胞毒反應迅速破壞大量感染HBV的肝細胞;或短期內(nèi)形成大量抗原抗體復合物,激活補體,致局部發(fā)生超敏反應(Arthus反應),造成大塊肝細胞壞死;腸源性內(nèi)毒素的吸收,可致Schwartzman反應,使肝細胞發(fā)生缺血性壞死;加以α-腫瘤壞死因子(TNF-α)、IL-1和白三烯等細胞因子由單核巨噬細胞釋放,促進肝細胞損傷。亞急性重型肝炎發(fā)病機制與急性重型肝炎相似,但進展較緩慢。慢性重型肝炎的發(fā)病機制較復雜,有待進一步研究。
以肝臟病變最明顯,彌散于整個肝臟;静∽?yōu)楦渭毎冃浴乃、炎性細胞侵潤,肝細胞再生,纖維組織增生。
一.急性肝炎
、俑渭毎袕浡宰冃,細胞腫脹成球形(氣球樣變),肝細胞嗜酸性變和嗜酸性小體;②肝細胞點狀或灶狀壞死;③肝細胞再生和匯管區(qū)輕度炎性細胞浸潤。
黃疸型與無黃疸型肝臟病變只是程度的不同,前者可出現(xiàn)肝內(nèi)淤膽現(xiàn)象。
二.慢性肝炎
、俾赃w延性肝炎與急性肝炎相同,程度較輕,小葉界板完整。②慢性活動性肝炎較急性肝炎重,常有碎屑壞死,界板被破壞,或有橋樣壞死。嚴重者肝小葉被破壞,肝細胞呈不規(guī)則結(jié)節(jié)狀增生,肝小葉及匯管區(qū)有膠原及纖維組織增生。
三.重型肝炎
1.急性重型肝炎可分兩型
(1)壞死型 以大塊肝細胞壞死為特征。肝臟縮小,肝細胞溶解消失,僅肝小葉周邊殘存少量肝細胞。一般無肝細胞再生和纖維組織增生,殘存肝細胞及小膽管有膽汁淤積。
。2)水腫型 突出病變?yōu)楦渭毎麖V泛呈現(xiàn)顯著的氣球樣變,相互擠壓,形成“植物細胞”樣,尚有肝細胞灶狀壞死。
2.亞急性重型肝炎 可見新舊不等大小不同的亞大塊、大塊肝壞死,與肝細胞結(jié)節(jié)狀增生并存,匯管區(qū)結(jié)締組織增生。
3.慢性重型肝炎 在慢性活動性肝炎或肝炎后肝硬化基礎(chǔ)上繼發(fā)亞大塊或大塊肝壞死。累及多個肝小葉,有假小葉形成,肝組織結(jié)構(gòu)高度變形。
【臨床表現(xiàn)】 返回
HBV感染的特點為臨床表現(xiàn)多樣化,潛伏期較長(約45~160日,平均60~90日)。
1.急性乙型肝炎 起病較甲型肝炎緩慢。
(1)黃疸型 臨床可分為黃疸前期、黃疸期與恢復期,整個病程2~4個月。多數(shù)在黃疸前期具有胃腸道癥狀,如厭油、食欲減退、惡心、嘔吐、腹脹、乏力等,部分患者有低熱或伴血清病樣癥狀,如關(guān)節(jié)痛、蕁麻疹、血管神經(jīng)性水腫、皮疹等,較甲型肝炎常見。其病程進展和轉(zhuǎn)歸與甲型肝炎相似,但少數(shù)患者遷延不愈轉(zhuǎn)為慢性肝炎。
。2)無黃疸型 臨床癥狀輕或無癥狀,大多數(shù)在查體或檢查其他病時發(fā)現(xiàn),有單項ALT升高,易轉(zhuǎn)為慢性。
2.淤膽型
與甲型肝炎相同。表現(xiàn)為較長期的肝內(nèi)梗阻性黃疸,而胃腸道癥狀較輕,肝臟腫大、肝內(nèi)梗阻性黃疸的檢查結(jié)果,持續(xù)數(shù)月。
3.慢性乙型肝炎 病程超過6個月。
。1)慢性遷延性肝炎(慢遷肝)臨床癥狀輕,無黃疸或輕度黃疸、肝臟輕度腫大,脾臟一般觸不到。肝功能損害輕,多項式表現(xiàn)為單項ALT波動、麝濁及血漿蛋白無明顯異常,一般無肝外表現(xiàn)。
。2)慢性活動性肝炎(慢活肝)臨床癥狀較重、持續(xù)或反復出現(xiàn),體征明顯,如肝病面容、蜘蛛痣、肝掌,可有不同程度的黃疸。肝臟腫大、質(zhì)地中等硬,多數(shù)脾腫大。肝功能損害顯著,ALT持續(xù)或反復升高,麝濁明顯異常,血漿球蛋白升高,A/G比例降低或倒置。部分患者有肝外表現(xiàn),如關(guān)節(jié)炎、腎炎、干燥綜合征及結(jié)節(jié)性動脈炎等。自身抗體檢測如抗核抗體、抗平滑肌抗體及抗線粒體抗體可陽性。也可見到無黃疸者及非典型者,雖然病史較短,癥狀輕,但具有慢性肝病體征及肝功能損害;或似慢性遷延性肝炎,但經(jīng)肝組織病理檢查證實為慢性活動性肝炎。
近年隨著HBV-DNA前C基因突變的研究進展,現(xiàn)有的學者主張按HBeAg及抗-HBe情況將慢性乙型肝炎分為兩種:①HBeAg陽性慢性肝炎(典型慢性乙型肝炎)由HBV野型株感染所致,其病程經(jīng)過中有HBeAg陽性和抗-HBe陽性兩個階段。符合既往的看法,HBeAg陽性代表體內(nèi)HBV復制活躍,血清中HBV-DNA陽性,肝功能損害且有肝組織的病理變化。當HBeAg轉(zhuǎn)陰,抗-HBe轉(zhuǎn)陽,代表HBV復制減弱或停止,血清中HBV-DNA轉(zhuǎn)陰,肝功能恢復正常,肝組織病變改善。②抗-HBe陽性慢性肝炎(非典型慢性乙型肝炎)認為由HBV前C基因突變株感染所致。其血清中HBeAg陰性、抗-HBe陽性,體內(nèi)HBV-DNA仍進行復制,肝臟顯示進展的嚴重病變,易發(fā)展為重型肝炎、肝硬化及肝細胞癌。
4.重型乙型肝炎
。1)急性重型肝炎(暴發(fā)性肝炎)起病似急性黃疸型肝炎,但有高度乏力顯著消化道癥狀,如嚴重食欲不振,頻繁惡心、嘔吐、腹脹,于發(fā)病后10日內(nèi)出現(xiàn)肝性腦病。多數(shù)于病后
3~5日首先出現(xiàn)興奮、欣快、多語、性格行為反常,白天嗜睡夜間不眠,日夜倒錯,視物不清,步履不穩(wěn)等。定向力及計算力出現(xiàn)障礙,進一步發(fā)展為興奮、狂躁尖聲喊叫,病情嚴重者可表現(xiàn)為腦水腫而致顱壓增高癥,如血壓增高,球結(jié)膜水腫,甚至兩側(cè)瞳孔不等大,出現(xiàn)腦疝,因此預防和積極治療腦水腫,防止腦疝,對搶救患者有重要意義。黃疸出現(xiàn)后迅速加深,肝濁音區(qū)縮小及明顯出血傾向。一般無腹水或晚期出現(xiàn),常于3內(nèi)死于腦疝、出血等并發(fā)癥。
。2)亞急性重型肝炎 起病與一般急性黃疸型肝炎相同,于發(fā)病后10日以后病情加重,表現(xiàn)為高度乏力、腹脹、不思飲食、黃疸逐日加深,明顯出血傾向為特點。至后期出現(xiàn)肝腎綜合征和肝性腦病。病程為數(shù)周至數(shù)月。本型易發(fā)展為壞死后性肝硬化。也可有起病后以肝性腦病為首發(fā)癥狀,只是病史超過期10日,其他均似急性重型肝炎。
。4)無癥狀HBsAg攜帶者 大多數(shù)無癥狀,于體檢時發(fā)現(xiàn)HBsAg陽性,肝功能正常或部分有單項ALT升高。體征較少。
老年病毒性肝炎的臨床特點為起病較緩慢,自覺癥狀輕與病情嚴重程度不一致;謴吐,易慢性化,以重型肝炎及慢活肝發(fā)病率較高,其中以亞急性及慢性重型肝炎較多見。
1.肝原性糖尿病
臨床表現(xiàn)與Ⅱ型糖尿病相似,不同點為肝原性糖尿病空腹時胰島素明顯增高而C肽正常。服糖后胰島素明顯升高而C太峰值仍較正常稍低。是因為肝臟對胰島素滅活能力減低,促使胰島素升高;另外胰高糖素在肝臟滅活減少,加以肝細胞上胰島素受體減少,對胰島素產(chǎn)生抗力,因而雖胰島素升高而血糖仍高;同時C肽受肝臟影響少,故C肽不高,提示β細胞的分泌功能無明顯異常。為與Ⅱ型糖尿病鑒別,可用胰島素釋放試驗和C肽釋放試驗。
2.脂肪肝
機制尚不清,特點為一般情況良好,單項ALT輕、中度升高,血脂增高,B型超聲檢查可見脂肪肝波形,確診根據(jù)肝活檢病理檢查。
3.肝硬化
慢性肝炎發(fā)展為肝硬化,是肝纖維化的結(jié)果。發(fā)生機制尚未完全闡明。尚見于亞急性、慢性重型肝炎及隱匿起病的無癥狀HBsAg攜帶者。
4.肝癌
HBV、HCV感染與之發(fā)病關(guān)系密切。以慢活肝、肝硬化發(fā)生肝癌者多見。也可見于慢性HBV感染未經(jīng)肝硬化階段發(fā)展為肝癌。其發(fā)生機制目前認為與HBV-DNA整合有關(guān),尤其是X基因整合。HBxAg反式激活原癌基因起著重要作用。此外黃曲霉素等致癌物質(zhì)有一定協(xié)同作用。
1.肝功能檢查
包括膽紅素、麝香草酚濁度試驗、AST、ALT、A/G、凝血酶原時間、血清蛋白電泳等。
2.特異血清病原學檢查
包括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抗-HBcIgM。有條件可檢測HBV-DNA,
DNA-p,Pre-S1、Pre-S2等。采用原位雜交技術(shù)檢測肝內(nèi)HBV-DNA。
1.藥物性肝炎
特點為:①既往有用藥史,已知有多種藥物可引起不同程度肝損害,如異煙肼、利福平可致與病毒性肝炎相似的臨床表現(xiàn);長期服用雙醋酚丁、甲基多巴等可致慢活肝;氯丙嗪、甲基睪丸素、砷、銻劑、酮康唑等可致淤膽型肝炎;②臨床癥狀輕,單項ALT升高,嗜酸性粒細胞增高;③停藥后癥狀逐漸好ALT恢復正常。
2.膽石癥
既往有膽絞痛史,高熱寒戰(zhàn)、右上腹痛、莫非征(Murphy征)陽性,白細胞增高,中性粒細胞增高。
3.原發(fā)性膽法性肝硬化
特點為①中年女性多見;②黃疸持續(xù)顯著,皮膚瘙癢,常有黃色瘤,肝脾腫大明顯,ALP顯著升高,大多數(shù)抗線粒體抗體陽性;③肝功能損害較輕;④乙肝標志物陰性。
4.肝豆狀核變性(Wilson病)
常有家族史,多表現(xiàn)有肢體粗大震顫,肌張力增高,眼角膜邊緣有棕綠色色素環(huán)(K-F環(huán)),血銅和血漿銅藍蛋白降低,尿銅增高,而慢活肝血銅和銅藍蛋白明顯升高。
5.妊娠期急性脂肪肝
多發(fā)生于妊娠后期。臨床特點有:①發(fā)病初期有急性劇烈上腹痛,淀粉酶增高,似急性胰腺炎;②雖有黃疸很重,血清直接膽紅素增高,但尿膽紅素常陰性。國內(nèi)報告此種現(xiàn)象也可見于急性重型肝炎,供參考;③常于肝功能衰竭出現(xiàn)前即有嚴重出血及腎功能損害,ALT升高,但麝濁常正常;④B型超聲檢查為脂肪肝波形,以助早期診斷,確診靠病理檢查。病理特點為肝小葉至中帶細胞增大,胞漿中充滿脂肪空泡,無大塊肝細胞壞死。
6.肝外梗阻性黃疸
應采取以疫苗接和中肯主切斷傳播途徑為重點的綜合性措施。
一.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的應用
在目前HBsAg攜帶者廣泛存在,傳染源管理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控制和預防乙型肝炎,關(guān)鍵性措施是用乙肝疫苗預防。我國已將乙肝疫苗接種納入計劃免疫,此外下列人群亦為乙肝疫苗接種的適應證:①HBsAg陽性,特別是HBeAg同時陽性母親所生的新生兒;②乙肝高發(fā)區(qū)3歲以下幼兒;③醫(yī)務人員,接觸血液的人員;④多次接受輸血及血制品的患者;⑤HBsAg陽性者家庭成員,尤其是配偶,凡是患有急性或慢性疾病或?qū)Ω栺R林和抑菌劑硫柳汞過敏者禁用。
1.接種乙肝疫苗因人而異 我國應用的免疫劑量和程序;①HBsAg陽性孕婦的新生兒用30μg免疫3針;②HBsAg陰性孕婦的新生兒第1針為30μg,第2、3針各為10μg;③高危人群,如腎透析患者和其他職業(yè)性與乙肝密切接觸者用20μg免疫3針;④其他一般易感人群(包括兒童、成人)10μg免疫3針。以上均按0、1、6月免疫程序,但新生兒第1針應在出生后24小時內(nèi)接種,免疫效果更好。也有用0、1、2月免疫程序者。
目前多主張對高危人群(尤其HBsAg陽性,同時HBcAg陽性孕婦的新生兒;意外受HBV感染,如被HBsAg陽性血液污染的針頭刺傷或被HBsAg陽性血液濺入眼結(jié)膜或口腔粘膜或輸入HBsAg陽性血液、手術(shù)刀損傷皮膚等),一般應立即(24小時之內(nèi))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如HBIG每毫升含抗-HBs200IU以上者可注射0.5~0.7ml/kg。目前國內(nèi)生產(chǎn)的HBIG,其抗-HBs含量為每毫升60~160IU(多數(shù)100IU),因此用量為0.075~0.2ml/kg(依含量不同而定)。劑量以能使體內(nèi)抗-HBs達100mIU/ml以上為度(有保護作用)。注射HBIG后,要接種乙肝疫苗3針,第1針30μg,第2、3針各10μg,按0、1、6月程序接種。乙肝疫苗注射部位以上臂三角肌肌肉注射為宜。乙肝疫苗副作用很輕,多為局部疼痛,偶有紅腫或硬結(jié),可有發(fā)熱、疲乏者。>38℃者1.8%,罕見引起格林-巴利綜合征(0.5/10萬)。關(guān)于加強注射問題,意見不一致。由于接種3針后抗體可維持3~5年,若測定抗-HBs≤10mIU/ml,加強1次(10或20μg),遇有下列情況應予加強免疫:如高危人群,包括醫(yī)務人員,特別是血透析工作者;經(jīng)常接受血制品者;配偶中一方為HBcAg陽性者,包括已注射過疫苗的另一方。
2.乙肝疫苗可與其他疫苗如百白破、卡介苗、麻疹疫苗、脊髓灰質(zhì)炎疫苗等任何一種計劃免疫制品聯(lián)合免疫,未見明顯互相干擾作用。
接種乙肝疫苗后,有5%~15%接種者無應答,不產(chǎn)生抗-HBs。是當前研究的一個熱點。免疫無應答主要是于HBsAg孕婦的新生兒中。孕婦血清HBV-DNA含量高,是導致免疫失敗的主因。也有認為無應答者已有HBV的感染。是否與HBV突變株有關(guān),有待研究。
二.切斷傳播途徑
重點在于防止通過血液和體液傳播。措施為:①注射器、針頭、針炙針、采血針等應高壓蒸氣消毒或煮沸20min;②預防接種或注射藥物要1人1針1筒,使用1次性注射器;③嚴格篩選和管理供血員,采用敏感的檢測方法;④嚴格掌握輸血和血制品指征;⑤食具、洗漱刮面用具專用;⑥接觸患者后用肥皂和流水洗手;⑦HBsAg攜帶者不能從事飲食行業(yè)、食品加工、自來水管理及托幼機構(gòu)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