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jié) 外陰腫瘤
一、主要分類
1.外陰良性腫瘤
主要有平滑肌瘤、纖維瘤、脂肪瘤、乳頭瘤payment-defi.com/shouyi/、汗腺瘤等。
2.外陰惡性腫瘤
⑴上皮性 鱗狀細胞癌、基底細胞癌、疣狀癌、腺癌(前庭大腺癌)
⑵惡性黑色瘤
⑶外陰肉瘤(平滑肌肉瘤,橫紋肌肉瘤)
⑷其他(如淋巴肉瘤等)
二、病因病理
1.西醫(yī)病因病理
⑴外陰上皮內瘤變
⑵外陰鱗狀細胞癌
⑶外陰惡性黑色素瘤
⑷外陰基底細胞癌
2.中醫(yī)病因病機
標——濕熱下注、寒凝血瘀、痰滯
本——肝腎不足、脾虛
相關臟腑——肝、腎、脾
三、診斷要點
1.癥狀:
外陰上皮內瘤變——外陰瘙癢,皮膚破損,潰瘍,燒灼感等。
外陰鱗狀細胞癌——不易治愈的外陰搔癢、外陰結節(jié)或腫塊。若繼發(fā)感染,可出現(xiàn)膿性排液。外陰惡性黑色素瘤——外陰結節(jié),出血,搔癢或疼痛。
2.體征:
外陰上皮內瘤變——丘疹或斑點,單個或多個,分散或融合,外觀呈灰白或粉紅色;少數(shù)為略高出表面的色素沉著。
外陰鱗狀細胞癌——癌灶可生長在外陰的任何部位,最常見于大陰唇。早期見局部丘疹、結節(jié)或小潰瘍;晚期為不規(guī)則腫塊,或有潰破,或呈乳頭樣腫瘤。若已轉移至腹股溝淋巴結,則可捫及一側或雙側腹股溝淋巴結增大。
外陰惡性黑色素瘤——多見于小陰唇、陰蒂,病灶稍隆起,有色素沉著,結節(jié)狀或表面有潰瘍。
3.實驗室及其他檢查:細胞學檢查、病理組織學檢查、CT、MRI、B超、膀胱鏡、直腸鏡檢查。
四、鑒別診斷
注意與外陰營養(yǎng)不良、外陰濕疣相鑒別。
五、治療
1.治療原則:減少手術損傷,盡可能多些保留正常組織和維持器官的生理功能,但首次切除的邊緣一定要足夠。
2.西醫(yī)治療
⑴外陰上皮內瘤變
①外陰鱗狀上皮內瘤變:藥物治療(5%氟尿嘧啶軟膏);激光治療;手術治療。
②外陰非鱗狀上皮內瘤變:廣泛局部病灶切除術,單純外陰切除術,外陰根治術,雙側腹股溝淋巴結清掃術。
⑵外陰惡性腫瘤
手術治療:
0期——單純外陰切除;
Ι期——外陰廣泛切除及病灶同側或雙側腹股溝淋巴結清掃,外陰廣泛切除及雙側腹股溝淋巴切除術;
Ⅱ期——外陰廣泛切除及雙側腹股溝、盆腔淋巴結清掃術;
Ⅲ期——同Ⅱ期或加尿道前部切除與肛門皮膚切除;
Ⅳ期——外陰廣泛切除、直腸下段和肛管切除、人工肛門形成術及雙側腹股溝、盆腔淋巴結切除術。
②放療
③化療:常用藥物有阿霉素、表阿霉素、博萊霉素、平陽霉素、順氯氨鉑、5-FU、氮芥。
2.中醫(yī)治療
證型 | 證候 | 治法 | 方藥 |
濕熱蘊結 | 清熱利濕,解毒化瘀 | 萆薢滲濕湯 | |
寒邪凝滯 | 陰戶潰爛,或瘙癢,或有疹點,色灰白或淡紅,神疲畏寒,納谷不香;舌質淡,脈細。 | 溫陽補血,散寒通滯 | |
脾虛痰阻 | 外陰破損,或有瘙癢,伴四肢無力,形體肥胖,納呆,胸脘痞悶,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膩,脈虛緩。 | 健脾益氣,化痰利濕 | 參苓白術散合二陳湯 |
肝腎不足 | 外陰瘙癢,破損,或有疹點,燒灼感,腰膝酸軟,頭暈目眩,五心煩熱;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 | 滋補肝腎 | 六味地黃湯 |
難點提示:
1.外陰鱗狀上皮內瘤變分3級:VIN Ⅰ:即輕度不典型增生。VIN Ⅱ:即中度不典型增生。VIN Ⅲ:即重度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
2.轉移途徑;局部轉移、淋巴轉移、血行播散。
3.外陰癌臨床分期
0期 Ⅰ期 Ⅰa Ⅰb Ⅱ期 Ⅲ期 Ⅳa期 Ⅳb期 | 原位癌(浸執(zhí)業(yè)獸醫(yī)潤前癌) 腫瘤局限于外陰或外陰和會陰,腫瘤最大直徑≤2cm 腫瘤直徑≤2cm伴間質浸潤≤1.0mm 腫瘤直徑≤2cm伴間質浸潤>1.0mm 腫瘤局限于外陰或外陰和會陰,腫瘤直徑>2cm 腫瘤浸潤尿道下段,或陰道,或肛門 腫瘤侵潤膀胱粘膜、或直腸粘膜,或尿道上段粘膜;或固定于骨盆 任何遠處轉移,包括盆腔淋巴結轉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