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漢語拼音 | chou shan niu bang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菊科植物山牛蒡的全草或根。 |
動植物形態(tài) | 山牛蒡 多年生草本,高50-100cm。根狀莖粗。莖直立,單生,多少被蛛絲狀毛,上部稍分枝;~花期枯萎,下部葉有長柄,柄長達(dá)34cm,有狹翼;葉片心形、卵形或卵狀矩圓形,先端尖,基部稍呈戟形,不分裂,長10-26cm,寬12-20cm,邊緣呈不規(guī)則缺刻狀齒,上面有短毛,下面密生發(fā)白色氈毛;上部葉有短柄至無葉柄,披針形;全部葉兩面異色,上面綠色,粗糙,有多細(xì)胞節(jié)毛,下面灰白色,被密厚絨毛。頭狀花序大,下垂,單生于莖頂;總苞球形,直徑3-6cm,總苞片多層,帶紫色,被蛛絲狀毛,條狀披針形,銳尖,寬1.5mm,外層短;花冠筒狀,紫紅色,長約2.5cm,筒部比檐部短,花冠裂片不等大,三角形,長達(dá)3mm,全部小花為兩性。瘦果長橢圓形,淺褐色,長7mm,寬約2mm,先端截形,有果緣;冠毛淡褐色,多層,不等長,向內(nèi)層漸長,長1.5-2cm,基部連合成環(huán),整體脫落;冠毛剛毛糙毛狀;ü6-10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東北、華北、華中及陜西、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四川、云南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550-2200m的山坡林緣、林下或草甸。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夏、秋季采收,全草切段曬干,花陰干,種子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辛;苦;性涼;小毒 |
歸經(jīng) | |
功效 | 清熱解毒;消腫散結(jié) |
功效分類 | 清熱解毒藥;消腫散結(jié)藥 |
主治 | 感冒;咳嗽;瘰疬;婦女炎癥腹痛;帶下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60-90g。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yùn)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Synurus deltoides (Ait.) Nadai [Ono-pordum deltoides Ait;Synurus pungens (Franch.et Sav.) Ki-tam.] |
科屬分類 | 菊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