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漢語拼音 |
xi zang suan mo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蓼科植物西藏酸模的根。
|
動植物形態(tài) |
多年生草本。莖直立,高80-120cm;~短圓狀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長20-30cm,寬4-7cm,頂端圓鈍或尖,基部圓形或?qū)捫ㄐ,極少近心形;托葉鞘筒狀,膜質(zhì),長2-4cm。圓錐花序,大型,頂生或腋生;花兩性,花梗細弱,中下部具關(guān)節(jié);花被片6,排成2輪,內(nèi)輪花被片果時增大,寬卵形,膜質(zhì),長4.5-6mm,寬4-5mm,頂端尖,基部心形,全緣,一部或全部瘤狀突起;雄蕊6;柱頭3,畫筆狀。瘦果卵形,具3棱,長約3mm,褐色,有光澤。
|
資源分布 |
我國西藏有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3600-4000m的田邊、路旁。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秋季采挖,洗凈鮮用或切片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 類圓錐形或圓柱形,長7-11cm,直徑達3cm。根頭頂端有莖基殘痕,周圍并可見棕黑色圓點狀突起的須根痕,排列成環(huán)節(jié)狀。根表面黃灰色,具縱皺紋及散在的須根痕。質(zhì)堅韌,難折斷,斷面纖維性。氣微,味苦。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西藏酸模的根及根莖含尼泊爾羊蹄素(nepodin)及由大黃素(emodin)、大黃素甲醚(physcion)、大黃酚(chrysophanol)組成的游離型和結(jié)合型的蒽醌,其中結(jié)合型占0.80%,游離型占0.24%,總蒽醌為1.04%。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苦;性寒
|
歸經(jīng) |
|
功效 |
清熱通便;涼血止血;殺蟲止癢
|
功效分類 |
清熱通便藥;涼血止血藥;殺蟲止癢藥
|
主治 |
熱結(jié)便秘;吐血;衄血;便血;疥癬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煎水洗。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Radix Rumicis Tibetci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Rumex patientia L.subsp.tibeticus(Reich.f.) Reich.f.
|
科屬分類 |
蓼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