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炮制
【來源】
本品為毛莨科植物
烏頭 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子根加工品。
【炮制方法】
一、凈制 鹽附子 除去雜質及表面鹽霜(《規(guī)范》)。取鹽附子,加水浸泡至鹽盡為度(《集成》)。
二、切制 切薄片,曬干(《藥典85》)。除去皮、臍,切片(《藥典63》)。蒸逐后切極薄的須刀片、曬干(《河南》)。
三、炮炙
1.淡附片
。1)
黑豆、
甘草制 取鹽附子,用清水浸漂,每日換水2-3次,至鹽分漂盡,與甘草、黑豆加水共煮透心,至切開后口嘗無麻舌感時,取出,除去甘草、黑豆,切薄片,曬干。每鹽附子100kg,用甘草5kg,黑豆10kg(《藥典85》)。
。2)
豆腐煮制 將原藥(成附子)洗凈,漂2-3天(漂時夏天防腐,冬天防凍),每天換水1-2次,撈起,對切開,再漂1-2天,每天換水1-2次,去盡咸味,取出。用豆腐同煮,至口嚼無麻感,取出攤涼(防裂),除去豆腐,曬至半干,切極薄片,干燥,篩去發(fā)屑。每咸附子10kg,用豆腐1kg(《上!)。
。3)甘草、黑豆煮、麥麩吸制 取鹽附子,大小個分開,放于缸內,用水浸漂,春秋季漂7-10天,每日換水2次,夏季可適當縮短,防曬,冬季可適當延長,防凍,漂至鹽盡,切開口嘗稍有麻辣感為度,撈出。另取甘草、黑豆與水共置鍋中,煮至黑豆爛后去渣,再投入漂好的附子,煮透至汁盡,取出晾涼,刮去皮,劈為兩半,再拌入麥麩使附子水分滲出約4-5天麩易從附子上脫落時,取出,去凈麥麩,切3mm片,曬干。每附子10kg,用黑豆1kg,甘草0.3kg(《黑龍江》)。
2.炮附片
。1)沙炮 取沙子置鍋內,用武火炒熱后,加入附片;不斷翻動,燙至鼓起并微變色,取出,篩去沙子,放涼(《藥典85》)。
。2)火炮 取附子,用水洗凈,浸泡1夜,除去皮、臍,切片,再用水泡至口嘗無麻辣感為度,取出,用
姜湯浸1-3天,撈出蒸熟,再焙至7成干,倒入鍋內用武火急炒至煙起微鼓裂,取出,放涼即得;或置鐵絲網(wǎng)上在熾炭上反復炮至微鼓裂、倒出,放涼即得(《藥典63》)。
。3)烤制 將已漂凈瀝干的附片均勻鋪放鐵絲篩內,置灶內烘烤,每次烘烤約一刻鐘左右,取出攤涼,待水分滲出,內外濕度均勻,再烘烤,反復數(shù)次,烤至近干時,置烘柜內烘干。再取出、放涼、篩去灰屑即得(《湖南》)。
3.附片
。1)黑順片、白附片直接入藥(《藥典85》)。
。2)蒸制 取白附片、黑順片,揀去雜質,清水洗凈,撈出,潤透或置籠內蒸透后切極薄的頂?shù)镀,曬干(《河南?。
(3)煮制 取產(chǎn)地加工的黑附瓣(黑順片)置鍋內,加水煮約1小時或用水浸泡1-2小時,取出稍曬后,再燜至內外濕度一致,切片(《北京》)。
。4)甘草制 取黑附子瓣擇凈沙石雜質,大小個分開。將鍋內放入清水,取凈甘草倒入鍋內,加熱熬煮,將煮液掏出過濾,再加入清水熬煮至透,撈出殘渣去掉,取兩次甘草煮液混合倒人鍋內加熱至沸。再取泡好黑附子瓣置鍋內與甘草湯同煮,隨時翻動,煮約2-3小時至透,切開,以口嘗稍有麻辣感為度,撈出晾個至6-7成干,攤潤至內外軟硬適宜為度。切1mm片。攤開烘干或曬干。篩去碎末擇凈雜質即得。每凈黑附子瓣10kg,用甘草0.6kg(《天津》)。
4.制附片
。1)蒸制 取已漂凈瀝干的附片,蒸約4-5小時,取出,放篾墊上,攤開,散去熱氣后,均勻攤放烘篩內(勿重疊)烘烤,至有吱吱響聲時取出放涼使水分滲出再烘烤,反復烘烤至全干,篩去灰屑即得(《湖南》)。
。2)礬水煮制 取鹽附子,用水浸漂,每日換水2-3次,至鹽分漂盡,置鍋內與白研加水煮透,至切開后初嘗無麻辣味,久嚼稍有麻舌感為度。取出,切為兩瓣,置鍋內加水煮約2小時,煮透取出,晾曬,反復燜潤至透,切片曬干。每鹽附子100kg,用
白礬20kg(《遼寧》)。
。3)甘草、黑豆、礬水共煮制 取凈附子,大小分開,分別用清水浸漂,每天換水1次,夏季2次,換水時翻動,至口嘗微分麻辣感為度,取出,晾至6成干。再與熬好的甘草、黑豆、白礬水共煮至內無白心時,取出,微晾,切片(片厚1.5mm)曬干。每凈附子100kg,用甘草8kg,黑豆10kg,白礬2kg(《內蒙》)。
。4)鹵水煮、蒸制 將鮮附子去凈須根,大小個分開,洗凈泥土,及時浸入配好的鹵水內浸泡7-10天,不斷攪拌,泡好后貯于池內。將浸泡好的附子撈出后,用原泡附子的鹵水煮(水燒開后放入附子;開鍋后再煮50-10分鐘),煮至尾部發(fā)軟,內無白心動時撈出,立即用清水浸泡1晝夜,撈出后切順片。切片后用清水泡4-5大,每隔1天換1次水,每天攪拌2-3次,最后用清水沖至稍有麻辣味為止。將泡好的片子,蒸12小時左右,攤開曬至半干,以
硫黃熏后曬干。每鮮附子100kg,用鹵水65kg,加水35kg(《河北》)。
。5)甘草煮制 將鍋內放入清水,取凈甘草倒入鍋內,加熱熬煮,將煮液撈出過濾,再加入清水熬煮至透,撈出殘渣去掉,取2次甘草煮液混合倒入鍋內,加熱至沸,取泡好附子置鍋內與甘草湯同煮,隨時翻動煮約2-3小時至透,切開口嘗稍有麻辣感為度,撈出,待涼,刮去外皮,每個切成2塊即為黑附于瓣。燜潤:取黑附子瓣,堆潤至透,晾個至6-7成干,堆潤至內外軟硬適宜為度。每凈附子10kg,用甘草0.6kg(《天津》)。
(6)姜制
、脔r姜煮 取泡過的附子與鮮姜同煮2-3小時,晾半干,潤1-2天,切1mm厚的細條片,晾干。每附子片10kg,用鮮姜1.25kg(《集成》)。
、
生姜蒸 取泡過的附子與生姜層層相隔鋪好,在甑內蒸16-18小時,或蒸至無麻味,曬干切片即可。每附子10kg,用生姜1kg(《集成》)。
、凵 如來貨是已加工好的熟附片,則揀去雜質,整理潔凈即可。如來貨是鹽附子,則將鹽附子洗凈,用清水浸12小時,除去皮、臍,順切成3mm厚片。再用清水漂3天,每天換水3次,換水時用木棒輕輕攪動,瀉清舊水,注入清水。至附子的鹽分漂凈,撈起,晾6成干,加入姜汁水(每100kg鹽附子,用老生姜10kg榨汁,姜渣加適量水煎取濃湯與姜汁混合),拌勻,潤漬約8小時,使吸盡姜汁水,蒸上汽4-6小時至熟透,取出干燥即成(《廣東》)。
。7)黑豆制
、俸诙怪 先將黑豆加熱煮沸或至黑豆膨脹時,加入附子繼續(xù)煮全熟透或水盡為度,曬干;或再切0.7mm厚的片,晾干。每附子瓣10kg,用黑豆1kg(《天津》);或黑豆1.25kg(《山東》)(《集成》)。
、酆诙拐 先將黑豆泡脹后加水煮4小時,取汁浸泡附片至豆汁被吸盡后,蒸2小時,曬干。每附片10kg,用黑豆3.5kg(《集成》)。
、酆诙怪蟊 先將黑豆煮數(shù)沸,待黑豆膨脹,加入附子煎煮至熱透,用生
山甲片刮去皮,每個切成2塊,放入小灰缸中干燥,取出即為黑附于瓣。每附于10kg,用黑豆0.25kg(《集成》)。
、芎诙怪笳 取鹽附子加水漂1大,再以米泔水漂泡2天,用竹刀刮去外皮,切6-7mm厚的片,再加水漂至水清為度,次日過濾,加入炒至微有焦香之黑豆,加水淹過藥面,煮至水干,附子成烏黑色時取出,蒸2小時,至片上有水珠時,減低火力,以微火蒸透,立即烘至于透,放冷即可。每鹽附子10kg,用黑豆3kg(《集成》)。
。8)藥汁制
、偕、甘草蒸 取附子先用
人尿浸1夜,去尿洗凈,加清水漂7天(每天換水3次),撈出,加生姜、甘草用大火蒸熟,至以小竹簽插入無聲為度,取出曬干,燜1天,切10mm厚的片,再曬干。每附子10kg,用生姜1kg,甘草0.5kg(《集成》)。
、谏⒏什、
明礬煮 取泡過的附子與生姜、甘草同煮,至將熟時,加入少量明礬,取出曬至7成干,潤透切片,再曬干。每附子10kg,用生姜0.5kg,甘草、明礬少量(《集成》)。
、鄹什荨
皂角煮 取泡過的附子放鍋內煮過性,再換水煮沸,曬至半干,潤2-3天,切2mm分厚的片,曬干后,加大量水和甘草、皂角同煮(水沸后火力不宜過大),至無白心為度,揀去甘草、皂角;再將附片放入開水鍋內煮2小時,曬至7成千,燜2天(每天拌動1-2次),再蒸至大氣時,放冷,再燜1夜。次日取出切薄片曬干。每附子10kg,用甘草0.3kg,皂角0.25kg(《集成》)。
、芨什荨
銀花、黑豆煮 先將甘草、銀花、黑豆加水煮沸,再加入已泡過的附子,繼續(xù)煮沸2小時,取出稍晾;另取一木箱將
黃芩末撤于箱底部,然后放1層附子,在附子上層再撤一層黃芩末,反復進行,至滿箱為止;再用麻袋蓋平(使黃芩末吸其水分)約10小時,倒出。再用上法,反復操作,至附子全干,刷凈黃芩末,加水噴勻后,蒸2小時,切0.6mm厚的片,曬干。每附子10kg,用甘草0.25kg,銀花0.25kg,黑豆0.25kg(《集成》)。
、萁、糠灰制 取附子平鋪于墊有紙之平地上,使小頭尖端對好,將生姜片覆在附子面上,再加紙2張蓋平,鋪50mm厚糠灰于紙上,灰上再蓋草,全面點燃時加上糠皮燒之(火不能過大,以免將紙燒掉并燒焦藥料),約3-4天,待糠燒完,取出附子,蒸約16-18小時,曬干,再用汗水泡2小時,潤1-2天切片曬干。每附子100kg,用生姜片5-6kg,糠灰100kg(《集成》)。
。9)膽炙附片 每100kg附片,加
豬膽汁1kg,兌沸水5kg(忌用生水)。先將附片放入鍋內炒熱,邊炒邊灑膽水,炒至均勻吸透,水干呈黃褐色取出。即成膽炙附片(《云南》)。
【現(xiàn)代研究】
1.比較研究了附子的炮制理論,結果表明:鹽附子的毒性通過漂煮可以除去,用豆腐作輔料炮制鹽附與單獨用水煮,在本實驗中看不出很大差異(毛士蔭等:南京藥學院學報,(5):24,1960)。
2.研究了附子炮制與毒性的關系,作者認為,附子含有烏頭堿類生物堿,其毒性極大,烏頭堿被水解后生成毒性很低的烏頭原堿或類似物質。文獻記載附子“有大毒”,入藥須經(jīng)炮制,其目的在了制其毒性,是完全正確的。實驗說明,炮制品的生物堿含量比生附子減低約6倍(王孝濤:中醫(yī)雜志,(6):66,1960)。
3.研究追溯了生附子、鹽腌附子、炮附子、醋煮附子、甘草制附子、姜計制附子、蜜制附子、附子炒黑或炮黑、泡淡附片等的源流(趙思競:廣東中醫(yī),(1):34,1963)。
4.研究了附子的炮炙沿革和方法,作者認為,水漂法較火炮法有所進步,水漂加蒸煮法是在水漂法的基礎上進一步有所改進,至于在此基礎上再加上黑豆、甘草、
干姜等輔料蒸煮,更可以進一步減輕其毒性反應,從而有利于大劑量使用,以促進和加強其有效成分的綜合協(xié)同作用,進一一步提高臨床療效(孫李蘭等:中醫(yī)雜志,(2):37,1964)。
5.比較研究了不同輔料與毒性的關系,結果表明:
①除甘草、干姜作為輔料炮制的附子有少數(shù)次表現(xiàn)有解毒作用外,其它的
金銀花、黑豆、白礬、豆腐、皂角等皆不甚明顯,其中白礬有增強毒性現(xiàn)象。
、诟阶拥亩拘猿煞质菚鰺岫纸獾模訜崽幚硎歉阶咏档投拘缘年P鍵,這為生產(chǎn)上掌握炮炙質量提供依據(jù)(孫李蘭等:哈爾濱中醫(yī),(8):30,1965)。
6.比較研究了附子在炮制過程中生物堿和毒性的變化,結果認為,生附子的主要有毒成分中烏頭堿或次烏頭堿毒性極大,經(jīng)在120℃濕熱處理40分鐘所得的制附子,其大部分有毒的烏頭堿類生物堿水解成毒性小得多的苯甲酰烏頭胺和一些可能降低烏頭堿類生物堿毒性的與其共存的物質,使制附子變?yōu)榛緹o毒(山田千鶴子等:藥學雜志,97(4):359,1977》)。
7.甘草或干姜與熟附片同煮(煮1小時),其毒性大為降低。
四逆湯較熟附片煎劑的毒性為小。熟附片煎劑的毒性完全由生物堿所引起,四逆湯的毒性則全由水提物部分(非生物堿部分)引起,熟附片與甘草、干姜共煮后生物堿含量不起重大的改變,而毒性卻改變,這說明毒性與牛物堿的含量無關,即乙酸基的含量則降低了一半,此雖與毒性降低不平行,但提示生物堿在共煮時可能起了性質上的變化(張銀娣等:藥學學報,(5):350,1966)
8.比較研究了鹽附片和膽巴附片的性狀、總生物堿含量、 LD50等結果表明;用
食鹽炮制附子可以代替?zhèn)鹘y(tǒng)的膽巴炮制附子法。實驗工藝是:取潔凈鮮附子浸入飽和食鹽水中7天,經(jīng)常翻動,而后取出,用浸漬附子的母液煮至內無白心,撈出,用清水浸漂一天,切片,再浸漂1-2天至附片基本無咸味,蒸9分鐘至口嘗無麻味,干燥(胡梅素等:中成藥研究,(2):21,1981)。
9.研究了炮附子末的急性毒性,實驗結果顯示,經(jīng)胃給藥劑量小鼠在30g/kg,大鼠在35g/kg以下及腹腔給藥在5g/kg以下,各組動物無死亡。經(jīng)胃給藥達最大劑量(45-50g/kg)者,雖有死亡,但未能達半數(shù),故不能計算出半數(shù)致死量。腹腔給藥的半數(shù)致死量,雄性小鼠為14,8g/kg,雌性小鼠為17.0g/kg;雄性大鼠為14.2g/kg,雌性大鼠為11.4g/kg。據(jù)此可知,本品急性毒性極低,臨床常用量3-9g口服是安全的,但大量口服則有危險(田村三郎等:國外醫(yī)學·中醫(yī)中藥分冊,(6):38,1982)。
10,加工情況比較類似的白附片、熟附片、黑順片,生物堿含有情況十分相似,炮制品的總堿含量下降為原生藥的1/6-1/9,而原型烏頭堿類生物堿只相當原來的1/100左右。黃附片及鹽附片加工條件比較溫和,總堿與上者類似,而原型生物堿為原生藥的1/2-1/10,比上者高的多。生藥原料中生物堿含量組成有差異,炮制品的組成不穩(wěn)定。總堿不能反映生藥毒性。應根據(jù)雙酯型的生物堿來測定生藥的毒性(王慕鄒:中草藥,(1):1,1983 )。
11.研究了附子炮制中的成分流失,結果表明:附子生物堿流失主要在泡、浸、漂的過程中,泡膽損失了31.1%,漂片損失了33.6%,冰附子損失16.1%。三步驟總共損失了80%以上。另一原因是去皮。急性毒性試驗和總生物堿含量測定表明,外皮與去皮后的膽附子二者相近。作者認為,如果去皮是為了使成品外觀美,顯然無此必要(鄭露露.中藥通報.(2):26,1983)。
-----------樓主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