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痘證起源
昔人云∶太古無痘,周末秦初乃有之。是知古時天地之氣中和,人間嗜欲淡薄,故疾病稀少,并痘證 而無之也。迨后世變?nèi)肇剑侗抵Y(jié)果,胥足以釀時氣疫癘,而人生嗜欲日增,更 足以薄元氣藏內(nèi)邪,兩者相因,病變遂日以繁,而痘證亦其一也?级蛔C之原,由于先天,蓋當成胎之時, 父母欲火之遺毒,蘊藏于胎兒骨髓深處,觸于歲時流行之毒,即感之而外發(fā)。是以母體受胎教者,即有 痘發(fā),多屬易治,而孕期縱欲無度者,每逢小兒出痘,最易夭亡也。然古時之痘多為并發(fā)性,蓋既有內(nèi)蘊之 毒,復(fù)增時氣之毒,二者相合,其病必劇。是以后世發(fā)明種痘之法,其宗旨要在逗先天之毒外出,務(wù)使其不 與時行之毒并合觸發(fā)。所以減輕其病,意至善也。其法系取痘苗塞入鼻中,以鼻為肺竅,使苗氣內(nèi)達,數(shù) 日后其氣由肺傳心(心主血脈),由心傳脾(脾主肌肉),由脾傳肝(肝主筋),由肝傳腎(腎主骨髓), 至傳腎后,引動先天所伏之毒,其蘊遂逐漸透露,由腎而肝而脾而心而肺,以迄于痘點發(fā)現(xiàn),是為種痘, 所以別于感時氣而觸發(fā)之天花也。自種痘之法發(fā)明后,病者全活較多,風(fēng)行甚久,咸稱便利,然猶有未能滿 人意者,則種痘者發(fā)痘之時,毒雖較輕而周身密布,則與天花相似也。體弱者不易起脹,或起脹后不易灌 漿,治法亦多周折,且風(fēng)寒謹避,百日將息,亦覺多累,而灌漿期中,偶有不慎,仍有成面麻之患。故 此法遂又漸有淘汰之傾向,適于是時,西法牛苗傳入中土,用以引痘,其出也僅發(fā)痘于 所種之處,發(fā)痘之時,絕無危險,且忌口而外,又無其他繁重之禁忌,以故人人樂用,推行世界。
至今世界天花一證,絕少發(fā)生,不可謂非牛痘苗之功也。
二、痘證病理
痘證之發(fā),既為人身宣泄邪毒之路,故其發(fā)也,由內(nèi)達外,與痧疹同,其有不同者,則痧疹之伏毒較淺, 痘癥之伏毒深藏骨髓,而發(fā)動于腎也。惟其發(fā)動于腎,故恒牽涉于腎間之元陽,元陽虧者,其痘不獲烘托之 力,常致痘出不快,陷為逆癥,此所以有痧喜清涼,痘喜溫暖之說,然邪毒熾盛,劫陰耗液,又莫此為 甚,故痘癥號稱難治,以其下藥寒溫兩有不易也。且痘之出既始于腎而終于肺,則全身傳遍,殆莫不有關(guān)。
于是治痘又最重時期,根據(jù)時消息,表散、清涼、溫化,尤須變化于瞬息之間,方為能治 痘者。此痘證之變有如此者,故歷代醫(yī)家,莫不以弭痘為亟,迨近世牛痘之法發(fā)明,而弭痘之法不可謂非告 一成功矣。然或以痘為小兒大證,當天行時,人人避之,尚恐不亟,今無故而與之,庸非自 擾,不知牛痘之妙,正在于無故而與之。譬如捕盜,乘其羽翼未成而擒之,固不難也,譬如去莠,及其滋蔓 未延而除之,固甚易也。故天痘之患,正在毒發(fā)遲而禍甚,牛痘之輕,正在毒發(fā)早而禍淺也。又牛痘引種, 大都在兩臂兩脛,頗具至理,蓋兩臂乃手少陽之經(jīng)脈,兩脛乃足少陽之經(jīng)脈,少陽主樞,引苗氣內(nèi)達,莫 捷于此,及其毒從內(nèi)泄,引挈而出,亦莫捷乎此。故牛痘自始至終,不過旬余也。然自盛行種痘之后, 亦有已種而仍發(fā)天花者,此由伏毒泄而未盡,與未種痘而發(fā)之天花不同,且病邪出路,仍 遵向日之徑,則其發(fā)泄較易,無須仗乎烘托,理至淺顯,故治法要宜以少偏清涼或辛散為主,溫 補在所不宜也。治痘之法,至今為之一變,此不可不知者也。
三、痘證癥狀
痘癥之發(fā),其初亦并無何等顯著之兆,比其將出,始則微有惡寒,或身熱,或身熱咳嗆,至是須驗 其是否耳冷、鼻尖冷、尻冷、足冷,如冷者是痘候也。再驗其耳后有紅絲赤縷突出,脈洪 大而弦數(shù),則痘將報點矣。痘之初起,先見紅點,數(shù)日報點,初 報點時,常先于胸窩見紅色粒子,或面部見紅色粒子,兩顴之間,現(xiàn)出花紋,耳尻與中指獨冷,斯皆痘瘡之 特征也。其他若眼目困倦有水狀,或睛黃或胞赤,睡則常驚惕,小便赤,大便閉。
此皆痘瘡所恒有之見證。其得之也,或以時氣之感染,或由傷風(fēng),或由飲食嘔吐,或由跌撲驚恐,為其誘因, 此痘證初起之大概也。痘癥初起,約三四日或五六日而報點,又二三日或三四日而起脹,起脹者,顆粒次第 涌高,根腳與皮膚之界發(fā)為腫狀,蓋為灌漿之預(yù)備也。漿灌三日,毒已盡化,至此時期,即結(jié)靨而漸 愈,此痘證經(jīng)過之大概也。然痘證有輕重,勢有險順,且隨期變易,不可捉摸,往往發(fā)熱時順而報點時轉(zhuǎn)險 者,或報點時順而起脹時轉(zhuǎn)險者,或起脹時順而膿漿忽不灌因以轉(zhuǎn)險者,或經(jīng)過皆順而結(jié)靨時轉(zhuǎn)險者,是 在臨證之隨時變化焉。大凡發(fā)熱之候,熱而非如灼如焚,或惡寒戰(zhàn)栗,二便如常,飲食能進,氣息微粗而不 喘,腰腹不痛者,此順癥也。若壯熱灼手,氣逆而喘,譫語悶亂,腹脹便秘,或惡寒微熱,大便溏泄,食少 神疲,此重癥也。至發(fā)熱而肌膚焦燥,口氣穢惡,喘急音啞,或面青搖頭,吐食戴眼,點來隱現(xiàn),則為危癥。
報點之候,點粒根窠紅潤,頂尖礙手,頭面稀少,肢體朗布,身熱而微涼,涼而又熱,二便調(diào)勻, 此順癥也。若見點色淡,或紅點如丹,身熱如烙,或頭白似 ,根窠不紅,頭尖皮薄,腹痛腰痛,大便泄 利者,此重癥也。至點粒一齊擁出鮮紅繁密,或瘡色payment-defi.com慘暗,毛焦皮燥,或多見于眼胞、 唇內(nèi)、前后陰或多見于舌喉胸背者,或肌肉如被杖、昏睡不食者,則為危癥。起脹之候,身熱作潮,逐 漸起脹,頭圓根紅,光澤綻實,見此現(xiàn)象,易于灌漿,此順癥也。若到起脹之候,身涼 不熱,隱而不易起,皮薄而亮,根腳不紅,或泄瀉,或微癢,此重癥也。至起脹色白皮薄,光潤易破,根窠 全無紅色,或熱甚痘色紫黑,壅而不起,或面浮肉腫,而痘不起者,則為危證,灌漿之 候,起脹之極,隨即灌漿,中陷者盡起,頂平者盡峻,飽滿光 榮,先脹者先作漿,次脹者次作漿,循循有序,色如黃豆,二便如常,四肢溫和,此順癥也。若根窠紅而 不潤,灌漿不滿,大便泄瀉,或稠密焦紫不起頂者,或灌漿時忽作痰喘者,或煩躁不得 眠者,此重癥也。至灌漿時內(nèi)含清水,或干枯退縮,根窠瘀紫,或身灌而頭面不灌,咳嗆喘急,大便或泄 或閉,則為危證。結(jié)靨之候,痘漿灌足之后,其色漸變蒼老,先從人中面部次第結(jié)靨漸至胸腹兩腿,身無 大熱,亦不畏寒,飲食增加,二便通調(diào),此順癥也。若身重發(fā)熱,不易結(jié)靨,或結(jié)靨如血色,或潰爛難收, 或寒戰(zhàn)抽搐者,則為危證。此辨痘證順逆之大概也。至于痘證愈后,元氣必然虧損,允當以調(diào)補為急。而痘 期之禁忌,較痧疹尤煩,略有疏忽,變端即起,此皆不可不知,故并于后附述之焉。
近時引種之牛痘,癥狀頗為平淡,種后一二日,局部略見紅腫,以后逐漸高脹灌漿,約至第十日左右 而膿漿灌足,此后漸次干燥收靨,至第二十日左右而痂落。在經(jīng)過期中,發(fā)熱有盛有不盛,然至多不過一星 期而已。小兒自第六個月至第十個月為種痘最適宜之期,以后三年一種,五年一種,均無不可。惟種痘期內(nèi) 所應(yīng)注意者,局部宜清潔,不可任其破潰,而忌口多日,尤為必要。蓋一則免破爛成瘡,二則免痘后余毒不 清以致無效也。
四、痘證治法
痘證于初起一二日發(fā)熱時,宜解表,使痘易出;三四五日清涼解毒,使痘易長;六七八九日溫補氣血, 使易灌漿;十及十一二日清利收斂,使痘易靨。此治痘之常法也。然亦有先期而速,或后期而遲者,不可執(zhí) 一而論,先期則痘出甚速,無須藉乎狂表,后期則起脹灌漿遲遲,正有賴于透托。又痘未盡出,不可清涼, 因痘得寒將有凝滯之患;熱毒未盡解,不可溫補,因毒得溫將有蘊蓄不能化漿之慮。大抵痘證面紅者吉, 身溫者吉,大便堅者吉,神志清明者吉,倘屬順癥,自可不必多藥。初起只須微表,點 粒即逐漸透達,疏朗分布,繼則漸次起脹,只須略用清化,內(nèi)毒 易解,起脹必足,迨漿灌充盈,正無須藉乎溫補。若微覺低陷,則補托即起,至痘證面色不紅,或青或白, 身熱不揚,大便溏薄,又或面赤如火,身熱如灼,大便不通,神明狂亂,皆為重癥。大約面白便溏,當斟 酌于溫補發(fā)散之間,面赤便難,當斟酌于攻下清血之間。此治痘之大概也。
上述痘證治法,其簡易者也,至于痘證之變化獨多,尤甚于痧,不可不另為條敘之。
(甲)初起之變化∶初起發(fā)熱,其熱乍進乍退者,身溫微熱者,自屬順證。若(一)驟發(fā)壯熱, 悶亂狂躁,一熱便見紅點者,必由毒盛,大便堅者宜涼膈散下之,大便溏者宜辛涼辛溫合 濟之。(二)發(fā)熱時肢體骨節(jié)俱痛者,此感六yin之邪也,宜表散兼透毒之劑。(三)發(fā)熱時遍身作癢者, 此表虛客冒風(fēng)寒,毒不能出,宜桂枝湯加黃 、防風(fēng)、白芷、蟬蛻。(四)發(fā)熱時惡寒身振振動搖者, 此氣弱不能逼邪外出,邪正交爭,故振也,宜升麻湯加人參、穿山甲、桂枝、防風(fēng)。(五)發(fā)熱時腹痛攻 擾,躁渴者,此毒勢壅遏,熱氣內(nèi)蒸,宜蜜調(diào)玄明粉下四五錢,或涼膈散下之,大便一利,即痛減痘發(fā)。
(六)發(fā)熱時腰痛者,最為重候,蓋痘證其邪由里達表為吉,此為邪逆于里也,宜急用石膏六 七錢,人參一錢,茶葉一撮煎好,入玄明粉三五錢,加生白蜜熱服,或可救,或用百祥丸。若虛而腰微痛者, 不在此例。(七)發(fā)熱時或吐或瀉,此毒邪奔越分泄也。若精神不減為吉,吐瀉即止為吉。若見點后猶吐瀉 不止,宜四苓散加枳殼、橘皮、山楂。虛者宜異功散加藿香、木通。(八)發(fā)熱時唇口上下紫黑,燥裂 疼痛者,此毒攻脾臟,宜急投犀角消毒飲加石膏、玄參。(九)發(fā)熱時切牙竄視者,此心經(jīng)熱甚也,宜導(dǎo) 赤散加黃連、赤芍。若切牙悶瞀,為肝經(jīng)風(fēng)熱,宜羌活湯加青皮、柴胡。(十)發(fā)熱時聲音變易者,宜消毒 飲加連翹、桔梗。咽喉痛者,甘桔湯加牛蒡子。(十一)發(fā)熱時小便黃赤短澀者,此熱毒不透,滲入膀胱 也,宜導(dǎo)赤散加荊芥、連翹、牛蒡子。(十二)發(fā)熱時衄血者,邪從衄解也。若血不止,宜犀角地黃湯。
(十三)身不熱者宜審其兼證是虛是實,熱深厥冷者,宜大寒之劑,氣弱邪不能透而身不熱者,宜補中益 氣湯、保元湯之類。(十四)發(fā)熱一日,遍身即現(xiàn)紅點,稠密如蠶種,摸過不礙手者不治。頭面一片紅如胭脂 者,遍身有成紅塊者皆不治。(十五)發(fā)熱時即煩悶嘔吐,舌下常流清水,或時沉默喜睡,或時躁擾不寧, 或腹痛狐疑,頻頻叫喚,須驗其舌下青筋,或下唇有黑白細點者,此屬蟲,宜先與椒梅丸誘入蟲口,即以紫草 承氣湯下之。(十六)發(fā)熱時痰喘氣急,或目閉神昏,眩暈顛仆,悶亂搐搦者,此屬痰,宜大黃甘草 湯,使上吐下瀉,以滌其痰。
(乙)報點至起脹之變化∶點紅而稀,頂尖而礙手,脹則頭圓根紅,光澤綻實,自屬順癥。若(一)
痘初發(fā)熱即報點如丹,身熱如烙,漸至干焦紫黑,煩躁悶亂,唇焦口臭者,雖在冬月,亦須大劑白虎化斑湯, 石膏非數(shù)兩不應(yīng)。(二)身無大熱,見點細如白 ,氣怯無力,目閉無神,面色及口唇反鮮澤嬌艷,光彩 倍常,此氣虛無陽,肺胃之精華渙散于外,宜重用人參二三兩,生 兩許,以升麻、五味,續(xù)續(xù)灌下,或!≡獪訙p。(三)痘疹腹痛,多屬食積,宜透表之中佐以消積。若腹脹泄瀉,不可驟止,又不可任其多瀉, 只宜和之。(四)雜痘一齊涌出者,水楊柳、桃枝、槐枝各三條,同紫背浮萍,煮湯遍洗,即出痘毒,而 正痘現(xiàn)。(五)痘瘡紅紫干滯,黑陷焦枯者,此表熱而實,大便秘結(jié),小便赤澀,身熱鼻干,唇燥煩渴者, 此里熱而實,治宜涼血解毒,用紫草、紅花、連翹、牛蒡、木通、蟬蛻、荊芥,或芩、連之屬。如表熱者, 則宜清涼解表而分利次之。里熱者,重于解毒而兼清涼。(六)痘證見點,三四日隱于肌膚不長發(fā)者, 此氣血虛也,宜快斑湯,或透肌散催之。至身面俱起,四肢不能 起發(fā)者,宜桂枝湯加防風(fēng)、黃 。(七)痘雖長起,而顏色淡白 頂陷者,此氣虛也,宜參 內(nèi)托散加糯米。若雖不白,亦不紅活而頂陷者,此血虛也,宜四物合保元湯。起 脹遲遲,漿清不滿者宜獨參湯。(八)色赤而兼癢,血虛有熱也,宜四物湯去生地加犀角、連翹。(九)痘 頂色白連肉紅腫,而痘反不腫,此毒不能灌注于痘也,宜急用化毒湯加生地、川芎調(diào)二寶散救之。(十)
色紅根散不長發(fā)者,此血熱而氣不相根據(jù),宜大鼠粘子湯加紫草。(十一)熱證方形,虛證又現(xiàn),元氣本來虛 弱,而毒瓦斯猛烈,以致痘出不快,狂言亂語音,既礙用清涼之藥以解毒,又恐犯溫補以助火,此為最難措手之 候,可急用雄雞一只,生剖開腹,去腸雜,以燒酒噴之,敷于臍上,其痘自出,其語亦止。若遍身疼痛 者,此毒出腎經(jīng),用黑大豆一升,煮熟擂敷腰上,即止。此外治之效方也。
(丙)灌漿之變化∶膿漿充足,由面部起先后作灌,痘中有飽滿光榮之狀,自屬順癥。若(一)稠密焦 不起頂者,此血熱毒盛也,當視其皮之濃薄,皮濃者,宜化毒湯加連翹、玄參,煩渴便秘犀角地黃湯。若皮 薄如水 ,必有癢塌黑陷之變,毒盛者宜辛涼合寒涼解毒之法消息之,虛者頂白,宜 參內(nèi)托散加當歸、芍藥,使血活氣行,自可轉(zhuǎn)紅。(二)氣虛之證,用內(nèi)托補劑,暫起灌漿未滿,而復(fù)平 塌者,宜用大劑保元湯加川芎、當歸、木香、官桂、糯米。漿色淡白,食少便溏者同。(三)頭面稠密,身 上稀少,色白不能起頂灌漿者,宜參 內(nèi)托散。若藥力在上,先頭面漿滿,四肢不灌者,宜前方加糯 米、芍藥,以牛膝下引至足。(四)咽中有瘡,灌漿時,瘡瘢新嫩,觸之即痛,痂皮沾滯,痰涎纏裹,飲食 難入,或嗆水嘔谷者,宜甘桔湯加牛蒡子、天花粉,頻頻飲之。語言清亮者可治, 聲啞語言不出者難治。(五)灌漿時喜笑不止者,此心包熱甚也,宜保元湯加人中黃、黃連。(六)灌 漿時,忽然倒 ,或血熱毒盛,不能起脹,伏陷喘脹便秘者,宜攻毒湯。(七)灌漿 時,發(fā)熱自汗者,若二便不通,脈沉滑數(shù)疾,此熱毒內(nèi)郁,宜承氣湯,酌去芒硝。若手足厥冷,自利嘔吐, 脈沉細微弱,或浮大而虛,此陽氣欲脫,宜理中湯加熟附子。(八)灌漿時,痛不止者,此氣滯也,宜保元 湯加山楂、木香。若痘色朗綻,而兩臂腫痛者,宜前方加桂枝、羌活、防風(fēng)、當歸、忍冬、犀角、連翹。
(九)灌漿時癢塌不止者,此血熱也,宜四圣散加生地、干首烏,以涼其血。破者以白龍散敷之。(十)痘瘡 抓破,其人能食,大便堅,抓破之處,復(fù)灌成漿,原無痘處,續(xù)出大小不等者可治,宜內(nèi)用十全大補湯、苦參 丸間服,外以滅瘢救苦散合百花膏涂之。(十一)灌漿時干空無水者,此氣虛伏陷也,宜補中益 氣湯。若人事清爽,飲食如常可起,若喘脹噦,煩悶外剝者不治。(十二)痘本稠密色淡,灌漿時昏睡妄 語者,此血虛神無所根據(jù)也,宜保元湯加當歸、地黃、茯神、棗仁、麥冬。(十三)灌漿 時身發(fā)壯熱者、渴欲飲水者,此瘡多毒盛,表里氣血俱虛之故,宜加味四圣散去木香,加當歸、芍藥。亦有 漿半足而熱甚煩渴,引飲不已者,此津液外布而肺胃枯涸也,宜大劑保元湯合生脈散頻進,漿滿則渴自止。
(十四)灌漿時而泄瀉者,最為危候,蓋病久津液已衰,脾胃已弱,再患泄瀉,則僅存之氣,重竭于內(nèi), 方張之毒,難化于外,必生變癥,宜急用人參白術(shù)散去葛根,加木香、官桂、黃 ,不應(yīng)則用不二散。( 十五)灌漿已成,并無陷伏,忽然腹痛、煩躁、喘促,此必傷食,或腹有燥屎,宜按證治之。
(丁)結(jié) 之變化∶結(jié) 之后,只須慎寒暖,慎飲食。初無重大之變化,其有劇變者∶(一)必由 灌漿后觸犯穢惡,或誤服藥餌,如倒 黑焦,身熱似灼,概宜五福化毒丹加減。(二)結(jié) 時潰爛者,此毒當發(fā)而發(fā)遲,致毒蓄肌肉,或未當發(fā)散而發(fā)散早,致毒邪暴出,故肌肉熏灼腐爛,甚至內(nèi)氣 并虛,滑泄自利,宜急用木香散或白術(shù)丸以治里,外以白螺散或白龍散,加麝少許 敷之。(三)痘漿清而忽然干黑,或未成痂者潰爛,已成痂者只是嫩皮,此為倒 。若當 不 ,復(fù)入于里, 元氣素弱,不食自利者,宜木香散、異功散之屬。如大便久秘,忽然腹脹喘呼,此毒盛薄蝕元氣,復(fù)入于里, 宜急下之,用排毒湯。(四)將 之時,熱不止而脈滑數(shù)者,痘未盡也,宜托里快斑湯,服后再出贈 痘,其熱自除。(五)結(jié)痂干濃,忽然寒戰(zhàn),干嘔,煩渴者,此正氣將復(fù),不能禁持之故,宜生脈散。
(六)結(jié) 太遲為虛, 黑太過為熱,俱宜按證治之。
以上所述,為痘證四大時期變化之大概也。
五、痘證脈法
痘證屬陽邪,故宜見陽脈,與痧疹同。凡小兒七歲以上,五至為平,七歲以下,六至為平。過則為數(shù), 邪氣實也,不及為遲,正氣虛也。人迎緊者,外感為多,氣口數(shù)者,內(nèi)傷為多,浮而數(shù)者為表熱,沉而緊者 為里熱,浮而遲為氣衰,沉而細元氣微,惟無論沉浮,能略帶洪實者終吉,弱而無力者終兇,此其綱 也。至?xí)r期之分大都自發(fā)熱以迄起脹,毒從內(nèi)出,其脈宜浮大而數(shù),不宜沉細而遲。既 之后,毒從外解, 其脈宜和緩而不宜洪數(shù),但要和平有神,切忌虛大無力。若見浮而無根,數(shù)如雀啄,細而欲散,縈縈如蛛絲, 索索無胃氣,遲而欲絕,滴滴如屋漏,沉而時見如魚躍者,皆死候也。又六部之外,有沖陽脈者,胃脈 也,太溪脈者,腎脈也,胃為后天之主,腎為先天之根,故痘證以此二脈為最關(guān)緊要。二者之中,以太溪為 尤重,倘病至六部無脈,生死難辨,宜急診此脈,若悠悠不斷不急,此元氣尚在,猶 或可活。若二脈先絕,縱六脈猶存,亦為兇候。此痘證脈法之大概也。
六、痘證舌苔
痘證大都有苔,與痧疹同,大約自發(fā)熱以至報點,皆為白嫩之苔,或白濃之苔,自起脹以至灌漿,皆 為黃嫩之苔,或黃 糙之苔。然有不盡然者,或一起即白苔,迄灌漿止而無甚變化。如痘證雖發(fā)熱而能食,二便照常,縱白苔稍 濃,黃苔稍干,皆非重證,殊不必因苔而濫施補托,或猛用克伐也。至苔見干黃,氣息粗盛,或見焦黃,其 質(zhì)深絳,則氣郁血熱,雖欲疏達,必參辛涼,雖欲提托,必寓滋陰。又有舌忽脹大者,總由心 火胃熱,舌喑者,風(fēng)痰為患,舌生芒刺,急宜涼下,重舌、木舌、弄舌者,總宜視舌之紅絳,一以敗毒清熱 為治,俱宜慎用辛溫,以防劫津也。有舌縮者,宜分寒熱,熱者刺破舌尖,血多紅紫而流利,寒者刺破舌尖, 血多紫暗而似凝,惟痘證舌縮,總以熱為多。至若灰苔,或由寒濕內(nèi)積,或由內(nèi)傷火衰,報點以迄起 脹見此,大率熱勢不盛,必以補托為先,祛濕為后。若黑苔則無論發(fā)熱以至結(jié)痂見此,皆為危候也。
七、治痘須知
痘證變端,瞬息不同,較痧疹尤為復(fù)雜,上列審證之法,雖見一斑,然宜忌順逆,猶未詳盡,特再采諸 家之說,節(jié)錄若干條于下∶ (一)痘證發(fā)熱,體實者慮其邪盛而不易報點,體虛者慮其氣弱而不易報點,然報點之后,經(jīng)過有起 脹灌漿結(jié) 三時期,每期亦均有變端之可能,危癥或可起于頃刻,故治痘用藥,貴在隨 時消息,朝夕不同,不足為異,不若痧證透后,絕少危癥也。
(二)視痘吉兇,全在形色,當其報點之后,顆粒逐漸顯明,尖圓堅濃者吉也,起脹之形,發(fā)榮滋長 者吉也,灌漿之形,飽滿充足者吉也,結(jié) 之形,斂束完固者吉也。若初出空如蠶種,或密似針頭,起脹粘 聚模糊,肌肉虛浮,灌漿形色暗晦,或清薄或干枯,結(jié) 枯朽剝蝕,或焦黑或散漫者,皆為兇也。
(三)痘證形色之辨,固為重要,然形色相較,色尤重于形,寧可有色無形,不可有形無色。蓋形屬 乎氣,氣可旺于斯須,色屬乎血,補血難圖速效,故察痘之色,宜以光明紅活為上 乘,若形平塌而色紅活,證雖劇必有可治,若色晦滯而形光圓,證雖輕必尚有可慮也。又以面部之形色言, 痘證面赤者多吉,面青者多兇也。
(四)痘證吉兇,又可驗之于部位。大抵從正額及兩顴先見者多順,人中口鼻先見者多險(一說口鼻年壽 先見兩三點者為順),若未見點而口唇目胞預(yù)為浮腫者亦險。至報點起脹之時,頭面漸次浮腫者,此毒瓦斯發(fā) 越,欲作膿血也,如瘡尖而圓,磊落紅活者,亦屬順證。又可驗之于耳紋,耳紋以少為順,條勻直上 者順,分枝纏繞者兇,若橫過發(fā)際者,多屬危證。耳紋之色,以水紅色者為順,淡紅色者次之,大紅色者為火 甚,紫黑青色者,多屬危證。
(五)痘證吉兇,又當驗之于老嫩,痘證自始至終,喜老而惡嫩。蒼淳者,色之老也;肥實者,形之老 也;濃濃者,漿之老也;濃堅者, 之老也。嬌艷者,色之嫩也;浮虛者,形之嫩也;稀清者,漿之嫩也, 薄軟者, 之嫩也?傊险叨囗樁子诔晒Γ壅叨嚯U而難于施治。
(六)痘證吉兇,又可辨之于疏密,密者多兇,疏者多吉,然疏者若譫妄大熱,唇舌燥裂,煩躁不寧, 大小便秘,此毒壅不出,陽邪遏于里,雖疏未得為吉。密者若鋪排磊落,大小勻凈, 眠食皆安,二便如常,或密于手足,雖密亦未足為害也。
(七)痘證身痛者多屬重證,或由熱毒內(nèi)作,或由血虛不能營養(yǎng)。大抵初發(fā)時即痛者,為血氣凝滯,毒 壅而作痛也;灌漿時忽痛者,為血虛熱盛,不能勝邪也。收 后忽痛者,為血液枯燥,余邪未凈也。至于 痘瘡上作痛,在灌漿未成之前,由毒瓦斯變化未成,郁而作痛,此其常也。毒化膿成,其痛自己,若肉如刀 割,膚如錐刺,叫號不寧者,則皮傷肉敗,多屬危癥。
(八)痘證發(fā)熱,最忌腰痛。腰痛失治,易致不能起脹,或 起脹后旋即黑陷,故腰痛較身痛尤為劇證。大抵痘未出而驟熱腰 痛者,此腎臟火毒熾盛也,宜急用百祥丸或水調(diào)玄明粉以下奪其毒勢。發(fā)熱時腰痛者,宜羌活當歸湯或人參 敗毒散,斟酌進之。痘出胸腰疼痛,叫喚不寧者,宜用豆豉三兩,胡椒一錢,共搗爛,又將生姜四兩搗汁 調(diào)勻,炒溫敷痛處,以定其痛勢。至腰痛時,腰下見紫黑成片如蚤嚙者,為腎壞不治之絕癥。
(九)痘證腹痛,多由熱毒或食積所致。然亦當分察虛實與時期,大概痘未出而腹痛者,若發(fā)熱煩躁, 作渴飲冷,大便堅實者,此熱毒壅滯,宜用疏利之品;若腹中有塊者,此氣滯也,宜用運化兼發(fā)散之品;痘 乍出乍隱而腹痛者,此伏毒也;痘未出盡,便秘而痛者,此燥屎與毒相并也,俱宜七物升麻湯。痛時身 不甚熱,口不作渴,時或發(fā)寒,時或嘔吐,腸鳴自利,六脈虛細,面青手足冷者,此脾胃虛寒也,宜黃 建 中湯加木香、青皮。痘已出盡而腹痛者,氣已虛而血仍熱,宜以紫草飲發(fā)之。至靨后發(fā)熱,糞黑腹痛者,此 蓄血也,宜犀角地黃湯清利之。毒瓦斯彌漫,便血日夜無度,腹痛啼哭者,宜牛黃湯解之。如見氣粗口 臭,唇舌青白,身發(fā)戰(zhàn)動而痛者,此毒歸臟腑,胃爛成膿,或發(fā)熱時心腹絞痛,脹滿疼痛,其痘陷伏者, 均為毒惡之氣攻刺腸胃之危證,法在不治。
(十)痘證腹脹,多由毒郁腸胃。若胃中伏熱,小便赤澀而脹者,宜導(dǎo)赤散加滑石、紫草;面黃煩躁, 小便利大便黑者,為瘀血在黑,宜犀角地黃湯加穿山甲;若痘干紫而脹,不大便者為血熱毒盛,宜紫草承 氣湯。至腹脹而大便利者,半屬虛脹,切忌克伐。凡痘證腹脹,口中如爛肉臭者,或當起發(fā)之時,倒陷而腹 脹者,皆為不治。
(十一)痘證腸鳴失氣皆屬危候,蓋腸鳴為胃敗而中氣下陷,失氣為脾敗而谷氣下脫,痘瘡見此,則生 養(yǎng)之氣俱慮不足也,亟宜大補中氣而佐以升提,或可挽救。
(十二)痘證溺血,痛者易治,不痛者難治,此證因蓄毒蘊 于心經(jīng),心失其主,血隨毒激,故奔散妄馳,法當清心解毒,酌用導(dǎo)赤散,切忌升麻、黃 之屬。若小便澀 結(jié),血條如棉線,欲尿則號哭痛不可忍者,急用炒山梔末、青龍須草汁調(diào)服,再以木 通湯飲之自愈。若黑如豆汁者,法在不治。
(十三)痘證泄瀉,常虞氣陷,故恒較痧疹之泄瀉為可慮。大抵痘未出而先瀉者此邪并于里,腸胃熱 甚而傳化失常,宜清熱解毒,即痘出一二日而瀉者,亦為挾熱,只宜疏托,不必止瀉。痘已出齊而瀉者,此 邪并于表,正氣方逐邪氣,故不能運化水谷,法宜補氣。若四五朝后,泄瀉數(shù)行,痘色頓減者,宜升發(fā)之。
痘起脹時,驟瀉不止,危在旦夕者,宜異功散,不應(yīng)急用豆蔻丸,或白術(shù)散以止之。若熱毒作瀉,必有熱之 見證,宜加味四苓散。九十朝后,已結(jié) 而作瀉者,宜解毒調(diào)中,使余毒自下傳導(dǎo)而 出,不宜收澀,以免后患?傊蛔C泄瀉,仍以察形色為主,若漿色不正,根盤不化,血散不斂,此毒在內(nèi), 宜重透托;若漿色頗正,根線緊繞者,雖瀉無礙,惟瀉之次數(shù),不宜過多,日瀉一 二次者,不可輕止,日瀉十數(shù)次者,亦不可不慮也。
(十四)痘證痢疾,多因濕熱郁于腸胃,氣血受傷所致,若不速治,則外膿內(nèi)痢,表里俱虛,元氣易陷 ,變成重癥。急宜治痘為主,兼用參 補托。惟實癥腹痛滯下者,則不妨微利之。
(十五)痘證發(fā)癢,其候不同,有初發(fā)時,便爬搔不停者,此邪氣欲出,皮膚閉密,其火游移往來,灼 膚而癢,非惡候也,宜升發(fā)之,使皮膚縱緩,腠理開通,邪氣得泄,則瘡出而癢去。有痘將收斂而癢者,此時 其膿已成,邪氣散而正氣復(fù),營衛(wèi)和暢,致令身癢,亦非惡候,宜謹護之,勿令搔破復(fù)潰,破者以白 龍散或敗草散敷之。其有起脹灌漿,血已化水,水未成膿之時,其毒未化而渾身搔癢不寧者,此為惡候, 宜急按癥狀施治。大抵氣虛者能作癢,血熱者亦能作癢,須視其痘色紫赤,飲食能進而 痘形充足者,則屬血熱,治宜涼血解毒,如色不紅活,乳食不進, 痘形不足者此屬虛寒,治宜溫補。此又治癢之大法也。
(十六)痘瘡倒陷,有毒陷、血陷、黑陷、白陷、灰陷、頂 陷之別,寒熱各異,虛實迥殊,宜詳為辨別之。
(十七)痘證禁條繁多,尤忌觸穢。蓋人身榮衛(wèi),遇香則通行,觸穢則凝滯,痘瘡一證,既全賴氣 血和暢,方易成功,若榮衛(wèi)凝滯,則熱毒無由發(fā)泄,必至變證百出,即過于芳香,亦能走竄元氣,均不可犯。
如四五朝痘犯穢惡,變成焦紫,倏時喘急者,宜取嫩絲瓜皮蒂,焙研為末,蜜調(diào)服下,以通利解穢。色變 灰白爬癢難忍者,宜附子、黃 煎服,以溫暖烘托。觸犯香類,痘頂焦黑奇癢者,宜用升麻、蒼耳子濃 煎浴之,酌用生地、防風(fēng)、蟬蛻、當歸、白芍、人參、黃 、赤豆、紅花、橘皮、甘草 之屬,水煎服。觸犯尸氣,痘瘡陷伏,口中吐沫者,急用芫荽、大棗、熟艾燒煙熏之,并用芫荽、生姜酒煮 汁入辰砂少許調(diào)服。其他如月經(jīng)、房室、葷腥、油氣以及漆氣、煙氣、鑼鈸、金鎮(zhèn)、 生人、六畜等,俱在禁忌之類。
(十八)痘證預(yù)防諸穢,宜用棗子燒煙熏之,既可解不正之氣,更能榮衛(wèi)和暢,開胃進食。如為房室、 經(jīng)水、生產(chǎn)諸穢所犯者,但頻燒自解。若防發(fā)癢則以樺皮相和燒之。為酒厭者,則以 葛根、茵陳燒煙解之。為五辛厭者,則以生姜燒煙解之。為尸氣及癘氣所犯者,則以大黃、蒼術(shù)燒煙解之。
為狐犬牲畜厭者,則燒楓球解之。又總解諸穢,以乳香燒煙熏之,以胡荽酒噴之。
(十九)痘證有成膿而潰爛者,因痘出太甚,皮膚不固,膿汁淋漓,疼痛不已,不可著席者,宜臥芭 蕉葉上,用敗草散貼之,或白龍散裹帛撲之。痘出已定,而膿汁淋漓不能干斂,大便不通者,宜牛黃丹利之。
若膿血雜流者,宜百花膏、生肌散之屬。 后患此,為余毒失于解利,宜消毒散。痂久不落者,用 百花膏。夏月痘爛生蟲,及為諸蟲咬傷,臭惡不可近者,宜蟬花 散,外用生寒水石細末干摻之。至有 裂出血者,大便不通,宜 四順清涼飲。小便如血,宜犀角地黃湯?傊疂出血,皆為有余之火所致,身必發(fā)熱,惡寒者則絕少也。
(二十)痘證瘡色黑陷,多由邪火太熾,真水枯涸所致,宜奪命五毒丹、一字金丹,外用胭脂蘸拭瘡上。
痘初出時,毒盛攢聚成片,形色黑潰者,急用針刺破,吮去黑血,以四圣散涂之。
毒壅心者,用玳瑁水磨濃汁一盒,入 豬心血一皂子大,以紫草濃煎湯,作一次服之?傊,痘瘡黑陷, 實者可酌用承氣湯,虛者可酌用十全大補湯,均外用胡荽酒噴衣,或用水楊煎湯浴之。
(二十一)痘瘡毒火,有上走空竅者,則痘瘡入目,在白睛上者不必治,久當自去,在黑輪上者宜急 治之。初見點時,有痘叢生目中者,急用移痘丹移之;若痘已入目,宜用決明散;目生 翳者,宜用撥云散;目紅腫者,宜用細茶葉、綠豆、銀花三味口嚼敷之;目痛者,宜用翳子草搗爛,左眼 痛塞右鼻孔,右眼痛塞左鼻孔。至痘瘡出多達灌漿時,自然眼閉不開,若干 后仍不開 者,此毒瓦斯上攻于目,急宜清解,甚者涼隔散加荊芥、牛蒡、蟬衣以下之。至痘證有目睛上釣者,在七日以 內(nèi)者,多難救治,七日以后,可十全六七也。
(二十二)痘證毒火,有上蒸于肺,以致喉頭結(jié)痘失音者,宜射干鼠粘子湯; 后余毒猶盛,上 攻咽喉,致腫痛干澀,聲音不出者,宜甘露飲;痘生鼻孔,先用皂角末吹入,再用黃蠟塞 之,或用硼砂、檀香共為末吹之;痘生舌上,用硼砂、兒茶、人中白焙過共為末摻之。
(二十三)痘證陰陽之辨,最宜體察入微。凡痘屬陰寒者,身肢不熱,口鼻皆冷,面唇、溺尿、爪甲 俱色現(xiàn)青白,厥利冷不臭,痘色灰白根腳無紅暈者是也。凡痘屬陽熱者,身必壯熱,面 唇皆赤,口干好飲,神氣昏憒,吐血衄血,痘色紫黑, 赤枯焦者是也。至陽極似陰,則惡寒戰(zhàn)栗必有氣 臭、煩躁、便秘等熱象可尋,而陰極似陽,則面紅氣浮而必有痘色嬌淡,口氣清冷等寒 象可求也。
(二十四)痘證治法,宜有標本先后之分。瘡出稠密,由于氣不勻血不周者,則當活血勻氣兼行解毒;
及利久不止,漸成壞癥者,當以救里發(fā)表兼進,此標本兼治之法也。氣血充實,但瘡壅而不易出者,則專以 托里解毒為主;瘡勢太盛,咽喉腫痛者,則專以清利咽喉為主;大小便秘,煩躁喘呼者,則專以利下為 主;瘡勢太甚,自利頻數(shù)不止者,則單治自利為主,此急則治標之法也。瘡已起發(fā)而氣不足者,即補其氣, 血不足者,即補其血,此緩則治本之法也。瘡勢太甚,煩渴不止者,則以解毒為主,而兼治其渴,此先本后 標之法也。痘陷泄瀉,則先救其里,后攻其表,此先標后本之法也。以上各條,能擴而充之,治法自井然不紊矣。
附方
甲、關(guān)于外治者。ㄒ)痧痘倒 ,出不快者,用胡荽酒噴法(見前),或用水楊枝煎湯,并可止痛。
(二)痘瘡欲出之時,預(yù)防入目,用黃柏膏。黃柏一兩,綠豆粉、紅花各二兩,甘草四兩,研為細 末,生油調(diào)膏,涂眼四周,神妙;蛴秒僦≈垦鬯闹。目紅腫者,用金銀花、胭 脂、人乳汁取燈芯蘸點之。生翳者,硼砂為末,燈芯蘸點之。
(三)痘生前陰者,用鴨涎沫之,男子用公鴨嗄氣,數(shù)次即 消。女人用雄黃研末,清油攪勻,鴨毛蘸擦之。
(四)痘證癢塌,用川椒、艾葉、紅棗(去核)、芫荽、茵陳、乳香、白芷梢、陳香櫞、安息香各 二錢,共為細末,作紙燃熏照,雖癢塌之痘,火到癢除;或用荊芥穗為末,撒紙上,卷成 筒糊粘紙頭,熏照癢處,略燒癢處亦佳。
(五)痘瘡癢破結(jié) ,痂不易落者,宜淡蜜水調(diào)滑石末以雞 羽掃瘡上,其痂易落,且無瘢痕。痘將結(jié) ,干硬而痛者,宜以 酥揩抹之,或豬脂熬膏涂之。
(六)白龍散 用水牛糞曬干,燒枯存性,搽患處。治痘破損及痘后余毒。又用枯白礬、黃丹、 龍骨各五錢,麝香一錢,研為極細末,治膿耳 耳,先用棉杖子拭盡膿水,然后摻入,勿令風(fēng)入。
(七)白螺散 治痘濕不收,用陳年土墻內(nèi)白螺殼不拘多少,去土洗凈,火 赤, 取出存性,研為末,干摻之。
(八)百花膏 落痘瘡痂。用石蜜不拘多少,略用湯和,時時以鵝翎刷之。
(九)滅瘢救苦散 滅瘢痕。用蜜佗僧、滑石各二兩,白芷五錢,研為細末,濕則干摻,干則白蜜調(diào)敷。
(十)敗草散 解痘瘡毒。用多年屋上爛茅草,或墻上爛草,不拘多少,擇凈者磨為末摻之。
(十一)吹口散 治口疳、牙疳,及痘生口內(nèi)。用青黛、黃連、孩兒茶、冰片,研為末吹之。
(十二)除夕黃昏時用大烏魚(即鱧魚)一尾,小者二三尾,煮湯浴兒,循身俱到,不可嫌腥,后 以清水洗去,可免痘患。
乙、關(guān)于內(nèi)服者。ㄒ)預(yù)防痘癥之法,宜服三豆湯,或辰砂散,或代天宣化 丸,則痘毒自輕,將來雖出,自亦易起易收,無陷伏郁遏流連之患。
三豆湯 預(yù)防痘瘡,并治痘后癰毒紅腫。
赤小豆 黑大豆 綠豆(各一升) 甘草(三兩,生銼)
先將三豆淘凈,同甘草用水(或雪水)八升,煮豆熟為度,去甘草,將豆曬干,入汁再浸再曬,汁 盡為度,逐日取豆,水煮,任意食之。
辰砂散
辰砂一錢,絲瓜三寸(近蒂連子燒灰存性)研為末,蜜水調(diào)下,或以紫草甘草湯調(diào)服,預(yù)防痘瘡,多者 可少,少者可免。
代天宣化丸
人中黃(甲己年為君) 黃芩(乙庚年為君) 黃柏(丙辛年為君) 梔子仁(丁壬年為君) 黃連(戊 癸年為君) 苦參(佐) 荊芥穗(佐) 防風(fēng)(佐) 連翹(酒洗,佐) 山豆 根(佐) 牛蒡子(酒淘炒,佐) 紫蘇葉(佐)
制法∶先取視其年所屬,取其藥以為君,其余主歲者為臣,為君者倍之,為臣者半之,為佐如臣 四分之三,于冬至日修合,研為末,取雪水煮升麻,和竹瀝調(diào)神曲為丸,辰砂、雄黃為衣,竹葉湯下。
(二)小兒出痘,預(yù)防失音,體弱者宜預(yù)服十奇散,熱壅毒甚者宜甘桔湯加牛蒡子、玄參、荊芥 之屬,使氣道整肅,自無此患。
十奇散 滋養(yǎng)氣血,調(diào)和脾胃,拔瘡毒速出。
黃 人參 當歸(各一錢) 姜川樸 桔梗 川芎 防風(fēng) 白芷 甘草(各一錢) 桂心(三分)
甘桔湯 payment-defi.com見本章第一節(jié)。
(三)出痘而口噤不語者,用吳茱萸煎湯服之。
(四)桂枝湯 治太陽病頭痛發(fā)熱,有汗惡風(fēng),或微惡寒,脈浮弱而數(shù),衛(wèi)氣不和,宜發(fā)汗者。
桂枝 芍藥 生姜 甘草 大棗。ㄎ)升麻湯 發(fā)表。治時邪頭痛、足冷、發(fā)熱、肢疼,脈數(shù),陽明經(jīng)熱下利,及痘疹初起,或 在疑似之間,或未經(jīng)解利而瘡毒已發(fā),宜與解散者。
升麻 白芍 甘草(各二錢) 生葛根(三錢) 加生姜 蔥白。)百祥丸 治小兒瘡疹,黑陷寒戰(zhàn),喘脹便秘,切牙戛齒,身黃紫腫。
紅牙大戟,不拘多少,陰干,漿水煮軟,去骨,日中曬干,復(fù)納汁,煮汁盡,焙干,研末,棗肉或 滴水和丸,如黍米大,每服一二十丸,不拘時芝麻研煎湯送下。
(七)四苓散 見本章第三節(jié)。
(八)異功散 治小兒氣虛氣滯,脾胃虛熱,口舌生瘡,或弄舌流涎,驚搐痰嗽,睡時露睛,手足 并冷,飲食少思,吐瀉不止。
清水煎服。
(九)犀角消毒飲 治痘瘡發(fā)疔,胃熱咽腫便秘。
犀角(七分) 連翹 鼠粘子(各一錢) 荊芥(六分) 甘草 防風(fēng)(各五分) 忍冬(一錢五分)
(十)導(dǎo)赤散 見本章第一節(jié)。
(十一)羌活湯 治痘疹未報點時,熱甚,頭痛腹脹。
羌活 防風(fēng)(各八分) 荊芥 紫蘇(各七分) 川芎(四分) 赤芍(六分)
枳殼(八分) 山楂(一錢) 木通(五分) 生甘草(三分) 加白蔥、生姜,清水煎服。
(十二)消毒飲 見本章第一節(jié)。
(十三)犀角地黃湯 治傷寒溫病,熱傷血分,吐血,衄血,蓄血,瘀血,溺血,婦人倒經(jīng),血崩,赤 淋,小兒痘疹,以及喉痧重證,痧透咽爛,火灼液虧者。
犀角屑 生地黃 丹皮 芍藥 小腸淋瀝出血或衄血,食后臨臥時用茅根煎服。熱盛如狂善忘,加大黃、黃連、黃芩;瘀血停胸,加 醋制大黃;腹中有瘀血未下,加桃仁、紅花、酒制大黃;口鼻出血,加大薊、茅 根、藕汁、扁柏、童便,并磨京墨攪令黑色服;小便溺血加小薊。
(十四)補中益氣湯 治氣虛,氣少,氣高,氣喘,內(nèi)傷勞 倦,陰虛發(fā)熱,頭痛口渴,表熱自汗,畏風(fēng)惡寒,體倦語懈,食少無味,心煩脈大,一切中氣不足者。
黃 人參 甘草 當歸身 橘皮 升麻 柴胡 白術(shù) 加生姜 大棗。ㄊ)保元湯 見前。
(十六)椒梅丸 治痘為蟲 ,不得發(fā)出。
共研細末,飴糖為丸,如黍米大。
(十七)紫草承氣湯 治痘瘡干紫,喘滿便秘。
紫草 枳實 濃樸 大黃。ㄊ)大黃甘草湯 治食已即吐,及痘為痰悶,不得發(fā)出。
大黃 甘草 按∶食已即吐,宜用大黃四倍于甘草,專取大黃之沉降也。痰悶痘閉,宜用大黃再倍于甘草,反 借甘草之上溢也。
(十九)白虎化斑湯 治痘為火悶,不得發(fā)出。
生石膏 知母 生甘草 蟬蛻 麻黃 生大黃 黃芩 連翹 玄參 竹葉。ǘ)快斑湯 治痘毒盛,起發(fā)遲而作癢。
紫草 甘草 木通 人參 芍藥 蟬衣。ǘ)透肌散 透肌膚,發(fā)斑疹。
紫草茸 綠升麻 粉甘草(各一錢)
細切,清水煎服。
(二十二)參 內(nèi)托散 治癰疽不潰,或潰后感冒風(fēng)邪,及痘疹觸穢伏陷,寒戰(zhàn)切牙,飲水瀉渴者。
人參 黃 當歸 川芎 紫草 濃樸 防風(fēng) 桔梗 白芷 肉桂 木香 甘草。ǘ)化毒湯 治小兒痘瘡。
紫草茸 升麻 甘草 一方加蟬蛻、地骨皮、黃芩、木通。
(二十四)二寶散 治痘瘡色紫,發(fā)熱鼻衄,小便如血,口渴, 語,及痘頂色白,肉紅腫而痘反 不腫,或黑陷不起。
犀角 生玳瑁 磨汁頻服,即愈。痘頂色白或黑陷不起,研為末,入豬心血少許,紫草湯調(diào)下。
(二十五)大鼠粘子湯 治痘色紅,根散不長發(fā)。
鼠粘子(錢半) 當歸(七分) 黃 連翹(各一錢) 柴胡 黃芩 地骨皮(各八分)
(二十六)攻毒湯 治痘出不快,伏陷倒 ,大便實者。
加生姜三五片,飲汁。
(二十七)承氣湯 治陽明實證。
大黃 枳實 芒硝 濃樸。ǘ)理中湯 治中焦脾胃虛寒,不能運化,嘔吐泄瀉,不飲不食,胸痹胸痞,腹痛痰多,傷 寒直中太陰,自利不渴,寒霍亂四肢逆冷,自汗,脈虛,便血痢等癥。
人參 白術(shù) 甘草 干姜 (二十九)四圣散 治小兒痘出不快,黑陷倒 不起,發(fā)不紅活,小便不利。
紫草茸 黃 (各一錢) 甘草(五分) 木通(六分)
熱甚色紫者,倍紫草茸,加黃芩、黃連、紅花;大便閉者加枳殼;氣虛少食者加人參。
(三十)加味四圣散 治痘灌漿時,熱渴引水,或作癢者。
紫草茸(一錢) 甘草(五分) 黃 (炙,一錢) 木通(七分) 川芎(五分)
木香(三分) 人參(一錢) 蟬衣(七枚)
(三十一)生脈散 治熱傷元氣,肢體倦怠,氣短懶言,口干作渴,汗出不止,腳欹眼黑,津枯液涸。
人參 麥冬 五味子 (三十二)不二散 治痘瘡起脹,灌漿時泄瀉不止。
各研細末和勻,每服三四分,米飲調(diào)下,不但止瀉,亦治煩癢。
(三十三)人參白術(shù)散 治霍亂吐瀉。
人參 白術(shù) 白茯苓 炙草 木香 藿香 干葛 (三十四)五;镜 清膈涼血。治上焦壅熱,煩渴,瘡疹余毒,口齒出血,牙宣口臭,唇舌生瘡。
玄參 桔梗 茯苓 人參 風(fēng)化馬牙硝 青黛 甘草 麝香。ㄈ)木香散 治痘瘡泄瀉后,虛寒癢塌。
木香 大腹皮 肉桂 半夏 青皮 柴胡 人參 茯苓 炙草 訶子肉 丁香 自汗癢塌,去大腹皮、青皮、柴胡,加黃 、白術(shù)、糯米、姜、棗下。
(三十六)白術(shù)丸 治脾肺氣虛。
白術(shù) 人參 黃 茯苓 山藥 百合 甘草 前胡 加姜棗。
(三十七)排毒湯 治痘后余毒發(fā)癰,能食便秘。
大黃 白芷 木香 穿山甲 欲托加黃 、防風(fēng)。
(三十八)托里快斑湯 治痘起發(fā)遲而熱不止,及痂后發(fā)熱。
紫草 黃 鼠粘子 連翹(各一錢) 木通(六分) 當歸(七分) 青 皮桂枝 川芎 防風(fēng)(各五分) 木香(三分) 蟬衣(七枚)
(三十九)羌活當歸湯 治腰背痛。
羌活 當歸 獨活 防風(fēng) 川芎 黃柏(各一錢) 柴胡(錢半) 桂枝(七分) 桃仁 紅花(各八分)
(四十)人參敗毒散 治時疫,傷風(fēng),風(fēng)濕,寒熱,頭眩,項強,目疼,肢疼,咳嗽,鼻塞聲重,瘡 瘍邪氣在表應(yīng)發(fā)者,以及小兒感冒,發(fā)熱惡風(fēng),痰阻胸膈,頭目不清,風(fēng)熱瘙癢。療脫疽,頑核,毒瘡。
人參 羌活 獨活 柴胡 前胡 川芎 枳殼 桔梗 赤苓(各一錢) 甘草(五分)
一方加人中黃。
(四十一)七物升麻湯 治四肢大熱,大便閉塞。
升麻 犀角 黃芩 樸硝 梔子仁 大黃 淡豆豉 (四十二)黃 建中湯 治虛勞里急諸不足。
桂枝 芍藥 甘草 生姜 大棗 膠飴 黃。ㄋ氖)紫草飲 治痘疹氣虛血熱。
紫草茸 人參 白芍 蟬衣 甘草 穿山甲。ㄋ氖)牛黃湯 治痘瘡疹毒入胃,便血腹痛啼哭。
牛黃(一分) 郁金(一兩)
研為細末,每服五分。
(四十五)木通湯 治心經(jīng)伏熱,小便不通,小腹痛。
木通 滑石 牽牛子 燈芯 蔥白。ㄋ氖)豆蔻丸 治痘疹氣虛,吐利不止。
肉豆蔻 木香 砂仁 白龍骨 訶子肉 赤石脂 枯白礬 (四十七)白術(shù)散 治吐瀉已久,虛熱而渴。
人參 白術(shù) 茯苓 藿香 木香 甘草 干葛 又一方為∶人參 白術(shù) 草果仁 濃樸 肉豆蔻 陳皮 木香 麥 甘草 (四十八)加味四苓散 治痘癥熱泄。
豬苓 木通 澤瀉 赤苓 川連 黃芩 牛蒡子 車前子 燈芯。ㄋ氖)牛黃丹 治小兒生瘡,大便不通,膿水不干。
牛黃 生大黃 珍珠末 粉霜。ㄎ迨)消毒散 涼膈去痰。治急驚風(fēng)毒,赤紫丹瘤,壯熱狂躁,睡臥不安,痘疹咽痛而起發(fā)遲, 及一切瘡,遍身疥瘡。
防風(fēng) 甘草 荊芥穗 鼠粘子。ㄎ迨)蟬花散 治犬咬蟲嚙諸傷,或諸瘡潰爛,夏日生蛆,臭惡不可近,及小兒痘爛生蛆者。
(五十二)四順清涼飲 治小兒血脈壅實,臟腑蓄熱,頰赤作渴,五心煩熱,臥睡不安,四肢驚掣, 及腸胃不調(diào),大小便澀,欲發(fā)驚癇,或風(fēng)熱結(jié)核,頭面生瘡,目赤咽痛,瘡疹余毒,泄瀉不止。
赤芍 當歸 甘草 大黃 加薄荷。
(五十三)十全大補湯 升陽滋陰。治諸虛百損,五勞七傷,及潰瘍寒熱作痛,膿清而少。
人參 熟地 白術(shù) 茯苓 甘草 白芍 當歸 川芎 黃 肉桂。ㄎ迨)移痘丹 治痘出目中,初見點時,用此移之。
守宮十枚(去頭足配辰砂一錢陰干),珍珠、茯神、遠志肉各一錢,琥珀五分,研為末,紫草膏和丸, 如梧子大,每服一錢二分。欲移在手足,官桂、威靈仙煎湯下;欲專移在足,牛膝、木瓜煎湯下;微汗為 度,再用川芎、 本、荊芥、防風(fēng)、白芷各五分,蟬殼三分,生姜一片,蔥白一莖,清水煎,溫服;血熱者 加紫草、連翹。
(五十五)決明散 治小兒痘疹入眼。
(五十六)撥云散 治眼發(fā)濕熱不退,翳膜遮睛,昏暗羞明,隱澀難開。
川芎 草龍膽 楮實 薄荷 羌活 荊芥穗 石決明 草決明 蒼術(shù) 大黃 甘草 木賊 密蒙花 連 翹川椒 甘菊 桔梗 石膏 地骨皮 白芷 白蒺藜 檳榔(各一兩) 石燕(一對)
為細末,每服三錢。
又方 桑螵蛸一兩炙焦,研細末,入麝香少許,治痘瘡入目及生翳膜。每服二錢。
(五十七)清毒撥翳湯 治痧痘翳膜。
生地黃 當歸 柴胡 牛蒡子 白蒺藜 天花粉 白葛粉 薄荷 防風(fēng) 川芎 密蒙花 谷精草 草 決明 甘菊花 梔子 羌活 木賊草 川連 忌寒涼及眼科點藥。
(五十八)奪命五毒丹 治痘黑陷倒 ,干枯不起。
蟾酥少許,牛黃、冰片各二分,朱砂一錢,雄黃三分,研為細末, 豬尾血和丸如麻子大, 每服一丸,薄荷湯送下,移時活動。
(五十九)一字金丹 治痘毒,及痘瘡黑陷倒 ,干枯不起。
按∶此方治危急痘證,有起死回生之功。
(六十)甘露飲 治胃熱未宣,齦腫出膿,目赤腫痛,饑煩不食,口瘡咽痛,瘡疹已發(fā)未發(fā), 及脾胃受濕,瘀熱在里,濕熱成疸,肢腫胸滿,氣短身熱,二便秘澀。
鮮枇杷葉(刷去毛) 干熟地黃(去土) 天冬(去心焙) 麥冬(去心焙) 枳 殼(去瓤,麩炒) 山茵陳(去梗) 生干地黃 石斛(去蘆) 甘草(炙) 黃芩(各等分)
(六十一)治痘瘡黑陷,發(fā)痘至猛之單方。
雞冠血,治毒壅心肺;桑蟲漿,治毒壅于脾;紫草茸,治毒 壅于肝;人牙散,治毒壅于腎;穿山甲,治毒壅經(jīng)絡(luò)。
一說毒壅于肺,則用桑蟲;毒壅于肝,則用雞冠血;毒壅脾 胃,則用地龍;毒壅心腎,無藥可治,惟寒閉毒邪于腎,則用人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