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癰久不合,其肉白而膿少者,此氣血俱虛,不能潮運,而瘡口冷澀也。每日用艾葉一把煎湯,避風熱洗,及燒松香煙熏之,更以神異膏貼之,必須守禁調(diào)理,否則不效。
〖愚按〗前癥,果因寒邪凝滯氣血,不能榮衛(wèi),宜用斯法祛散寒邪,補接陽氣,其功甚大。
若因血氣虛弱payment-defi.com/pharm/,不能潮會瘡口,必用補脾胃生氣血為善。丹溪先生云∶諸經(jīng)惟少陽、厥陰之生癰疽,宜預防之,以其多氣少血也。血少而肌肉難長,瘡久未合,必成敗癥。茍反用驅(qū)利毒藥,以伐其陰分之血,禍不旋踵矣。
【附治驗】
地官李孟卿,環(huán)跳穴患疽,內(nèi)服外敷,皆敗毒寒劑,因痛極刺之,膿瘀大泄,瘡口開張,其色紫黯,右關脈浮大。此胃氣復傷,不能榮于患處也。余以豆豉餅、六君子加藿香、砂仁、炮姜數(shù)劑,由是胃氣醒而飲食www.med126.com漸進,患處暖而肌肉漸生,再以十全大補湯而愈。
大尹都承慶,患附骨疽,內(nèi)痛如錐,外色不變,勢不可消。喜其未用寒劑,只因痛傷胃氣,而不思飲食,用六君子湯治之,飲食少進。更以十全大補,二十余劑而膿成,針去。仍以大補湯倍用參、 、歸、術,加麥門、五味、遠志、貝母,數(shù)服,膿漸止,而瘡亦愈。按二癥,蓋因濕熱滯于肉理,真氣不能運化。其始治宜實脾土,和氣血,隔蒜灸,而疽自消矣。
治背疽糝藥方
李氏云∶龍游有患背疽者,大潰,五臟僅隔膜耳,自謂必死,用鯽魚去腸,實以羯羊糞,烘焦為末,干糝之,瘡口自收。此出洪氏方,屢用有效,故附于此,須候膿少欲生肌肉時用之。
【附治驗】
黃汝耘,患發(fā)背,用生肌藥益潰,大便泄瀉,其脈微緩。余謂脾胃虛,先用二神丸以止其瀉,次用大補藥以固其本,更用豬蹄湯洗患處,用黃 末以涂其外。喜其初起曾用艾灸,毒不內(nèi)攻,兩月而愈。
許鴻臚,發(fā)背十余日,腫硬木悶,肉色不變,脈沉而實,此毒在內(nèi)。先以黃連內(nèi) 湯,更以消毒托里藥,其毒始發(fā)。奈欲速愈,急用生肌藥,患處如負石,身如火 ,遂致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