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石膏、知母
為白虎湯(石膏、知母、甘草、粳米)中二味主藥。石膏辛甘大寒,知母苦甘寒,二者皆具清熱瀉火之功,且皆入肺胃,相須為用,善治肺胃二經(jīng)火熱目病。常用于前房積膿、深層鞏膜炎二病證。前者膿液由下而上,從經(jīng)絡(luò)辨證,屬陽明熱盛;后者白睛深層紅赤結(jié)節(jié),屬肺熱蘊結(jié)。臨床上,交感性眼炎、眼瞼丹毒等火熱亢盛之病亦常用之。此外,在治療熱毒極盛目病時,常加此藥對,蓋胃為十二經(jīng)之海,陽明為三陽之極,陽明之熱一撤,他經(jīng)之火亦隨之而減。
(2)石膏、大黃
石膏辛甘寒,善清無形之經(jīng)熱;大黃苦寒,善攻有形之腑熱。二者相伍,經(jīng)腑同治,宜于熱毒熾盛目病。常用于化膿性角膜潰瘍、急性葡萄膜炎、深層鞏膜炎、眼內(nèi)膜炎、眼瞼丹毒等病,伴煩渴、便秘、舌紅苔黃者。
(3)石膏、細辛
石膏辛寒,細辛辛溫,二者相伍,清熱祛風,通竅止淚。用于熱淚癥,淚點周圍紅潤,結(jié)膜充血者宜之。本藥對瀉火、散風之功相等,寒而不戀風,辛而不助火,為流淚因于風熱者所常用。
(4)石膏、青黛
石膏甘寒,清氣分之熱;青黛咸寒,涼血分之熱。二者相伍,善治目病氣血兩燔之證。常用于急性前葡萄膜炎,睫狀充血色紫紅,虹膜腫脹,滲出多,甚則前房積膿者。
(5)石膏、生地黃
生地黃甘苦寒,清熱涼血,與辛甘寒之石膏相伍,亦治目病氣血兩燔之證。常用于急性后葡萄膜炎(參見卷二目病條辨·火熱證),屬熱毒迫及血分,血熱滲出者。
(6)石膏、滑石
滑石具甘寒之性,與石膏為伍,則增強清熱功效;兜曰,導(dǎo)熱以下行,故本藥對常用于火熱目病而兼小便赤澀者;亦用于濕熱目病,如眼瞼熱性皰疹、帶狀皰疹等病,皮膚紅腫伴糜爛滲出,熱重于濕者。
(7)石膏、荊芥
石膏清肺胃之熱,荊芥疏肌膚之風,二者相伍,善治眼瞼風熱證。常用于熱性皰疹、帶狀皰疹、接觸性皮炎等病瘙癢紅腫疼痛者;亦用于急性結(jié)膜炎、鞏膜炎等病屬風熱者。
(8)石膏、白芷
石膏性寒,白芷性溫,二者皆入胃經(jīng),故善清陽明經(jīng)風熱。常用于風熱目病而伴額部及眉棱骨脹痛。二者又皆入肺經(jīng),故白睛風熱證,如急性結(jié)膜炎、鞏膜炎等亦常用之。
(9)石膏、蒼術(shù)
石膏瀉胃火,蒼術(shù)燥脾濕,辛寒與苦溫相伍,共治濕熱。常用于眼瞼熱性皰疹、帶狀皰疹、濕疹、瞼緣炎等病,皮膚或瞼緣糜爛、滲出、紅腫,屬濕熱并重者;亦用于角膜潰瘍、葡萄膜炎等病屬同型者。
(1)知母、麥門冬
二者皆苦甘寒之品,麥門冬苦寒之性遜于知母,相須為用,共奏清熱養(yǎng)陰之功。二者皆入肺,尤長于清熱潤肺,常用于肺經(jīng)燥熱目病,如皰性結(jié)膜炎、淺層鞏膜炎、表層點狀角膜炎等病。在治療陰虛火旺的內(nèi)、外眼病時,亦常用此藥對,以伴眼內(nèi)干澀者尤宜。
(2)知母、貝母
即二母散。知母瀉火滋陰,貝母化痰散結(jié),二者相伍,能清能消。常用于皰性結(jié)膜炎、鞏膜炎等病結(jié)節(jié)不易消退者;亦用于急、慢性葡萄膜炎,角膜后壁沉著物或視網(wǎng)膜滲出久不吸收者。貝母有川貝、浙貝之分,知母與川貝合,則滋陰之力強;與浙貝合,則清火散結(jié)功著。
(3)知母、天花粉
二者皆苦甘寒,相須為用,清熱生津止渴之效尤著。常用于糖尿病眼底改變,以及角膜潰瘍、葡萄膜炎等病熱毒熾盛而陰傷者。二者皆入肺經(jīng),且具清肺潤燥功效,亦常用于肺經(jīng)燥熱型皰性結(jié)膜炎、鞏膜炎等病。
(1)夏枯草、香附
本藥對具補肝、清肝、止痛功效,可治眉棱骨痠痛及目珠夜痛,常用于視疲勞、眶上神經(jīng)痛、角膜潰瘍久不愈合等病。夏枯草一則能清肝,一則能補養(yǎng)厥陰血脈;肝以血為體,以氣為用,肝血不足,肝氣疏泄因之失常,香附以疏肝理氣。再者,夏枯草能止目珠夜痛,香附能行氣止痛,故本藥對有較好的止痛效果。本藥對常與炙甘草合用,蓋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虛則土不崇木,炙甘草培土榮木,且能緩急止痛,以增強本藥對功效。(參見卷三眼科方歌·婦人劑)。
(2)夏枯草、貝母
夏枯草苦泄辛開,氣稟純陽,能散結(jié)聚;貝母苦甘寒,化痰熱,開郁結(jié)。二者相伍,清熱而散結(jié),可用于皰性結(jié)膜炎、深層鞏膜炎等病皰疹、結(jié)節(jié)較頑固者;亦用于角膜后壁沉著物、高血壓病視網(wǎng)膜滲出等癥的治療。
寒水石、獨活
為抑陽酒連散中二味代表藥物,以治強陽搏實陰之病而瞳神縮小者。寒水石咸寒瀉火,抑陽氣之亢盛;獨活辛溫疏散,舒緩陰氣之緊急。二藥皆入腎,獨活且為足少陰之引經(jīng)藥,故瞳神水輪payment-defi.com/zhicheng/病變宜之。常用于前葡萄膜炎,急性者配以清熱散風藥,慢性者配以滋陰清火藥。
(1)谷精草、蒼術(shù)
谷精草甘平,疏清風熱而退翳;蒼術(shù)辛苦溫,健脾燥濕而明目。二者相伍,功效基本同蟬蛻、蒼術(shù)(見卷四眼科藥對·解表藥)。常用于角膜炎恢復(fù)期;亦用于角膜軟化證夜盲期、結(jié)膜干燥期,可作散劑,與豬肝同服(即蒼術(shù)豬肝散,參見卷三眼科方歌·小兒劑)。
(2)谷精草、木賊
二者皆具疏風清熱退翳功效,相須為用,偏于清熱,宜用于風熱型角膜炎熱邪偏重者。
(3)谷精草、防風
谷精草甘平,防風辛甘溫,二者相伍,疏風清熱退翳,宜于風熱型角膜炎風邪偏重者。防風能散滯升發(fā),故谷精草配少量防風善于退翳,可用于角膜炎恢復(fù)期,促進角膜混濁的吸收。
(4)谷精草、紅棗
谷精草甘平,清風熱以祛邪;紅棗甘溫,補氣血以扶正。二者相伍,平補而退翳,可用于角膜炎恢復(fù)期,邪氣漸退之時,以流行性角結(jié)膜炎、沙眼性角膜炎等病尤為適宜。
(1)黃芩、百部
為芩部丹(黃芩、百部、丹參)中的二味藥物。黃芩苦寒,主清肺;百部甘苦平,主潤肺。二者相伍,善治肺經(jīng)燥熱。常用于皰性結(jié)膜炎、鞏膜炎等白睛病變。因百部有抑制結(jié)核桿菌作用,故結(jié)核桿菌所致之眼病,使用本藥對尤宜。
(2)黃芩、白芷
黃芩苦寒而瀉火,白芷辛溫而散風,二者相伍,治風火目病。白芷入足陽明胃經(jīng),得黃芩則疏清陽明經(jīng)風熱。況白芷長于上達止痛,故二者善治眉棱骨痛因于風熱者,眉骨位于前額,為陽明經(jīng)之所屬也。
(3)黃芩、滑石
黃芩苦寒,瀉火并以燥濕;滑石甘淡寒,利水并以清熱。二者相伍,善治目病濕熱膠結(jié)不解之證。常用于眼瞼皮膚或瞼緣紅腫、糜爛、滲www.med126.com出,痛癢并作者。結(jié)膜炎、角膜炎、鞏膜炎等病,屬濕熱者亦常用之。
為黃連天花粉丸(方見卷三眼科方歌·瀉火劑)中二味主藥。黃連苦寒,天花粉苦微甘寒,皆具清熱解毒之功,相須為用,其效增強。常用于眼瞼化膿性感染、急、慢性結(jié)膜炎、鞏膜炎、角膜炎等病因于熱毒為患者。
(2)黃連、秦皮
二者皆為苦寒之品,能清肝而明目。眼科臨床常作外用,煎湯薰洗,用于急、慢性結(jié)膜炎、瞼緣炎、春季卡他性結(jié)膜炎、角膜炎等病熱重者,具有消腫、止痛、止癢功效。
(3)黃連、半夏
黃連苦寒,清熱燥濕;半夏苦溫,燥濕化痰。二者相伍,善治痰熱之互結(jié),濕熱之膠凝,為目病痰熱證、濕熱證所常用。使用時,一要根據(jù)眼部見證特點(參見卷二目病條辨·水濕證、痰證);二要結(jié)合全身辨證,舌診尤為重要。本藥對辛開苦降,有較好的止嘔功效,故青光眼、視疲勞等病伴惡心嘔吐者,亦常用之。
(4)黃連、厚樸
為連樸飲(黃連、厚樸、石菖蒲、半夏、香豉、梔子、蘆根)中二味主藥。黃連苦寒瀉火,厚樸苦辛溫燥濕,二者相伍,共奏清熱祛濕之效。常用于潰瘍性瞼緣炎、角膜炎、慢性結(jié)膜炎等病濕熱并重者;亦用于球后視神經(jīng)炎、缺血性視乳頭病變等病,屬濕熱郁閉玄府者,使用時,往往以舌紅苔黃膩為重要指征。
(5)黃連、羊肝
即黃連羊肝丸中的二味藥物 。黃連瀉火明目,羊肝益肝補血。二者相伍,清補并進,常用于慢性結(jié)膜炎、角膜潰瘍恢復(fù)期;并可作為視網(wǎng)膜靜脈周圍炎、視神經(jīng)炎等病的輔助治療。
(6)黃連、干姜
二者為末,沸湯泡,去渣洗眼,即姜連散。黃連苦寒清火,干姜辛熱溫散,二者相伍,有較好的退赤消腫止癢效果。常用于客感風熱目暴赤腫者(參見卷三眼科方歌·外洗劑)。本藥對亦為“熱因熱用”之法,干姜為佐,引黃連入熱邪之中,而發(fā)揮瀉火功效。
(1)黃柏、知母
黃柏瀉相火,知母滋腎陰,二者相伍,共奏堅陰降火之功。宜于陰虛火旺目病,慢性葡萄膜炎、視網(wǎng)膜靜脈周圍炎等病反復(fù)發(fā)作者常用之。
(2)黃柏、蒼術(shù)
即二妙散。苦寒與苦溫相伍,具良好的清熱燥濕功效。常用于瞼緣及眼瞼皮膚糜爛,滲出膠粘,痛癢并作者;亦用于慢性結(jié)膜炎、角膜潰瘍、中心性漿液性脈絡(luò)膜視網(wǎng)膜病變等病,屬濕熱并重者,舌苔黃膩為用藥指征之一。
膽草苦寒,瀉肝經(jīng)之火;柴胡苦辛,疏肝經(jīng)之風。二者相伍,共治肝經(jīng)風熱重證。本藥對與柴胡、黃芩相比,則清肝之力強矣。若小劑量柴胡,則為引經(jīng)之用,與膽草相配,專為清肝瀉火,廣泛用于肝火目病。根據(jù)五輪分屬及經(jīng)絡(luò)循行路徑,風輪為肝膽所主,足厥陰肝經(jīng)連目系。因此,相當于風輪及目系的角膜、虹膜、前房、視神經(jīng)等部位的急性炎證和病變,常用本藥對。
(2)龍膽草、桑白皮
龍膽草苦寒,瀉肝火;桑白皮甘寒,瀉肺火。二者相伍,肝肺同清,常用于角膜實質(zhì)炎、角膜潰瘍、硬化性角膜炎、束狀角膜炎等病,睫狀充血嚴重者。風輪氣輪,兩相比鄰,風輪病變,氣輪可同時有證可現(xiàn)(結(jié)膜睫狀混合充血),故常肝肺同治。從五行而言,金為木之所不勝,瀉肺火可減輕肝火之勢。
龍膽草苦寒,瀉肝火;羚羊角咸寒,息肝風。二者相伍,共治肝火動風,風火升撓目病。常用于閉角型青光眼急性發(fā)作,眼壓不能控制,睫狀充血顯著,頭眼痛劇,舌紅口渴者;亦用于高血壓病眼底改變,伴眼脹頭痛,面赤肢麻,舌紅絳者。
(4)龍膽草、青黛
龍膽草苦寒,青黛咸寒,二者相伍,共奏瀉肝涼血之功,善治肝火迫及血分目病。常用于急性葡萄膜炎、出血性虹膜炎、急性視神經(jīng)乳頭炎等病。膽草、青黛和石膏、青黛(見石膏條)皆治氣血兩燔,前者清厥陰涼血,后者清陽明涼血,為二者之別。
(1)地黃、熟地黃
生地黃甘寒而涼血,熟地黃甘溫而補血。生地黃滋陰而清熱,熟地黃滋陰而填精。故二地相伍,補清相合,標本同治。常用于眼底病肝腎陰虛而有熱者;亦用于血證吸收期及血虛兼熱的眼內(nèi)干澀等證。
(2)生地黃、木通
為導(dǎo)赤散(生地黃、木通、甘草梢)中的二味主藥。生地黃涼心血,滋陰液;木通降心火,利小便。二者相伍,善治心火上炎目病。根據(jù)五輪學(xué)說,血輪屬心,故本藥對常用于內(nèi)、外眥部熱性病變,如眥角性結(jié)膜炎、翼狀胬肉炎證等。亦用于皰性結(jié)膜炎、鞏膜炎、瞼裂斑炎等病兼見口舌生瘡,小便赤澀者。痛如針刺癥常辨為心火作祟而用之。
牡丹皮苦辛微寒,梔子苦寒,二者相伍,共奏瀉火涼血之效。廣泛用于熱證目病,外眼紅赤及內(nèi)眼出血者尤宜。本藥對與疏肝劑合用,則能清解肝經(jīng)郁火,為治療視神經(jīng)病變所常用。
(2)牡丹皮、地骨皮
牡丹皮涼血活血,地骨皮滋陰清熱,二者相伍,善治陰虛挾瘀目病。常用于糖尿病視網(wǎng)膜出血、視網(wǎng)膜靜脈周圍炎反復(fù)發(fā)作者。鞏膜炎病程較長,充血紫暗者亦常用之。若全身伴五心煩熱,兩顴午后潮紅,盜汗,舌紅少津等證,更為相宜。
(3)牡丹皮、丹參
牡丹皮苦辛微寒,丹參苦微寒,二者皆具清熱涼血,活血化瘀之效。牡丹皮清熱涼血之功偏勝,丹參活血化瘀之力較強。二者相伍,效用更增,廣泛用于內(nèi)、外眼出血及血熱瘀結(jié)之證。
(1)金銀花、連翹
金銀花甘寒,連翹苦寒,二者相須為用,增強清熱解毒功效。廣泛用于熱性目病,細菌或病毒性感染均可使用。
(2)金銀花、生甘草
生甘草性涼,清火解毒,以增強金銀花之效。廣泛用于火熱目病,臨床習(xí)慣用于眼瞼化膿性感染。
(3)金銀花、蒲公英
蒲公英苦甘寒,功專清熱解毒,與金銀花相須為用,應(yīng)用同金銀花、連翹,但解毒作用較強。
蒲公英、牛膝
蒲公英苦甘寒,清熱解毒;牛膝苦酸平,活血化瘀。二者皆入肝經(jīng),故善治目病熱毒熾盛而氣血壅滯者。且牛膝專于引熱下行,與蒲公英相配,則苦泄清火之力更強,常用于炎性眼病,伴頭痛者尤宜。
白蘚皮、地膚子
二者皆苦寒,具清熱除濕止癢之功,相須為用,濕熱目病癢甚者宜之。常用于瞼緣炎、接觸性皮炎、春季卡他性結(jié)膜炎等病,并可煎湯外洗。
胡黃連、白芍藥
胡黃連苦寒,清肝涼血;白芍藥苦酸微寒,養(yǎng)陰柔肝。二者相伍,善治肝經(jīng)虛熱目病,以兼骨蒸潮熱者尤宜。胡黃連能除濕熱而消疳,故本藥對亦用于疳積上目(小兒角膜軟化證),清肝熱而滋陰液。小兒瞬目次數(shù)增多,責之脾弱肝強,亦常用之以清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