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渡舟治
臌脹醫(yī)案2006年11月8日 中國中醫(yī)藥報 第2631期
劉渡舟教授(1917年~2001年),為我國已故著名中醫(yī)學(xué)家、
傷寒學(xué)專家,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xué)終身教授,首批中醫(yī)博士生導(dǎo)師。長期從事中醫(yī)教學(xué)、臨床和科研工作,致力于《傷寒論》的研究。臨床擅用經(jīng)方治療疑難雜病,對經(jīng)方頗有獨到的見解。
[案例一] 丁某某,男,43歲。
脅痛3年,腹膨脹而滿3個月,經(jīng)檢查診為“
肝硬化腹水”,屢用利水諸法不效。就診時,見:腹大如鼓,短氣撐急,腸鳴漉漉,肢冷便溏,小便短少。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沉細(xì)。診為陽虛氣滯,血瘀水停。疏方:
桂枝10g,生
麻黃6g,生
姜10g,
甘草6g,
大棗6枚,
細(xì)辛6g,熟
附子10g,
丹參30g,
白術(shù)10g,
三棱6g。
服藥30劑,腹
水消退,諸癥隨之而減,后以疏肝健脾之法,做丸善后。
[評析] 《素問·腹中論》說:“有病心腹?jié)M,旦食則不能暮食……名為臌脹!沃噪u矢醴,一劑知,二劑已!彪浿委煼椒ǚ倍,本案所用方藥為張仲景桂枝去
芍藥加麻辛附子湯加味!督饏T要略·水氣病脈證并治》篇說:“氣分,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水飲所作,桂枝去芍藥加麻辛附子湯主之!彼^“氣分”病,巢元方認(rèn)為是“由水飲搏于氣,結(jié)聚所成”。陳修園則潛心臨證,頗有所悟道:此證“略露出其臌脹機倪,令人尋譯其旨于言外”。劉老治腹水,凡是大便溏薄下利,若脈弦或脈沉,腹?jié)M以“心下”為界的,則用本方;腹脹而兩脅痞堅的,則用
柴胡桂枝
干姜湯;腹脹居中而且利甚的,用理中湯,服至腹中熱時,則脹立消;若小腹脹甚,尿少而欲出不能,則用真武湯,附子可制大其服,則尿出脹消。此上、中、下消脹之法為劉老治肝硬化腹水獨到之經(jīng)驗,可供同道參考。
[案例二] 趙某某,男,46歲。
患肝硬化腹水,腹脹如甕,大
便秘結(jié)不暢,小便點滴不利。中西醫(yī)屢治無效,痛苦萬分,自謂必死無救。切其脈沉弦有力,舌苔白膩而潤。觀其人神充氣足,病雖重而體力未衰。劉老辨為肝硬化腹水之實證。邪氣有余,正氣不衰。治當(dāng)祛邪以匡正。如果遲遲坐視不救,挽留水毒而不敢攻下之,醫(yī)之所誤也。處以
桂枝湯減甘草合消水丹方:
甘遂10g,
沉香10g,
琥珀10g,
枳實5g,
麝香0.15g。
上藥共研細(xì)末,裝入膠囊中,每粒中0.4g,每次服4粒,晨起空腹用桂枝10g,芍藥10g,
生姜10g,肥大棗20枚煎湯送服。
服藥后,患者感覺胃腸翻騰,
腹痛欲吐,心中懊憹不寧,未幾則大便開始瀉下,至兩三次之時,小便亦隨之增加,此時腹脹減輕,如釋重負(fù),隨后能睡臥休息。
時隔兩日,切脈驗舌,知其腹水猶未盡,照方又進1劑,大便作瀉3次,比上次藥更為暢快,腹圍減少,肚脹乃安。此時患者惟覺疲乏無力,食后腹中不適,切其脈沉弦而軟,舌苔白膩變薄。改用
補中益氣湯加
砂仁、
木香補脾醒胃,或五補一攻,或七補一攻,小心謹(jǐn)慎治療,終于化險為夷,死里逃生。
[評析] “肝硬化腹水”是一個大病,若圖為消除腹水與腫脹,概用峻藥利尿,雖可暫時減輕痛苦,但時間一長,則利尿無效,水無從出,病人臌脹反而會加重,甚至導(dǎo)致死亡。劉老治此病,不急于利水消脹,而是辨清寒熱虛實,然后為之。本案肝硬化腹水出現(xiàn)小便黃赤而短,大便秘結(jié)不通,腹脹而按之疼痛,神色不衰,脈來沉實任按,舌苔厚膩,乃是濕熱積滯、肝不疏泄、脾腎不衰的反映,此時可以考慮攻水消脹的問題,用桂枝湯去甘草合消水丹。消水丹為近代醫(yī)人方,內(nèi)有甘遂與枳實,破氣逐水,以祛邪氣。然畢竟是臨床大病,利之過猛,恐傷正氣,故此合桂枝湯,用桂枝護其陽;芍藥以護其陰;生姜健胃以防
嘔吐;肥大棗用至20枚之多,以監(jiān)甘遂之峻驅(qū),又預(yù)防脾氣胃液之創(chuàng)傷,具有“
十棗湯”之義。去甘草者,以甘草與甘遂相反之故也,本方祛邪而不傷正,保存了正氣,則立于不敗之地。(張林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