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中藥不傳之秘在于用量。一張好方欲蠲疴卻疾,如果不在用量上進(jìn)行一番考究是不行的,而用量又包括絕對劑量---即每味藥的用量大小和相對劑量---即一張方中各個藥味之間的比例;在經(jīng)方中,可行的有大、中、小三個劑量段,即一兩等于3克、5克和10克;當(dāng)然,用量還應(yīng)考慮到某味藥的質(zhì)地、類別以及其在某方中的治療地位等等因素。我對中藥用量的看法是:
1,體壯病重者用量可重,反之則當(dāng)用輕;
2:急切之疾考慮重量,所謂治外感如將;反之則用小量,所謂治內(nèi)傷如相;
3:小方味少時考慮大量,取量大且力專而效宏;大方味多時則取小量,取其異彩紛呈互為利濟(jì)而緩調(diào)收功;
4:患者的脾胃壯旺者可以考慮大量,以其能納能化而且吸收良好,反之對于平素脾胃功能不佳或弱的患者我們即要考慮小量予服,因為此種患者如果藥量太大反而欲速則不達(dá);
5:對于方證相對,主證明顯,醫(yī)者心中較為有底的處方不妨考慮大量,所謂某某方主之,我們不妨單刀直入,欲其一擊即中,病情即可馬上峰回路轉(zhuǎn); 而如果對于患者病情把握不準(zhǔn),開方以火力偵察時要考慮小量,如果開方正確可令其有小效,縱然用方不完全正確亦不至于大害;所謂宜、可與之類是也。
總之,我們用藥之量處處以人為本,綜合考慮多方面的因素,而不可隨便任意為之而導(dǎo)致減妙方之效。以上所述,實為一得之愚,望諸師友補充指正!
-------------------
-------------------
對于方證相對,主證明顯,醫(yī)者心中較為有底的處方不妨考慮大量,所謂某某方主之,我們不妨單刀直入,欲其一擊即中,病情即可馬上峰回路轉(zhuǎn); 而如果對于患者病情把握不準(zhǔn),開方以火力偵察時要考慮小量,如果開方正確可令其有小效,縱然用方不完全正確亦不至于大害;
————————————————————————
這話說得實在
-------------------
如果我們總是謹(jǐn)小慎微,縮手縮腳,每欲四兩去撥千斤,可很多時候四兩還真的是撥不動千斤;所謂車薪杯水而難免敗亡;但是如果我們總是大刀闊斧,欲量大而效卻未宏,療效不佳的同時又增加了患者胃腸、經(jīng)濟(jì)乃至精神三個方面的壓力,以至于病無補而于人有損,所以用量問題真的是需要引起我們注意的大問題,不可不深究之。
-------------------
-------------------
王曉軍:????如果我們總是謹(jǐn)小慎微,縮手縮腳,每欲四兩去撥千斤,可很多時候四兩還真的是撥不動千斤;所謂車薪杯水而難免敗亡;但是如果我們總是大刀闊斧,欲量大而效卻未宏,療效 ..?(2013-09-03 10:47)?700)this.width=700;" >
“如果我們總是大刀闊斧,欲量大而效卻未宏,療效不佳的同時又增加了患者胃腸、經(jīng)濟(jì)乃至精神三個方面的壓力,以至于病無補而于人有損”----此一句足見王先生宅心仁厚
-------------------
做為醫(yī)者,處處為患者考慮,實乃患者的福音!
-------------------
-------------------
來武漢之后,有不少久治不愈的患者來求診,見他們的病歷上的方子大多是各10克,然后一看開出此方此量的醫(yī)生還有不少是名醫(yī),我似有所悟的同時亦感到茫然和不解····這些老前輩們?nèi)绻麤]看過《
傷寒論》我甚至都能夠理解,但難道他們連傅青主及陳士鐸的書都沒看過嗎?
-------------------
-------------------
法無定法。我遇到高人明醫(yī)有人一兩等於15克。也有人一兩等於1克不到。效果都出神入化。
-------------------
-------------------
-------------------
樓主說得非常中肯,仁心仁術(shù),深明內(nèi)經(jīng)所云,北人比較健壯,故用藥宜重,南人脾胃薄弱,不堪毒藥,用藥宜輕,久病正虛之人,宜先扶胃氣,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久病之人若有痰飲\瘀血,宜先扶正,緩攻,待正氣強后方可攻,正如麻瑞亭所說能攻則攻,不能攻則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