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心理學、神經生物化學、神經內分泌學、精神藥理學和行為科學等的研究進展,為闡明藥物的心理效應提供了生物學的理論基礎,使我們有可能認識藥物引起的心理和行為變化的生理機制。
例如,抗精神病藥物作用于腦干的腦橋上端到中腦、下丘腦的網狀結構以及邊緣系統(tǒng)腦結構,通過調整乙酰膽堿與多巴胺、5-羥色胺與去甲腎上腺素的關系,可以消除幻覺、妄想,使行為恢復正常?挂钟羲幬铮饔糜谙虑鹉X和邊緣系統(tǒng),影響突觸間隙去甲腎上腺素的代謝,使之在神經末梢中貯積,進而釋放增加或減少其耗損,以消除抑郁,改善情緒。嗎啡和鴉片可以影響體內的嗎啡受體,通過影響內啡肽而止痛。再如,抗高血壓藥物往往引起抑郁狀態(tài);抗結核病的異煙肼可以引起輕度躁狂狀態(tài)等實例可以看出,許多藥物和心理活動有著密切的關系。某些藥物,如果作用不當可以引起人們心理上的變異;反之,也可以使用某些藥物來糾正病人的異常心理。
使用藥物時,不僅要重視藥物引起的生理效應,還要重視病人在接受藥物治療時的心理效應。如對藥物高度信任,病人的心理上處于良好的感受狀態(tài),則藥物療效可大大提高,甚至沒有藥理作用的安慰劑也可以具有某種良好的藥效。反之,縱然是應有治療效果的藥物,如果病人對它不信任或厭惡,則其療效大大下payment-defi.com降,甚至沒有治療效果。
Wolf曾經做過一項很有意義的實驗:從胃管給一位有惡心嘔吐癥狀的病人注入催吐劑,但對病人說:“現在向你胃里注入鎮(zhèn)吐劑,很快就會顯效,停止嘔吐!30分鐘后,惡心嘔吐果然停止了。一小時后病人又嘔吐,于是再次注入催吐劑,15分鐘惡心感受消失。這一實驗證明藥物確實具有心理效應,在某些情況下,它甚至可以逆轉生理反應。對藥物心理效應的這些研究表明,可以利用病人對藥物認知活動的規(guī)律,因勢利導,以提高藥物的療效。
在討論藥物心理學時,除了研究藥物的治療效應外,還應當了解藥物對正常心理活動的干擾。具備這方面的知識,有助于防止或減少副作用,保護病人的安全,防止意外,減少工作、學習、生活中的不便和煩惱。藥物引起的干擾正常心理活動的現象有如下幾類:
1.記憶力減退 使用作用于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各種安定劑、催眠藥、鎮(zhèn)靜劑和抗癲癇藥物,可有此副作用。
2.意識障礙 使用阿托品、蔓陀蘿、安定、莨菪堿類、抗組織胺等藥物可引起意識障礙。
3.情緒改變 抗高血壓藥物可致抑郁;酒精、催眠藥、異煙肼,可以引起欣快。
4.精神運動性失調 如安定不payment-defi.com/pharm/適于駕駛人員服用,抗精神病藥物可引起巴金森氏綜合征;長期飲酒或服用催眠藥可致震顫。
5.幻覺和妄想 使用苯丙胺、激素、異煙肼、合霉素等藥物時,可以出現幻覺、妄想,類似精神病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