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民間中醫(yī) > 正文:談談真武湯
    

傷寒雜病:談談真武湯

一、[名家名案]
  

  1、頭痛:劉渡舟先生曾治療一李姓中年男子;颊邽槠囁緳C,夏日開車時,經(jīng)常在休息空閑暢飲大量冰水或啤酒。熟料進入秋季便發(fā)頭痛。每于夜間加重。發(fā)則需用拳掌捶擊或服些止痛藥方能緩解。本人甚為痛苦。伴有視物昏花,病程已一個多月。望其人面色黧黑,舌質(zhì)淡嫩,苔水滑,脈沉弦而緩。辯為陽虛水泛,濁陰上竄,清陽被蒙之證。
  

   附子12克 茯苓18克 白術9克 生12克 白芍9克 桂枝6克 炙甘草6克
  

  服藥6劑后,頭痛明顯減輕,改服苓桂術甘湯4劑而愈。
  

  2、脅痛:黎庇留先生曾治里海吉源坊潭平端之母。病左季脅滿痛,上沖左脅,迫心部,苦不能耐,古朗余云初,醫(yī)治已兩月矣:香砂、陳皮,六君子湯,服至七十余劑,非不溫也,其病有加無減。嗣延黎先生診治:見面黃暗唇白,舌上苔滑,脈沉弦而遲。弦為水,沉為里,遲為寒。腎中生陽不能水之主;則陰寒挾水邪,迫于心部。遂定真武湯原方,無加無減。平端謂:“方中各味,皆已備嘗之矣”。先生言:“備嘗之乎?諸藥分別用之,則既不成方,亦安能有效?此方名真武者,蓋取意于鎮(zhèn)水之神。先圣制方,命名自非無因。夫經(jīng)方茍能對癥,固捷如桴鼓之相應也!
  

   次早,平端來告曰:“服方后,得熟睡,是前月來所無者!今晨,痛已不知消散何處矣。凡七十余日治之不驗者,竟一日而廓清之”!相約午刻往診。比至,患者頭束布帶,語曰:“脅痛若失,茲者,轉(zhuǎn)覺頭痛若破”。先生脈后告曰“此元陽虛損也。頭為諸陽之首,陽虛不能貫頂,腦髓空虛,故爾”。該用吳茱萸湯,頭痛尋愈。
  

  次日復診,脈象沉遲,而周身疼痛。作桂枝新加湯服之,身痛又止。
  

  再診,只云胃呆,余無所苦。擬理中湯,俾理中健胃。連服十余劑,以善其后。
  

  3、心動過緩:陳瑞春老師曾治王某,自覺頭暈、胸悶,精神疲乏,睡眠不寧,容易驚醒。經(jīng)多方檢查,確認為心動過緩。舌淡潤,脈緩兩尺弱。用桂枝甘草湯溫陽益氣。十劑后,脈搏稍有力。但早起心跳仍只有45次/分鐘左右,精神不振,食納量少,睡眠不實,面色恍白,大便偏軟,小便清長,舌白潤,脈緩弱兩尺無力。處方:紅參10克 制附子10克 生黃芪20克 茯苓15克 白術10克 白芍10克 桂枝10克 炙甘草10克 生姜10克 矚文火久煎1小時,取濃汁溫服。該患斷斷續(xù)續(xù)服用真武湯加味近200劑遂至痊愈。
  

  4、眩暈:陳瑞春老師治療柳某,時作眩暈。發(fā)則眼前發(fā)黑,四肢不溫,需飲熱水方可平靜。診見病者形體偏胖,面色青蒼,四肢疲乏,大便稀軟,脈細弱,舌淡潤。血壓110/70mmHg。處方:茯苓20克 桂枝10克 白術15克 炙甘草5克 生黃芪20克 靈磁石15克 共5劑,每日一劑,分兩次溫服。
  

   二診,服上藥后,癥狀有所改善,發(fā)作時間減少,每日1-2次。其他病癥未見好轉(zhuǎn),血壓如前。脈細弱,舌淡潤。擬用真武湯加味:制附子10克 茯苓20克 白術15克 白芍10克 生黃芪20克 遠志10克 靈磁石15克 生姜3片,矚其久煎,每日分兩次服。
  

   三診,服前方10劑后,眩暈已止,精神好轉(zhuǎn),四肢溫和,飲食正常,大便日一行,成形。脈緩有力,舌薄潤。該用六君子湯,調(diào)理善后。隨訪多年,身體健康。
  

  5、頸椎病:胡希恕先生曾治頸椎病的患者,表現(xiàn)為頭暈、心悸、左肩背疼痛,左手拘急疼,肘上下部亦酸疼,夜尿頻多,舌淡苔白根膩,脈沉滑。辯為陽虛水氣上犯。與真武湯原方不加減。處方:茯苓12克 白芍10克 生姜10克 白術10克 炮附子6克 結(jié)果,服藥三劑,頭暈即減輕,他癥變化不明顯,故于前方增炮附子為10克,并加桂枝10克 炙甘草10克,續(xù)服一周,肩背疼減。后漸增附子用量至15克,服兩月諸癥皆消。
  

  6、慢性腎功能衰竭:董曉初先生曾報道用真武湯治療腎功能衰竭的患者而取效。證見惡心,嘔吐,腹部脹滿,頭暈眼花,腰膝酸重,小便色黃量少,全身呈凹陷性水腫,下肢最重。檢查:血壓200/100mmHg,非蛋白氮242mg0/0,尿蛋白+++,僅服本方10劑,非蛋白氮降至93.3mg0/0,水腫近于消失,繼續(xù)服用本方并兼用金匱腎氣丸,出院時癥狀完全消失,非蛋白氮為47.5mg0/0,尿蛋白+。
  

  二、[組成用法]
  

  茯苓3兩 芍藥3兩 生姜3兩(切) 白術2兩 附子1枚(炮、去皮、破8片)
  

  上5味,以水8升煮取3升,去滓。溫服7合,日3服,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細辛、干姜各1兩;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藥加干姜1兩;若嘔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成半斤。
  

  三、[名家方解]
  

  汪苓友:真武湯,專治少陰里寒停水,君主之藥當是附子一味,為其走腎溫經(jīng)而散寒也。水來侮土,則腹痛下利,故用苓、術、芍藥,以滲停水,止腹痛,四肢沉重是濕,疼痛是寒,此略帶表邪,故用生姜以散寒邪;或疑芍藥酸寒,當減之,極是。然上證是里氣虛寒,方中既有姜附之辛,不妨用芍藥之酸,以少斂中氣。若咳者,水寒射肺既加細辛、干姜以散水寒;不妨加五味子以斂肺,但五味子酸味太厚,不需半升之多也;小便不利者,不得云無伏水,乃下焦虛寒,不能約束水液,其色必白,去茯苓者,恐其泄腎氣也;若下利者,里寒者,故去芍藥加干姜;嘔者,水寒之氣,上壅于胸中也,加生姜足前成半斤,以生姜為嘔家圣藥,若去附子,恐不成真武湯矣。(《傷寒論辨證廣注中寒脈證》)
  

  劉渡舟:真武湯又稱玄武湯。玄武為北方鎮(zhèn)水之神,因本方有扶陽驅(qū)寒鎮(zhèn)水之功,所以名為真武湯。用于少陰陽虛有寒,水氣不化等證,《傷寒論》說“腹痛小便不利。。。。。。此為有水氣”,指出了本方正的病機關鍵所在。陰虛陽亢者多動風,陽衰陰盛者每多動水。這是疾病發(fā)生發(fā)展的一個基本規(guī)律。陽虛動水,一般用苓桂劑進行治療。如果病及于腎,陽氣虛衰,心悸頭眩站立不穩(wěn)振振欲僻地,則必須用真武湯進行治療。服用真武湯后,腎陽得溫,而水氣猶未能盡化,則又可能用苓桂劑溫藥和之。
  

  胡希。阂岳”愕能咝g配伍除飲、溫陽、散寒的附子和滋陰、利水、止痛的芍藥。所以本方當為水氣陷于陰證的治劑。主治大約同附子湯,只是于附子湯中去補胃氣、散心下痞的人參而加生姜,所以用于治療附子湯證心下不痞硬而嘔者。
  

  四、[原文匯要]
  

  《傷寒論》第82條:太陽病發(fā)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fā)熱,心下悸、頭眩、身目閏動、振振欲僻地者,真武湯主之。
  

  《傷寒論》第316條: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
  

  五、[辨證要點]
  

  本方臨床應用以舌淡潤不枯、脈沉或沉弦(緩)兼有精神狀態(tài)較差的頭暈、浮腫、心悸、振顫等癥狀為準則。
  

  六、[一家之言]
  

   真武湯中苓、術、芍、姜、附,優(yōu)勢互補,增強了藥效。而且方劑的主治是針對臨床上十分常見的陽虛水;蛩㈥査。所以本方適用的空間是廣泛的。
  

  筆者于臨床上也常用本方治療一些難治性、慢性疾病。如肺心病、慢性氣管炎、心臟神經(jīng)官能證、更年期綜合證、慢性胃腸衰弱、腎炎、肝硬化腹水、腦外傷后遺癥、神經(jīng)衰弱性頭痛、慢性關節(jié)炎、強直性脊柱炎、骨質(zhì)增生等。
  

  當然在運用真武湯時一定要參照仲景原文和辨證要點。胡希恕、馮世綸二位老師常用苓、術、附加入桂枝湯葛根湯或大青龍湯中治療各種頑痹疼痛。受馮老師的啟發(fā),我有時用真武湯原方,有時則把真武湯作為一味藥加入其它方劑中使用。
  

  例一、
  

  病者秦玉光,男,42歲。發(fā)現(xiàn)肝硬化(一度懷疑肝癌)已經(jīng)3月有余。初起因高熱、黃疸、浮腫、鼻衄、便血入西醫(yī)醫(yī)院治療。經(jīng)靜點白蛋白和對癥治療,便血和浮腫有所改善。但由于肌注退熱藥而使左臀部出血、腫痛而行步不能。診時患者被動體位,由家人攙扶走進診室,不能坐位。見其毛發(fā)枯黃,面色灰暗,皮膚松弛,鞏膜高度黃染,指甲色黃,牙齦紫暗,有齲齒,舌質(zhì)胖大色紅,苔浮膩滿布,左臀色紫暗、腫大疼痛、肌膚張力大、如觸石塊;口臭,聲音沙啞,低微;曾有大量飲酒史,平素脾氣暴躁,喜辛辣、味濃之飲食。現(xiàn)自覺疲乏、納差、食則胃脘賭悶,小便黃少,大便稀溏;脈沉弦無力,寸微浮,腹壁肌肉堅緊,有指痕。西醫(yī)檢驗提示:血清銅增高,谷丙轉(zhuǎn)氨酶高,血小板減少,凝學酶原減少。病情至此,十分棘手。與真武湯、當歸芍藥散化裁,并參照《千金》寒熱并調(diào)法治之。
  

  炮附子15克 茯苓25克 白術30克 生姜20克 白芍50克 澤瀉20克 川芎10克 當歸12克 茵陳25克 山藥20克 內(nèi)金10克 白茅根20克 旱蓮草15克 大棗10個(掰)
  

  五劑,每日一劑,晝?nèi)苟䴗胤,忌房事、寒涼、粘硬、辛辣食品及過勞。活吞生泥鰍或常喝泥鰍、鯉魚(內(nèi)放赤小豆)湯。并用黃酒調(diào)生大黃粉外敷左臀腫痛處。
  

  二診,服上藥,癥情平穩(wěn),血小板已回升,F(xiàn)納食尚可,有時微有鼻衄(因鼻癢而撮搽所致),黃疸如久,心下硬滿,小便黃澀,大便稀溏,舌脈如前。仍宗前法化裁。
  

  炮附子15克 茯苓30克 白芍30克 白術25克 生姜15克 澤瀉10克 黨參20克 干姜20克 黃芩12克 厚樸10克 枳實12克 茵陳20克 竹茹15克 白茅根15克 雞內(nèi)金10克 大蒜1頭(掰)
  

  五劑,服法如前。并續(xù)用外治法化瘀消腫。
  

  三診,服上藥,癥情穩(wěn)中有減。鼻衄不用力揩,則不發(fā)生。納食有增,心下賭悶感減輕。大便平,小便及鞏膜仍黃。左臀腫消,皮膚已出現(xiàn)皺褶,腿疼亦隨之減輕。整體精神轉(zhuǎn)佳,舌淡暗,苔薄白,口干喜冷飲,脈弦略數(shù)(有緩象)。上方五劑加白薇10克、生石膏30克續(xù)服。
  

  四診,鼻衄再未發(fā)生,左臀血腫無,行走如常。但最近兩日腹脹、便血(原有瘡)?谝呀(jīng)不干,舌淡,脈略弦,大便每日4-5次,質(zhì)平。與前方參照黃土湯化裁,并外用坐浴藥及栓劑。
  

  附子10克 茯苓30克 白術30克 生姜10克 白芍30克 茵陳15克 干姜10克 黃芩12克 赤石脂20克 厚樸12克 當歸12克 枳實12克 澤瀉10克 黨參20克 大蒜1頭(掰)
  

  外洗:槐花10克 蒲黃20克 白芷12克 馬齒莧20克 蒲公英20克 地丁10克
  

  生肌玉紅膏加蒲黃捻為栓劑,于夜間便后塞肛門。
  

  五診,服上藥兼外洗、塞栓,三日痔瘡出血即無,F(xiàn)癥情平穩(wěn),黃疸近無,唯肋脅脹滿,小便仍然不利。舌淡苔薄白,脈弦細,腹部平坦,腹直肌不柔。與前方加減。
  

  附子10克 茯苓25克 白術25克 白芍40克 生姜12克 當歸12克 澤瀉10克 黃芩12克 醋炒香附15克 厚樸30克 枳實15克 炒麥芽20克 雞內(nèi)金12克 茵陳12克 黨參15克 大蒜1頭(掰)
  

  六診,服上藥,癥平穩(wěn)。有少許黃疸,有時鼻部發(fā)癢,用力揩時略有鼻血,其他無明顯不適。舌淡脈細,小便微不利。與前方續(xù)服,并用食療鞏固療效。
  

  附子10克 茯苓30克 白術20克 澤瀉12克 生姜15克 白芍25克 黃芩12克 干姜12克 厚樸15克 枳實20克 黨參20克 白茅根20克 雞內(nèi)金12克 黑豆15克 赤小豆20克 茵陳15克 大蒜1頭(掰)
  

  五劑,囑隔日一劑,晝?nèi)苟?
  

  鯉魚1尾(約1斤重) 黑豆30克 赤小豆30克 川椒目10克 蘇葉10克 生姜10克 熬湯喝并食魚肉
  

  結(jié)果,此人共在我處服30劑而愈。隨訪至今沒見復發(fā)。
  

  例二、
  

  宋某,有風濕病史和腰椎間盤突出多年。診見腰部及下肢疼痛、汗出、惡寒。短氣,睡眠較差,夜間腳冷,納食減少,有時乏力頭暈。外觀黑瘦不榮,眼瞼皮膚發(fā)青,唇色淡暗干燥,舌淡大苔水滑。脈極沉,左弦,痛處手撫發(fā)涼。與烏頭湯、真武湯化裁,參照《千金》三黃湯。
  

  制附子15克 茯苓25克 白術25克 黃芪20克 麻黃10克 細辛5克 黃芩12克 白芍30克 甘草12克 生姜15克 烏頭10克
  

  用法:將烏頭用蜂蜜2兩加水先煎半小時左右,再同其它藥物一起熬一小時,分5-6次溫服。
  

  二診,服上藥三劑,疼痛、汗出、短氣都有減輕。續(xù)服三劑。
  

  三診,下肢轉(zhuǎn)溫,疼痛大減。納食仍然不多,心下痞硬,舌淡紅,苔白根膩,脈沉。與真武湯合《千金》防己湯化裁。
  

  制附子10克 茯苓20克 白術25克 白芍20克 桂枝15克 生姜15克 甘草10克 烏頭5克 黨參20克 木防己12克
  

  用水醋各半,同煎1小時,分5次溫服。
  

  結(jié)果,共服藥12余劑,疼痛再未發(fā)生。只是腰部有時著涼后,稍有酸疼而已。與藥酒鞏固。
  

  七、[參考文獻]
  

 。1) 黎少庇,等。黎庇留醫(yī)案。廣東:廣東省中醫(yī)藥研究委員會,1958;22
  

  (2) 董曉初,等。應用辨證論治治療慢性腎功能衰竭的療效觀察,天津醫(yī)藥雜志,1963(11),:715
  

 。3) 劉渡舟。經(jīng)方臨證指南。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
  

 。4) 馮世綸,等。經(jīng)方傳真。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1994
  

 。5) 黃煌。中醫(yī)十大類方。江蘇: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
  

  (6) 陳瑞春。傷寒實踐論。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100
-----------看來是神湯~
-----------學過,有啟迪!
...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