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據庫中醫(yī)疾病數據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據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經方醫(yī)學 > 正文:**網友九天一笑:經方醫(yī)案系列
    

皮外五官與經方:**網友九天一笑:經方醫(yī)案系列

經方醫(yī)案系列----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濕疹

1、徐某,男,21歲,初診2009-5-12。四肢丘疹、丘皰疹20天。皮疹散在分布,以手背部為甚,瘙癢,抓破時有滲液,皮疹基底部皮膚或白色或微紅色,大便不干,愛喝茶水而渴感不明顯,舌紅苔薄,脈滑緩。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加味:
麻黃20,連翹30,杏仁20,生20,大棗20,
赤小豆45,桑白皮30,生甘草15,蟬蛻10,地膚子30克。
復診:服藥3付,皮疹及瘙癢明顯減輕,舌脈同前,去蟬蛻加白鮮皮30克,3付痊愈。
2、某男,40歲。初診2009-7-24.
腿臂、手足背、手指足趾密集丘皰疹2天。丘皰疹瘙癢劇烈,抓破時有滲液,因過吃燒烤、鹵肉引起,微渴,素有便溏,舌淡胖有齒齦苔薄白黃,脈弦滑較有力。病機:素體虛寒,醇甘厚味釀生濕熱郁結肌膚所致。之前2年多次發(fā)作急性濕疹。診斷:濕疹(濕熱郁結肌膚)
麻黃6,連翹20,杏仁15,赤小豆30,桑白皮30,
生甘草15,竹葉10,滑石30,白鮮皮30,地膚子30克,
蒼術10克。2付。
在服第1付藥前兩次時瘙癢加劇丘皰疹反增多,估計蒼術合麻黃之表散力過強引起,第2日丘皰疹開始枯萎,然復診前因吃鹵香花生導致加劇,雙手掌發(fā)出密集皰疹,瘙癢異常,不能用手搓洗毛巾衣服,上方去蒼術加通草,3付,丘皰疹逐漸萎縮而愈。
按: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出自《傷寒論》,“傷寒瘀熱在里,身必發(fā)黃,麻黃連軺赤小豆湯主之”。濕疹多起于先天稟賦偏頗、飲食起居失調。急性濕疹常因進食或接觸發(fā)物引起,其核心病機為濕熱郁結肌表。肺主皮毛,麻黃杏仁與姜棗宣肺開表以暢達皮膚之津氣,使?jié)裥坝型獬鲋T,連翹赤小豆清熱解毒利濕,使?jié)穸居邢滦兄;桑白皮泄肺利濕而以皮走皮,赤小豆與桑白皮在原方的用量均為一升,故我在處方時亦重用此二味藥;甘草調和諸藥。案1保留有姜棗以顧護中焦,加蟬蛻祛風止癢,加地膚子白鮮皮利濕解毒止癢。案2去姜棗加白鮮地膚二味,為止癢要藥,暑天季節(jié)加竹葉滑石利尿除煩清暑,加蒼術配麻黃宣肺氣以達膚表;然病人因體弱而現(xiàn)表散力稍過強(皰疹反增多),復診時去蒼術,換通草瀉肺利小便。兩案治法均立足于內祛濕熱外宣衛(wèi)表,從內外分消以治濕熱郁結肌表之濕疹,故獲較好療效。
屢有報道以本方治療急慢性蕁麻疹,療效較好。我用本方加白鮮皮、蟬蛻或竹葉、滑石、木通等治療數例急性濕疹、夏季皮炎亦獲佳效。
轉自:**

-------------------
經方醫(yī)案系列----桂枝附子湯、咳嗽咽痛案

唐某,女,68歲,2009-3-17初診。主訴:咳嗽1月?人远瞪伲胍箍壬,背冷,咽痛不渴,略怕風,汗不多,二便調和,舌淡胖,脈浮緊。曾服數劑中藥無效。現(xiàn)感風邪夾寒而咳,桂枝湯加附子湯加味:
桂枝30克,赤芍24克,生姜30克,大棗20克,炙甘草15克,
制附片60克先煎1小時,干姜60克,荊芥20克,木蝴蝶20克。2付。
10日后遇見患者,述服藥2付,事忙未復診,咳嗽基本消失,咽痛愈。
按:患者平時體質虛寒,感冒后出現(xiàn)咳嗽咽痛怕風,若脈不浮緊而為沉緊,則予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療,今脈浮緊而咳嗽有汗,是太陽中風為主而兼寒郁肺衛(wèi),背冷舌淡胖為少陰虛寒,故不予麻黃附子細辛湯而予桂枝加附子湯治療。桂枝湯為太陽中風之主方,用此方以祛肌表之風邪;加附子(桂枝加附子湯)則為扶陽祛風法,內溫少陰之陽氣,外祛太陽之風邪;加干姜溫肺散寒,加荊芥木蝴蝶祛風宣肺利咽。病程1月,2付而咽痛愈、咳嗽基本消失,若患者來復診,我相信咳嗽會很快痊愈。
轉自:**

-------------------
經方醫(yī)案系列----心衰水腫、真武湯

種某,女,48歲。1997年5月24日初診。
心悸、喘息、下肢水腫5天。病人本因急性乙型肝炎到傳染科住院,住院中患者逐漸出現(xiàn)下肢水腫、心悸、喘息、不能平臥、舌淡胖、苔水滑、脈沉無力。B超發(fā)現(xiàn)中等量右側胸腔積液,肝臟增大,門靜脈、脾、胰、腎無異常。血漿白蛋白正常。ECG:心肌缺血?紤]急性肝炎合并冠心病心衰、心源性胸腔積液。肝炎治療方案不變,另予中藥糾正心衰。真武湯合葶藶大棗瀉肺湯加味,處方:
制附片20g(先煎)生姜20g白芍30g白術15g
茯苓30g澤瀉30g葶藶子30g陳皮15g大棗10g
2付后,水腫減輕,可平臥。續(xù)服3付后喘悸、水腫均消失,心衰緩解。
按:《素問·上古天真論》“女子…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fā)始墮;六七,三陽脈衰于上,面皆焦,發(fā)始白”;《素問·陰陽別論篇》“心者,君主之官…主明則下安…主不明則十二官危!毙闹骶,腎主命火,君火命火互根互用。心力衰竭的本源是陽氣不足、君命火衰。陽不化陰必定水腫,氣不行血必定血瘀;心衰無力推動血行、血瘀則水停,故而水腫明顯;水飲凌心射肺則氣喘心悸(肺循環(huán)瘀血)。因此,心衰治療**:溫陽利水、行氣化瘀。真武湯之姜附溫補命火以壯君火,又能溫通經脈、化氣行水,白術、陳皮、茯苓、澤瀉補益中州利水消腫,葶藶子、大棗利水瀉肺強心;白芍利水且兼養(yǎng)陰和營之力,防止溫燥傷陰。全方由真武、葶藶兩方加陳皮組合而成,頗合病機,故收良效。當今治療心衰水腫的中醫(yī)論文太多,法出多門,百家相爭,諸如養(yǎng)陰治心衰、枳實葛根強心之類,實在覺得“亂花漸欲迷人眼”,偏離**遠矣。
再按:這是本人九十年代的早期醫(yī)案,比較嫩,若是現(xiàn)在治療此案,姜附用量必增2—3倍,去陳皮,加桂枝30克,估計療效還會提高轉自:**

-------------------
經方醫(yī)案系列----腦梗塞后遺癥、侯氏黑散

例1:某男,72歲,2001年8月就診。腦梗塞后語言謇塞8個月。頭顱CT診斷為左側腦梗塞,輸靜滴尼莫通、胞二磷膽堿等藥無改善,F(xiàn)口詞不清,體胖目花,口苦背冷,舌淡胖苔薄微黃,脈弦滑而數,處方:黑散原方:白菊花400g、防風100g、白術100g、桔梗80g、黃芩50g、當歸30g、川芎30g、皂礬30g、桂枝30g、牡蠣30g、干姜30g、人參30g、細辛30g、茯苓30g。共研粉備用。因不能飲酒,改開水沖服,連渣服用,始服5g,漸增至10g,早晚各服一次,1付語謇好轉,2付痊愈。意外療效:目花消失。這實在出乎意料,原以為老人眼花無法治療?峙c黑散中以菊花為君配伍驅風養(yǎng)血藥有關。
例2:某女,62歲,2001年10月就診。腦梗塞后耳鳴2年。頭顱CT診斷為腔隙性腦梗塞,長期口服六味地黃丸、地巴唑、西比靈,靜滴尼莫通、胞二磷膽堿、丹參注射液等藥皆無好轉,F(xiàn)耳鳴如潮,日夜不休,聽話常受干擾,性急易怒,口渴,舌紅苔薄黃脈弦數,處方:黑散原方,劑量同上。1付耳鳴明顯好轉,后因到外地探親停藥。
按:《金匱要略》候氏黑散,原方主治大風、四肢煩重、心中惡寒不足者。中風之來,多因年老體虛、肝脾腎虧損、風火痰瘀阻塞腦絡所致。兩例均用原方治療獲效。方中重用菊花為君養(yǎng)肝清肝、平肝潛陽,防風牡蠣黃芩為臣以清肝熱息肝風,余為佐使藥,其中,桂枝茯苓細辛皂礬桔;党凉瘢毿僚浜袭敋w川芎養(yǎng)血通絡,痰瘀得除,可復經隧雍塞之路,人參白術干姜溫補脾腎,合菊花而補養(yǎng)肝脾腎,肝脾腎得補,可絕上盛下虛之憂; 頭居高位為清陽之府,桔梗載藥上行以助藥力上達腦府。
全方清肝養(yǎng)肝、養(yǎng)血祛風、化痰通絡、培補脾腎,對中風之病能標本兼顧,本人共治腦梗塞致五官不利的后遺癥3例,均在西醫(yī)已經無法治療的情況下獲較好療效。  
王延周報道,治療高血壓68例,無明顯副作用,總有效率91.9%;韓運琪報道治療頭痛、眩暈、痹證,多獲效驗,然而當代醫(yī)生很少有人使用此方,甚為可惜。
轉自:**

-------------------
經方醫(yī)案系列----桂枝加附子湯、動熱靜冷病案

卓某,女,62歲,2009-3-17初診。主訴:腰脅冷、冷熱不調半年。腰脅冷,一臥床則如風吹,一動就熱、不動就冷,因而心煩。大便不干,尿清,納眠可,尺關脈沉細無力,寸脈微浮,舌淡苔滑。桂枝加附子湯,加干姜:
桂枝30克,白芍30克,生姜20克,大棗20克,炙甘草15克,
制附片60克先煎,干姜60克。3付。
2009-3-24復診,動則熱靜則冷大減,腰脅冷稍有緩解,補訴平時汗多,舌淡胖,脈沉弱而寸浮,加重扶陽歸腎:
桂枝30克,白芍30克,生姜30克,大棗20克,炙甘草15克,
制附片100克先煎,干姜60克,鹿角膠粉10克沖,龍骨20克。3付。
2009-3-31三診:腰脅冷、臥床則冷消失,汗多減少,仍稍感動熱靜冷,上方加砂仁15克,4付痊愈。
按:經曰:動則生陽靜則生陰。陰陽失調、虛陽浮動,運動時陽氣擾動,而安靜時陽氣不足,因此動則熱靜則冷。桂枝湯為仲景和法第一方,桂枝加附子湯,再加干姜,此乃扶陽和陰法,重在扶陽配以和法,以調和陰陽;藥合病機,初診大效,復診訴腰脅冷稍有緩解,附子加至100克,加鹿角膠溫腎填精,輔以龍骨導陽歸腎,共10付而愈。:)  
轉自:**

-------------------
經方醫(yī)案系列----當歸芍藥散、高血壓案及高血脂案

當歸芍藥散首載于《金匱要略》, 由當歸, 川芎、芍藥、白術、茯苓、澤瀉等6 味藥組成, 原方主治妊娠“腹中疼痛”, 以及婦人雜病“腹中諸疾痛”。該方具有柔肝潛陽、健脾利水、調和氣血之功效。個人多年來較常用本方加味治療高血壓、高血脂,具有有較好療效。
1、當歸芍藥散、高血壓案
筆者岳父,68歲,2001年4月就診。
間斷頭暈胸悶2月。既往體健,測血壓145~160/90~95mmHg,心肺無異常,ECG:下壁心肌缺血。舌體大苔白脈弦滑。診斷:原發(fā)性高血壓2級。處方,當歸芍藥散加味制丸服:當歸60g、芍藥300g、白術30g、茯苓30g、澤瀉60g、川芎30g、夏枯草120g、女貞子100g、制首烏60g、枳實30g。上藥共研粉,練蜜為丸,桐子大,早晚各10g。服一付后頭暈胸悶緩解,ECG轉正常,血壓130/80mmHg,再服一付鞏固。此后,每隔一年服丸藥一付,觀察3年,直到2004年11月因肺癌去世,血壓均穩(wěn)定在120~135/80~85 mmHg范圍。其中,2004年8--9月,因肺癌廣泛腦轉移,岳父精神極恐懼,血壓短期升高1月多,SBP160--170mmHg左右,后自行恢復120~130mmHg。
關于血壓正常后停藥時間問題:一年左右為宜,建議每年服丸藥一劑。
 體會:筆者不用降壓西藥用此方加味,治療高血壓初治患者多例;降壓要訣是,重用白芍,輔以清利,依其虛實寒熱酌情加減;較適合治療1-2級高血壓患者,血壓大多控制良好。停中藥后血壓維持正常時間段,短者3個多月,長者近2年。遠遠超過西藥長效降壓制劑,幾乎所有長效降壓西藥,降壓維持時間不超過1--2天。就按最短算,本方加味治療2劑后不吃藥而血壓正常3個月(西藥無法相比),必有很多西醫(yī)現(xiàn)在未認識到的治療靶點在起作用。關于已服降壓西藥的高血壓患者,服中藥后一部分可以減停西藥,但治療較麻煩,日后有空再總結。

2、當歸芍藥散、高脂血癥
郭某,男,42歲,攀枝花人。初診:2001年11月20日。
因發(fā)現(xiàn)血脂增高2年,頭暈半月就診。曾服血脂康、減肥、低脂飲食,均無效。體胖頭暈,神疲乏力,自覺勞動耐量明顯下降,過勞則心累不適。舌偏紅臺白厚微黃,脈沉細。化驗血脂:甘油三酯9.32mmol/L,膽固醇6.86mmol/L。診斷:高甘油三酯血癥。囑適度運動,予當歸芍藥散加味:當歸60g,川芎60g,茯苓30g,白術30g,澤瀉100g,白芍200g,夏枯草30g,女貞子60g,制首烏60g,生山楂60g,炒草決明60g,菏葉20g,陳皮15g。上藥粉碎,煉蜜,和藥粉,手工制丸,丸重約10克。每服一丸,一日兩次,數日后加至1丸半~2丸,一日兩次。服丸藥一付,于2002年1月5日復查,甘油三酯3.81mmol/L,膽固醇5.60 mmol/L,再服一付,多次化驗,膽固醇正常,甘油三酯1.18~1.76mmol/L之間。患者愈后引薦一高脂血癥朋友治療,用上方加減亦愈。
 體會:當歸芍藥散加生山楂、菏葉等,制蜜丸早晚口服,治療高甘油三酯血癥十數例,有良效。高脂血癥病人大多數為肥胖者,治療要訣:宜選擇丸劑,另需配合生活調養(yǎng)(低脂飲食、少吃糕點、適度運動、控制體重),否則血脂不易降正常,或降正常后又會升高。
 本癥合并糖尿病的服丸藥方法:主食減少0.5兩/日,或丸藥改為散劑(藥味酸苦,不易堅持),早晚各10克,開水沖服.
轉自:**

-------------------
經方醫(yī)案系列----附子理中湯、肛周膿腫術后滲液案

張某,男,82歲。2009-2-24初診。肛周膿腫術后滲液1月。
因肛周膿腫在某市級三甲醫(yī)院手術切開引流加抗炎治療,一周余傷口愈合,然從愈合切口處陸續(xù)少量滲液,傷口壓無溢液,卻每日可浸濕紗布3~4塊,若不墊紗布則打濕后褲襠一大片,頗為之煩惱,主刀醫(yī)師敷貼上藥(藥不詳)20多日仍滲液,醫(yī)師告知保守療法已無法治愈,要再切一刀,清除炎癥組織或能治愈;颊吣旮呖植荒艹惺芩旆艞壴偈中g,來我處就診。刻診:體瘦身軟、神倦、納呆、便溏,不渴,不畏寒,舌淡苔白潤,脈滑緩;傷口處有一硬結2×3cm, 微壓痛,按壓無明顯滲液滲膿,紗布上滲液痕跡呈微黃色。病人陽虛,毒出而未盡。附子理中湯加味
制附片30先煎1小時,干姜50,人參15,白術30,炙甘草20,
茯苓20,當歸20,川芎10,皂角刺10克。3付。
見方中有附片患者疑慮甚重,說理后撿藥離去。
 2009-3-3復診:創(chuàng)口滲液減少,精神食欲好轉,舌脈同前。
制附片30先煎一小時,干姜60,人參20,茯苓60,炙甘草15,
龍骨30,皂角刺15,甲珠8克。5付。
 續(xù)診:服藥后滲液減大半,創(chuàng)口處硬結明顯縮小,便溏好轉。服至10余付后傷口疤痕處排出一條約2毫米的線頭,食欲好轉,仍舌淡胖,脈緩乏力,仍微量滲液,敷料有痕跡。去甲珠皂角刺減茯苓至30克,加量附片至60克,4付痊愈。愈后精神飲食好過平常。
 按:此扶陽托毒之法。對傷口“愈后”的滲液滲膿,一般都予清熱解毒、利濕排膿、消腫散結等。本案初診見創(chuàng)口愈后滲液近一月,便溏不渴,身軟神倦、舌淡苔白潤,屬脾腎陽虛,處以附子理中湯,因寒象不重,故干姜用量大于附子,合用歸芎皂刺,化用透膿散之意,加龍骨收斂生肌。初診滲液即見減少,告知病家有治愈可能。西醫(yī)說若不再次手術無法治愈,而中藥治療有效。服至10余付后傷口處排出線頭,說明愈后滲液有兩點因素:①陽虛,陽不化濕,②線頭殘留,異物阻滯。線頭能排除,正是扶陽托毒之力;仍有微量滲液,虛象更顯露,加量附片減茯苓,調理而愈。病家此前不信中醫(yī),此番經歷后感慨異常,嘆曰:“沒想到中醫(yī)能治好西醫(yī)斷定好不了的問題,免我一刀”!
轉自:**

-------------------
經方醫(yī)案系列----甘草干姜茯苓白術湯、腎著病病案

嚴某,男,52歲,2009-4-25初診。腰部緊束感5年。時腰腹冷,時小腿脹,無腰腹重墜之感,痰涎多,脈弦緊,舌淡潤。多方醫(yī)治,服藥百余劑無效。治以甘草干姜苓術湯加味:
干姜100克,炙甘草30克,茯苓60克,白術30克,
香附10克,枳實10克,制半夏20克,砂仁15克。2付。
2009-4-28復診,腰部緊束感大減,腰部已覺很輕松,為近年少有,小腿脹消失,仍痰涎多,脈緊稍減仍弦,上方去香附枳實,加南細辛20克,川木通10克,3付,愈。

按:甘草干姜茯苓白術湯,又稱腎著湯,《金匱要略》:“腎著之病,其人身體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狀,反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病屬下焦,身勞汗出,衣里冷濕,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帶五千錢,甘姜苓術湯主之”。該病人診斷為腎著病。腎著之病,為太陰少陰寒濕證;本于脾濕,兼之腎陽溫化不足,余著于腎府。初診的診斷與治療思路正確,但用藥不老練,當時脈緊頗弦,且有小腿肌肉發(fā)脹,加用香附枳實以舒肝郁散結氣,此為小失誤也。
下班后分析此兩藥不妥,脈弦而小腿發(fā)脹,乃水氣為患而累及太陽經輸所致,非氣滯也,香附枳實實為累贅,好在用量均。ㄔ谌街斜壤)未釀大患。復診時痰涎仍多,遂去香附枳實,加細辛化寒飲,略加川木通一則為溫陽方藥備一條水濕出路,二則監(jiān)制全方勿過溫燥。病程5年,5付治愈,總的療效很好,病人頗為高興。
治愈后再回顧:復診時加川木通不是很好,網友“神用無方”曰:“木通者,木病通于此,但凡肝氣制脾之濕,用此無不效”,因該病不犯于肝不涉及肝,不加木通更精純。醫(yī)者,仁術也,病人療效雖好,仍有不足處,亦當總結,以為前鑒。
轉自:**

-------------------
經方醫(yī)案系列----桂枝芍藥知母湯、耐藥性深部真菌感染案

張某,女,23歲,2003年1月15日就診,住院號13622。
因“咳嗽氣緊2月、腹瀉高熱1周”入院。入院前因關節(jié)痛到私人診所就診,長期服強的松(劑量不詳)后發(fā)病,在某醫(yī)科大附屬醫(yī)院住院一周無好轉。入院時高熱畏寒,動則氣喘,劇烈咳嗽,黏液絲狀痰,每日腹瀉6~10次,水樣便,乏力,納差。查體:T39.20C,P122次/分,P28次/分。肥胖體型,身高1.58米,體重93公斤,體重指數37.3。雙肺呼吸音增粗,雙肺中下部聞及大量中粗濕羅音,心律齊無雜音,腸鳴活躍,胸腹臀部與大腿皮下脂肪肥厚,乳房下、下腹部、大腿大量紫紋。大便培養(yǎng):酵母樣菌生長,痰培養(yǎng):霉菌生長。診斷:肺部真菌感染,腸道真菌感染,藥源性柯興綜合征。入院后給予靜滴氟康唑抗真菌感染、祛痰平喘、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等治療,7天后病情毫無改善,且逐漸加重,精神極差,在床上坐起亦需人攙扶;颊呒胰藢χ委焼适判模斐鲈鹤源龜,求服中藥僅盡人情而已。四診所見:氣促而喘,痰多起絲,痰色微黃,發(fā)熱,納差,乏力,面色晃白,小便清亮,大便水樣,體胖腳冷,口微渴不欲飲,察舌紅苔厚微黃膩,脈滑數而沉,重按無力尺部尤甚。
分析病機,本于寒濕,日久傷腎,一者腎不納氣而喘,二者久而化熱,寒濕郁熱合而為邪,痹阻肺脾,發(fā)為諸癥。考慮再三,擬予桂枝芍藥知母湯加味:桂枝15g,芍藥30g,知母18g,麻黃15g,白術18g,附片20g(先煎),生姜15g,生甘草6g,防風20g,南細辛10g,干姜10g,茯苓30g,車前子30g,五倍子15g,獨蒜1個。
服藥2劑咳喘有所好轉,腹瀉停止。去車前繼服5劑,咳喘明顯減輕,絲狀痰減少,發(fā)熱消失,舌質轉淡。再服5劑,除肥胖外,諸癥皆愈。

按:患者深部真菌感染,肺部與腸道真菌感染,到兩家醫(yī)院經正規(guī)抗真菌治療、對癥治療等均無效,屬耐藥性真菌感染,病情危重,高熱咳喘、腹瀉腳冷、生活不能自理。若貿然下藥,極有可能斷送患者生命。仔細思量,挽此危癥,當首選桂枝芍藥知母湯。桂枝芍藥知母湯出自《金匱要略》,原方主治歷節(jié)病,四川名老中醫(yī)劉梓衡用以治療膿毒性關節(jié)炎、瘡癰、慢性氣管炎、婦科腫瘤等癥收到良好效果。筆者深受啟發(fā),予該方加細辛干姜增強溫腎之力,加五倍子車前子清肺止瀉,獨蒜抗真菌。全方寒熱并投,宣通氣機,溫腎運脾清肺,藥合病機,故起沉疴.
轉自:**

-------------------
經方醫(yī)案系列----桂枝芍藥知母湯、特發(fā)性心包積液案

湯某,男,70歲。 2004年8月16日初診。反復胸悶心慌1年。無胸痛、呼吸困難,無盜汗潮熱,未予重視,因出國探親例行體檢發(fā)現(xiàn)心包積液。查體:心界向雙側輕度擴大,心率106次/分,未聞及雜音,雙下肢無水腫。ECG:V1~V5導聯(lián)ST段上抬0.15~0.2mV,Holter報告:竇性心動過速,偶發(fā)房早、室早。心臟多普勒:左室后壁積液前后徑5.6mm,右室前壁積液前后徑9.6mm,心尖部積液上下徑12.1mm;提示:心包少量~中量積液。系統(tǒng)的病因學檢查為陰性。診斷:慢性特發(fā)性心包積液。患者擔心影響出國探親,拒絕住院,要求中藥調理治療。診見:舌淡苔薄白,略水滑,舌體右邊有淤點,脈弦滑而數。證屬寒熱錯雜,心脈淤阻。桂枝芍藥知母湯加味:桂枝12g,白芍24g,茯苓24g,白術15g,知母30g,炙麻黃6g,生甘草6g,防己20g,澤瀉30g,苡仁24g,扁豆24g,制附片5g。3劑水煎服,兩日1劑。
2004年9月2日復診,脈癥同前,上方去甘草,加紅藤30g,澤蘭12g,3劑。2004年9月14日三診,僅輕微心慌,續(xù)服5劑,舌脈平和,無不適。心臟多普勒:心包積液消失。隨訪半年無復發(fā)。
按:慢性特發(fā)性心包積液,病因不明,治療方案缺乏統(tǒng)一的意見,有用激素該方、有用抗炎藥或抗結核藥,心包穿刺抽液療效并不好,亦有采用手術治療!督饏T要略》“諸肢節(jié)疼痛,身體魁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該方寒溫并用,具有祛風散寒、滋陰清熱、溫陽通痹、利水消腫等多種功效。筆者治療本病2例,均用桂枝芍藥知母湯在一月左右治愈。注意加減藥物不宜過多,否則,勢必影響本方的配伍比例,降低療效.
轉自:**

-------------------
經方醫(yī)案系列----枳實薤白桂枝湯湯、高血壓兼胸痹喘咳案

陳某,女,73歲,2009-4-14初診。血壓增高20年,胸部脹滿、氣喘20天。喘而微咳,痰稀色白,量少,大便溏軟,口不渴,納眠可,舌淡胖苔白厚,脈緊弦。長期服波依定厄貝沙坦等降壓藥而血壓控制不理想,測血壓150~160/90mmHg。病屬腎陽虛、痰濕阻塞胸陽。降壓西藥照前服,予枳實薤白桂枝湯加味
枳實10克,薤白20克,桂枝10克,厚樸20克,全瓜蔞50克,
杏仁15克,制半夏15克,制附片30克先煎。2付。
2009-4-18復診:胸痞喘咳均大減,自覺胸中舒暢,細察患者情緒不佳,舌象如前,脈緊弦而結,測血壓140/90 mmHg。上方去枳實杏仁,加味郁金,復診察知患者情緒不佳加用郁金,因結脈重用甘草仿炙甘草湯之意:
全瓜蔞50克,炙甘草30克,薤白20克,桂枝20克,厚樸20克,
制半夏15克,制附片30克先煎,郁金10克。3付。
2009-4-21三診:胸痞喘咳消失,感輕度頭昏,有走路腿軟似往前沖之感。血壓135/90mmHg,舌胖苔厚,脈沉緊而結脈消失,恢復期此乃正虛顯露,上盛下虛,重點溫補腎陽疏通上下,則不降血壓而血壓自平:
制附片60克先煎,干姜60克,桂枝30克,炙甘草30克,薤白20克,
郁金10克,懷牛膝30克,石決明30克,水蛭10克,全蝎6克。5付。
半月后家屬告知,頭昏腿軟消失,血壓135/85 mmHg。
按:該病例為高血壓兼胸痹喘咳案。《金匱?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胸痹心中痞,留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首診患者痰阻胸痹而喘咳胸脹,故予枳實薤白桂枝湯兼顧之,輔以杏仁半夏;因便溏舌淡胖脈弦緊,故加附子配桂枝溫陽散寒。后續(xù)兩診隨病機調治而諸癥消失。
至于高血壓,不作為用藥考慮因素,中醫(yī)辨證求本,針對病機治療,則高血壓必定隨之而降。初診2付獲顯效,收縮壓降低20mmHg。三診時血壓135/90mmHg,然正虛顯露,頭昏足軟,上盛下虛,枳實薤白桂枝湯僅留桂枝薤白以鞏固胸痹,加牛膝與大劑姜附等藥溫補腎陽疏通上下,血壓由160/90mmHg降為135/85mmHg,目前血壓雖是短期療效,也還算理想。若由我用中藥治療該患者的高血壓,有十成希望可把血壓控制好,有八成把握把降壓西藥給慢慢撤下來。但病員不愿繼續(xù)吃中藥,無奈!
轉自:**

-------------------
經方醫(yī)案系列----吳茱萸湯、眩暈案

吳某,女,69歲。2009-6-16初診。
眩暈嘔惡2周。視物旋轉,伴嘔吐,無耳鳴,曾輸液3天無好轉;上腹不適,足軟,便溏不渴。舌黯紅苔薄白而滑。脈沉細無力。有慢性胃炎史、頸椎病史。
吳茱萸30沸水洗攪七圈,生姜50,大棗20,紅參20,
肉桂10,制附片30先煎1小時。2付。
2009-6-20復診,眩暈止,嘔惡消。仍足軟,感燒心嘈雜,疲憊,舌黯滑有瘀斑,脈沉細無力。予半夏瀉心湯黃芪肉桂等調理漸愈。
按:吳茱萸湯在《傷寒論》中有三處,“食谷欲嘔者,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少陰病,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保弧案蓢I,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本方治療肝胃虛寒眩暈,屢有報道,本案特點在于①加附片肉桂,變溫補肝胃之方為大補中下二焦之陽氣;②吳茱萸30克量較大,古人是用沸水沖洗七次,用多少水沖洗多久不易掌握,費水費神不方便,筆者改用沸水洗攪七圈法:鍋碗裝藥,沸水沖入,立即用勺子或筷子攪藥七圈,去水取藥與它藥合煎。
病人未出現(xiàn)煩躁欲嘔胸悶等不適,是該病人耐受力強?抑或吳茱萸的新煎煮法之功?一例無法定論,還需日后再試驗。
來自:**

-------------------
經方醫(yī)案系列----小半夏加茯苓湯,小兒流涎案
楊麗陽,女,7月齡。流涎5月。清涎太多,低頭尤甚,抬眼望人時亦流涎,每日打濕毛巾20余條,頸部潮紅潮濕,輕微糜爛。大便軟,無泄瀉,指紋沉青,舌淡苔白滑。
生姜20,生半夏20,茯苓30,肉桂10克。2付。
煎服,2日服一付。
2009-6-23復診:流涎減輕八九成,下巴頸部潮濕糜爛處轉干燥。偶低頭時間稍長時流涎。體重不達標(母親轉述,體重不詳),納少,指紋沉青,舌淡滑。
生姜20,制半夏20,茯苓20,肉桂10克,砂仁15,炒內金15克。
3付,2日一付,痊愈。
按:小半夏加茯苓湯,《金匱》有兩條,“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先渴后嘔,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7月大的小兒流涎,可排除口腔炎性疾病所致流涎,證屬水飲為患,故予小半夏加茯苓湯治療,因患兒指紋沉青舌淡滑,加肉桂培補命火以溫化水飲;問曰:何以不用附片?見小兒就診時好動,恐不耐受附子大熱之品,故僅加肉桂。首診2付后流涎即大減,復診加砂仁雞金鞏固善后。本人在轉成經方派風格以前,若治此癥,用藥多半會從溫補脾腎入手,用藥不會少于13-14味,此次選小半夏加茯苓加味,共4味藥,能獲如此速效,確出筆者所料。
來自:**

-------------------
經方醫(yī)案系列----五苓散病案

黃某,女,26歲,2009-4-18初診?诳省⒀手兴朴刑底10天。
頗覺不適,欲熱飲,飲水再多仍不解渴,尿少,脈浮數,咽中似有痰阻,咳吐不凈,舌質正常苔白。
太陽經邪未盡,水液氣化不利,治以五苓散原方:
桂枝30克,茯苓30克,澤瀉20克,豬苓30克,白術20克。3付。
一周后電話告知,服藥已愈。

按:本案五苓散證與梅核氣的合癥。陽虛證亦可出現(xiàn)口渴而喜熱飲,但不喜多飲且無脈浮,“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而咽中似有痰阻,即《金匱》咽中如有炙臠,未按半夏厚樸湯治療,分析雖有梅核氣癥狀,但可能是陽郁不能氣化蒸騰所致,符合一元論診治原則,遂不加治咽藥物,徑直用五苓散原方而兩病皆愈。
這個病例的主證是:渴而尿少,飲不解渴。當時用五苓散原方時,我心里還有些忐忑不安,我本人也沒想到其療效這樣快這么好,這就是經方魅力啊
來自:**

-------------------
期待九天一笑先生來論壇交流經方的臨床運用!

-------------------
好案,樓主有心了!
期待九天一笑先生的到來!

-------------------
感謝樓主分享,辛苦了!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