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對
桂枝的應用,解肌透表必加生
姜,有汗
發(fā)熱均伍
芍藥,無汗表實伍
麻黃,項強伍
葛根,太少合病用
柴胡,清心瀉火合
黃連,煩渴除熱加
石膏,肺熱,腸熱合
黃芩,里實
腹痛合
大黃,與附同用以溫陽,與參、芪同用以益氣,與甘、棗同用以補心脾,與
飴糖同用以建中,與苓、術同用以利水,與五味于同用以納氣,與
龍骨、
牡蠣同用以潛陽鎮(zhèn)驚。且常喜與
磁石共投,加強其潛陽寧心的協(xié)同作用。他還常使用
羌活與桂枝合伍,對風寒入絡,頭身體痛之寒痹證,效果卓著。
他對麻黃的應用尤多,凡有肺經(jīng)見證者多用之。認為麻黃作用在于開肺氣之閉郁,故喘咳之屬實者,佐
杏仁以化痰,雖無表證,均可用之,反之,表實無汗而無喘咳者,卻并不采用麻黃,因麻黃之發(fā)汗解表,需賴桂枝之行血和營,若徒恃麻黃之發(fā)汗解表則無益也。以
小青龍湯為例,外感風寒、內(nèi)挾水氣者固必用,雖無表證而見喘咳者亦常用,隨證加減,尤為靈活。如無汗表實者,用生麻黃去芍藥,表虛有汗者用水炙麻黃,但喘咳不發(fā)熱者用蜜炙麻黃,并去桂枝、芍藥;表解但咳不喘者并去麻黃、桂枝。治
咳嗽時用
五味子,取其五味俱備,非只酸收納氣而已。新咳、
暴咳喜用
干姜散寒,不宜見咳治咳;
久咳不止,則重用五味子;若咳不暢快者,乃邪戀肺經(jīng),五味于則在禁用之列。痰多加
芥子.html" target="_blank" >
白芥子;頑痰喘咳,歷久不化者加竹節(jié)、白附。
小圃先生在臨證之暇,常諄諄教誨我們:藥不論寒溫,要在審辨證情,正確掌握辨證論治的精神實質。桂、麻、附于等雖性溫力猛,易以化熱助火,
亡陰劫液,但使用確當,能收奇效。不然,即桑、菊、荊、防亦足僨事。關鍵在于用之得當與否,世無明知溫熱偏勝而妄施溫藥者。若確系風寒表證,因其壯熱而不敢及時投以辛溫發(fā)散,反以輕清宣透或苦寒抑熱,則難免貽誤病情。殊不知發(fā)熱者乃正邪相爭之反映,邪氣盛,正氣尚旺,則發(fā)熱愈壯,如能及時應用麻、桂,使寒邪得以外拗,不使病邪由表及里,由陽及陰,祛其邪,亦即扶其正也。徐老的教導對我們過去畏麻、桂等辛溫藥如蛇蝎的疑竇,豁然如釋。
先生對望診,確有獨特之處。對幼兒.html" target="_blank" >嬰幼兒呼吸道疾病,凡屬啼哭無涕淚而鼻翼扇動者,為肺
氣閉郁,應首先開宣肺氣。同時注意口唇舌苔之潤燥,并結合其他各項癥候,以辨別其寒熱之真假,然后決定治療決策。例如肺閉證,咳不揚聲,呼吸氣促,面呈晄白,舌苔淡黃質潤,脈細數(shù)少力,四肢欠溫者,有汗用炙麻黃,無汗生麻黃與桂枝同用,并加
紫菀、
款冬、
天漿殼佐利肺氣,
附子、龍骨、牡蠣、磁石溫陽潛陽,防其陽氣之暴脫。使用這一開閉救逆之法則,確實收到良好的效果。我經(jīng)常運用此法治療先后天不足的重癥
肺炎,特別在某些病例中出現(xiàn)
心力衰竭或早期心衰的患兒,尤感滿意。用藥后如能聽到咳聲爽利,啼哭時有眼淚流出者,表示肺氣已宣,病情可望由重轉輕,轉危為安。
過去在徐老處實習時,冬春季節(jié)所見
麻疹合并肺類者最多,求診者皆為后期危重患兒。很多病兒除持續(xù)發(fā)熱并常兼有
氣喘痰鳴、喘息抬肩外,舌苔黃膩或灰黑,舌質淡紅有刺,口唇干燥皸裂,飲水則嗆咳作惡的一系列毒熱熾盛之化火癥侯,清熱解毒,保津護陰,固在所必須。但徐老只要診得脈來細軟,捫得舌苔尚有潮潤,四肢末端欠溫者,則以清溫并用,祛邪扶正之法為治,用藥如黃連、石膏、
鮮生地、大黃、
天竺黃、烏附塊、龍骨、牡蠣,磁石等。徐老認為麻疹為陽毒,化火最速,清熱解毒,養(yǎng)陰護津,固屬
溫毒證的治療常法;熱乃火化,煉液成痰,阻于氣道,導致肺閉,關鍵在于“火”之作祟,故雖肺閉,必佐大黃,通達腑氣,導火下行。此時如用一般宣肺定喘等法,已非所宜。蓋肺與大腸為表里,瀉利大腸,乃“上病下取”之意,所謂“揚湯止沸”不及“釜底抽薪”。烏附塊性溫而不燥,龍、牡、磁石扶正潛陽,證雖屬實熱,而舌唇尚潤,脈呈細軟,肢末欠溫,按小兒病理特點,易虛易實,最易出現(xiàn)厥脫。夫陰之所生,必賴陽氣之旋運,故少佐溫陽者,取其陽生則陰長之意。方雖復雜,但主次分明,配伍靈活,對麻疹肺炎毒重正氣將潰的重癥病例,頗能見功。我在以后臨證中,對某些麻疹肺炎兼金黃色
葡萄球菌感染者,常用此法加重
生大黃之量,常取得比較滿意的效果。說明徐老之使用溫陽藥和清溫并用之法,確是胸有成竹的。
先生應用附子的指征是;精神萎靡,面色晄白,四肢末端不溫,脈息細而軟弱,或大便見溏瀉,小便清等,只需抓住其一、二主證,即可放手應用。特別出現(xiàn)小便清長者,常重用附子,如小便少者,則改用
肉桂。他指出:陽氣者,人身之大寶也,無陽則陰無以生。在臨證時,如陽虛證端倪初露,即須及時注意,若必待氣陽虛衰,陰證畢具而后用之,往往貽噬臍莫及之悔矣!介紹幾個常用治則的例案
昔日先生診病,醫(yī)案均有留底,余亦積累頗多,惜在日軍侵華時,散佚大半,所存者又經(jīng)十年浩劫,殘留無幾,因此無法整理其全貌。幸仲才學兄曾在先生逝世后一年,撰有《徐小圃兒科經(jīng)驗簡介》一文,以資參考。這里,結合我的回憶,略述梗概,以饗后學。
(一)解表擅用辛溫外感風邪者,邪客于肺,導致肺氣閉塞。證見壯熱無汗,咳不揚聲,胸高氣急,鼻翼扇動,喉間痰聲漉漉,神識欠慧,啼哭無淚,舌苔白,脈緊而浮,治從辛溫開泄。藥用:生麻黃,川桂枝,大杏仁、
白芥子,制
南星,象
貝母、竹
半夏、
橘紅、
遠志、
生姜汁(沖),
蘇合香丸(研細),用鮮石
菖蒲煎湯化服。
本證雖由外感風邪所引起,但已成“肺風痰喘”之重癥。痰阻氣道,肺氣閉塞,痰隨氣逆,則喉間漉漉鳴響,肺開竅于鼻,肺閉則鼻翼扇動,咳不暢利;身雖壯熱,但無汗泄,苔白、脈緊而浮,病機為風寒郁于肌表,痰濕內(nèi)阻肺絡。因病在初起,正氣尚盛,所以使用麻,桂辛溫發(fā)散以開肺氣,使邪從外撤,南星,半夏,姜汁溫化痰濕;
蘇合香丸、菖蒲溫開泄?jié)。以上防治結合,祛其邪實,亦即保其正氣。若因其壯熱而用清涼,徒滋邪機充斥,變證迭起,坐失良機,乃醫(yī)之過也。
此證多見于冬春季節(jié)的嬰幼兒,體質肥胖,病來急暴,以喘咳痰鳴、發(fā)熱為主證,臨床多見者為毛細
支氣管肺炎。如其有上述癥侯者,均可參考斟酌使用。
(二)重視扶正達邪麻疹初透患兒,鼻準未顯,透而即隱,壯熱有汗,咳嗆不暢,涕淚俱無,鼻扇氣急,面呈青灰,精神萎靡,作惡便溏,肢涼不溫,小便不黃,輒見痙厥,苔白不黃,口干不多飲,脈雖數(shù)而軟,藥用水炙麻黃、白杏仁、黃厚附塊、活磁石,青
龍齒、蝎尾,二味黑錨丹、鮮
石菖蒲。
其病機為正氣不支,邪陷肺閉,內(nèi)風蠢動,屬麻疹之變證。夫一般麻疹因毒熱內(nèi)閉者固多見,而因正氣不足,氣陽式微而致疹難透達者亦復不少。此證面色青灰,便溏、溺色清,脈軟肢冷,雖有壯熱,而見有汗,痧子見而即隱,且頻見
抽搐,與毒熱內(nèi)陷生風者顯屬不同。故先生以溫陽扶正同宣透并用,止痙不用羚羊而參以潛陽;氣喘、汗出不溫,當非實邪之喘,所以用二味黑錨丹以溫陽鎮(zhèn)納,不用
葶藶瀉肺以免犯虛虛之戒。且
黑錫丹能溫納腎氣,凡真陽欲脫之
虛喘,先生最善用之。在透疹劑中加用附子以溫陽,發(fā)中有補,確能達到扶正卻邪之目的。
此外,先生對麻疹之出透與否,不以全身四肢密布為憑,而以鼻準有無為標志。因此,他診視麻疹患兒,必細察鼻準處有無布露,雖周身痧子密布,鼻準未見者,仍以透為主,若鼻準部已有三、五點粒,全身稀疏不多者,即表示痧子已透達向外,無需再用透發(fā)。余驗之臨床,確如其言。附此,以記先生診視麻疹之卓見。
.
3
(三)及時溫培脾腎
久瀉嬰兒,屢經(jīng)治療,仍
泄瀉不止,糞色淡黃,挾有粘液乳瓣,小便清長,吮乳作惡,神情萎軟,剛匡凹陷,面色萎黃,四肢欠溫,寐則露睛,舌凈少苔,脈濡細,呼吸淺促。處方用黃厚附塊、上安肉桂、
茯苓、淮
山藥,煨肉果、煨益智、破
故紙、青龍齒、活磁石。
此為久瀉傷脾,脾傷及腎,乃脾腎兩傷之證,氣陽不足之征畢露,故放手使用溫培脾腎之陽,即助火生土之意。
小兒泄瀉,夏秋季尤多,濕熱瀉固屬多見,而嬰幼兒時期的脾虛瀉亦常見及。先生常以錢氏七味
白術散為主方,中寒者加
炮姜,陽虛者加附子,對脾傷及腎者常用四神。對泄瀉病中具有舌干口渴者,必詳辨其傷陰與傷陽之別。傷陰當見舌光色絳,甚則口舌生糜,傷陽舌苔雖凈而不干或糙而質潤,且多伴小便清長,口雖干而不多飲,飲則作惡(此非陰傷,而是脾不健運,液不上承之故)。腎陽不振,氣失攝納,所以小便雖多,而瀉仍不止也。此類病兒臨床極為多見,若不及時投以溫培脾腎之陽,則必土敗木乘,可致虛風暗動,導致脾風.html" target="_blank" >慢脾風危候。嬰幼兒泄瀉之死亡于此者,比比皆是。我在治療嬰幼兒久瀉不止,進食進水即瀉的脾寒瀉時,亦常喜用附子理中湯加生
白芍,炙
訶子溫中安腸,鼓舞脾陽,使之清陽上升,陰霾自散。這與補中益氣之升提法具有不同的含義。
(四)潛陽兼顧育陰
小兒在夏秋之交,發(fā)熱纏綿已將一月,熱來起伏,身有微汗,口渴喜飲,尿多色清。近來煩躁不寧,徹夜不寐,咬嚙手指,時伴驚搐,面色有時潮紅,兩足清冷,舌光無苔,脈細數(shù)而軟。處方為黃厚附片、上
川連、磁石、青龍齒、
天花粉、
蛤粉、
覆盆子,
蓮子心、
阿膠、
雞子黃(沖)。
本證已顯氣陰兩虛,屬于各種溫病范圍的后期病癥,乃溫病之壞證。余對“
流行性乙型腦炎”的恢復期,伏暑、
濕溫病的后期,凡出現(xiàn)此類癥候,均宗先生施以潛陽育陰之法治之。
蓋陰與陽,雖屬不同的兩個屬性,然互有聯(lián)系,互為制約,陰平則陽秘,偏勝則病,所謂“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君火之下,陰精承之”;“陽不獨立,必得陰而后成,陰不自專,必得陽而后行”。此水火陰陽制約的生化規(guī)律。故潛其陽,必育其陰。潛陽育陰之法,雖非先生獨創(chuàng),但運用自如,足證先生治法靈活,無固執(zhí)一法的偏見。從兒科領域中,很多疾病由于邪熱消爍真陰,產(chǎn)生水火陰陽制化失常,從而導致腎水的虧損,鴟張了心火的亢盛。諸如出現(xiàn)陰虛陽越的臨床癥候,若片面育陰,亦難奏效。所謂:“孤陽不生,獨陰不長”;“熱yin于內(nèi),治以咸寒,佐以苦甘”。
張介賓嘗云;“有形之火不可縱,無形之火不可殘!毕壬
黃連阿膠湯、定風珠立方,佐以溫下潛陽之品,化裁出入,瀉其有余,補其不足,其可謂臨機應變,深得要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