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毛蟲病蟲體為毛尾目、毛形科、毛形線蟲屬的旋毛形線蟲,感染人、豬、犬、貓、鼠類、狐貍、狼、野豬等。人旋毛蟲病可以致死,其感染來源于攝食了生的、或未煮熟的含旋毛蟲包囊的豬肉、犬肉等,故肉品檢驗中將旋毛蟲列為首要項目,為一種重要的人獸共患寄生蟲病。
成蟲寄生于小腸黏膜,幼蟲寄生于同一動物的橫紋肌。成蟲細小,肉眼幾乎難以辨識。前端細,為食道部,后部粗,包含www.med126.com著腸管和生殖器官。粗部占蟲體全長一半多。雄蟲1.4~1.6mm,尾端有泄殖孔,其外側為一對呈耳狀的懸垂的交配葉,內側有2對小乳突,缺交合剌。雌蟲3~4mm,陰門位于食道部的中央。幼蟲在橫紋肌肌纖維內形成包囊。包囊呈梭形,最大可達0.25~0.5mm,肉眼可見,其長軸與肌纖維平行,有2層壁,一般含1條幼蟲,但有的可達6~7條。
同一動物先是終末宿主,【養(yǎng)羊技術咨詢】后轉為中間宿主。動物吃了含有包囊幼蟲的動物肌肉而受感染。包囊在胃內溶解,釋出幼蟲,進入十二指腸、空腸,很快發(fā)育為成蟲,稱腸旋毛蟲。這一時期的動物為終末宿主。雌雄蟲交配后雄蟲死去,雌蟲在腸腺、黏膜下淋巴間隙發(fā)育,并直接產幼蟲。剛剛產出的幼蟲呈圓柱狀,長80~120μm。幼蟲前端尖細,向后逐漸變寬,尾端鈍。雌蟲壽命不超過5~6周。幼蟲經腸系膜淋巴結入血液循環(huán),到達全身各處,但只有進入橫紋肌纖維內的可進一步發(fā)育。以肋間肌、隔肌、舌肌、嚼肌中較多。感染后第21天開始形成包囊,第7~8周完全形成。初期包囊很小,最后可達0.25~0.5mm,肉眼可見。包囊呈梭形,其長軸與肌纖維平行,有2層壁,一般含1條幼蟲,但有的可達6~7條。約6個月后,包囊發(fā)生鈣化。鈣化后,幼蟲不一定死亡,仍有活力,但其感染力大為降低。包囊內幼蟲的生存時間可達25年之久。肌肉內的旋毛蟲稱為肌旋毛蟲。這一時期的動物為中間宿主。
旋毛蟲病世界性分布,宿主范圍廣,包括人、豬、犬、貓、鼠類、狐貍、狼、野豬等共有49種動物,甚至不吃肉的鯨也能感染旋毛蟲。
旋毛蟲的感染來源十分廣泛。各種感染動物間的相互捕食可以造成感染的傳播。感染動物的尸體被別的動物吞食也可以造成感染。生肉加工過程中的廢肉水、生肉屑等被動物食用后可以成為感染來源。有時宿主吞食了大量含包囊幼蟲的肌肉后,從糞便中排出未徹底消化的肌纖維,其中含有包囊幼蟲,這種糞便在新鮮的時候,可以成為其他動物的感染來源。許多昆蟲,如蠅蛆和步行蟲等,多能吞食動物尸體中的旋毛蟲包囊,并能使包囊保持感染力達6~8d。昆蟲被別的動物吞食后也可成為感染來源。
肌肉內的包囊幼蟲在外界的抵抗力很強,-20℃時可保持生命力57d,在腐敗的肉里能活100d以上,煙熏和鹽漬不能殺死肌肉內深部的幼蟲。正因為以上各種原因,造成了旋毛蟲病的廣泛流行。
一般認為,鼠是旋毛蟲的保蟲宿主,旋毛蟲可以在鼠群中循環(huán)傳播。豬的感染來源有三方面,一是食用了生豬屠宰、加工、運輸?shù)雀鱾環(huán)節(jié)所產生的廢棄物和泔水;二是吞食了死鼠;三是食入某些動物的糞便。人多因食用生肉或腌制、燒烤不當?shù)娜庵破范腥,加工肉制品時用具粘有旋毛蟲包囊,污染其他食品也可造成感染。犬的活動范圍廣,食性雜,感染方式主要是捕食鼠、貓、吃生肉或腐肉以及糞便等而感染。據(jù)報道,犬的旋毛蟲感染率遠遠高于豬,東北一些地方可達50%。
犬和其他動物感染旋毛蟲后一般無明顯的臨床癥狀。但當人感染后,可以出現(xiàn)明顯的臨床癥狀。腸旋毛蟲可以引起腸炎,出現(xiàn)消化道疾病的癥狀。肌旋毛蟲對人危害較大,可引起急性肌肉炎,表現(xiàn)發(fā)熱和肌肉疼痛,嚴重感染時可因呼吸肌和心肌麻痹而導致死亡。
診斷主要靠肌肉中檢出旋毛蟲包囊,常用的方法為肌肉壓片法和肌肉消化法檢查幼蟲。雖然有人使用ELISA方法進行生前診斷,但由于該法對感染強度較低(每克肌肉少于一條蟲)的動物檢出率較低,在美國等國家并未被政府批準使用。
在我國,肉品衛(wèi)生檢驗中對豬肉旋毛蟲的檢驗有嚴格的規(guī)定,但對犬肉則沒有強制性規(guī)定。由于犬的感染率很高,不應忽視對犬肉的檢驗。
動物生前很少發(fā)病,一般不采用治療手段?捎糜谥委熜x的藥物有甲苯咪唑、氟苯咪唑、丙硫咪唑等。
預防該病的主要措施為加強對各種肉品的衛(wèi)生檢驗,發(fā)現(xiàn)含旋毛蟲的肉應按肉品檢驗規(guī)程嚴格處理。加強環(huán)境衛(wèi)生管理,消滅鼠類。改變人的飲食習慣,不食生豬肉,包括生的犬肉、熊肉等。